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陸地水》教學設計

2020-12-06 高考網

高一地理教案:《陸地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2.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主要講述了陸地水的組成及主要水體類型,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了陸地各種水體間相互運動、相互轉化的關係,第三部分主要闡述陸地水的運動更新,即水循環的運動過程、規律和意義。本節教材的另一個中心內容是闡述陸地水和水資源的關係及對人類的意義,無論是講述陸地水體類型還是水循環運動,教材都是從水資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發,加以說明。

  關於「陸地水體類型」,教材首先說明了陸地水的概念,在明確概念的基礎上,從陸地水的來源和空間分布兩個方面說明了主要的陸地水體類型、分布及其形成過程,並從各種水體的靜態儲水量和動態儲水量兩方面,著重分析各種水體特點及其對人類開採利用的價值,通過分析可以得出:靜態水資源儲量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類的開採利用,因此在現階段靜態水資源還沒有成為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如果一旦開發利用,則必須注意以不影響其後續利用為前提;動態水資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復,而且易於取用,因而成為人類開發利用的重點,特別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雖然儲量佔全球水體總儲量的份額極少,但卻是人類開發利用的最主要水資源,由於其份額少,雖然更新速度快,但在開發利用中也應注意保護和節約使用,如果不能夠合理利用,水資源也會出現枯竭。另外本段教材介紹的陸地水體中關於地下水部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接受情況適當補充「潛水和承壓水」的概念、特點及開發利用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等,這部分知識教材是以示意圖和小字形式出現的。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這部分內容主要介紹陸地水體之間相互運動轉化的關係,這種關係主要是通過水源補給體現出來。陸地水體中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是河流水,因此本段教材重點講述河流水與陸地其他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係,並以我國為例說明其分布。其中大氣降水是河流水和陸地水最主要的補給,以大氣降水為主要補給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大氣降水的特點密切相關;冰川對河流的補給是單向的,並且河流徑流的變化與氣溫的關係密切,因為氣溫的高低決定冰川融水的多少,即決定河流徑流量的大小;湖泊水和地下水與河流水的補給是屬於相互補給的關係,根據水位和流量的動態變化決定起補給,幾種補給形式均有示意圖呈現影響河流徑流變化的因素及補給關係。

  關於「陸地水的更新」,教材主要從更新的角度切入,重點講述水循環運動過程、類型、環節及意義。由於教材重點介紹陸地環境中陸地水體的更新問題,因此水循環的三種類型中重點介紹了海陸間循環和內陸循環,而對於海洋內循環著墨不多,實際在這三種循環中,循環水量最大的應該是海洋內循環。另外三種水循環類型中,真正能夠使陸地水體得以更新的是海陸間循環。內陸循環對於內陸水資源是否能夠持續利用起著重要的影響。一旦水循環出現問題,陸地水體的更新也會出現問題,則水資源就有可能出現枯竭。
 

相關焦點

  •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設計思路: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之後,外力中增加了人為作用的影響,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影響日趨明顯。  教學建議一:  1.對於該問題的研究,建議做一個模擬試驗,在一個狹長的水槽中,用沙土堆出山脈、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態,讓一定量的水從山上流下來,觀察泥沙在下遊和河口的堆積情況,然後重複上述實驗,直到有衝積島形成。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陸地環境的組成——巖石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整個單元的知識基礎,關於這一點教材在引言部分敘述的較清楚,引言部分說明巖石是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環境和整個地理環境重要的組成要素,是陸地上生命及人類生存的基地。
  • 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高一地理教案:《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教學設計  一、課標分析  (一)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本教學設計為第一節的第一部分內容。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區位及農業區位的含義。  (2)學會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3)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 地球上的大氣 天氣與氣候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教案   天氣與氣候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氣團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 高一化學教案:《硫酸》教學設計
    高一化學教案:《硫酸》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是硫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是一種典型的含氧酸,所以掌握硫酸的性質  3.問題線:通過「思考與交流」,應用初中化學知識了解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再通過設計閱讀導向性問題提綱引出濃硫酸的化學性質,最後用科學實驗解決問題。
  • 高一歷史教案:《兩極格局的形成》教學設計
    高一歷史教案:《兩極格局的形成》教學設計 課標 要求 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基本過程和具體表現 教學 重點 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經濟互助委員會;《華沙條約》   教學 難點
  • 高一地理教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教案一  【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知識整合、梳理,學會分析地理事物因果關係,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 通過具體的活動觀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在活動中感悟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解決學習的困難中培養堅強的恆心和學習毅力 。
  •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初步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有關地震波的基本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教學,培養學生「本質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而現象總是表現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  教學重點  1.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結構,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 高一生物教案:《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教學設計
    高一生物教案:《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第三節「細胞呼吸」第2課時的內容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有細胞呼吸的過程及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其中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是教學的重點,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是教學的難點。  由於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初步形成了對「細胞呼吸」的認知。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這一部分內容出現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知識;出現的地名,今後分區地理中還會再現,這裡不必要求學生都記住。   關於「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總體教材分析   前一節概述了地球的海陸面貌,本節則對地球的面貌作具體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它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要素,它是影響自然環境及人們生活、生產活動的重要因素。
  • 高中地理《地球的結構》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教師之夢微信公眾號在之前也發過不少教學設計模板和一些萬能模板,需要的同學可以在後臺回復教學設計進行查看。  三、說教法和和學法  為了使教學貼近學生實際情況,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在本節內容上,我主要抓住:「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圖,並自主歸納及分析」這方面來設計教學方法,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述法、看圖讀圖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學習法。
  •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甲烷
    高一化學教學教案:甲烷 2013-01-13 23:5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
    地理教案-與同學們談地理  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知道地理課的學習內容。  2、知道學習地理的目的、意義。  3、知道學習地理課的學習方法。  2、通過為什麼要學地理,幫助學生樹立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保護「人類家園」——地球而學習的志向。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1)為什麼要學習地理?從學生日常生活和身邊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入手,讓學生「想一想」。讓學生從已學過的自然課常識,舉例說出地理知識在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用途,繼而誘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教案
    熱力環流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2.能運用熱力環流的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城市熱島效應等地理現象。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及其應用。【難點】能夠運用熱力環流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等地理現象。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世界政治地圖和分區
    指導學生閱讀讀一讀中的資料:「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板書】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世界區域劃分的十三個分區的名稱和分布   教學過程:   【導入】以上我們了解了世界政區及其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兩類國家的一些基本情況,從第八章起,我們將深入到各大洲及其主要國家
  • 高一地理教案:《月球基地應該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月球基地應該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問題研究中初步學會探究學習。  [教學重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教學難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找、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3.月球基地的整體規劃。
  • 高一物理教學教案:位移和時間的關係
    高一物理教學教案:位移和時間的關係 2013-01-17 16:4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高二地理教案:《海陸變遷》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難點】  通過模擬實驗,理解火山、地震的發生原理。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地圖和分區
    地理教案-世界政治地圖和分區   教學目標   1.通過讀世界政區圖和世界面積位於前列的國家示意圖,使學生能夠在世界政區圖上查閱出世界的主要國家,明確世界上的面積大國和人口大國,通過閱讀「世界地理區域的劃分」明確區域劃分的十三個分區的名稱和分布。
  • 高一物理教學教案:動能和勢能
    動能和勢能教案示例之三   動能和勢能教案示例之三   教學目的   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麼是彈性勢能。   3.理解機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