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第三節「細胞呼吸」第2課時的內容,而第1課時安排的是實驗課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有細胞呼吸的過程及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其中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是教學的重點,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是教學的難點。
由於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初步形成了對「細胞呼吸」的認知。因此,教師必須熟悉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狀況,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並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聯繫生產實踐等措施製造認知衝動,以尋求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同化的最佳途徑。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並探討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2.2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2.3 情感目標 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以及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觀點;理解生命活動不斷發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學會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
3 教學過程
3.1 激趣法導入 多媒體展示有關「霧霾天氣」的新聞報導,指出吸入空氣中的不良飛塵及有害物質,會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和傳播,而治理「霧霾」,還需全社會「同呼吸共命運」。社會熱點必然會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時教師趁勢拋出疑問:通過呼吸我們吸進了O2,排出了CO2,那麼CO2 是從哪裡來的,O2又到哪裡去了呢?簡單的設問不僅拉近了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而且能促使學生回顧有關細胞呼吸的知識。學生作答後,教師要幫助學生釐清平常生活所說的「呼吸」與細胞呼吸的關係。
3.2 有氧呼吸 多媒體展示檸檬酸循環的過程簡圖,講解克雷布斯博士發現檸檬酸循環的故事,並指出進入體內的營養成分在糖酵解、檸檬酸循環、氧化磷酸化等一系列呼吸作用下得到分解,產生能量。這樣學生不僅領悟到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善於捕捉一切有用信息的能力,而且深刻體會到有氧呼吸過程的複雜性。
Flash動畫分三步演示有氧呼吸的化學反應過程(選擇的動畫要注意以細胞及線粒體的結構為背景來呈現每個階段的反應式),並要求學生口述每個階段的場所、反應物、產物、條件及能量釋放情況。教師指出學生的錯誤或不完善的地方,然後師生共同歸納三個階段的反應式如下: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並提出問題:反應式前後都有H2O,為什麼沒有消掉?引發學生思考有氧呼吸第二階段參與反應的水與第三階段產生的水所存在的區別。等待學生做出正確的回答後,進一步提出系列問題:①如果用18O標記O2,則反應結束,18O會出現在何種物質上?②能量的釋放過程與體外燃燒有何不同?③釋放的大量能量全部用於生命活動嗎?教師對學生給出的答案進行評價,並歸納講解有氧呼吸的概念。
3.3 無氧呼吸 設問:①蘋果儲藏久了為什麼有酒味?②人劇烈運動後肌肉為什麼會有酸脹感?自然過渡到無氧呼吸的學習。為了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可以設置一系列的問題:①就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而言,無氧呼吸肯定沒有哪一階段?②為什麼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未釋放的能量儲存在哪裡?③為什麼不同生物或不同器官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教師對問題的答案給予一定的提示,並引導學生結合多媒體展示的圖解(見圖1)分析無氧呼吸每個階段的場所、反應物、產物、條件及能量釋放情況,進而歸納出無氧呼吸的概念及總反應式。最後以填寫表格(見表1)的方式,讓學生來比較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呼吸方式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