地幔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甚至可以控制生命的演化

2021-01-21 掌橋科研

大約在24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中,氧氣首先積累在地球大氣中。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是,地質學線索表明,在此之前的數億年前,早期細菌正在進行光合作用並抽出氧氣。一切都去哪了?

某種原因阻止了氧氣的上升。對數十億年前的巖石的新解釋認為,火山氣體可能是罪魁禍首。由華盛頓大學領導的這項研究於6月發表在開放存取雜誌《自然通訊》上。

「這項研究為復甦的一個經典假說演變大氣中的氧氣,」主要作者太郎門屋,在地球和空間科學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說。「數據表明,地幔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甚至可以控制生命的演化。」

多細胞生命需要集中的氧氣供應,因此氧氣的積累是地球上吸氧生命發展的關鍵。

卡多亞說:「 如本研究表明,如果地幔的變化控制了大氣中的氧氣,那麼地幔最終可能會設定生命進化的節奏。」

這項新工作建立在2019年的一篇論文的基礎上,該論文發現與現代地幔相比,早期地球的地幔被氧化的程度要低得多,或者包含更多可以與氧氣發生反應的物質。這項對高達35.5億年歷史的古老火山巖的研究是從包括南非和加拿大在內的地點收集的。

2019年研究的作者包括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的Robert Nicklas,馬裡蘭大學的Igor Puchtel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Ariel Anbar。他們還是新論文的共同作者,研究地幔的變化如何影響逃逸到地表的火山氣體。

當地球上只有微生物生活的時候,太古代的伊恩比今天更加活躍。火山噴發是由巖漿(熔融和半熔融的巖石的混合物)以及即使在火山未噴發時仍逸出的氣體引起的。

這些氣體中的一些與氧氣反應或氧化,形成其他化合物。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氧氣往往會渴望電子,因此任何帶有一個或兩個保持鬆散的電子的原子都會與其發生反應。例如,火山釋放的氫與任何游離氧結合,從而將其從大氣中清除。

地幔或地殼下較軟的巖石層的化學組成最終控制著來自火山的熔融巖石和氣體的類型。氧化程度較低的早期地幔會產生更多的氣體,例如與自由氧結合的氫氣。2019年的論文顯示,從35億年前到今天,地幔被逐漸氧化。

這項新研究將這些數據與來自古代沉積巖的證據相結合,顯示了在25億年前的某個時候的臨界點,那時微生物產生的氧氣克服了其向火山氣體的損失,並開始在大氣中積累。

華盛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教授戴維·卡特林(David Catling)說:「基本上,在光合作用發生後的數億年之內,可氧化的火山氣體的供應就能吞噬光合作用的氧氣。」 「但是隨著地幔本身被進一步氧化,釋放出的可氧化火山氣體減少了。然後,當不再有足夠的火山氣體將其全部清除時,氧氣便淹沒了空氣。」

