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圈層結構

2021-01-20 地理知識精選

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層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裡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巖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巖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地球內部情況主要是通過地震波的記錄間接地獲得的。地震時,地球內部物質受到強烈衝擊而產生波動,稱為地震波。它主要分為縱波和橫波。由於地球內部物質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彈性、不同密度的介質中,其傳播速度和通過的狀況也就不一樣。例如,縱波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介質中都可以傳播,速度也較快;橫波只能在固體介質中傳播,速度比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處傳播時,如果傳播速度突然發生變化,這突然發生變化所在的面,稱為不連續面。根據不連續面的存在,人們間接地知道地球內部具有圈層結構。

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裡,高大山系地區的地殼較厚,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的地殼厚達65公裡,亞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超過70公裡,而北京地殼厚度與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相當,約36公裡。大洋地殼很薄,例如大西洋南部地殼厚度為12公裡,北冰洋為10公裡,有些地方的大洋地殼的厚度只有5公裡左右。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裡。一般認為,地殼上層由較輕的矽鋁物質組成,叫矽鋁層。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矽鋁層;下層由較重的矽鎂物質組成,稱為矽鎂層。大洋地殼主要由矽鎂層組成。

介於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裡深處。地幔一般分上下兩層:從地殼最下層到100-120公裡深處,除矽鋁物質外,鐵鎂成分增加,類似橄欖巖,稱為上地幔,又稱橄欖巖帶;下層為柔性物質,呈非晶質狀態,大約是鉻的氧化物和鐵鎳的硫化物,稱為下地幔。地震資料說明,大致在70-150公裡深處,震波傳播速度減弱,形成低速帶,自此向下直到150公裡深處的地幔物質呈塑性,可以產生對流,稱為軟流圈。這樣,地幔又可分為上地幔、轉變帶和下地幔三層。了解地幔結構與物質狀態,有助於解釋巖漿活動的能量和物質來源,及地殼變動的內動力。

地幔以下大約至5100公裡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推測外核物質是"液態",但地核不僅溫度很高,而且壓力很大,因此這種液態應當是高溫高壓下的特殊物質狀態;5100-6371公裡是內核,在這裡縱波可以轉換為橫波,物質狀態具有剛性,為固態。整個地核以鐵鎳物質為主。

地球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殼(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主要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地球各層的壓力和密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大,物質的放射性及地熱增溫率,均隨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溫度幾乎不變。地核與地幔之間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與地殼之間,以莫霍面相隔。地核又稱鐵鎳核心,其物質組成以鐵、鎳為主,又分為內核和外核。內核的頂界面距地表約5100公裡,約佔地核直徑的1/3,可能是固態的,其密度為10.5-15.5克/立方釐米。外核的頂界面距地表2900公裡,可能是液態的,其密度為9-11克/立方釐米。地幔又可分為下地幔、上地幔。下地幔頂界面距地表1000公裡,密度為4.7克/立方釐米,上地幔頂界面距地表33公裡,密度3.4克/立方釐米,因為它主要由橄欖巖組成,故也稱橄欖巖圈。地殼的厚度約33公裡,上部由沉積巖、花崗巖類組成,叫矽鋁層,在山區最厚達40公裡,在平原厚僅10餘公裡,而在海洋區則顯著變薄,大洋洋底缺失。地殼的下部由玄武巖或輝長巖類組成,稱為矽鎂層,呈連續分布,在大陸區厚可達30公裡,在缺失花崗巖的深海區厚僅5-8公裡。

地球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稱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殼+上地幔頂部=巖石圈縱波,橫波通過地幔速度最大。

地球外部圈層結構: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

地球不止一個核心,而是兩個即內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為實心因為地心引力在此創造出的壓力是地球表面壓力的300萬倍。地核是的高溫可以達到華氏13000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高上2000度。 地核內的鐵流使物質產生巨大的磁場,可以保護地球免受外來射線的幹擾。

(部分資料整理自網絡和教材,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予以處理)

