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的行星——木衛三(Ganymede):太陽系最大的衛星

2021-01-14 世界地球之旅

一、木衛三概述及其探測歷史

 

木衛三(蓋尼米得,Ganymede)是圍繞木星運轉的一顆衛星。木衛三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是木星最大的衛星。木衛三直徑5262公裡,它的體積比水星和矮行星冥王星都大,質量約為水星的一半。木衛三被潮汐鎖定,自轉時把同一面朝向木星,木衛三的公轉周期約為7天。按距離木星從近到遠排序,在木星的所有衛星中排第七,在伽利略衛星中排第三。它與木衛二及木衛一保持著1:2:4的軌道共振關係。

木星的衛星大小對比圖(據網際網路資料)

 

伽利略在1610年1月發現了太陽系最大的衛星——木衛三。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於1979年飛掠過木衛三。它們精確測定了它的大小,最終證明它的體積要大於土衛六,後者曾被認為大於前者。此外,這兩艘飛船還發現了木衛三上的槽溝地形。

木衛三與太陽系其他天體(水星、土衛六、月球)大小的比較圖(據NASA)

 

1995年,伽利略號進入環木星軌道。在1996年至2000年間,它共6次近距離飛掠過木衛三。在最接近的一次飛掠過程中,伽利略號距離木衛三表面僅264千米。在1996年的飛掠中,發現了木衛三的磁場。後來又發現了木衛三的地下海洋,並於2001年對外公布。伽利略號傳回了大量的光譜圖像,並在木衛三表面發現了數種非冰化合物。前往近距離探測木衛三的探測器是新視野號,它於2007年在前往冥王星的途中飛掠過了木衛三,並在加速過程中拍攝了木衛三的地形圖和構成圖。

 

二、木衛三的地球物理特徵

 

木衛三的表面溫度最高122K,平均99K,最低22K。木衛三的平均密度為1.936g/cm³,表明它是由近乎等量的巖石和水構成的,後者主要以冰體形式存在,冰體的質量佔星球總質量的46-50%。另外,部分狀態的水可能以不穩定的冰體形式存在,比如說以氨的冰體存在。

它是已知太陽系中唯一擁有強磁場的衛星。木衛三擁有鐵質內核,但是其磁場仍然顯得很神秘,特別是為何其他與之大小相同的衛星都不擁有磁場。木衛三的對外熱通量很可能高於木衛四。

木衛三的磁層示意圖(據網際網路資料)

 

研究認為該衛星磁場,是由於其內核中富鐵流體對流運動產生的。木衛三的微弱磁場與木星磁場相互作用,產生了更加向外擴散的磁場。

 

三、木衛三的內部結構

 

2015年3月1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木衛三的冰蓋下有一片鹹水海洋,液態水含量超過地球。木衛三擁有一層稀薄的含氧大氣層其中含有原子氧,氧氣和臭氧,同時原子氫也是大氣的構成成分之一。

利用木衛二的總密度,推出其冰下為固體核心。木衛三主要由矽酸鹽巖石和冰體構成,星體分層明顯,擁有一個富鐵的、流動性的內核。內核半徑達到700-900千米,外層冰質外殼厚度達800-1000千米,其餘部分則為矽酸鹽質外殼。

科學家推測在木衛三表面之下200千米處存在一個被夾在兩層冰體之間的鹹水海洋,海洋深度可達1000公裡,其中太陽系中液態水含量最高。

木衛三的內部結構及物質組成示意圖(據網際網路資料)

 

木衛三的內部結構及物質組成示意圖(據網際網路資料)

 

木衛三的內部結構及物質組成示意圖(據網際網路資料)

 

四、木衛三的地質地貌特徵

 

1.地貌特徵

木衛三表面出現兩種明顯差異的主要地形類型:即又暗又冷的多隕石坑地區(相較暗的尼克爾森區)和更亮更年輕的地區(但依然十分古老),後者以大量出現溝槽和山脊為特徵(較亮的哈帕吉亞槽溝)。其中較暗的地區,約佔星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其間密布著撞擊坑,地質年齡估計有40億年之久;其餘地區較為明亮,縱橫交錯著大量的槽溝和山脊,其地質年齡較前者稍小。明亮地區的破碎地質構造的產生,可能是潮汐熱所導致的構造活動造成的。

木衛三圖片(USGS)

 

