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擊作用
前述各章節已指出,形成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形態的地質作用包括構造作用、巖漿作用以及外力作用等三類作用。這裡應進一步指出,在石質行星及衛星的表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或存在過由這三類地質作用所塑造的形態。不僅如此,從行星際角度看來,還有一類地質作用,即撞擊作用(Impacting)是行星體上存在的極為重要的和不可忽視的地質作用。
撞擊作用是指隕星(meteorite)墜落對行星的衝擊(Impact),並使表面發生變形(deformation)甚至變質的作用,其典型產物是圓形的隕擊坑(Impact crater)。隕擊坑的鑑定標誌主要有衝擊坑、隕石、擊變玻璃、擊變礦物、擊變巖石、衝擊構造、放射狀石英裂紋、位錯頁理、衝擊錐等。
實驗模擬表明,一個快速墜落的隕星體撞擊地面時,撞擊中心的巖石首先粉碎,其碎塊向上噴射;撞擊壓力引起強大的振動波向基巖的縱深快速傳播,衝擊波使巖石進一步震碎;如為大規模撞擊可以使部分巖石發生熔融甚至氣化。壓力波通過以後立即出現壓力回彈(rebounding),引起更大量碎屑或碎塊向外濺射,並在撞擊坑周邊形成環狀堆積體。
與此同時,會使撞擊坑周邊的巖層發生反轉,在超強撞擊的情況下,撞擊坑的中心部位可形成一個或幾個變形巖層組成的凸起。撞擊事件發生以後,常常會出現撞擊坑壁的崩塌,坑緣及坑底變形,坑內被碎屑物充填,有時還會伴生巖漿的形成和溢流。地球上能確定的隕擊坑很少,約200處。地質歷史中形成的隕擊坑應該非常之多,但因反覆發生的風化剝蝕以及各種內力地質作用破壞,絕大部分難以保存下來。然而,地外的石質行星及衛星因缺乏大氣層,且未遭受或僅輕微遭受構造變動,由撞擊作用所留下的遺蹟在它們的表面比比皆是,隕擊坑就成為這些星體表面最為顯著的形態。其中有一些極其古老的隕擊坑,其形成年齡超過40億年。最大的隕擊坑直徑可達1000km。
註:'天天學普地'欄目的內容摘錄自舒良樹版《普通地質學》
文字:北土城最靚的仔
美編:魯方圓
校對:張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