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足印,為啥能保留一億年?我們研究了一下,還挺有意思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蘭溪梅江鎮群聲村八仙崗的「八仙下棋」,專家鑑定並發表論文,是一億年前恐龍留下的腳印。而就在不遠處,還有兩處「八仙醉酒」和「神仙小酒杯」遺蹟,經過初步現場鑑定,也是恐龍留下的,而且很有可能是浙江省內第一次發現最小的食草恐龍足跡。

被村裡填掉的恐龍腳印。

浙江怎麼會有這麼多恐龍遺蹟?小時記者找到浙江自然博物院副書記金幸生、浙江自然博物館研究恐龍的專家鄭文杰,這一打聽才知道,浙江還真是個名副其實的恐龍之鄉,目前已經正式命名的浙江恐龍就有七種,挖掘的恐龍蛋甚至有上萬枚。

1】群聲村還有幾處恐龍遺蹟,或是省內第一次發現最小的食草恐龍足跡

群聲村的其他幾處恐龍遺蹟,離被村民填掉的「神仙屁股印」不遠。其中一處,長約2米,寬約0.5米,石頭上密密麻麻地分布著30多個硬幣大小的小石坑。石坑有點深度,看上去有點像杯子。這些小坑邊上有些平行的石頭縫,頗像傳說中「神仙用過的筷子」。當地人把這裡叫做「神仙小酒杯」。

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金幸生是個恐龍專家,十月中上旬,他去過蘭溪群聲村這個現場。

2】怎麼判斷仔細坑洞就是恐龍留下的腳印呢?金幸生簡單介紹:

這些坑洞呈橢圓形,細心觀察能發現,幾乎每個坑洞都有尖銳凸起的一頭,按這個判斷就沒有錯。

3】恐龍的腳印,為什麼會留在石頭上?

金幸生介紹,恐龍一般都喜歡在河流、湖泊邊上活動,這些地方會沉積泥沙,太幹和太溼都不能留下痕跡。只有溼度剛剛好,踩下去才會有足跡,之後乾燥了,又有了雨水,新的泥沙把足跡掩蓋。隨著地殼抬升,河流變成了大山裸露在外,上面的覆蓋層就慢慢風化,而新覆蓋上去的一層泥沙比下面早已定型的泥沙更容易風化。久而久之,足跡就形成了。

這麼小的恐龍腳印,金幸生也是第一次見到,「是浙江省內第一次發現最小的食草恐龍足跡。」

4】怎麼確定是食草恐龍?

「食肉的都比較兇猛,腳印應該也有鋒利的爪子痕跡,而這些腳印都是比較圓的印子,食草恐龍的可能性比較大。」小腳印是成排出現,說明記錄下了一個恐龍行走的過程。不過恐龍也有成長過程,這些腳印也許是某種恐龍的幼體,也許這個恐龍本來就是這麼小,還需要進一步確認。

5】恐龍化石產地18個縣市,發現7種恐龍新類別

除了蘭溪,網上隨便一搜都可以發現,在浙江很多地市,都發現過恐龍生活的痕跡。比如2017年在義烏觀音塘村的後巖頭山,就發現過80多處恐龍化石腳印,而天台盆地發現的西峽巨型長形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蛋。

這些恐龍痕跡的發現,都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這支恐龍研究團隊有關。副館長金幸生和研究員鄭文杰,都是這個團隊的核心成員。從2006年開始,他們一直在做「浙江省恐龍化石地質遺蹟調查與評價」項目。

據介紹,通過大量野外實地觀察、化石修理和鑑定,以及資料收集、綜合研究,查明浙江有恐龍化石產地18個縣市、82處、316個化石點。

那麼,在浙江大地上,究竟生活過哪些恐龍?金幸生和鄭文杰給我們盤點了一下,光浙江發現的新恐龍類別,就有7種,包括楊巖東陽盾龍、浙江吉蘭泰龍、天台越龍、中國東陽龍、禮賢江山龍、麗水浙江龍和縉雲甲龍。

6】讓我們來還原一下浙江的恐龍地圖:

★楊巖東陽盾龍

發現地:東陽市馬宅鎮楊巖村

時代:白堊紀

種類:鳥臀類、甲龍類、結節龍類

保存地點:東陽博物館

化石保存了甲龍椎體、骨化腱、肋骨、甲板、腸骨、股骨和趾骨等部位化石共70多塊,其中保存最多的是甲板化石,是浙江發現的甲板化石保存最多也是最好的甲龍化石。

★浙江吉蘭泰龍

發現地:金華中戴公社

時代:白堊紀早期

種類:蜥臀類、獸腳類

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

採集到一個破碎的右脛骨、一個保存較為完好的後足。它是浙江發現、鑑定且命名最早的恐龍化石,可以說是暴王龍的表親。牙齒鋒利,是肉食類恐龍,體長8米左右,尾巴長,後肢強健,善於奔跑。

