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學普地||行星地質概述——太陽系及其起源(二)

2020-12-04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撞擊作用

前述各章節已指出,形成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形態的地質作用包括構造作用、巖漿作用以及外力作用等三類作用。這裡應進一步指出,在石質行星及衛星的表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或存在過由這三類地質作用所塑造的形態。不僅如此,從行星際角度看來,還有一類地質作用,即撞擊作用(Impacting)是行星體上存在的極為重要的和不可忽視的地質作用。

撞擊作用是指隕星(meteorite)墜落對行星的衝擊(Impact),並使表面發生變形(deformation)甚至變質的作用,其典型產物是圓形的隕擊坑(Impact crater)。隕擊坑的鑑定標誌主要有衝擊坑、隕石、擊變玻璃、擊變礦物、擊變巖石、衝擊構造、放射狀石英裂紋、位錯頁理、衝擊錐等。

實驗模擬表明,一個快速墜落的隕星體撞擊地面時,撞擊中心的巖石首先粉碎,其碎塊向上噴射;撞擊壓力引起強大的振動波向基巖的縱深快速傳播,衝擊波使巖石進一步震碎;如為大規模撞擊可以使部分巖石發生熔融甚至氣化。壓力波通過以後立即出現壓力回彈(rebounding),引起更大量碎屑或碎塊向外濺射,並在撞擊坑周邊形成環狀堆積體。

與此同時,會使撞擊坑周邊的巖層發生反轉,在超強撞擊的情況下,撞擊坑的中心部位可形成一個或幾個變形巖層組成的凸起。撞擊事件發生以後,常常會出現撞擊坑壁的崩塌,坑緣及坑底變形,坑內被碎屑物充填,有時還會伴生巖漿的形成和溢流。地球上能確定的隕擊坑很少,約200處。地質歷史中形成的隕擊坑應該非常之多,但因反覆發生的風化剝蝕以及各種內力地質作用破壞,絕大部分難以保存下來。然而,地外的石質行星及衛星因缺乏大氣層,且未遭受或僅輕微遭受構造變動,由撞擊作用所留下的遺蹟在它們的表面比比皆是,隕擊坑就成為這些星體表面最為顯著的形態。其中有一些極其古老的隕擊坑,其形成年齡超過40億年。最大的隕擊坑直徑可達1000km。

