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普|地球演化:三個階段

2020-09-27 天下達觀

資料來源於:網絡





46億年前,地球誕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


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巖漿)組成的熾熱的球。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核逐漸形成。


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巖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巖石組成的地球。





第二階段為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其時限距今4200至543Ma。


地球自不間斷地向外釋放能量,由高溫巖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


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


隨著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的不斷增多,


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再匯聚成雨水落入地表。


就這樣,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


顯生宙延續的時間相對短暫,但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


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


加之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廣泛保存。



人類科學家已經能夠重建地球過去有關的資料。太陽系的物質起源於45.672億±60萬年前,而大約在45.4億年前(誤差約1%),地球和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開始在太陽星雲——太陽形成後殘留下來的氣體與塵埃形成的圓盤狀——內形成。



通過吸積的過程,地球經過1至2千萬年的時間,大致上已經完全成形。


從最初熔融的狀態,地球的外層先冷卻凝固成固體的地殼,水也開始在大氣層中累積。



月亮形成的較晚,大約是45.3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質量約為地球10%的天體(通常稱為忒伊亞)與地球發生致命性的碰撞。



這個天體的部分質量與地球結合,還有一部分飛濺入太空中,並且有足夠的物質進入軌道形成了月球。

釋放出的氣體和火山的活動產生原始的大氣層,小行星、較大的原行星、彗星和海王星外天體等攜帶來的水,使地球的水分增加,冷凝的水產生海洋。














新形成的太陽光度只有太陽的70%,但是有證據顯示早期的海洋依然是液態的。


溫室效應和較高太陽活動的組合,提高了地球表面的溫度,阻止了海洋的凝結。


有兩個主要的理論提出大陸的成長:穩定的成長到現代和在早期的歷史中快速的成長。


研究顯示第二種學說比較可能,早期的地殼是快速成長的,隨後跟著長期穩定的大陸地區。


在時間尺度上的最後數億年間,表面不斷的重塑自己,大陸持續的形成和分裂。


在表面遷徙的大陸,偶爾會結成超大陸。


大約在7.5億年前,已知最早的一個超大陸羅迪尼亞開始分裂,


稍後又在6億至5.4億年時合併成潘諾西亞大陸,最後是1.8億年前開始分裂的盤古大陸。









相關焦點

  • 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探究生命演化的奧妙,不僅與科學研究有關,更和人文情懷有關,因為這些年來生態環境變遷,和人類的生存現狀緊密相連。回望自然的歷史,本質上就是呼籲今天的人們愛護地球家園、保護生態環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生命簡史》這本重要的科普著作,都能帶來無比寶貴的思想啟迪。
  •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初期發展
    地球是人類生命的發源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行星。正像世間萬物一樣,地球也有其本身的發展規律及周期系統,呈現明顯的階段性。地球從無到有,從無生命到最後創造了人類,並發展到今天的文明社會,經過了46億年的漫長歲月。我們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應該去認識、了解、保護這個屬於人類的家園。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而研究自然的歷史,即便是在以上億萬年為時間單元的地質史中,講述地球40多億年來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歷史,也是極為少見的。探索生命演化歷程有什麼用?地質學家探究漫長歲月中地球上發生的那些事兒,是否真實可信?這是個問題。一百多年來,伴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地質古生物學中很多已經成為定論的內容,都在不斷地改寫。可以這麼講,自然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被改寫的歷史。
  • 青島市博物館《地球生命演化特展—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開展
    《地球生命演化特展——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近日在青島市博物館開展。該展覽是是青島市博物館在2021年開年之際,為廣大觀眾精心奉上的一場大型科普探索類展覽。展覽由青島市博物館與北京北大寶石鑑定中心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提供全部展品和學術支持。
  • 在地球三億光年外,這個星系中心竟有三個超大質量黑洞!
    NGC 6240星系距地球約3億光年。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該星系是由兩個星系碰撞而成,因為星系中心有兩個黑洞。目前,這些星系正以每秒幾百公裡的速度彼此靠近,仍在碰撞融合。但據外媒報導,一項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在NGC 6240星系中心發現了第三個超大質量黑洞。該發現表明NGC 6240可能是由三個星系碰撞而成。
  • 學者提出全新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假說:地球大龜裂
    近年來,大連理工大學唐春安教授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假說——「地球大龜裂」,也稱「鍋蓋理論」,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雖然這是個假說,有些看法還和主流觀點相悖,但科學正是通過大膽猜想和探索而不斷前進的。現特邀唐春安先生就這個假說,向讀者做一個簡明通俗的解讀。  板塊構造假說已經提出五六十年,並被地球科學界基本不加懷疑地接受。
  • 為什麼地球上的溫度會隨著太陽的演化而發生改變?
    當太陽的強度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地球上的生物可能就難以承受當時地球上的高溫氣候,因為,太陽能量的劇烈變化直接決定了地球生命的演化走向。太陽的不同演化階段分別是怎麼一回事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算得上是大家相對較為了解的宇宙天體,並且,正是它們構成了銀河系中最基本的組成元素。
