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最終會走向何處?
關於太陽系的形成時間和形式,科學界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大的爭議。隨著科技的發展,天文學家利用科技手段對周圍的可疑星系進行觀測,並不斷模擬太陽系的形成過程。至今,科學界有一種關於太陽系形成過程的解釋,相對比較靠譜:約50億年前,在銀河的一條叫做獵戶支臂銀河系懸臂的某個角落,衍生出一片氣態星雲結構,科學界將其定義為「太陽星雲」。太陽星雲附近有一顆年老的恆星走到生命的盡頭,臨近奇點,這顆垂危的恆星瞬間釋放出空前的能量,這種能量只有超新星爆發才會釋放。
令人欣慰的事,這顆年老恆星的「瞬間爆發」,給原始太陽星雲帶來了空前的動力,並產生了收縮和自轉效應,其內核的溫度和密度也隨之增高,最終孕育了早期的太陽系恆星,也就是現如今的太陽。太陽誕生後,圍繞在太陽周圍的那些星雲殘留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也開始慢慢聚合,最終形成了太陽系中的行星,至此太陽系形成了。按照太陽系形成的邏輯,古老的恆星死亡前迸發能量催生了新的恆星體系。換句話說,太陽這顆恆星也會進入垂危之年,最終湮沒在宇宙深處。
截止到目前為止,太陽系已經誕生了46億年時間。對於人類來講,太陽的存在似乎是永恆的,然而按照恆星的「生老病死」過程,太陽也有熄滅的那一天。未來太陽系會發生什麼呢?科學家對此做出了一個預言:火星和金星可能會撞向地球。這個預言聽起來令人不可思議,但是細想之下又符合星系生成邏輯,幾乎與所有人相關。
事實上,早期的太陽形成後,太陽星雲內的物質開始聚合,形成了上百顆原始行星,這些行星之間激烈碰撞,最終留下了已知的八大行星。現如今,八大行星的軌道已經趨近穩定,但是科學家預測這種軌道只是暫時穩定,未來還會發生撞擊事件。眾所周知,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其軌道的長短軸差值最大,其軌道幾乎是一個扁平的橢圓,而且還在繼續被壓縮,這種極不穩定的軌道會影響到其周邊行星的所受到的太陽引力,而將整個太陽系推到毀滅的「臨界奇點」。
科學家據此推演太陽系的撞擊過程,最不穩定的水星有可能被太陽強行吸引或者撞向金星,也有可能會導致金星或者是火星脫離軌道撞上地球。一旦金星或者火星撞上地球,這種量級的天體撞擊將會令地球上的生命徹底湮沒在宇宙中。雖然這種觀點目前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但是這種事件存在的概率不低,其最終結果就是太陽系的徹底混亂,並導致太陽變成一顆白矮星,逐漸失去光芒。
在宇宙存在的歷程中,精彩紛呈的太陽系只是永恆宇宙的一個美麗瞬間,其消亡必然帶動新的星系的誕生!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實現了星系間的穿越,或將親自見證星系的誕生及衰亡過程,成為與宇宙一同永恆的高等級生命。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歡迎在下方互動留言,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