木衛三獨特的表面主要由兩種類型的地形組成:約40%的黑暗是帶有許多隕石坑的地形。而60%的顏色則是淺色的,帶有形成複雜圖案的凹槽,凹槽的高度50米左右,長度達到數千公裡,可能是由於構造活動或水從地表下釋放而形成。

木衛三表面地質特徵(http://photojournal.jpl.nasa.govc)

(圖幅範圍的大小約為89×26km)

 

下圖中木衛三的圖片由NASA的伽利略號於2000年5月20日拍攝。古老的尼克爾森區暗色地形(左側)顯示許多的大型撞擊坑和平行明暗地形區之間邊界的斷裂帶。而哈帕吉亞槽溝淺色區(右側)則不發育撞擊坑,較平滑和年輕。

木衛三較暗的尼克爾森區和較亮的哈帕吉亞槽溝之間涇渭分明

 

木衛三上部分地區有著45億年的歷史。還有很多年輕的地方,有著看起來像是充滿了裂縫的凹槽,這種地形可能是木衛三表面緩慢移動的冰塊的結果,或者它們可能是潮汐力引起的地震移動,類似於地球上的構造板塊。當有間隙或裂縫出現時,凍結的泥漿會上升並填滿裂縫,形成一個相對平滑的溝槽,可以延伸數百英裡。

木衛三表面構造特徵


木衛三圖片(旅行者1號1979年3月5日下午從250,000km高處拍攝)

(圖片中心為北緯60度和經度318度,圖片底邊的長度約1000km)

 

以上圖片中最小的可分辨尺度為5km大小。圖片中可以識別出撞擊坑,大多顯示由撞擊拋射冰物質組成的輻射紋,特別是在明暗界線附近可以觀察到奇異的S形山脊和溝槽,它們可能為厚層冰凍殼構造變形的產物。木衛三表面地圖展示了較大的隕石坑地區。它逐漸被侵蝕的表面以及奇特的溝槽和裂縫,是使科學家發現其地下海洋的原因。

 

2.地質特徵

美國地質調查局(2014)公布木衛三的第一張完整地質圖,從技術上闡述了木衛三表面各種各樣的地質特徵。地質圖表明,木衛三表現出古老和最近形成的地質特徵。除了地質多樣性,它還增加了歷史多樣性。這幅地質圖詳細闡述了木衛三形成和在太陽系大部分歷史中演變的地質特徵。這些地質特徵記錄下木衛三內部演變、木衛三動力學和其他伽利略衛星間相互作用以及撞擊木衛三表面小天體演變的證據。木衛三表面的部分區域和太陽系一樣古老,有45億年的歷史。

木衛三的第一張完整地質圖(USGS,2014)

右邊拼圖是繪製左邊木衛三地質圖的工作底圖

 

木衛三地質圖集成了對其地質認識的成果(Collins et al.,2013)。該地圖顯示了木衛三表面的各種地質特徵,地質製圖綜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旅行者1號(Voyager 1)和旅行者2號探測器(1979年),以及伽利略號軌道探測器(Galileo orbiter)(1995年至2003年)在執行近天體探測飛行使命期間,所獲得的最佳圖像,現已由美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完整地圖發布。

這張新的地質圖是研究人員比較其他冰冷衛星地質特徵的重要工具,因為在其他冰冷衛星上發現的任何特徵類型都和木衛三某個地方的特徵相似。木衛三表面是地球所有陸地面積的一半以上。木衛三表面地圖展示了較大的隕石坑地區。

木衛三地質圖(Collins et al.,2013)

 

木衛三可以識別出兩種基本的物質單元:淺色和暗色物質。兩者的區別依據基於地形邊界上相對反射率的明顯差異,由於其他類型的表面改造過程(如撞擊坑放射紋、極地冰蓋)改變了這些地形類型的絕對反射率。暗色物質覆蓋了木衛三表面積的35%,其餘部分幾乎全部為淺色物質。

木衛三地質圖(USGS,2013)

 

A.暗色物質

暗色物質為強烈撞擊的產物,但不及木衛四表面那樣強烈撞擊坑發育的程度,表明暗色物質不是原始的行星表面。在高解析度下,暗色物質主要出現撞擊坑內以及山脊和山丘的斜坡上鬆散暗色表土(regolith)向坡下運動。暗色物質被緩慢發展的暗色薄層表土覆蓋,後者由下方富含冰質地殼升華所形成。暗色物質通常顯示同心狀的彎曲構造,稱為溝紋(furrows)。這些溝槽為古老多環狀的撞擊盆地殘餘物(Collins et al.,2013)。

