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了解地球嗎?了解地球環境的獨特性,圈層演化及其作用

2020-12-03 風雷說地質

一、地球環境及其組成:

自然環境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要素,例如空氣、陽光、水、土壤、礦物、巖石和生物等,以及由這些要素構成的各圈層,如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巖石圈。這些要素和圈層構成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地理環境。

二、地球環境的獨特性 :

地球環境豐富多樣,適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著大氣、陸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處有一個臭氧層,保護著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線的侵襲;大氣中含有一定數量的CO2,使地表保持適中的溫度,有利於生物的生長,地表上覆蓋著一層或厚或薄的土壤,為植物提供營養和生長的基地。

地球的獨特性在於它是一個靠生命來捕獲、轉移和儲存太陽輻射能,靠生命活動來驅動地球表層的物質元素循環,靠生命過程來調控並保持其遠離天體物理學平衡的開放系統。

三、地球(生物)圈層演化及其作用:

約46億年的時候:

地球是一個炙熱的大火球,還沒有圈層的分化。地球外面包圍著原始大氣,主要由H2、CH4、NH3和水蒸氣等組成,是一個還原性的大氣圈。

在38億年左右:

在某種機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現了水。水分的蒸發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溫度.產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為地球生命的出現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水的出現是地球發育史的第一個重大事件。

20億年前後:

地球上出現了較為進化的細菌和藍藻等生物。從此,開始了一種新的生命過程——光合作用,大氣圈中首次出現O2。生命的出現是地球史上第二個重大事件。

到距今16億年左右:

一個含氧的大氣圈終於形成。性質極其活潑的O2對大氣圈進行了一場「氧革命」,導致還原性的原始大氣逐漸向含有C02、H20和O3的氧化性大氣轉化。這一過程不僅進一步改變了大氣圈的組成,而且03在高空的積累逐漸形成了保護地球的臭氧層,為更高等的海洋生物進化和生命登陸創造了條件。

地球形成行星和星級上升

16億年後,生物進化過程加速。12億年前出現最早的真核細胞。5億年前出現海洋無脊椎動物,4.5億年以前,哺乳類動物出現在2億年前。今天,大約有500萬至5000萬種生物組成了五彩繽紛的生物界,構成了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圈。地球各圈層發育過程中生物的能動作用起有重要作用。

免責聲明:

「風雷說地質」所發表文章註明素材來源的。版權歸原出處所有(無法查證版權或未註明出處的均來源於期刊論文網絡搜集)。轉載文章只以公益科普宣傳為目的,如果侵害到原作者利益,或原作者文字不希望被轉載,請您及時到後臺留言通知,會尊重您的意見,謝謝!標註「原創」字樣文章,其版權屬於「風雷說地質」。

對於學術問題,歡迎留言討論!

歡迎轉載,並註明轉載出處!

