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人口及能源已並列成為當代世界最突出的亟待解決的三大難題。人類的生存環境究其本質是地質環境,它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四個相聯繫和制約的統一整體,離開了地質環境就無法完整地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周圍環境。由於全球人口激增和人類經濟活動日趨頻繁,人類與地質環境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減輕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減輕人類自身經濟技術活動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破壞。在20世紀60年代末,一門研究人類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新學科——環境地質學,在前聯邦德國和北美等國應運而生。環境問題成為1992 年8月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29屆國際地質大會關心的主題。可以預言,環境地質學將是21世紀發展最迅速的地質學分支。
環境與地質環境
環境(environment)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周圍事物——大氣、水、土地、巖石、礦產、森林、山脈、動物和植物等的總稱。環境的範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擴大,向下可至地殼深部,向外可達遙遠的宇宙空間(斯特拉萊,1987)。
地質環境( ge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大氣圈、 水圈、生物圈和科學技術研究可及的巖石圈之總稱,它又稱為自然環境。人類在地質環境中誕生、繁衍,又從地質環境中直接或間接獲取各種資源,加工成為人類必需的生產和生活資料。人類生活在地質環境中,有賴於地質環境,因而必須保護和改造地質環境。
環境地質學的研究內容
環境地質學(environmental geology)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學科。它是一門新興的應用地質學學科,是運用地質學和社會經濟學的觀點,闡述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地質現象,以及各種地質作用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以便採用一定的科學技術方法,對其作用定量評價和預測,提高人類的環境質量。環境地質學較其他地質學分支學科有更廣泛的社會性,因此,它也是環境科學中重要的分支學科。
環境地質學主要研究兩方面內容:①主要由自然地質作用引起的原生地質環境( origin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或第一地質環境) 問題,例如由火山噴發、地震、海嘯、冰川、膨脹土、地方病、海岸侵蝕等引起的環境災害;②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次生地質環境(secondar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或第二地質環境)問題,例如由地下水汙染、地面沉降、滑坡、土地沙漠化、處置廢物引起的環境汙染及鹹水入侵等造成的環境災害等。
註:'天天學普地'欄目的內容摘錄自舒良樹版《普通地質學》
文字:星期二
美編:魯方圓
校對:張 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