這對於理解地球上複雜生命的出現以及其他星球上生命的可能性具有啟示。

卡多亞說:「研究表明,考慮到行星表面和生命的演化,我們不能排除行星的外層。」

相關焦點

  • 地球地殼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並可能控制生命的進化
    新的研究表明,在大約24億年前,數百萬年來,這些微生物產生的氧氣開始積聚在地球大氣層中之前,與火山氣體發生反應。有東西阻礙了地球氧氣的上升。對數十億年前的巖石的新解釋發現,火山氣體可能是罪魁禍首。由華盛頓大學領導的這項研究發表在6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 地幔竟然控制著地球生命的演化,或對尋找外星生命有所啟示
    地幔竟然控制著地球生命的演化,或對尋找外星生命有所啟示  Connor Feng • 2020-06-10 16:08:00 來源:前瞻網 E2645G0
  • 地球生命演化的驚天之謎!
    地球生命在幾十億演化的歷程裡,經歷了怎樣的坎坷與血淚?經歷了多少次命運的轉折?今天,生命所有的成功與失敗都經由人類基因組計劃一一展現世人面前。我們體內30億年前的遺蹟GTGCCAGCAGCCGCGGTAATTCCAGCTCCAATAGCGTATATTAAAGTTGCTGCAGTTAAAAAG,這個DNA序列看起來像一堆亂碼,但卻非同一般,它存在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體內。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地球是生命的搖籃,人類是地球的嬌子。終有一天,人類必將長大,走出搖籃,飛向浩瀚的宇宙。」孩提時的我們,可能都曾聽老師朗誦過這類極富想像力的語句,能夠靈活運用這樣的句式,作文往往就可以拿高分。其實,早在地球生命誕生之初,這種走出襁褓,奔向更廣闊世界的創舉就已經在海底發生了。
  • 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而研究自然的歷史,即便是在以億年為時間單元的地質史中,講述地球40多億年來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歷史,也是極為少見的。探索生命演化歷程有什麼用?地質學家探究漫長歲月中地球上發生的那些事兒,是否真實可信?100多年來,伴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地質古生物學中很多已經成為定論的內容,都在不斷地改寫。可以這麼講,自然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被改寫的歷史。
  • 熵的本質與宇宙生命創造演化
    自克勞修斯提出熵這一問題後,一百多年來,熵問題的討論已波及到資訊理論、控制論、概率論、數論、天體物理、宇宙論和生命及社會等多個不同領域。但由於自然存在的複雜性,使熵的定義出現了極大的混亂,各種議論概念含糊、問題矛盾多多。究其根由,恰恰是歷史上所有經典的熵理論概念含糊,甚至是錯誤的,反映出有關研究並沒有把握到自然生命與熱物理過程的實質,才導致了熵問題討論的極大混亂。
  • 地球生命演化的環境之思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對於地球以及地球生命奧秘的探索,一刻也沒有停止,可惜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對地球科學的認識還過於膚淺。長期以來,地球被賦予更多的是神話傳說與文學想像,較之其他領域的科學研究來講,人類揭開地球科學神秘面紗的步伐是遲緩的。《地球生命的歷程》這本書中,用簡介精準的文字和直觀生動的圖幅,為地球生命的起源與演化,進行了全景式的解讀。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而研究自然的歷史,即便是在以上億萬年為時間單元的地質史中,講述地球40多億年來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歷史,也是極為少見的。探索生命演化歷程有什麼用?地質學家探究漫長歲月中地球上發生的那些事兒,是否真實可信?這是個問題。一百多年來,伴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地質古生物學中很多已經成為定論的內容,都在不斷地改寫。可以這麼講,自然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被改寫的歷史。
  • 地球生命、人類和文明的起源、發展演化過程
    ,儘管太陽和地球誕生只有約46億年,但是大概在100億年前宇宙的演化已經為太陽和地球誕生提供了物質條件。二.46億前原始大氣太陽和地球的產生為生命演化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合適,產生了適合地球生命誕生的溫度條件。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孩提時的我們,可能都曾聽老師朗誦過這類極富想像力的語句,能夠靈活運用這樣的句式,作文往往就可以拿高分。其實,早在地球生命誕生之初,這種走出襁褓,奔向更廣闊世界的創舉就已經在海底發生了。伴隨著進化的腳步,生命體逐漸將自己的領地從海洋延伸向陸地、天空,直至地球大氣層的外緣。
  • 生命是什麼?生命體的演化
