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地球內部圈層結構,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嘗試根據地震波劃分地球內部圈層。
3.能夠區分橫波和縱波的特點以及巖石圈和軟流層的範圍。
【過程與方法】
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建立從宏觀和微觀、從整體和局部把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2.確立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形成地球系統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傳播特點,區別橫波與縱波。
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特別是地殼的特點。
3.巖石圈概念,軟流層知識。
【難點】
兩種地震波的傳播特徵極其在地球內部圈層研究中的運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情景設置導入。教師介紹科幻小說《地心遊記》的主要內容。那麼同學覺得地球內部是什麼樣的呢?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教師請同學們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和書上內容,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地震波是什麼?類型有幾種?分別具有什麼樣的性質?
【學生活動】自主思考,積極探究
【教師總結】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衝擊,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和橫波(S)。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變化而變化。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而橫波只能通過固體。
2.教師PPT展示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圖片,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地震波在傳播的過程中發生過幾次明顯的變化?發生明顯變化的位置名稱什麼?
(2)描述地震波變化後的狀態,並分析其原因?
【教師總結】從地球內部的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2次突然變化,這種波速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不連續面。其中第一次發生明顯變化是在地下33千米處,這個不連續面為莫霍界面。在莫霍界面下,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有明顯增加。第二次發生明顯變化發生在地下2900千米處,這個不連續面為古登堡界面。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橫波完全消失。所以據此我們可以推測在2900千米以下可能液體。
【課堂活動】隨著我們地球內部圈層認識的不斷深入,討論以下問題。
【問題】地球內部分為幾個圈層?各層的範圍物質組成及基本特徵是什麼?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並展示。
【教師總結】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想一想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法獲取地球內部信息?
四、板書設計
備戰面試:[(幼兒 小學 中學)試講/答辯/結構化] [面試模擬題] [面試備考攻略]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我要過面試」下載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資料
以上是高中地理教師資格證《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教案,更多教師資格面試技巧,請查看教師資格面試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