 

B.淺色物質

淺色物質交切暗色物質,並具有較低的撞擊坑分布密度,表明其形成時代較晚。淺色物質可以進一步劃分為錯綜複雜的線狀交切拼圖式的溝槽和較平滑地形。更高解析度下,大多數淺色物質以伸展斷層作用為主。即使在低解析度下是平滑的淺色物質,在高解析度下也是平行的線狀構造特徵(Collins et al.,2013)。木衛三明顯的溝槽地形,主要由不同尺度上近平行的嶺脊和凹槽組成,常被解釋為構造活動的產物,通過斷層活動來調節表殼的伸展作用(Sims et al.,2014)。

木衛三淺色溝槽區的半地塹系統(正向運動)的斜向模式視圖(上圖)

推測的木衛三斷層幾何平面圖(下圖)(Sims et al.,2014)

可以識別出兩個尺度的斷塊構造,包括位移較大和出露跡線較長的大尺度斷塊邊界斷層(白色箭頭指示),以及大型斷塊邊界之間較小尺度的斷層系(空心圓),伸展模式伸展率約為20%(Sims et al.,2014)

 

對淺色物質成因質疑:淺色地形由暗色地形上冰火山噴溢形成,或者先前表面特徵被構造破壞沿著斷層崖出露淺色物質,很可能以上兩種地質過程對其形成均起作用。並非木衛三上所有構造活動都能形成淺色物質,一些暗色物質被伸展斷層切割,但並未顯示反射率的明顯變化,而這些網狀物質被兩組線狀構造切割,反射率介於明暗物質之間(Collins et al.,2013)。

木衛三上發現的其他物質由幾種撞擊特徵構成,包括撞擊坑到粘滯性鬆弛的撞擊特徵(palimpsests),以及南半球的Gilgamesh大型撞擊盆地(Patterson et al., 2010)。

 

五、木衛三的形成和演化

 

木衛三的冰凍表面經歷了隕石撞擊、構造活動以及冰火山作用過程的改造。研究顯示木衛三地表下存在海洋,受到木星強大潮汐力的影響,木衛三表面地形變得非常複雜,密布的撞擊坑,大型山脊可能與潮汐力作用有關。軌道共振引發的潮汐力,曾使太陽系這顆最大衛星的表面,發生構造破壞。

木衛三的地質歷史可以劃分為3個不同的階段:1)早期隕石撞擊作用和冰凍地殼內非冰物質成分的混合作用。2)構造活動劇變階段。3)熱流逐漸降低的晚期平靜期和後續的隕石撞擊作用。

儘管木衛三和木衛四相比,這兩顆衛星的大小和構成很相近,但木衛三卻是一個擁有自身磁場的嚴格意義上的衛星,而木衛四則是一顆由冰和巖石構成的冷冰冰的天體。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是什麼過程在木衛三中產生了足夠的熱量,卻沒有在木衛四中出現,從而迫使其發生了不同地質演化。新的研究表明,應當考慮到太陽系晚期大規模撞擊事件(LHB)產生的影響,大約在39億年前,大量的彗星和(太陽系內部的)小行星曾對太陽系進行過一次狂轟濫炸(LHB)。

對木衛三和木衛四遭受的LHB影響進行模擬研究表明(Barr etal.,2010),木星巨大的引力會使靠近的彗星加速,同時將它們吸向行星。與木衛四相比,距離木星更近的木衛三將比前者遭受兩倍多的撞擊,並且對其進行撞擊的彗星的運行速度也更快。因此與木衛四相比,木衛三將多接受3.5倍的能量。有足夠多的熱量用來融化木衛三初始冰巖混合物中的冰。解凍使得衛星的巖石向著逐漸「泥濘」的內部沉降。隨後這些下沉的巖石便會以熱的形式釋放它們的重力能,從而加速木衛三的分層過程。最終,來自放射性衰變的足夠熱量將分離出巖石中的鐵,進而形成一個熔化的內核,同時產生磁場,並有可能形成木衛三理想的地表地質學特徵。由於衝擊能匱乏,木衛四在分離過程中卻未進行充分融化——進而完成「核子反應堆系統」的加熱過程,最終變成沒有內核的冰冷星球。

木衛三伽利略暗色區的地質簡圖(a)

及不同區的地層柱狀圖(b)

(依據伽利略號探測器獲得的高分辨資料地質解譯)

