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二

2020-11-25 高考網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初步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有關地震波的基本知識、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情況及兩個主要的不連續面)。

  2.掌握地殼、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徵(界線、厚度、物理性狀和物質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徵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讀地球內部地震波與地球內部圈層構造圖,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

  2.運用比較法學習各內部和外部圈層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教學,培養學生「本質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而現象總是表現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

  教學重點

  1.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結構,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利用「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示意圖」,初步掌握讀圖分析技能。

  教學難點

  1.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與地球內部物質組成的關係。

  2.地球的內部圈層。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前邊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談天」是為了「說地」,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體,而是一個由不同物質、不同狀態組成的同心圈層結構,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為共同球心,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板書)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師:我們先來看看地球的內部圈層。

  (板書)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師:地球內部究竟是什麼樣子?鑽探是了解地球內部情況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開來看看。我國地處江蘇省東海縣茆北村的亞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來最深的井為12000 m,還不到地球半徑的1/500,礦山的採挖就更淺了,目前最深的礦井可達3000 m。

  目前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載人宇宙飛船可以在外太空遨遊,宇宙探測器甚至能飛出太陽系,可謂上天有路。然而對於我們腳下6371 km半徑的地球,卻至今還是入地無門。我們如何得知地球內部可劃分為三大圈層呢?不妨借鑑一下夏季我們挑選西瓜的方法,為了能夠吃到可口的西瓜,我們通常把西瓜託在手上,用另一隻手敲打西瓜,靠聽這種敲打產生的震動在西瓜內部傳播的聲音來判斷西瓜的生熟、質量的優劣。我們也可以在地球內部製造某種震動,通過分析這種震動在地球內部傳播的情況來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組成。我們知道,地震常常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但對於科學工作者來說,地震波卻帶來了地球內部的信息。那麼什麼是地震波?

  (板書)1.地震波

  生: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層受到強烈的衝擊會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即地震波。

  師:很好。地震波可以分為哪兩類呢?

  生:有縱波(P波)、橫波(S波)之分。

  師:那麼縱波(P波)和橫波(S波)各有什麼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過介質)

  生:(看書討論回答)縱波:傳播速度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傳播。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

  師:正確。為什麼能用地震波探測地內結構?

  生:(討論回答)地球內部物質性質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狀、組成不同。

  師: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規律是怎樣的?

  (投影)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示意圖(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學生分析推測後再投影右半部分進行對比)

  生: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規律:總的趨勢——速度隨深度遞增,但不均勻,有突變現象。

  師: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會發生變化,而某些地區一定深度處,地震波有明顯的突變,這種波速發生突變處的層面叫不連續面。請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示意圖」(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內部兩個明顯的不連續面,


  師:兩個明顯的不連續面為什麼會出現?

  生:不連續面上下的物質性狀發生了變化。

  師:根據兩個最主要的不連續面,地球內部可劃分為幾個圈層?

  生:地殼、地幔、地核。

  師:(投影)地球的內部圈層示意圖

  生:(指認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幔、地核)

  師:下面大家一起來研究這三個圈層。

  (板書)2.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

  (投影)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

  師:請看圖說出三個圈層的劃分依據、兩個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層的範圍。

  生:地殼、地幔、地核的劃分依據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是地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師:很好。根據地震波的傳播狀況,判斷地幔的形態是怎樣的?

  生:固態,因為橫波能通過。

  師:軟流層的位置和形態是怎樣的呢?

  生:(討論回答)軟流層在上地幔的上部,由於這層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蛻變生熱溫度高,呈融熔狀態。

  師:答的很不錯。巖石圈與地殼有什麼區別與關係?

  生:(討論回答)範圍和界面不同。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物質都由堅硬的巖石組成。

  師:很好。根據地震波來分析,地核又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形態是怎樣的?

  生:(討論回答)因為橫波不能通過,所以外核是液態,溫度高於熔點。

  師:那內核的形態呢?

  生:(討論回答)固態,因為地震波速度加快,隨深度增加壓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點升高得比溫度升得快。

  師:剛才同學們作了細緻的觀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確。我們下面作一個全面的分析。地殼: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巖石組成。大陸部分的平均厚度為33 km,大洋地殼的平均厚度為5~8 km,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為17 km。地殼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幔:地幔的範圍是從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於地殼與地核之間,是三大圈層中的中間層,厚度為2800多千米。根據地震波的傳播狀況可把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地幔圈佔了地球大部分的質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的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和地震的發源地。巖石圈是指軟流層以上的部分,物質由巖石組成,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頂部。地核:因為橫波不能通過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態,主要成分是鐵鎳等重金屬元素,而液態鐵的運動形成一個巨大的磁場。因為地震波速度在內核處加快,隨著深度增加,壓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點升高得比溫度升得快,所以內核呈固態。

  師:(小結)可以用半熟的雞蛋來形象直觀地記憶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物質組成。蛋殼為地殼;蛋白為地幔,由於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漿代表軟流層中的巖漿;蛋殼與蛋白之間的膜和地殼合起來就是巖石圈;蛋黃為地核。

  我們了解了地球的內部圈層,我們再來學習地球的外部圈層。

  (板書)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師: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首先看大氣圈有什麼特點?

  (板書)1.大氣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層示意圖

  生:物質組成——氣體和懸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師:很好。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

  再來看水圈有什麼特點?

  (板書)2.水圈

  生:由地球表面水體構成,連續但不規則。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在不斷地循環運動之中。

  師: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麼全球將被深達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

  師:生物圈有什麼特點呢?

