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學普地||地球形成與生物演化

2020-12-04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地球形成至今約有4600Ma,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天文時期

天文時期(Astronomical Stage

大致距今4600-3500Ma。地球上基本未保留這一時期的地質體,當時的地質情況主要是從現有的地質知識出發,結合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考察進行推論的。

太古宙-元古宙時期

太古宙-元古宙時期(Archean- Proterozoic Eon

距今3500-590Ma。這一時期的地質體主要殘留在地球上若干很古老的大陸上,而且有最古老的化石發現。此時已有原始生命發育,並開始出現向多種生物門類演化和發展的跡象。

顯生宙時期

顯生宙時期(Phanerozoic Eon

590Ma至今。這時期的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而且比較完整。生物趨向繁榮,並幾度出現興衰交替的發展。可以說,目前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這一時期的地質學研究(Prothero et al, 2004)。

註:'天天學普地'欄目的內容摘錄自舒良樹版《普通地質學》

文字:星期二

美編:魯方圓

校對:張騰飛

相關焦點

  • 天天學普地||大氣圈和大氣環流
    對流層對地球表面影響大;平流層上部有一臭氧層,大氣的循環影響不到平流層。‍‍‍‍        從上到下,大氣圈進一步劃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對流層是緊貼地面的一層,厚度10-16km。平流層距地表16-55km,以大氣的水平移動為特徵,其溫度已不受地表溫度影響。在20-35km高度存在臭氧層。
  • 天天學普地|新生代
    新生代:第五次生物大災變以後,地球的歷史進入了新生代。顧名思義,這一時期生物界出現了全新的面貌,也就是更接近於現代的面貌了。最引人注目的首推哺乳動物,其發展速度最為迅猛。如與人類演化更接近的古猿、拉瑪古猿、南方古猿都在此時出現了。④更新世-全新世時期,現代型的動物群於此時奠定。人類的祖先類猿人出現了,並迅速向人類演化。
  • 天天學普地||湖泊的化學沉積作用
    在生物繁盛地區湖底的有機質腐爛分解後,可析出二氧化碳和硫化氫,形成強還原環境,這種環境能使Fe(HCO3)2或FeSO4轉變為FeS2,形成黃鐵礦。如果有較豐富的磷質參與,還可形成磷肥用的藍鐵礦。此外在一些湖泊中常見到石灰巖和泥灰巖等,它們是由鈣鎂等元素經過化學作用沉積而成的。
  • 天天學普地||三疊紀
    在三疊紀與侏羅紀之交,生物界出現過大規模滅絕現象,為地球上的第四次災變。1986 年夏天,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生物學家桑戈.查特為首的一支野外考察隊,在該州西部波斯特城三疊紀地層內找到兩具比始祖鳥提前7500萬年的更古老的鳥類化石,稱為原始鳥。其大小如鳥鴉,領骨上長齒,尚留羽質的尾巴,翅膀前端殘留爪,此等特徵與始祖鳥極為相似。
  • 天天學普地||行星地質概述——太陽系及其起源(二)
    撞擊作用前述各章節已指出,形成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形態的地質作用包括構造作用、巖漿作用以及外力作用等三類作用。這裡應進一步指出,在石質行星及衛星的表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或存在過由這三類地質作用所塑造的形態。
  • 天天學普地||行星地質概述——太陽系及其起源
    地球與其他行星有密切的聯繫。只有對地球有所了解,才可能更好地了解其他行星:反之,了解其他行星,對於深刻認識地球,尤其是地球早期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行星地質學(geoplanetology)已經發展成為地質學的研究新領域。
  • 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發生早晚或者先後順序的時間單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紀等,分別對應於地層單位宇、界、系等。新生第四新古紀,中生白堊侏疊三;古生二疊石炭泥,志留奧陶寒武紀;(1)原始地球:地球起源於大約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星雲盤內的物質經碰撞吸積,逐漸演化成原始地球。
  • 簡聊世界史第二節地球的形成、發展及生物的演化過程
    雨人簡聊世界史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形成、發展及生物的演化過程138億年前宇宙從奇點誕生,46億年前一大團氫分子聚變爆炸形成了太陽,地球隨之誕生,還包括太陽系中的其他固態行星火星、水星、金星及氣態星球土星和木星等。
  • 地球早期生物-環境演化記錄:前寒武紀疊層石
    疊層石縱貫地史大部分時期,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環境變遷、古海洋化學性質及海平面升降、沉積礦產,乃至地外生命都有重要的價值。本書採用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以太古宙-元古宙發育的疊層石為研究對象,特別是對神農架群疊層石進行了詳細記錄與描述,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地質公園教學、科研和科普教育與宣傳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 天天學普地||環境地質學的一般概念(二)
    根據國外已趨定型的模式,環境地質學應包括以下分支學科和研究方向:城市地質學(urban geology)城市地質學(urban geology),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之地,現代環境地質學研究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仍是掌握地質災害發生與發展規律,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對人類安全的威脅和對社會經濟的破壞。資源地質學(resource geology)資源地質學(resource geology),資源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