    薛丁格寫了一本書叫做《生命是什麼》。他從物理學的角度寫,說生命是一個負殤過程,萬物會歸於虛無。強調通過大分子的有序性來克服小分子和原子的無序性所構成的系統是生命,生命的演變過程叫負殤。1970年的時候,數論發展成了離散體系,認為生命是一個有範圍的離散體系。從化學的角度看,生命其實更多的是一些生化反應的一個組合。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4)
    前文簡介:之前的章節講述了地球最初的地質紀元——冥古宙時期的大致狀況,以及地球生命從誕生到演化出細胞生物的基本歷程。地球至此也迎來了第二個地質紀元——太古宙,本章的內容便從太古宙開始。太古宙始於38億年前,也就是內太陽系大撞擊結束之後。地球上在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簡單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菌等。
  • 土衛六就算能演化出智能生命,地球人也無法與他們相處甚至是接觸
    由於是太陽系唯一一個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因此被高度懷疑有生命體的存在,科學家也推測大氣中的甲烷可能是生命體的基礎。土衛六可以被視為一個時光機器,有助我們了解地球最初期的情況,揭開地球生物如何誕生之謎。
  • 在生命的演化背後,揭露的是殘酷的自然真相
    這是一本寫給孩子的地球生命簡史,其內容通過清晰的脈絡和豐富的圖文知識,系統地向小讀者們展現了諸多生命的神奇演化過程,其中就包括我們人類自己。那麼,究竟什麼是演化呢?不過這種演化同樣需要時間,不是一天、一個月、一年,而是可能經歷世世代代,由一些細微的變化累積而成,並且不受動物自身控制。回首生命的歷史,需要追溯到史前時代。大約在35億年前,當地球上出現了生命,也意味著演化開始了。
  • 新解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關係
    特別是在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基礎上建立的「板塊學說」,使得固體地學對地球運動與演變的描述和理解發生了巨大變化,全球性的思維方式也得到了實質性的確立。然而,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觀測事實相繼向板塊構造學說提出了重大質疑。這些質疑涉及作為板塊構造基礎之一的海底擴張,也涉及到板塊運動的動力學機制—地幔對流和板塊構造如何「登陸」的問題。
  • 綠色乃是生命之色,演化史上的裡程碑,生命演化的一大壯舉
    綠色乃是生命之色,自從最初的一點綠色在海洋某處出現之後,地球從此便變得不同了。當身處於青樹翠綠的山林路時,會不由自主讚嘆大自然的神奇,卻很少會留意它們的過去是怎樣的,植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是因為一部分植物是主要的食物來源,也不僅是因為我們呼吸所需的氧氣是它們的產物,而是因為植物乃是整個生命世界得以存在的基礎。
  • 是宇宙高級文明在控制?科學家發現一種天文現象違背正常演化規律
    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科學家的一次意外發現卻可能會打破其中的一項共識,這是關於恆星演化規律方面的,我們知道,宇宙中每個物質都有其生命周期,耀眼的恆星也不例外,恆星在臨近死亡時,必然會出現三種終結演化結果:一種是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用盡了核心的燃料之後,其核心會塌縮成為緻密的白矮星;二是比太陽大一些的恆星在它缺乏活力的鐵核塌縮則會成為密度非常高的中子星
  • 了解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近些年來,科學家對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研究熱情持續高漲,但很多時候,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更像是一場科學偵探故事,它讓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花了大量的研究來想要弄清楚。在科學家了解我們的世界的形成過程中,不僅使我們對它的結構和形成有了新的認識,而且打開了恆星周圍的行星的創造打開了新的視野。
  • 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發生早晚或者先後順序的時間單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紀等,分別對應於地層單位宇、界、系等。新生第四新古紀,中生白堊侏疊三;古生二疊石炭泥,志留奧陶寒武紀;(1)原始地球:地球起源於大約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星雲盤內的物質經碰撞吸積,逐漸演化成原始地球。
  • 宇宙演化最成功的產物,生命的故鄉
    作者:黃媂行星/地球,是我們在宇宙中所知的每種生命形式的故鄉。它的年齡是宇宙的1/3,並且擁有一個重金屬核心和一層薄薄的表層,這個表層包裹能讓我們呼吸的空氣、廣闊的海洋、肥沃的平原、宏偉的山脈、淡水、河流、溪流、湖泊和地下蓄水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