★天台越龍

發現地:天台

時代:白堊紀

種類:鳥腳類恐龍中的基幹鳥腳類

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

天台越龍化石標本包括頸椎、背椎、尾椎、前肢和後肢等部位,是浙江省發現的保存最好的恐龍化石之一。

從發現的材料估計,越龍長約1.5米,高不足1米,是迄今為止浙江省發現的最小恐龍。後肢較長,以二足行走為主,在覓食或休息時可能前腳也能著地,學界一般認為它們擅長奔跑,以逃避肉食類恐龍的追殺。

★中國東陽龍

發現地:東陽市白雲街道白殿胡公山

時代:晚白堊世早期

種類:蜥腳類、巨龍形類

保存地點:東陽博物館

2008年首次發掘的骨骼化石包括十個背椎、六個薦椎、二個前部尾椎和腰帶部分,化石呈自然狀態連接。除了神經棘缺失、左腸骨前突錯位外,其他部分均保存完整。如此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在浙江甚至華東地區都是首次發現。

復原的「中國東陽龍」骨架化石復原的「中國東陽龍」骨架化石,高5米,長15.6米。

★禮賢江山龍

發現地:江山市禮賢鄉

時代:晚白堊紀

種類:蜥腳類,巨龍類

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

該化石保存有:背椎、尾椎、肩胛骨、鳥喙骨、股骨、恥骨、坐骨和肋骨等,完整度有90%。它代表巨龍科一新屬新種,是我國巨龍科化石的首次發現。禮賢江山龍長約20米,是迄今為止浙江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蜥腳類恐龍。

★麗水浙江龍

發現地:麗水市聯城鎮白前村

時代:晚白堊世早期

種類:鳥臀類、裝甲類、扁腳類、甲龍類、結節龍類

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

標本有一個腰帶,包括八個脊椎,完整的右腸骨,坐骨的近端和完整的恥骨;部分左腸骨,兩個完整的後肢,十四個尾椎和一些未被辨認的骨骼。

2000年在黃弄崗頭發現的麗水浙江龍,屬食草恐龍,生活在八千多萬年前,體長約6米,背上有甲片,又叫甲龍,在世界上尚屬首次發現。

★中國縉雲甲龍

發現地:縉雲縣壺鎮

時代:白堊紀

種類:甲龍類

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縉雲縣博物館

目前發現了至少5個個體,是目前在中國南方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龍類化石,已發現的化石基本覆蓋全身所有部位,復原後總長約5米,高約1.3米。

縉雲甲龍尾錘最寬處約為45 cm,如此大的尾錘出現在甲龍類演化的早期,說明尾錘的演化並不是嚴格按從小到大的演化,比此前想像要複雜。

為什麼浙江會發現這麼多恐龍痕跡?

據了解,浙江的白堊紀盆地較為發育,出露面積約9245平方公裡,佔全省面積9.04%。盆地沉積以湖泊相為主,夾火巖石,所以省內的金衢、新(昌)嵊(州)、天台、仙居、麗水、壺鎮(位於縉雲)、小雄(位於台州三門)、永康和遂昌湖山等9個白堊紀盆地,都發現過恐龍的足跡。

「倒不能說恐龍喜歡在河邊生活,只是發現恐龍的地層,是在河流或湖泊中沉積的,形成沉積巖,能夠比較好的把這些恐龍痕跡保留下來。」鄭文杰說。

從發現的恐龍地圖來看,浙西盆地是發現恐龍痕跡比較密集的地區。金幸生分析,天台盆地因為恐龍化石豐富,地質調查比較深,所以發現的恐龍化石點多。

發現上萬枚恐龍蛋,浙江可能適宜恐龍繁殖

那麼,浙江算是發現恐龍的大省份嗎?答案是否定的。

「和遼寧這種大省比起來,浙江發現的恐龍不算多。」不過金幸生介紹,浙江倒是全國發現恐龍蛋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已經發現20多種上萬枚恐龍蛋,小的大約4釐米,大的有40多釐米,「至少說明恐龍生活時,浙江這邊是水流充沛植被茂密,比較適宜恐龍繁殖的。」

而經過億年前的地殼變化,這些恐龍蛋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發現的恐龍蛋也是在砂巖上,有很多是一窩一窩的,形態也是比較明顯,較容易區分。」