相關焦點

  • 《地球的圈層結構》說課稿
    一、說教材本節教材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單元的第四節,是在學習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和地球的運動之後。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學習地球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奠定基礎。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激發學生探索地理的興趣,學會以地理的視角看世界。
  • 地球上的圈層,這群圈層造就了生命,保護了人類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對於這個家園你又了解多少?地球形成與45億年前,45億年的地質演化,風風雨雨,才有我們人類的今天。在印象中地球是一個圓形的球體,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太空望遠鏡傳回的照片可以發現,地球並非真正的圓,而是橢圓形的。而作為當今主宰地球的人類,我們對地球又了解多少?
  • 火山活動——地球圈層系統的紐帶
    在這一周,我們將每天與大家分享一篇優秀的地震科普文章,希望能夠提高大家對地震的了解,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什麼是火山?在火山學工作者的日常生活中,提到火山,經常會遇到如下幾個疑問:什麼是火山?中國有火山嗎?而往往直擊靈魂的問題就是,你們研究火山有什麼用?
  • 全面簡單的了解地球的環境,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它猶如一個雞蛋,最外薄層為地殼,由各種矽酸鹽類巖石組成;其下為厚厚的地幔,由鎂地球圈層鐵質和金屬硫化物和氧化物組成,其中上部有層巖石呈熔融狀的軟流圈;地球中心部分為地核,主要為鎳鐵質,又分為外核和內核,外核為液態,內核為固態。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地殼、大氣和水的接觸地帶。地球各層圈的性質和活動緊密結合,形成複雜而有機的自然系統,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環境。
  •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二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徵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讀地球內部地震波與地球內部圈層構造圖,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  2.運用比較法學習各內部和外部圈層的特點。我們也可以在地球內部製造某種震動,通過分析這種震動在地球內部傳播的情況來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組成。我們知道,地震常常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但對於科學工作者來說,地震波卻帶來了地球內部的信息。那麼什麼是地震波?  (板書)1.地震波  生: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層受到強烈的衝擊會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即地震波。  師:很好。
  • 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的地球系統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近期,第二次青藏科考隊提出了關於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新認識。通過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具體為:暖溼差異化、水體液相化、生態趨同化、災害頻發化、圈層鏈式化。在大氣圈表現為暖溼差異化,導致極端事件區域差異分布,其中高原北部以乾旱、暴風雪等為主,南部以洪水為主。
  • 了解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近些年來,科學家對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研究熱情持續高漲,但很多時候,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更像是一場科學偵探故事,它讓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花了大量的研究來想要弄清楚。在科學家了解我們的世界的形成過程中,不僅使我們對它的結構和形成有了新的認識,而且打開了恆星周圍的行星的創造打開了新的視野。
  • 地球的圈層結構 說課稿
    《地球的圈層結構》是高中地理的內容,本節課編排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地震波的含義、分類、特徵等問題,第二部分闡述了地球的內部圈層的物質組成、特徵。二、說學情我所面對的學生是高中的學生,這個學齡段的學生已經有了初中學習的基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能夠從地圖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對地理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 1.4 地球的圈層結構
    【關鍵術語】縱波(P波)、橫波(S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殼、地幔、地核(外核、內核)、軟流層、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學習重點】1.地震波的傳播特徵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應用。2.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及圈層特點。
  •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12.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的空間範圍最接近於()A.生物圈 B.水圈C.①圈層 D.②圈層13.有關圖中地球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B.生物圈孕育於其他圈層中C.①圈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D.②圈層中矽鎂層在大洋洋底缺失答案:12.A13.B解析:[第12題,人類屬於生物圈的組成部分。
  • 通過歷代地球霸主的興衰,了解地質環境演化過程
    人類歷史燦爛悠久、延綿不絕,傳承已有數千年之久,然而如果將其與整個地球漫長的歲月相比,卻又是如此的短暫。經過科技的一次次革新之後,人們通過地質學研究終於發現我們這顆藍色的星球竟然有長達46億年的歷史了,而在人類文明誕生以前就已經有許多生靈曾經成為地球的統治者了。我們因為這顆星球而生存繁衍,地球也因為我們而與眾不同。
  • 地球表層四大圈層的劃分,生物圈是其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圈層
    地球的圈層結構可以分為地球內部圈層和地球外部圈層,地球的內部圈層可以劃分為三層,從外到裡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而地球外部圈層也可以分為三個圈層,分別是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有時,我們把地球外部的三大圈層和地球內部的巖石圈一起合稱為「地球表層的四大圈層」,這四大圈層和我們人類社會密切相關,下面我們就來介紹這四大圈層。
  • 地球科普|地球演化:三個階段
    地球演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巖漿)組成的熾熱的球。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巖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巖石組成的地球。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當前更多的對地觀測體系(衛星、地表臺站等),更細的時空解析度以及更強的數據處理(超級計算機),正逐漸促進人類對地球的科學認知,增強人類適應全球環境變化的能力,並服務於可持續發展!地球的地質作用過程地球是一個物質與能量不斷相互作用下的一個非常複雜的非線性系統,它可以被劃分為幾個基本的圈層,各圈層之間彼此交錯相互影響,圈層之間及內部隨時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地球的演化
  • 讀《不可思議的地球》——了解地球,才能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
    爆炸後的眾多塵埃遊蕩於宇宙之中,地球就是這眾多塵埃中的一粒。在這粒塵埃內部經歷過無數反應和運動後,它的表面開始形成原始的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最低等的原始生命誕生了。此時距今約24億年。在原始生命的演變和地球內部運動的共同作用下,哺乳動物出現並繁榮。此時距今約7000萬年。地球及其上的生命繼續著運動與演變,直到240萬年前,擁有更高智慧的人類出現了,從此地球的歷史開始被記錄被追尋。
  • 地球上的人類,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嗎,獨特性表現在哪裡?
    世界上有70多億人口,在過去的5萬年裡,估計有過1000億人生活在地球上。但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嗎?隨著生命科學對人體認識的不斷深入,人類個體的獨特性越來越被揭示出來。那麼,人類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哪裡呢?
  • 地球早期生物-環境演化記錄:前寒武紀疊層石
    疊層石縱貫地史大部分時期,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環境變遷、古海洋化學性質及海平面升降、沉積礦產,乃至地外生命都有重要的價值。本書採用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以太古宙-元古宙發育的疊層石為研究對象,特別是對神農架群疊層石進行了詳細記錄與描述,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地質公園教學、科研和科普教育與宣傳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 ​地球圈層結構
    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
  • 鐵樹興衰表述著地球演化的一段過程
    蘇鐵對生長環境要求比較特殊,蘇鐵的興衰史能告訴我們生態環境的一段演化過程與地球的演化歷史。這段歷史是唯一能科學解釋蘇鐵為什麼會出現興旺、衰落,而不是滅絕的奇怪現象。蘇鐵的演化歷史與氣候變化存在哪些關係?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概述 ,信息量很大!
    地球的地質作用過程地球是一個物質與能量不斷相互作用下的一個非常複雜的非線性系統,它可以被劃分為幾個基本的圈層,各圈層之間彼此交錯相互影響,圈層之間及內部隨時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地球的演化。地球系統科學主要研究各圈層的物質組成、結構分布、各圈層內部及之間一系列相互作用過程和形成演變規律,以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全球變化,為人類認知地球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以應對全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