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科普|地球演化:三個階段
地球演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巖漿)組成的熾熱的球。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巖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巖石組成的地球。
-
運用地球同步衛星參數計算地球質量
首先提醒大家,我講的不是科普,正相反,我講的內容是與現有的科學理論不同的觀點,請大家保持清醒的頭腦,站在批判者的角度來思考、分析、判斷。因為百家號版本不支持數學公式,只能以圖片形式銜接,請讀者連接、諒解。
-
一周圖說|從太空到地球,探索永無止境
圖|ESO這顆變星位於距離地球7500萬光年的 Kinman 矮星系,它曾是一顆亮度達到太陽250萬倍的超大質量恆星,因為亮度經常發生變化而被歸類為「變星」。天文學家們在2019年突然發現這顆恆星從視野中消失,推測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持續大規模噴發導致這顆恆星的亮度降低至無法觀測,另一種是這顆恆星已經塌縮成黑洞,但未經歷超新星爆發過程。
-
哈佛大學:小於地球質量2.7%的行星,永遠不可能適合居住!
但實際上,還有許多其他變量影響宜居性,包括質量。根據行星大小設定宜居下限,這給我們持續尋找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和外星生命帶來了一個重要的限制。一般而言,如果行星能夠保持表面液態水(而不是冰凍水)足夠長的時間來讓生命誕生和進化。
-
月球與太陽對地球質量中心單位質量的引力比
一個符合民科定義的科技探索者首先提醒大家,我講的不是科普,正相反,我講的內容是與現有的科學理論不同的觀點,請大家保持清醒的頭腦,站在批判者的角度來思考、分析、判斷。因為百家號版本不支持數學公式,只能以圖片形式連接,請讀者理解、諒解。月球與太陽對地球產生引潮力大小比較求月球與太陽對地球質量中心單位質量的引力比
-
哈佛大學:小於地球質量2.7%的行星,永遠不可能適合居住
但實際上,還有許多其他變量影響宜居性,包括質量。根據行星大小設定宜居下限,這給我們持續尋找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和外星生命帶來了一個重要的限制。一般而言,如果行星能夠保持表面液態水(而不是冰凍水)足夠長的時間來讓生命誕生和進化。保守地說大約需要10億年左右,行星就被認為是適宜居住的。
-
發現一顆超大質量白矮星,就在銀河系中,距離地球才150光年!
在距離地球約15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不同尋常的超大質量白矮星,其大氣成分前所未見,這是首次以其大氣成分為線索識別出合併後的白矮星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可能會對我們銀河系中大質量白矮星的演化和超新星的數量提出新問題。
-
為什麼熔融的地球半徑,比固體地球大5%左右?
誠然,你不會想在這些行星之一上度假,但研究它們很重要,因為許多巖石行星開始都是作為熔融的,但最終一些可能會像地球一樣適合居住。巖石行星是由恆星系統殘留物的殘留物構造,所有沒有進入中心恆星或巨型行星的東西,都有可能最終形成一個小得多的類地行星,我們有理由相信,發生在行星幼年的過程是決定其生命路徑的基礎。
-
研究發現:太陽系的最外面,需有20倍地球質量的天體存在
研究外太陽系的一大問題是太暗了,通常情況下,觀察這些天體的唯一方法是:模擬外太陽系讓太陽光從它們的表面反射出,然後回到在地球上的望遠鏡,顯然這點反射太過於微弱。因此很難了解外太陽系的任何情況,所以有一種假設,認為它是空的,但這片空間遠不是空的。
-
地球在自轉時搖擺不定,現在終於知道原因了
博科園-科學科普-地球科學類人類要對地球自轉中的一些擺動負責自1899年以來地球的旋轉軸已經移動了約34英尺(10.5米)。現在研究對原因進行了量化,並發現三分之一是由於冰層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尤其是在格陵蘭島——把原因歸咎於人為氣候變化。另外三分之一的晃動是由於由於冰川退縮和減輕它們的負載,陸地上的物質向上升。博科園-科學科普:最後一部分是由於地幔的緩慢攪動造成,地幔是地球上粘性的中層。
-
每日科普|46億歲的地球,有一顆年輕的「心」
那麼,為什麼地球內核有著跟地球不一樣的年齡,甚至比地球年輕了那麼多呢?地球內核年齡不等於地球年齡?對於地球的年齡,有著不同的分類,比如天文年齡,描述的是地球從開始形成到現在的年齡,這個年齡跟地球的形成相關,記錄著地球作為一顆原始行星在太陽系中的生命歷程。除此之外,還有地質年齡,描述的是地球上從地質作用開始之後到現在的時間,地質年齡一般略大於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年齡。
-
在地球燃燒了的一顆流星,沒想到被地球「引力彈弓」射向了木星!
