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環境及其組成:
自然環境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要素,例如空氣、陽光、水、土壤、礦物、巖石和生物等,以及由這些要素構成的各圈層,如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巖石圈。這些要素和圈層構成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地理環境。
二、地球環境的獨特性 :
地球環境豐富多樣,適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著大氣、陸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處有一個臭氧層,保護著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線的侵襲;大氣中含有一定數量的CO2,使地表保持適中的溫度,有利於生物的生長,地表上覆蓋著一層或厚或薄的土壤,為植物提供營養和生長的基地。
地球的獨特性在於它是一個靠生命來捕獲、轉移和儲存太陽輻射能,靠生命活動來驅動地球表層的物質元素循環,靠生命過程來調控並保持其遠離天體物理學平衡的開放系統。
三、地球(生物)圈層演化及其作用:
約46億年的時候:
地球是一個炙熱的大火球,還沒有圈層的分化。地球外面包圍著原始大氣,主要由H2、CH4、NH3和水蒸氣等組成,是一個還原性的大氣圈。
在38億年左右:
在某種機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現了水。水分的蒸發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溫度.產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為地球生命的出現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水的出現是地球發育史的第一個重大事件。
20億年前後:
地球上出現了較為進化的細菌和藍藻等生物。從此,開始了一種新的生命過程——光合作用,大氣圈中首次出現O2。生命的出現是地球史上第二個重大事件。
到距今16億年左右:
一個含氧的大氣圈終於形成。性質極其活潑的O2對大氣圈進行了一場「氧革命」,導致還原性的原始大氣逐漸向含有C02、H20和O3的氧化性大氣轉化。這一過程不僅進一步改變了大氣圈的組成,而且03在高空的積累逐漸形成了保護地球的臭氧層,為更高等的海洋生物進化和生命登陸創造了條件。
地球形成行星和星級上升
16億年後,生物進化過程加速。12億年前出現最早的真核細胞。5億年前出現海洋無脊椎動物,4.5億年以前,哺乳類動物出現在2億年前。今天,大約有500萬至5000萬種生物組成了五彩繽紛的生物界,構成了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圈。地球各圈層發育過程中生物的能動作用起有重要作用。
免責聲明:
「風雷說地質」所發表文章註明素材來源的。版權歸原出處所有(無法查證版權或未註明出處的均來源於期刊論文網絡搜集)。轉載文章只以公益科普宣傳為目的,如果侵害到原作者利益,或原作者文字不希望被轉載,請您及時到後臺留言通知,會尊重您的意見,謝謝!標註「原創」字樣文章,其版權屬於「風雷說地質」。
對於學術問題,歡迎留言討論!
歡迎轉載,並註明轉載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