  • 了解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近些年來,科學家對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研究熱情持續高漲,但很多時候,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更像是一場科學偵探故事,它讓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花了大量的研究來想要弄清楚。在科學家了解我們的世界的形成過程中,不僅使我們對它的結構和形成有了新的認識,而且打開了恆星周圍的行星的創造打開了新的視野。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探索地球形成與演化之謎
    stable isotopes」為題撰文,系統綜述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地球的形成與演化眾多地質過程中的應用,既是近幾十年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發展的縮影,也為今後該研究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指導方向。
  • 天天學普地||環境地質學的一般概念(一)
    人類的生存環境究其本質是地質環境,它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四個相聯繫和制約的統一整體,離開了地質環境就無法完整地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周圍環境。由於全球人口激增和人類經濟活動日趨頻繁,人類與地質環境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減輕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減輕人類自身經濟技術活動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破壞。
  •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初期發展
    眾所周知,地球是太陽系眾多恆星中的一員,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恆星演變的一般規律來推測地球的起源和早期演變史。一顆恆星的演化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引力收縮階段,即瀰漫星雲間的相互引力而集中成一團團星雲,這是恆星形成的基礎物質。
  • 1.1.2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課標要求: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學習目標:1、通過對化石和地質年代表的學習,了解認識地球歷史的途徑及地球的歷史。2、了解地質年代的劃分,能夠運用地質年代表簡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 3、通過對地球演化歷程的學習,了解地球發展的歷史。4、通過了解生物演化的過程,獨立分析生物演化的規律。5、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簡單敘述地球的海陸變遷、構造運動。
  •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藍色的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可是她的前生後世、她的家族成員有哪些呢?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是怎麼回事?universe和university有什麼關係?宇宙怎麼起源的?如果宇宙在膨脹的話,那麼最開始是什麼狀態?我們怎麼知道它在膨脹的?什麼是都卜勒效應?紅移又是怎麼回事?太陽的星雲假說是怎麼講的?
  • 你知道​地球的形成與演化是怎樣的嗎?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你!
    你知道地球的形成與演化是怎樣的嗎?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你!你知道地球的形成與演化是怎樣的嗎?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你,一起來看看吧!「星雲假說」認為,宇宙大爆炸後91億年,太陽星雲逐漸形成。星雲核心部分的物質聚集、升溫、熱核反應,形成太陽。
  • 鐵樹興衰表述著地球演化的一段過程
    蘇鐵起源於二疊紀末,三疊紀開始繁盛,侏羅紀進入頂盛期,幾乎遍布整個地球,白堊紀逐漸走向衰落。現在廣泛分布於中國海南、南部省份及臺灣省、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蘇鐵對生長環境要求比較特殊,蘇鐵的興衰史能告訴我們生態環境的一段演化過程與地球的演化歷史。
  • 塑膠袋,人類推動地球演化的發明
    有這麼個傳說,國外有位科學家在一次科學大會上演講,主題是:有生物開始,地球就在為生物滅絕做準備,這是地球自然演化的一個過程。這句話聽起來沒錯,有意思的是他闡述的這個演化過程:1.地球在早期的演化中產生了水和微生物,然後又進化出植物和動物。
  • 大陸、海洋和大氣的形成,地球演化概論,是事實還是幻想
    大陸、海洋和大氣的形成,地球演化概論,是事實還是幻想!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晨曦威風講科技!你們對大陸、海洋和大氣的形成,地球演化概論,是事實還是幻想有多少了解呢?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大陸、海洋和大氣的形成目前,我們只粗略地了解最初的大陸是怎樣形成的。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從處於部分熔融狀態的地殊內部流出的熔巖,流布在地表面上固結成一層薄地殼。這種原始地殼反覆融化、固結,;於是較輕的化合物逐漸棘重的化合物分離並分布在上部。氣中的雨水和其它組分引起的風化作用,使得巖石破碎和蝕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