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學普地||大氣圈和大氣環流
結果,低緯度地帶溫度高而密度小的氣團上升並向高緯度地帶運動,而高緯度地帶溫度低而密度大的氣團下降並沿地面向低緯度方向運動,從而形成全球性的大氣循環,稱大氣環流。但實際上,根據大量觀測證明該理論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註:『天天學普地』欄目的內容摘錄自舒良樹版《普通地質學》。
-
全球地震帶分布(圖)
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板塊當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大的板塊有六個,它們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
-
天天學普地|新生代
這些新生的山系就成為現代的地震帶。註:'天天學普地'欄目的內容摘錄自舒良樹版《普通地質學》文字:星期二美編:胡小彤
-
全球及中國地震帶分布 廣州在地震帶上嗎(圖)
>>>>廣州老城區磚木屋抗地震能力堪憂 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板塊當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 經科學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1. 環太平洋地震帶:即太平洋的周邊地區,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北美洲的瓜地馬拉、墨西哥、美國等國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以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紐西蘭等國家和地區。
-
天天學普地||地震的強度——地震的震級
地震震級(magnitude)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個量,為地震的基本參數,是通過測量地震波中的某個振相的振幅來獲取的。震級標度的方法有多種,以芮氏規模(ML)為常用。芮氏規模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F.Richter於1935年研究加州地震時,以地震釋放的能量為依據,依次確定出震級與能量的關係。
-
天天學普地||三疊紀
當時,高等的爬行類,如水龍獸、肯氏獸等,分布頗廣,從山西、新疆直到南非都有出現,說明聯合大陸確實存在,現在的海陸分離則是由後來大陸漂移的結果。晚三疊世也是原始哺乳動物出現的時期,如摩爾根獸,其牙齒形態已經分化,下領由單一齒骨構成。這是原始哺乳動物最基本的特徵,但它的軀體只有老鼠那麼大小。鳥類也起源於三疊紀。
-
天天學普地||環境地質學的一般概念(二)
例如,發展城市時地域的選擇,高層建築物地基的選擇、建築材料供給、供水水源的探求、廢物處置等;居民還可能遭受地震、滑坡、海嘯、洪水、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的襲擊和威脅。因此,環境地質學首先在城市管理中誕生,城市地質學這一術語在最早實際上是環境地質學的同義詞。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的環境地質評價與論證工作。
-
天天學普地||環境地質學的一般概念(一)
人類的生存環境究其本質是地質環境,它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四個相聯繫和制約的統一整體,離開了地質環境就無法完整地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周圍環境。由於全球人口激增和人類經濟活動日趨頻繁,人類與地質環境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減輕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減輕人類自身經濟技術活動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破壞。
-
[地理知識點]中國地震帶分布(中國四大地震帶)
[地理知識點]中國地震帶分布(中國四大地震帶) 2011-10-31 17:19 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
-
天天學普地||行星地質概述——太陽系及其起源
離太陽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稱為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密度大(>3.0g/cm3),體積小,自轉慢,衛星少,內部成分主要為矽酸鹽(silicate),具有固體外殼。離太陽遠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密度小(<2.0g/cm3),體積大,自轉快,衛星較多。
-
旅行者必看:世界地震帶分布 出行之前需考慮
世界地震帶分布 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係不那麼明顯。而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這裡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三。
-
天天學普地||地球形成與生物演化
這時期的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而且比較完整。生物趨向繁榮,並幾度出現興衰交替的發展。可以說,目前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這一時期的地質學研究(Prothero et al, 2004)。
-
地震地熱說原理—地震柱構造的概念及其全球分布
地 震 地 熱 說 原 理地震柱構造的概念及其全球分布Seisman作者在研究中國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時,發現各地層內的地震活動存在由下而上逐層驅動的現象作者在進一步研究全球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時,發現同樣存在由下而上逐層驅動的現象,於是提出了地震柱構造的概念,找到了地震地熱說的地質實體,因而進一步發展了地震地熱說。
-
天天學普地||湖泊的化學沉積作用
這一階段可形成鹼類礦床,因此這類湖泊也稱為鹼湖,此外這一階段還可以有較多的碎屑物沉積,他們與鹽類沉積混合或單獨出現,這類湖泊在內蒙古以及黑龍江和吉林兩省的西部分布最多。新疆、青海、吉林、內蒙古等地均有這類鹽湖。氯化物沉積階段:湖水在含鹽度超過24‰-25‰時就轉變為天然鹹水-滷水。並析出溶解度最大的氯化物,如巖鹽(NaCl)、光滷石(KCl·MgCl2·6H2O)等。它們的出現,標誌著鹽湖沉積已達到最後階段。
-
我國五大地震帶分布,你家在地震帶上嗎?看完要當心了
地震的破壞力大,一旦發生就可能造成嚴重的人身財產損失。你知道,中國哪些地方處於地震帶上嗎?全球有三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全球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些地區。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一路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脈,橫跨歐亞非,影響面積廣泛。
-
印尼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 系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
[24小時]印尼發生6.5級地震·連結:印尼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央視網消息:印尼是典型的地震多發國,每年要發生數千次地震。地震的具體成因十分複雜,但宏觀上說,印尼地震的主要原因在於,它地處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
我國的地震帶分布,看看有你家鄉沒?
級與日本近海6.7級地震,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地震的關注,所謂地震就是地殼的震動,按板塊學說來講就是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進而造成板塊邊緣或內部發生錯位、破裂。全球分三大地震帶,即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及海嶺地震帶,從下圖可以看出我國地處環太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是個多地震的國家。
-
中國地震帶分布
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
-
全球9成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圖)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雷軍博士表示,單從數據上看,最近幾年強震確實密集,顯示了較強的地球內部運動,但是不是說地震已經進入一個強震頻發期,地球科學理論和觀測到目前為止尚未能給出明確結論。雷軍博士介紹說,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2010年以來,全球爆發的7級以上地震,絕大多數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
從濟南地震 看中國地震帶分布
從濟南地震看中國地震帶分布濟南地震臺網,2020年02月18日17時07分,在山東濟南市長清區發生M4.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濟南居民明顯感到3-4秒的震動。透過這張中國地震帶分布圖,我們可以看到,濟南並不處在地震帶上,而且自身地下無大活動斷層,所以不具備產生高級別大地震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