註:'天天學普地'欄目的內容摘錄自舒良樹版《普通地質學》

文字:北土城最靚的仔

美編:魯方圓

校對:張騰飛

相關焦點

  • 天天學普地||行星地質概述——太陽系及其起源
    1969年阿波羅號系列載人飛船在月球登陸,開創了人類在其他星球上進行地質考察的新紀元。地球與其他行星有密切的聯繫。只有對地球有所了解,才可能更好地了解其他行星:反之,了解其他行星,對於深刻認識地球,尤其是地球早期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行星地質學(geoplanetology)已經發展成為地質學的研究新領域。
  • 天天學普地||環境地質學的一般概念(二)
    根據國外已趨定型的模式,環境地質學應包括以下分支學科和研究方向:城市地質學(urban geology)城市地質學(urban geology),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之地,同時,人類的生存活動又在不斷地改變大自然和人類周圍環境,並導致諸如地下水汙染、地面沉降、鹹水入侵等人為地質災害(man-made geological hazards)。
  • 天天學普地||大氣圈和大氣環流
    結果,低緯度地帶溫度高而密度小的氣團上升並向高緯度地帶運動,而高緯度地帶溫度低而密度大的氣團下降並沿地面向低緯度方向運動,從而形成全球性的大氣循環,稱大氣環流。但實際上,根據大量觀測證明該理論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註:『天天學普地』欄目的內容摘錄自舒良樹版《普通地質學》。
  • 天天學普地||地球形成與生物演化
    地球上基本未保留這一時期的地質體,當時的地質情況主要是從現有的地質知識出發,結合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考察進行推論的。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太古宙-元古宙時期(Archean- Proterozoic Eon)距今3500-590Ma。
  • 科技知識:太陽系八大行星之類地行星
    宇宙浩如煙海,而我們所熟知的太陽系只是銀河系當中一個小小的星系。太陽是整個太陽系的中心,圍繞著太陽運轉的有八大行星,而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主要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被稱之為類地行星。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
  • 天天學普地||環境地質學的一般概念(一)
    人類的生存環境究其本質是地質環境,它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四個相聯繫和制約的統一整體,離開了地質環境就無法完整地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周圍環境。由於全球人口激增和人類經濟活動日趨頻繁,人類與地質環境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減輕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減輕人類自身經濟技術活動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破壞。
  • 天天學普地|新生代
    二為古地中海氣候區,早期屬亞熱帶植物區,晚期轉涼。三為舊大陸熱帶植物地理區。四為新大陸熱帶植物地理區。五為南極區。從植物反映出來的氣候特點看,第四紀北半球出現的冰川,絕非突然而至。註:'天天學普地'欄目的內容摘錄自舒良樹版《普通地質學》文字:星期二美編:胡小彤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太陽系八大行星之類地行星
    ,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了事業編招聘備考資料,下面為大家分享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科技知識:太陽系八大行星之類地行星。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宇宙浩如煙海,而我們所熟知的太陽系只是銀河系當中一個小小的星系。太陽是整個太陽系的中心,圍繞著太陽運轉的有八大行星,而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主要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被稱之為類地行星。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
  • 太陽系火山活動最活躍的行星—木衛一
    大量探測器的發射以及天文望遠鏡的觀測,快速增長了對太陽系類地行星地質演化認識。
  • 龍宮小行星探測:尋找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密碼
    龍宮的藝術繪畫(日本)(據網際網路資料) 二、龍宮小行星的科學研究價值 小行星是太陽系中各大行星和衛星形成後的殘留物,其歷史幾乎與太陽系一樣長。因此,更多地去了解這些巖體的起源可能會回答關於生命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它從哪裡來?日本計劃通過龍宮這個探測富含水和有機物的C型小行星,查明地球的組成元素與其海洋和生命進化的關係。通過分析從小行星龍宮上採集到的樣本,解答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若干謎題。它比小行星絲川更為原始,龍宮小行星被認為存在接近生命起源的有機物和水,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
  • 《地球的起源與演化:變化行星的研究問題》中文版出版
    :變化行星的研究問題》一書的中文版已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在地球科學和行星科學研究方面面臨哪些前沿性基礎科學問題?為此,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RC)應美國能源部(DOE)、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和美國宇航局(NASA)等的共同要求,專門成立了「固體地球科學重大研究問題委員會」,從跨越地質學和行星科學各自學科領域的界限、涉及永恆性的問題(如地球和生命起源)、以及對人類福祉具有重要影響的現象存在聯繫等角度出發,獨立地提出和遴選21世紀地球和行星科學研究所面臨的前沿性基礎科學問題
  • 科學(普)有道:火星衛星的神秘起源
    火衛一和火衛二看起來更像小行星而不是衛星,這使得許多行星科學家開始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尋找它們的起源。另一些人認為,這些衛星可能是在火星形成的時候形成的,或者是太陽系歷史早期某些災難性事件的結果。當第一批探測器登陸火衛一時,巖石樣本很有可能會更明確地講述這些神秘的伴星的故事。
  • 天天學普地||三疊紀
    註:'天天學普地'欄目的內容摘錄自舒良樹版《普通地質學》文字:星期二美編:胡小彤
  • 天天學普地||湖泊的化學沉積作用
    新疆、青海、吉林、內蒙古等地均有這類鹽湖。氯化物沉積階段:湖水在含鹽度超過24‰-25‰時就轉變為天然鹹水-滷水。並析出溶解度最大的氯化物,如巖鹽(NaCl)、光滷石(KCl·MgCl2·6H2O)等。它們的出現,標誌著鹽湖沉積已達到最後階段。
  • 地質地球所給出中國行星探索路線圖
    地質地球所給出中國行星探索路線圖 2018-07-1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它最核心的意義在於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理解生命的起源,以及探索潛在的宜居星球環境。
  • 太陽系曾被「轟炸」 發生時間關乎地球生命起源
    過去,科學家普遍認為在約41億至38億年前,太陽系內側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月球經歷了一段被彗星和小行星強烈轟炸的時期,這一時期被稱為晚期重轟炸期。11月1日,一項最新發布的研究表明,晚期重轟炸期發生的時間比想像的要更早、強度更低、持續時間更長。這項發現可能會影響有關早期地球生命起源的理論。
  • 太陽系曾被「轟炸」發生時間關乎地球生命起源
    這項發現可能會影響有關早期地球生命起源的理論。40多億年前太陽系慘遭「轟炸」晚期重轟炸期的發現最早始於1969年的「阿波羅」號登月。「阿波羅」號登陸的地點在「寧靜海」南部。所謂的「海」,其實就是隕石撞擊月球以後,月球地殼破碎,巖漿大面積溢出並冷凝形成的平原。
  • 2020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招收碩士研究生考試科目內容...
    (一)普通地質學:主要包括:礦物、巖漿作用與火成巖、外力地質作用與沉積巖、變質作用與變質巖、地質年代、地震及地球內部構造、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風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質作用、冰川及其地質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質作用、海水的地質作用、湖泊及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塊體運動、行星地質概述、地球的演化、人類社會與地質環境等。
  • 太陽系最全行星!太震撼了!
    太陽系內側四顆較小的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們被稱為類地行星,主要由巖石和金屬構成。外側的四顆行星被稱為巨行星,其質量比類地行星要大得多。水星是最靠近太陽(距離太陽0.4天文單位),也是太陽系內最小(0.055地球質量)的行星。水星沒有天然衛星;僅知的地質特徵,除了撞擊坑外,只有淺裂的山脊或大概是在早期歷史擴張與收縮期間產生的峭壁。水星只有非常稀薄的大氣層,它是由太陽風炸飛表面的原子形成的。
  • 冰凍的行星——木衛三(Ganymede):太陽系最大的衛星
    一、木衛三概述及其探測歷史 木衛三(蓋尼米得,Ganymede)是圍繞木星運轉的一顆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