(Prockteret al.,2010)

 

本文據(李江海,2020,《世界地質學》(講義))修改補充)

相關焦點

  • 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木衛三
    最近我們的科學家不僅在像地球的巖質行星中尋找生命,如火星,還在太陽系中大衛星中尋找生命。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木星,大家並不陌生。在他的已知79顆衛星中,木衛三脫穎而出。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從下圖可以看出它的體積僅僅比火星小。下面我從外部條件,發現歷史與是否存在生命來分析。
  • 太陽系中「與眾不同」的衛星——木衛三
    木衛三,確實與眾不同。在太陽系中,木衛三是最大的衛星,而且它比水星還大;它也是太陽系中已知的唯一具有強大磁場的衛星。木衛三的直徑為5268千米,比水星大8%,體積比水星大25%。然而,木衛三的密度相當低,這說明它是由巖石和冰的混合物組成的,這一點類似於它的鄰居——木衛二。木衛三稀薄的大氣層,主要由氧氣組成,在它的地表亮暗區域陳雜,跟暗區相比,在明亮的區域裡,撞擊坑的數量少得多。這表明,暗區遭受的來自太空隕石的撞擊時間要明顯比亮區長。亮區是由平行的溝槽和山脊構成的,這裡曾經存在構造活動的證據。
  • 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木衛三
    木衛三是圍繞木星運轉的一顆衛星,公轉周期約為7天。按距離木星從近到遠排序,在木星的所有衛星中排第七,在伽利略衛星中排第三。
  • 木衛三,太陽系已知最大的衛星,潛在的生命家園
    木衛三是木星周圍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如果木衛三圍繞太陽運行,它可以被當作是一顆行星,它大到足以被自身重力拉成一個球體。
  • 太陽系最大的衛星是?
    太陽系,目前已知有八大行星;天然衛星已發現的有185顆。我們知道行星裡頭,個頭最大的是木星,那麼天然衛星裡面,最大的是哪個呢?答案是:木衛三。木星由於巨大的尺寸,質量和引力,相比其他行星,木星擁有太陽系中最多的衛星。目前,木星包括79顆已知的衛星。木星的衛星幾乎不是單一的模樣,它們各有特點。
  • 木衛三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可能有隱藏的海洋或有生命或可居住
    木衛三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直徑為5268千米,其大小比水星大8%,只比火星稍小點,如果木衛三圍繞太陽運行的話,那它可以被歸類為行星。木衛三擁有一個含氧的大氣層,在它冰冷的表面之下,可能隱藏著鹹鹹的海洋,這可能是一種可持續生命的標誌。
  • 木衛三,全太陽系最特別的衛星,了解一下?
    服役期間,「伽利略」號傳回了大量有關木星衛星的數據並有了一系列新發現。根據它的觀測,木衛三「伽倪墨得斯」周圍的磁環境與木星自身磁場截然不同。「伽利略」號任務早在2003年就已結束,但它第一次掠過木衛三時獲取的數據仍在進一步豐富科學家對木衛三環境的認知。數據顯示木衛三在太陽系獨樹一幟,不同於系內的其它任何衛星。
  • 太陽系八大行星,有的行星沒有衛星,最多的行星擁有超過69顆衛星
    太陽系衛星家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衛星們,所謂的衛星就是指圍繞著一顆行星做周期性沿封閉軌道運動的天體,可以分為天然衛星和人造衛星,當然我們討論的主要是指天然衛星。目前,人類所發現的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衛星,總數量超過175顆,但是這些衛星並不是八大行星均勻分布的,他們彼此擁有衛星的數目差異極大。
  • 木衛三:太陽系內最大的衛星,也是唯一擁有自己磁場的衛星
    說起衛星,我們最熟悉的衛星就是月球,也就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的陰晴圓缺,寄託了我們多少的情思。太陽系最大衛星在太陽系內只有一顆恆星,那就是太陽,有八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那麼八大行星的衛星數量有多少呢?
  • 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不過衛星就超過200百,衛星的王者是誰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不過行星只有八個,但是衛星的數量遠遠超過行星。而且有的行星不止只有一個衛星。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火星有兩顆人造衛星,土星的衛星高達六十多個,天王星有三十多個,海王星有十多個,加上尚未發現的衛星,多多少少都有上百個。
  • 太陽系體積最大行星——木星的相關知識
    全面的木星知識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遠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質量是其他行星總和的兩倍。 木星的條紋和漩渦實際上是十分冷的氨氣和水蒸氣形成的氣體雲,漂浮在氫氣和氦氣之上。木星標誌性的大紅斑是一場比地球還要大的風暴,已經肆虐了數百年。目前已知在木星周圍有79顆衛星。