為什麼有這麼多恐龍蛋,恐龍卻不多呢?「只能說是發現得不多。只發現了恐龍蛋化石,但沒有找到相應的骨骼化石,僅憑一些碎片就比較難鑑定恐龍種類了。」

當然,隨著挖掘、研究的深入,浙江的恐龍家族一定會越來越龐大。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相關焦點

  • 韓國發現世界上最小恐龍足印,長度僅1釐米,體型或如麻雀大
    據專家推測,這些足印的主人是小型肉食恐龍,體型大約等同一隻麻雀,甚至可以放進我們的手掌。研究報告於上周四刊登在科學期刊《自然》上。 據悉,研究團隊於2011年在韓國一處考古遺址發現這些有1.1億年歷史的足印。
  • 駐足甘肅臨夏盆地 探問億年生命密碼
    「和政博物館是研究所重要的科研基地,這些化石材料為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盆地哺乳動物群之間的關係和遷徙提供了絕佳的材料,對深入研究全球新生代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正在整理化石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介紹,科研團隊每年來五六次,一待就是一個月。
  • 中國"最年輕"恐龍足印被發現 研究恐龍滅絕意義大
    中國"最年輕"恐龍足印被發現 研究恐龍滅絕意義大 2015-11-27 08:05:06來源:廣州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 圖:馬陵山發現巨型足印化石群
    7月15日,在山東省郯城縣馬陵山,考古人員正在測量一批足印化石几天前,當地群眾在一處山凹的坡面上發現了70餘個大型動物的足印,這些足印共分5處,呈正常行走時的形狀分布在50多平米的範圍裡,其中最大的足印長約85釐米,部分能明顯地看到大型鳥類爪尖的抓痕。據考古專家初步籤定,這些極有可能是恐龍足印化石。因為此山是我國東部最大的一條地震斷裂帶,它的山體形成於7000萬年至1.4億年前。恐龍腳印化石的形成條件比恐龍化石更為苛刻,所以發現的這批足印化石格外珍貴。
  • 亞洲最古老蜥腳類恐龍足跡驚現大足 恐龍在重慶生活至少1億年
    近日,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單位合作研究的成果問世,發表在SCI雜誌《Swiss Journal  of Geosciences》上。該成果指出,中國重慶發現了亞洲最古老的蜥腳類恐龍形跡,其成果也表明,恐龍在重慶地區至少生存了1億年並留下了大量的化石。這是華龍網記者今(20)日從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獲得的獨家消息。
  • 我們能克隆恐龍嗎?
    恐龍骨骼中的神秘DNA屬於誰DNA是克隆恐龍的必要條件,但研究人員至今從未發現過恐龍的DNA,不過有意思的是,他們在恐龍骨骼中發現了一些神秘的DNA片段。「我們在恐龍骨頭裡發現了DNA,」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分子古生物學家瑪麗·施韋策說,「但我們沒有對它進行基因測序,我們無法恢復它,也無法對它進行描述。」在恐龍骨骼中發現的神秘DNA屬於誰,還是一個謎。目前還不知道這種DNA究竟是恐龍的DNA,還是其他生物的DNA,比如微生物、蚯蚓。施韋策說,恐龍殘骸中可能含有其他生物的DNA不足為奇。
  • 韓國發現白堊紀恐龍足跡 腳底皮膚紋理清晰可見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合眾國際社4月9日報導,古生物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組小恐龍的足印,並在每隻足印內都發現了保存完好的腳底皮膚紋理。在新聞發布會上,參與研究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地質學教授馬丁•洛克利表示:「這是人們第一次在一組恐龍足印中發現了整個腳底皮膚紋理。」
  • 1.3億年前的恐龍腳印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甘肅恐龍家族再添新成員!
    11月5日在甘肅省永靖縣舉行的「黃河化石論壇」上傳來好消息:甘肅省恐龍化石研究又取得新進展,在永靖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恐龍骨骼化石,這是繼在永靖縣境內發現的恐龍足印群化石、劉家峽黃河巨龍、炳靈大夏巨龍、大唐永靖龍化石後的又一重大發現。
  • 怎麼別人度個假,都能發現恐龍足跡化石……我酸了
    國慶期間,四川一名5歲男孩楊哲睿在回巴中通江老家度假時,在山間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趕赴現場確認,證實了這一發現。 專家判斷足跡化石的主人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距今約1.3億年。
  • 我們能克隆恐龍嗎?
    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利用琥珀裡困住的遠古蚊子體內的血液,提取出恐龍的DNA,將已絕跡6500萬年的史前龐然大物復活。現在克隆技術越來越發達,那麼我們能克隆恐龍嗎?恐龍骨骼中的神秘DNA屬於誰DNA是克隆恐龍的必要條件,但研究人員至今從未發現過恐龍的DNA,不過有意思的是,他們在恐龍骨骼中發現了一些神秘的DNA片段。
  • 福建省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及人類為什麼研究恐龍呢?