  • 「廣州科普遊VR全景展廳」解碼地球的起源與生命的歷程
    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中心承辦的「廣州科普遊地球的歷史與生命演化地球上生命的產生和演化伴隨著地殼的形成和發展。古生物學研究表明,生物界的演化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這個演化過程也並非勻速的,其中既有緩慢的量變,也有急速的質變。在急速的質變中生物出現大絕滅或大爆發演化,從而形成了生物演化的階段性。在同一地質時期,生物界的總體面貌大體具有全球的一致性。因此,生物的演化階段能夠反映地質時代階段,化石成了研究地球歷史的文字。所以要了解自然歷史,就必須研究化石。
  • 天天學普地||地球形成與生物演化
    地球形成至今約有4600Ma,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地球上基本未保留這一時期的地質體,當時的地質情況主要是從現有的地質知識出發,結合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考察進行推論的。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太古宙-元古宙時期(Archean- Proterozoic Eon)距今3500-590Ma。
  • 清遠首設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基地
    11月18日,清遠市首個地球科學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清城區石角鎮馬頭山舉行。該基地的成立為清遠市開展科普教育提供良好的宣傳陣地,市民可以通過實地觀察體驗,進一步了解地球科學知識。此外,馬頭山丹霞地貌對於研究珠江三角洲地殼升降運動、三水盆地的形成與演化、北江古河道的變遷和演化都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省直駐清唯一地勘隊伍,近年來,九四〇隊在清遠開展了大量地質科普工作,積極推動地球科學知識普及。
  • 人類了解地球嗎?了解地球環境的獨特性,圈層演化及其作用
    二、地球環境的獨特性 :地球環境豐富多樣,適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著大氣、陸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處有一個臭氧層,保護著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線的侵襲;大氣中含有一定數量的CO2,使地表保持適中的溫度,有利於生物的生長,地表上覆蓋著一層或厚或薄的土壤,為植物提供營養和生長的基地。
  • 了解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近些年來,科學家對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研究熱情持續高漲,但很多時候,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更像是一場科學偵探故事,它讓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花了大量的研究來想要弄清楚。在科學家了解我們的世界的形成過程中,不僅使我們對它的結構和形成有了新的認識,而且打開了恆星周圍的行星的創造打開了新的視野。
  • 全國地球科學科普講解大賽
    全國地球科學科普講解大賽作品徵集時間:8月3日- 9月20日 以地球科學相關專業在讀學生、授課教師及科研人員的視角,向公眾進行地球科學的科普,讓更多的中小學生認識和了解地球科學,推動地球科學的宣傳普及。
  • 1.1.2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課標要求: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學習目標:1、通過對化石和地質年代表的學習,了解認識地球歷史的途徑及地球的歷史。2、了解地質年代的劃分,能夠運用地質年代表簡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 3、通過對地球演化歷程的學習,了解地球發展的歷史。4、通過了解生物演化的過程,獨立分析生物演化的規律。5、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簡單敘述地球的海陸變遷、構造運動。
  • 地球早期生物-環境演化記錄:前寒武紀疊層石
    疊層石縱貫地史大部分時期,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環境變遷、古海洋化學性質及海平面升降、沉積礦產,乃至地外生命都有重要的價值。本書採用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以太古宙-元古宙發育的疊層石為研究對象,特別是對神農架群疊層石進行了詳細記錄與描述,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地質公園教學、科研和科普教育與宣傳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 科普 : 劉青松—地球奧秘
    今天我們從地學角度來梳理地球發展的脈絡,包括地球的起源、地球的演化以及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歷史。月球上面有很多環形山,表明它在演化過程中曾經受到非常多的天體撞擊。早期太陽系中存在著大量的隕石,距離月球很近的地球也應該受到過這種撞擊。地球在演化,其表面長出草木,地球的板塊構造運動把好多早期痕跡都抹掉了。所以,我們研究地球早期歷史,除了要研究地球本身,還要研究月球。
  • 尋獲生命和地球歷史演化的密碼
    > 全文共963字,閱讀約需3分鐘 編者按 4月18日,「北大教授給中學生雲開講」系列學科講座第十講開講,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江大勇老師
  • 地殼演化簡史的第一篇:太古代——地球最初的狀態
    我們的地球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旅程才演化成現在的模樣。每一段旅程都留下了獨特的痕跡,那麼生活在新時期的我們,怎麼去了解地球呢?那必須要知道地殼演化簡史,要去了解每一個年代的過程和特徵。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地質年代的概念:它主要表示地殼演化的時間和順序的概念,一般有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之分。但我們一般在表示地殼演變簡史的時候,都用的是相對年代。下面的表格就是地殼演變簡史簡表。從表中可以看到,地球最早的一段時間是太古代,這是地球最開始的模樣,最初的狀態。所以我們的地殼演變史的第一篇來介紹它的主要特徵。
  • 地球科普|地球質量
    卡文迪許認為地球的質量約為5.96×10^24千克,地球的赤道半徑ra=6378137m≈6378km,極半徑rb=6356752m≈6357k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對稱,平均半徑r=6371km。
  • 最新在星系中發現三個大質量藍色發光恆星!
    雖然新發現的三名候選中有一名被確認為LBV,其餘兩名的性質仍不確定,這項發現發表在《arXiv》的一篇論文中。LBV是稀有且不穩定的大質量恆星,處於演化的最後階段之一。它們表現出與瞬時噴發有關的強光度學和光譜變異性。研究LBV和在這些天體上發生的噴發可以提供更多關於大質量恆星演化的見解。到目前為止,在銀河系和本星系群中,已知的LBV只有大約4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