  (板書)3.生物圈

  生: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佔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巖石圈的上部。

  師:很好。由於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了。現存的生物生活在巖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成了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小結: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層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甚至相互重疊的,在太陽和人類生活的參與下,整個地球生機盎然;同時,它們起著保護地球的作用,可以減弱太陽和宇宙輻射對地表的影響,減少宇宙中的隕石對地球表面的撞擊。外部各圈中的物質運動和循環,是促使地表物質和形態演變的重要動力。

  (布置作業):填圖冊第四節

  板書設計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願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高中地理教師資格證《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地球內部圈層結構,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2.嘗試根據地震波劃分地球內部圈層。3.能夠區分橫波和縱波的特點以及巖石圈和軟流層的範圍。【過程與方法】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設計思路: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之後,外力中增加了人為作用的影響,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影響日趨明顯。在研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自然和人文兩個角度去分析問題、尋找原因,培養進行地理研究的基本思維方法。最後對地理事物的發展作出預測,應該說這是問題研究的較高層次。  教學建議二:  1.這個問題研究的教學過程中建議老師們配合一個試驗,模擬河流侵蝕、搬運、沉積的全過程。
  • 高中地理《地球的結構》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難點】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和地球內部物質組成的關係;軟流層的位置及巖石圈的範圍。環節二:新課教學過渡:與吃雞蛋不同,我們要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肯定不能把地球剝開看看到底有幾層,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呢?1.劃分依據——地震波【教師引導】(1)夏季我們挑選西瓜的方法。
  •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練習題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練習題 2009-10-27 02:23:16 來源:網絡資源
  • 高一地理教案:《月球基地應該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月球基地應該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問題研究中初步學會探究學習。  我國科學家已為在月球上建設科研基地做準備,將著重針對在月球上建立天文觀測基地、對地球觀測基地、深空探測基地、新材料研製與生產基地、人居基地等不同需要,提出並研究相關的科學技術課題。一個完整的月面基地包括用於人居生活、工業加工、農業栽培、觀測研究、甚至旅遊觀光等內容。  這麼多的國家對月球基地的建設感興趣。
  • 地球的圈層結構 說課稿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地裡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圈層結構》第三節第一課時。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 地球上的大氣 天氣與氣候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教案   天氣與氣候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氣團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 高一地理教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教案一  【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知識整合、梳理,學會分析地理事物因果關係,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 通過具體的活動觀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在活動中感悟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解決學習的困難中培養堅強的恆心和學習毅力 。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教案二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教案二  一、說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2章第4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細胞中糖類和脂質的種類和功能,由於本章與生活常識的密切結合
  • 高一物理教案:《自由落體運動》教案二
    高一物理教案:《自由落體運動》教案二  一.教學設計思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教學方式多樣化,根據學習內容和目標的不同,採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二.前期分析  「自由落體運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1》(必修)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中第五節的內容。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增殖》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增殖》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一)細胞增殖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增殖」 是《生物1(必修)──分子與細胞》第六章第1節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細胞生命系統的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之後,來認識細胞這個系統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其中有絲分裂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有絲分裂是學生以後學習減數分裂和遺傳規律的基礎,也是學習DNA複製及遺傳信息傳遞的重要基礎,甚至是生物班的學生學習選修模塊的基礎。
  • 高一地理教案:《陸地水》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陸地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
  • 滬教版高一英語教案:Marco Polo
    點擊下載全部「滬教版高一英語教案:Marco Polo」  小編推薦:  滬教版高三英語教案:倒裝句式和反義疑問句  滬教版高三英語教案:賓語從句大剖析  滬教版高三英語教案:情態動詞和虛擬語氣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膜—系統的邊界》教案二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膜—系統的邊界》教案二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位於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課標教材必修1 分子與細胞 第三章第一節,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生物的物質基礎和細胞的種類的基礎上進行的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能量「通貨」——ATP》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的能量「通貨」——ATP》教案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題,並激發學習興趣)  過渡:ATP能直接供能與它的結構密切相關,那麼ATP分子的結構有什麼特點?請學生們打開教材,結合大屏幕的問題,小組合作交流  問題設置:1.ATP的中文名稱 ?    (三磷酸腺苷)  2.ATP的結構簡式為?(A-P~P~P)  3.ATP簡式中A.P「—」與「~」分別代表什麼?。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一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一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  2.能力與過程:學會資料分析、數據處理的能力;  嘗試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 滬教版高一年級物理教案:洛倫茲力作用下的圓周運動問題
    點擊下載全部滬教版高一物理教案:洛倫茲力作用下的圓周運動問題朽推薦:(上教版)高三物理教案:電磁感應定律的綜合應用(上教版)高三物理教案:自由落體運動和豎直上拋運動(上教版)高三物理教案:驗證牛頓第二
  •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教案——詳案7(地球的圈層結構)
    他發現在地下33千米處地震波的波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推斷地球的結構是分層的。持續研究發現,這一界面具有全球性特徵,該不連續界面因此被命名為為「莫霍界面」。1914年,德國學者(1936年入美國籍)古登堡發現地下2900千米處存在地震波速的間斷面。縱波波速突然降低,而橫波則突然消失了。後證實這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該不連續面稱為古登堡界面。就這樣,地球被分為三個圈層。
  •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甲烷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甲烷 2013-01-13 23:5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教案二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教案二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模塊教材是以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為主線展開的,依次講述細胞的物質組成、結構、功能和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