    馬門溪龍名聲在外,被稱為「亞洲第一龍」,其發現能夠追溯到半個多世紀前的1952年,當時一支在四川省宜賓市修築公路的施工隊炸山開路時意外發現了恐龍化石,這種恐龍後來被中國古生物學泰鬥楊鍾健先生命名為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 肉食性恐龍?重慶歌樂山發現疑似罕見恐龍足跡
    萬萬沒想到,能在主城區發現恐龍足跡。7月9日,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通過微博發布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恐龍活動證據的獨家視頻。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隨即聯繫上邢立達,此時他正在甘肅野外考察。他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早前,他從一位地質工作者處了解到,在重慶歌樂山上發現了「恐龍足跡」。
  • 怎麼別人度個假,都能發現恐龍足跡化石...我酸了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趕赴現場確認,證實了這一發現。專家判斷足跡化石的主人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緣(廣元、巴中和南充)第一次發現白堊紀恐龍足跡,表明約一億年前此地有恐龍活動。(PS:在北京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內,專家也曾發現過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也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證據。)
  • 古人類學家發現400個足印化石,鑑別出2萬年前的大家庭,3男14女
    足印化石難保存、難識別,所以無論是曾經的陸地霸主恐龍,還是遠古人類,他們所留下的足跡,一旦有所發現,都是令人興奮且獨具意義的。此前法國人類學家就曾清理出257個距今8萬年的尼安德特人腳印化石,並判斷出它們分屬於數十個個體,甚至還推測出了其中一位的身高達到了175釐米到190釐米之間。與這個發現相類似,人類學家還曾在東非一座火山的附近,找到了400多個古人類的腳印化石。
  • 雷龍(恐龍):名聲頗大的恐龍之一
    我們也應當知道,曾有研究人員介紹的恐龍的定義是:「恐龍包括這些生物:三角龍,麻雀,它倆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該祖先的所有後代」。人們一般將恐龍分為三個支系,即鳥臀目、蜥腳形亞目和獸腳亞目。但最近的一篇論文提出,鳥臀目應當和獸腳亞目劃分在一起,而將蜥腳形亞目排除在外。
  • 我們能克隆恐龍嗎?怎樣獲得恐龍的DNA是第一步
    恐龍骨骼中的神秘DNA屬於誰DNA是克隆恐龍的必要條件,但研究人員至今從未發現過恐龍的DNA,不過有意思的是,他們在恐龍骨骼中發現了一些神秘的DNA片段。目前還不知道這種DNA究竟是恐龍的DNA,還是其他生物的DNA,比如微生物、蚯蚓。施韋策說,恐龍殘骸中可能含有其他生物的DNA不足為奇。骨的一部分由一種叫作羥基磷灰石的礦物組成,它與某些生物分子有很強的親和力,包括DNA。事實上,研究人員經常使用羥基磷灰石來淨化和濃縮實驗室裡的DNA。「這也是我自己不研究DNA的原因之一,它太容易受到汙染,很難解讀。」她說。
  • 又發現一處侏羅紀公園!1億多年前,山東為啥這麼多恐龍…
    最近,電影《侏羅紀世界2》正在熱映,暴走的恐龍、狂奔的人類給人視聽震撼
  • 中國恐龍之鄉,探秘甘肅永靖的前塵往事
    ,一般來說是遺蹟化石更難保存下來,這些足印不僅能反映恐龍日常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係,這些都是古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寶貴信息。據了解這裡的恐龍足印化石群是1999年8月首次發現,共發現10處足印點,其中對4處進行了重點揭露,足印露出面積2800平方米,產出包含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以及翼龍在內的10類共172組1831枚足印。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全部為人工揭露)、類型最豐富的恐龍足印化石群,也是我國最好的一處翼龍足印產地和世界上保存最長河最清晰的翼龍行跡產地。
  • 貴州發現2.28億年前龜化石:出現喙保留牙齒 無甲殼
    北京時間8月23日凌晨,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領銜,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學者聯合參與的國際合作團隊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文章:研究團隊在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關嶺地區發現了2.28億年前的原始龜,保存於三疊紀晚期海相泥灰巖中,這隻體長超過2米的巨型龜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隻開始出現喙的龜,且無甲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