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查看>>>2019上半年高中教師資格證面試試題匯總(精選五批)
教師資格面試試題:北京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網根據中公教師考試交流群學員回顧以及網絡整理出2019上半年高中教師資格證面試試題及解析精選內容詳情供考生參考,本文整理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師資格證面試試題(精選)第四批。更多教師資格證考試信息,請點擊北京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網。
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於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高中地理《海水的鹽度》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9日 上午 福建省廈門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海水的鹽度
2.內容:
海水中含有許多鹽類物質,海水的鹽類物質主要是氯化鈉和氯化鎂,因此海水的味道既鹹又苦。人們通常用鹽度來表示海水中溶解的鹽類物質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是3.5%。
全球海洋表層的鹽度分布的規律是,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海區遞減(圖3.6)。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區在紅海,鹽度超過4%。鹽度最低的海區在波羅的海,鹽度低於1%。
海水鹽度主要取決於蒸發量和降水量的對比。蒸發使海水濃縮,降水使海水稀釋。降水量比蒸發量大的海區鹽度小,反之,鹽度大。此外,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區海水鹽度一般較低(圖3.7)。在暖流流經的海區鹽度較低,寒流流經的海區鹽度較高。在近岸地區,鹽度主要受河川徑流,海區形狀等的影響。
思考:
(1)為什麼赤道地區海水鹽度比副熱帶海區低?
(2)為什麼50°~60°緯度的海區,南半球海區的鹽度高於北半球海區的鹽度?
(3)讀圖3.8,想一想為什麼紅海成為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區?波羅的海成為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區?(提示:從緯度位置、氣候特點、淡水匯入情況、海區形狀幾個角度分析)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2)講清楚海水鹽度的影響因素。
(3)試講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答辯題目
1.為什麼紅海的海水鹽度最高?
2.採用地理探究法進行教學有哪些意義?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複習導入法,讓學生回憶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總結出海洋表層水溫的高低隨時間和空間而變化,深層海水溫度變化不大。引導學生思考海洋其他理化性質還有什麼規律可循,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海水鹽度
【教師活動】教師播放海洋科普視頻,提問學生:海水為什麼是鹹的?海水中有哪些鹽類物質?
【學生總結】海水中含有很多鹽類物質,其中主要是氯化鈉和氯化鎂。鹽度是海水中鹽類物質的質量分數,如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約為3.5%,即每100克海水中含有約3.5克的鹽類物質。
(二)海水鹽度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
【教師活動】展示海洋表層鹽度隨緯度的變化圖。
【學生活動】學生四人為一小組,結合上節課所學習過的海水溫度的知識,自主探究海水鹽度的分布規律。
【教師提示】海水鹽度最高峰、最低谷出現在哪裡,南北半球有什麼不同?
【學生活動】學生展示研究成果:海水鹽度最高值出現在副熱帶海區,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海區和低緯度海區遞減。北半球高緯地區海水鹽度比南半球低。
【教師總結】副熱帶海區海水鹽度高,是因為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降水少,蒸發量大於降水量;而低緯地區海水鹽度低,是受赤道低壓帶影響,降水量最多,降水量大於蒸發量。北半球高緯地區有河流匯入,起到稀釋作用,所以海水鹽度更低。
【教師補充】教師補充長江口鹽度分布圖、紅海海水鹽度分布等圖片,講解海水鹽度還會受到河川徑流、海區形狀等的影響。
環節三:鞏固提高
找出世界上海水鹽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分別是哪個海區,並分析原因。
【師生歸納】紅海鹽度最高,原因是地處副熱帶海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控制,降水稀少,而氣溫高,蒸發旺盛,形成熱帶沙漠氣候;河流匯入少,稀釋作用弱;海域狹長,僅有狹窄水道與外海相通,與外海海水交換不便。
波羅的海鹽度最低,原因是海域較封閉,與大西洋等水體交換少;波羅的海沿岸河流眾多,對海水起到稀釋作用;波羅的海緯度高,常年氣溫低,蒸發量較小。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課後搜集資料,結合資料袋「大自然的傑作——彩色的海」,探究影響海水顏色的相關因素。
【板書設計】
海水的鹽度
一、概念
二、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
【答辯題目解析】
1.為什麼紅海的海水鹽度最高?