  • 木星雖然新增十二顆新衛星,依舊滑落為太陽系衛星數量第二多行星
    衛星是指圍繞一顆行星軌道並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隨著人類宇宙探索的深入,太陽系的衛星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衛星數量差異很大,距離太陽較近的四個「類地行星」,衛星數量很少,總共只有3顆天然衛星,其中水星和金星沒有衛星,地球只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火星有兩顆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
  • NASA證實太陽系最大衛星木衛三確有海洋
    木衛三名為「蓋尼米得」,是圍繞木星運轉的最大一顆衛星,公轉周期約為7天。它的直徑大於水星,質量約為水星的一半,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2日宣布,太陽系最大衛星木衛三的冰蓋下有一片鹹水海洋。這一發現再次為科學家拓寬視野,使探尋太陽系宜居星球的努力更進一步。  木衛三名為「蓋尼米得」,是圍繞木星運轉的最大一顆衛星,公轉周期約為7天。它的直徑大於水星,質量約為水星的一半,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
  • 太陽系最大的十顆衛星,最大的居然比水星還大!
    目前太陽系各類天體擁有的天然衛星總數已超過180個,並且每年都有新衛星被發現。但這些新發現的衛星,都沒能撼動太陽系前十大衛星的位置,那太陽系前十大衛星都有哪些呢?1、木衛三木衛三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圍繞著木星運轉,公轉周期約為7天。木衛三的直徑比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的水星還大,但其質量卻只有水星的一半,同時,它也是太陽系中已知的唯一擁有磁圈的衛星。研究發現,木衛三的冰蓋下有一片鹹水海洋,其液態水含量超過地球。
  • 巨大的木衛三可能在太陽系中具有最大的撞擊傷痕
    科學家發現了他們認為可能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大的撞擊坑,其中的疤痕覆蓋了木星最大的衛星木衛三的大部分。這項新研究背後的科學家希望重新審視許多過去的NASA任務,這些任務研究了巨大的月球,該月球比我們附近最小的水星水星大。
  • 太陽系最大撞擊結構被發現,直徑7800公裡,在這顆衛星上
    在太陽系內,有無數的天體在運行。它們全都有著自己的軌道,但是有些天體會到處亂竄,宇宙中的「車禍」也就在所難免。太陽系的主要行星都經歷過嚴重的撞擊,比如地球,就在6600萬年前被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恐龍的滅絕。1994年,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上了木星,也讓我們親眼目睹了恐怖的宇宙災難。
  • 木衛三的北極
    >在進入2019年12月26日飛越木星的途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朱諾(Juno)太空飛行器飛入了太陽系第九大天體-衛星木衛三(Ganymede)的北極附近。飛船的木星紅外極光映射器儀器收集的紅外圖像提供了這顆巨大衛星北部邊界的第一張紅外地圖。木衛三比水星還要大,主要由水冰組成。它的組成包含了理解79顆木星衛星從它們形成時到今天的演化的基本線索。木衛三也是太陽系中唯一有自己磁場的衛星。在地球上,磁場為等離子體(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進入我們的大氣層並創造極光提供了一條途徑。
  • 面積不如俄羅斯大,和太陽系的行星衛星比能排第幾
    「太陽系中一共有九大行星。」這是我們上學的時候學到的知識。但是後來卻發現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不知怎麼的就變成了八大行星了。原來在2006年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上,科學家重新制定了行星的定義。冥王星因為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慘被降級,變成了一顆矮行星。從此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成為了歷史。
  • 木衛三的自述
    相信大家都認識我,我是太陽中的一顆自然衛星,木衛三。大家也可以叫我「蓋尼米得」,嘿嘿,不過嘛,我還是更喜歡「木衛三」這個名字,因為這樣更能直觀地通過我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我的特徵。哈哈,看,下面這張圖中的小星球就是我呀。
  • 木衛三的真面目?人類拍到木衛三的真身
    在2019年12月26日飛越木星的過程中,由於知道木衛三的北極區域將在飛船的視線範圍內,因此任務小組調整了朱諾的方位,以便儀器可以瞄準木衛三。在它最接近木衛三的過程中,它在10萬公裡內經過,它拍下了300張地表的紅外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