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時間為2019年1月5日-6日,根據中公教師考試交流群的學員回顧,為方便廣大考生更好的了解面試考題,山東·中公教育小編特別整理此頁面供考生參考,今天給大家帶來的「2018下半年教師資格面試試講及答辯試題(精選)第一批_高中物理」歡迎大家收藏(ctrl+D)此頁面,。
重要資訊>>>2018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試題及解析匯總(精選)
高中物理《三種宇宙速度》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環節一:新課導入
先播放一段有關衛星發射的視頻,並讓同學們仔細觀察發射過程。在視頻播完之後,提出問題,衛星是如何通過火箭發射到太空中去的,需要多大的速度?
學生會給出各種答案,此時引導學生思考人造衛星能夠圍繞地球旋轉的條件是什麼。學生根據前面學習的圓周運動以及萬有引力規律可能會提出萬有引力提出向心力的推論。此時表揚學生的態度,並引出下一個問題,具體的發射速度是多大?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
引導學生建立模型,將地球視為球體,人造衛星在圍繞地心的圓形軌道上做勻速圓周運動。此時要明確指出衛星的軌道高度和地球的半徑長度,並且告訴學生,近地衛星的軌道高度相比地球的半徑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可以認為是
將已知條件帶入後,可以算出速度的大小為7.9km/s。並且給出第一宇宙速度的定義,物體在地面附近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就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二)三種宇宙速度的大小和意義
在學生知道第一宇宙速度的定義後,還需要向學生講清楚第一宇宙速度的意義,即最小的發射速度以及最大的環繞速度。聯繫圓周運動以及萬有引力公式,可以推導出,在發射時,如果速度小於第一宇宙速度,則萬有引力大於所需要的向心力,物體做向心運動,最終會落在地球上,無法順利發射。同時,在圍繞地球做圓周運動時,軌道高度越高,也就是距離地球越遠時,圓周運動的線速度越小,所以近地衛星的運行速度是最快的,就是第一宇宙速度。但是需要指明的是,由於一個最小一個最大,學生很容易理解為發射速度只能為第一宇宙速度。這時候就要講清發射時的具體過程。如果發射速度大於第一宇宙速度,由於萬有引力小於所需要的向心力,物體做離心運動,軌道是橢圓形,在離地球較遠的位置二次點火,最終會在一個較高的軌道上以小於第一宇宙速度的速度做圓周運動。要弄清發射速度和環繞速度的區別。中公講師解析
緊接著介紹第二宇宙速度。在發射速度逐漸變大的過程中,環繞軌道的橢圓形的長軸會越來越長,最終軌道脫離地球而環繞太陽。從地球上發射並環繞太陽的最小速度被稱為第二宇宙速度,大小是11.2km/s。
隨著發射速度繼續變大,環繞太陽的軌道也會越變越大,大到一定程度之後,物體最終會掙脫太陽引力的束縛,飛到太陽系之外,永遠離開太陽系。這個速度的最小值被稱為第三宇宙速度,這個速度的大小是16.7km/s。
環節三:鞏固練習
一顆衛星發射到距離地表600km的軌道上圍繞地球圓周運動,試計算衛星的運行速度,並與第一宇宙速度進行比較。
環節四:小結作業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你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答案】
在開始上課時,我會先播放一段有關衛星發射的視頻,並讓同學們仔細觀察。通過視頻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習興趣。
在推導第一宇宙速度時,我會引導學生想像衛星環繞地球運動的物理模型,讓學生們想像宇宙航行的樣子,激發學生們對浩瀚宇宙的嚮往。
最後我又讓學生自主計算其他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讓學生們體驗自主探索的樂趣,提升學生們對物理學系的興趣。
2.你認為學生在學習這堂課的時候難點在哪裡,如何克服?
【參考答案】
第一,是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學生在沒有認清物理模型時比較難以想出具體的推導方法,認為使用火箭發射衛星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中間涉及了很多沒有學過的知識,推導時手足無措。這種時候就應該先向學生講清楚物理模型,讓學生知道討論的是衛星環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速度,而不是發射時的複雜過程。
第二,是對三種宇宙速度的理解。由於學生還沒有在頭腦中建立宇宙的形象,所以對脫離地球或者脫離太陽一類的概念理解不是很到位。可以在課前或課下播放視頻,讓學生真實的體會一下太陽系的樣子,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對三種宇宙速度的記憶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