【參考答案】
(1)地處副熱帶海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控制,降水稀少,而氣溫高蒸發旺盛。
(2)周圍陸地受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熱帶沙漠氣候,沒有較大河流匯入。
(3)海域狹長,僅有狹窄水道與外海相通,與外海海水交換不便。
2.採用地理探究法進行教學有哪些意義?
【參考答案】
(1)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提出地理問題、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從地理現象中獲取地理信息,加工和處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確的結論。
(3)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獨立思考、提出假設、比較和類推思維,這些都是形成創造思維的重要條件。
高中地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9日 上午 遼寧省瀋陽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內容: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例如,對流層大氣中的熱量和水分主要來自地面,地面性質的不同直接影響到大氣的水熱狀況乃至運動特徵:各種水體之間存在著水分交換,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之間也存在水分的交換,因此一個地區的水文現象必然是地理環境中各種因素影響下的綜合表現,地貌是由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受流水、冰川、海水、風、地下水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塑造出的地貌形態也各不相同,植物的生長則受光、熱、水、營養物質(土壤)等因素的制約:土壤處於巖石圈、水圈、大氣圖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帶,是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及時間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再如,非洲的剛果盆地,由於地處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加上地勢低平,海洋氣流可以深入大陸內部,因此形成了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由於降水豐沛,那裡的地表水豐富,地表深受流水作用的影響,盆地內溼熱的氣候適宜多種樹木的生長,形成了茂密的森林。熱帶雨林植被和氣候、水文條件又影響土壤的發育,與剛果盆地緯度相當的東非高原則由地勢較高,熱量相對不足,加上氣流以把人量的海洋水汽輸送到高原上,因面形成的是熱帶疏林草原氣候。氣候要素的差異使東非高原與剛果盆地形成了不同的水文、生物、土壤條件和景觀。
可見各地自然地理環境都是由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的整體。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2)教學中要有學生參與的環節。
(3)講清楚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4)試講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答辯題目
1.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係。
2.你認為在地理課堂上進行提問,有什麼注意事項?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生活實例導入法。請學生描述家鄉的自然地理環境,並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回答思考:自然地理環境可以從哪些角度來描述?(地形、氣候、植被等)。在學生回答之後進一步提問:這些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它們的變化會對自然地理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概念
【教師活動】展示課前準備的描述家鄉自然地理環境的相關資料:天津地跨海河兩岸,地處半溼潤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明顯,降水分配不均;河水流量季節變化大;地勢平坦,屬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土壤多是第四紀沉積物發育而成的土壤,在農業生產上具有較高肥力;生長有大株落葉喬木,形成溫帶落葉闊葉林,野生動物多分布於山地丘陵區,沿海河平原地區較少。
【問題】材料通過哪些要素來描寫我們家鄉的自然地理環境的?
【學生回答】總結並回答。
【教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前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二)表現
1.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
【教師活動】展示「剛果盆地自然景觀圖」,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剛果盆地內的熱帶雨林是如何形成的?
【學生回答】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終年高溫多雨;盆地地形,溼潤的水汽能夠從河口深入到盆地內部;幾內亞暖流的影響。
【合作探究】學生前後四人為一小組合,討論問題。
【問題】如果剛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該地的環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如果剛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首先影響非洲地區的生態平衡問題,使得森林資源減少,物種多樣性將受到嚴重影響。其次,還會影響赤道兩側的氣候,使赤道附近的熱帶草原氣候變得越加乾旱。缺少森林對氣候的調節作用,全球的氣候也會發生變化。
【教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同時由於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繫,一個區域的變化也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區域。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