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地球的形成與演化是怎樣的嗎?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你!
你知道地球的形成與演化是怎樣的嗎?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你,一起來看看吧!「星雲假說」認為,宇宙大爆炸後91億年,太陽星雲逐漸形成。星雲核心部分的物質聚集、升溫、熱核反應,形成太陽。外圍雲氣則按引力規則相互吸附,形成數億個微型天體,稱為「微行星」。微行星重複著吸引、撞合、再吸引、再撞合的過程,每次撞擊都是一次爆炸和熔合,當時的太陽系簡直就是一個發生了事故的煙花作坊。微行星不斷聚合,數量則不斷減少,最終,只剩下寥寥幾個,就是現在行星的胚胎。
根據放射性同位素衰變、地質學探測、化石、胺基酸消旋等各種測定方法,再結合計算機模擬,人們粗略地還原了地球成長史。下面就是地球的簡歷。為便於體會,我們暫且假定地球的壽命是100歲,即每1億年算1歲。讀這個簡歷的時候,我們應記住,簡歷中的31.5秒是真實時間的100年,這個有趣的故事從這裡開始。
那一天,地球呱呱墜「地」,同時誕生的,還有另外幾個同胞。它們長相差別很大,各有不同的童年,地球的成長最坎坷、後來也最成器地球剛出生的時候是一個溫度高達1300℃的熾熱巖漿火球。當它還是胚胎時,微行星就已經將鐵、鎳等重物質和氮、二氧化碳、水蒸氣等輕物質帶來。
等做完地核、地幔、地殼初步分異,構成原始大氣和原始海洋,形成穩定陸核、形成一系列有機小分子化合物等幾件大事後,地球已經是15歲的小夥子了。小夥子的模樣和今天很不一樣,它是一個大水球,水面上見不到一塊石頭。地球的青壯年時期雖然沒有少年時的大手筆,然而完成了許多需要精細和耐心的工作。
「大巧若拙」,這正是它成熟的表現。26歲時,地球上藍藻等原核生物統治著海洋。藍藻是一種形態最簡單的單細胞藻類,簡單到連細胞核都沒有。藍藻又是一種偉大的藻類,它們的光合作用生產了我們至今不能須臾或缺的氧氣。地球29歲的時候,地幔物質突破地殼,並不斷湧出,出現了不穩定的原始大陸。而到穩定的大陸形成的時候,地球已經32歲了。
到地球40歲左右的時候,出現了潘加亞大陸。那時候地球上只有這一片大陸,它的面積跟今天地球上的大陸總面積相差無幾。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多細胞生物,並進化為魚類。海生藻類繁盛,其中一部分進化為陸生的裸蕨植物42歲,地球終於來到了空前繁榮的時期,真可謂大器晚成。這一年裡,魚類、昆蟲繁榮;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出現;裸子植物出現。一時間,地球上遍布了今天看來是稀奇古怪的生靈,熱鬧非凡。那時候的植物又高又大,所形成的煤礦今天用來為我們的電腦和空調發電。
44歲時,潘加亞大陸裂開並漂移,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地球上出現了被子植物和鳥類、有袋類哺乳動物。恐龍出現於地球43歲半的時候,可惜到地球45歲的時候它們就滅絕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恐龍不滅絕,就不一定會有今天的我們,人家畢竟牛高馬大,當地球的霸主不用自封。現在的地球46歲,是正當年的時期。
以上就是小編想說的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一個跟地球有關的有趣小故事,看完你是否對地球有了一個更深的理解呢?其實小編覺得,如今的我們需要保護地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