相關焦點

  • 《地球的圈層結構》說課稿
    二、說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說出橫波和縱波的的傳播特徵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運用。(2)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3)掌握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徵。(4)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使學生形成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
  • 1.4 地球的圈層結構
    【最新課標】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3.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及意義。【知識梳理】一、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1.劃分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2.不連續面3.劃分(1)三個圈層:C地殼、D地幔、 E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等金屬組成
  •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答案:1.C2.D讀「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3~5題。讀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部分),回答12~13題。生物圈主要分布在這個交錯地帶,所以說孕育於其他圈層中,B對。①圈層底部的對流層的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中部平流層隨高度增加而溫度增加,C錯。②圈層中矽鋁層在大洋洋底缺失,不是矽鎂層,D錯。]地球內部的結構,無法直接觀察。關於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地震波的研究。圖甲為地球內部圈層的部分示意圖,圖乙為某地地震波速度隨深度變化圖。讀圖,回答14~15題。
  • 地球的圈層結構 說課稿
    《地球的圈層結構》是高中地理的內容,本節課編排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地震波的含義、分類、特徵等問題,第二部分闡述了地球的內部圈層的物質組成、特徵。二、說學情我所面對的學生是高中的學生,這個學齡段的學生已經有了初中學習的基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能夠從地圖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對地理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練習題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練習題 2009-10-27 02:23:16 來源:網絡資源
  •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初步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有關地震波的基本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教學,培養學生「本質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而現象總是表現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  教學重點  1.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結構,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考點練習題及解析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考點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這一知識點是教師考試中的,今天特為大家總結了這一考點的相關知識,並結合練習題進行鞏固,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是地震波的傳播方式和傳播速度。地震波有橫波和縱波之分。
  • 高中地理教師資格證《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地球內部圈層結構,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2.嘗試根據地震波劃分地球內部圈層。3.能夠區分橫波和縱波的特點以及巖石圈和軟流層的範圍。【過程與方法】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 地球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一起來看看地球的圈層結構
    上期在關於板塊運動的文章中,有人在後面評論問地球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我想,既然已經有人問出來了,那麼還會有一部分人不清楚或者完全不知道。今天這篇文章就會系統展開介紹。在展開介紹之前,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
  • 高三地理知識複習——第一講 宇宙中的地球與圈層結構
    一、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1、宇宙的物質組成宇宙由恆星、星雲、行星、衛星、流星體、彗星等天體組成。,要結合生命存在所必備的水、氣、熱等條件,從地球的外部條件和自身條件兩方面綜合分析,具體如下:(1)外部條件——「安全」和「穩定」「安全」——安全的宇宙環境:太陽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幹擾。
  • 地球上的圈層,這群圈層造就了生命,保護了人類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軟流圈、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這些元素一起構造成了,我們今天美麗的地球。大氣圈大氣圈是地球最外層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因為大氣圈的存在,地球環境才能免受宇宙各種射線的傷害,大氣圈的猶如一層外衣,給運行在寒冷宇宙中的地球披上了一層保暖衣,可以有效調節地球的問題,而不至於地溫過低或過高。
  • 教師資格面試高中地理《地球內部圈層結構》試講視頻示範
    為幫助各位考生備戰教師資格面試,中公教師網整理了各學科教師資格面試試講視頻示範,以下是教師資格面試高中地理《地球內部圈層結構》試講視頻示範,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 小學 中學)試講/答辯/結構化] [面試模擬題] [面試備考攻略]以上是教師資格面試高中地理《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教案——詳案7(地球的圈層結構)
    科拉超深鑽井最大鑽深12262米,13千米還不到,與地球半徑6371千米比起來,那連個零頭還都沒有。有人說: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的話,現在連雞蛋皮都沒鑽破!」他發現在地下33千米處地震波的波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推斷地球的結構是分層的。持續研究發現,這一界面具有全球性特徵,該不連續界面因此被命名為為「莫霍界面」。1914年,德國學者(1936年入美國籍)古登堡發現地下2900千米處存在地震波速的間斷面。縱波波速突然降低,而橫波則突然消失了。後證實這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該不連續面稱為古登堡界面。就這樣,地球被分為三個圈層。
  • 地球表層四大圈層的劃分,生物圈是其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圈層
    地球的圈層結構可以分為地球內部圈層和地球外部圈層,地球的內部圈層可以劃分為三層,從外到裡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而地球外部圈層也可以分為三個圈層,分別是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有時,我們把地球外部的三大圈層和地球內部的巖石圈一起合稱為「地球表層的四大圈層」,這四大圈層和我們人類社會密切相關,下面我們就來介紹這四大圈層。
  • 火山活動——地球圈層系統的紐帶
    巖漿(實際上,熔融的矽酸鹽,在地下稱為巖漿,噴出地表以後被稱為熔巖)地球系統——圈層為了便於研究,根據不同的物理性質和物質組成,人們將地球劃分成了不同的圈層,由地球內部延展到宇宙空間。這些圈層中,我們將地核、地幔、地殼稱為「內圈層」,將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稱為「外圈層」。由於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施加的影響日益劇烈,一些學者也在探討「人類圈」的含義和對地球系統的意義。
  • ...地球與地圖、地球的宇宙環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與地球的圈層結構
    2017高考地理總複習:地球與地圖、地球的宇宙環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與地球的圈層結構 高考微信 一、地球與地圖
  • 《地球的結構》說課稿
    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對地球內部圈層的認識,需先從分析地震波的概念和特點入手,在了解了縱波、橫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及原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圖,分析出劃分地球內部的兩個不連續面和三個圈層;對於巖石圈的範圍和軟流層的位置,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要據圖分析,先找出軟流層的位置,再畫出巖石圈的範圍,最後再與地殼的範圍進行比較。
  • 人類了解地球嗎?了解地球環境的獨特性,圈層演化及其作用
    一、地球環境及其組成:自然環境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要素,例如空氣、陽光、水、土壤、礦物、巖石和生物等,以及由這些要素構成的各圈層,如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巖石圈。這些要素和圈層構成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地理環境。
  • 高中地理《地球的結構》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2.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層的主要特點。3.學會繪製簡單的地球圈層示意圖。【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閱讀教材、圖片分析等方式,知道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及特點,明確地球內部的圈層劃分及各圈層的特點。
  • 朱根平系統思維在高中地理教學上的運用 舉例:地球的圈層與地理環境
    朱根平系統思維在高中地理教學上的運用舉例:地球的圈層與地理環境朱根平老師一直強調思維致勝。朱根平系統思維在高中地理教學上的運用舉例:地球的圈層與地理環境。系統思維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系統思維並貫穿在教育教學中毫無疑問就會在教學中處於領先位置。下面朱根平老師就魯教版高一地理第二章《地球的圈層和地理環境》為例簡述一下。供高中地理老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