科廷大學沙漠火球網絡的研究小組發現,地球起到了彈弓的作用,改變了流星軌道,並將其推回木星附近的外層空間深處。該團隊分析了2017年7月在地球上空燃燒時照亮澳大利亞天空的流星攝像機鏡頭,以及與火球速度、角距離和大氣軌跡相關的數據,以確定流星獲得的淨能量使其能夠改變軌道。
-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會產生何種影響?從理論上講,這只能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羊城晚報:黑洞是什麼?它有哪些種類?王爽:通俗地說,黑洞是宇宙中最恐怖的、連光也逃不出去的「監獄」。一個物體要想逃離地球,必須達到地球的逃逸速度,即11.2km/s。同理,一個物體要想逃離黑洞,就必須達到黑洞的逃逸速度。但由於特别致密,黑洞的逃逸速度比光速還快,如此就沒有任何物體能逃離黑洞。
-
棉花糖般的行星:質量不超過地球的幾倍,但體積卻跟木星一樣大!
哈勃望遠鏡的新觀測,使一組天文學家得以改進這些星球的質量和大小估計,獨立地證實了它們的「膨脹」性質。雖然它們的質量不超過地球幾倍,但它們的氫/氦大氣層非常膨脹,幾乎有木星那麼大。換句話說,這些行星看起來可能和木星一樣大和笨重,但質量大約輕一百倍目前尚不清楚它們的大氣層是如何以及為什麼向外膨脹,但這一特徵使「超級泡芙」成為大氣研究的首要目標。
-
《不可思議的地球》:不能錯過的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當孩子打開他好奇的開關,那我們就可以給他引入科普繪本,《不可思議的地球》是我最近入手的一本非常棒的繪本,讓我們用書了解地球。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有時候我們會不自然地忽略它,那有了這本書就可以讓孩子深刻了解到我們生活的是地球,我們身邊的萬物都是在地球上。這本書是萬物編輯部萬物叢書中的其中一本,《萬物》雜誌是一本為青少年普及科學知識的科普雜誌!
-
地球科普|地球數據:40億~46億歲,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裡。地球赤道半徑地球內部有地核、地幔、地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人類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
地球與環境學院開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傳活動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地球與環境學院結合「珍愛地球,人與地球和諧共生」主題,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系列環保科普宣傳活動。 學院通過「地環青年」微信公眾號、學生年級QQ群、微信群等網絡媒體,以「保護地球、節約資源」為主題開展線上科普知識宣傳及資源保護創意作品徵集活動,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珍惜每一份資源、少用一度電、節約一滴水,自覺將珍惜資源、保護環境作為自己的行為習慣。
-
地球質量是多少,第一個算出地球質量的人是誰?
地球質量為5.965*10^24千克,也就是大約60萬億億噸,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號稱「第一個稱量地球的人」,因為他首先通過實驗得到了萬有引力常數的值。早在公元200多年前,古希臘數學家埃塞託色尼就利用太陽光直射原理,估算出了地球的直徑,得到的數值和實際值非常接近。
-
地球知識大科普:地球不是圓的,時間會「成長」,地球曾是紫色的
地球知識大科普:地球不是圓的,時間會「成長」,地球曾是紫色的地球雖然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是我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家園,然而很多人對地球的了解並不深入,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些地球的小知識。地球不是圓的地球從外表上看來是一個球形,但準確來說,地球應該是一個橢圓體,兩極向外突出,也正是因為如此,地球上的引力也是所有區別的,加拿大的哈德遜彎引力呈現不規則狀態,就是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球體的最好證據。
-
在地球三億光年外,這個星系中心竟有三個超大質量黑洞!
NGC 6240星系距地球約3億光年。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該星系是由兩個星系碰撞而成,因為星系中心有兩個黑洞。目前,這些星系正以每秒幾百公裡的速度彼此靠近,仍在碰撞融合。但據外媒報導,一項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在NGC 6240星系中心發現了第三個超大質量黑洞。該發現表明NGC 6240可能是由三個星系碰撞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