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蘭溪梅江鎮群聲村八仙崗的「八仙下棋」,專家鑑定並發表論文,是一億年前恐龍留下的腳印。而就在不遠處,還有兩處「八仙醉酒」和「神仙小酒杯」遺蹟,經過初步現場鑑定,也是恐龍留下的,而且很有可能是浙江省內第一次發現最小的食草恐龍足跡。
被村裡填掉的恐龍腳印。
浙江怎麼會有這麼多恐龍遺蹟?小時記者找到浙江自然博物院副書記金幸生、浙江自然博物館研究恐龍的專家鄭文杰,這一打聽才知道,浙江還真是個名副其實的恐龍之鄉,目前已經正式命名的浙江恐龍就有七種,挖掘的恐龍蛋甚至有上萬枚。
1】群聲村還有幾處恐龍遺蹟,或是省內第一次發現最小的食草恐龍足跡
群聲村的其他幾處恐龍遺蹟,離被村民填掉的「神仙屁股印」不遠。其中一處,長約2米,寬約0.5米,石頭上密密麻麻地分布著30多個硬幣大小的小石坑。石坑有點深度,看上去有點像杯子。這些小坑邊上有些平行的石頭縫,頗像傳說中「神仙用過的筷子」。當地人把這裡叫做「神仙小酒杯」。
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金幸生是個恐龍專家,十月中上旬,他去過蘭溪群聲村這個現場。
2】怎麼判斷仔細坑洞就是恐龍留下的腳印呢?金幸生簡單介紹:
這些坑洞呈橢圓形,細心觀察能發現,幾乎每個坑洞都有尖銳凸起的一頭,按這個判斷就沒有錯。
3】恐龍的腳印,為什麼會留在石頭上?
金幸生介紹,恐龍一般都喜歡在河流、湖泊邊上活動,這些地方會沉積泥沙,太幹和太溼都不能留下痕跡。只有溼度剛剛好,踩下去才會有足跡,之後乾燥了,又有了雨水,新的泥沙把足跡掩蓋。隨著地殼抬升,河流變成了大山裸露在外,上面的覆蓋層就慢慢風化,而新覆蓋上去的一層泥沙比下面早已定型的泥沙更容易風化。久而久之,足跡就形成了。
這麼小的恐龍腳印,金幸生也是第一次見到,「是浙江省內第一次發現最小的食草恐龍足跡。」
4】怎麼確定是食草恐龍?
「食肉的都比較兇猛,腳印應該也有鋒利的爪子痕跡,而這些腳印都是比較圓的印子,食草恐龍的可能性比較大。」小腳印是成排出現,說明記錄下了一個恐龍行走的過程。不過恐龍也有成長過程,這些腳印也許是某種恐龍的幼體,也許這個恐龍本來就是這麼小,還需要進一步確認。
5】恐龍化石產地18個縣市,發現7種恐龍新類別
除了蘭溪,網上隨便一搜都可以發現,在浙江很多地市,都發現過恐龍生活的痕跡。比如2017年在義烏觀音塘村的後巖頭山,就發現過80多處恐龍化石腳印,而天台盆地發現的西峽巨型長形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蛋。
這些恐龍痕跡的發現,都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這支恐龍研究團隊有關。副館長金幸生和研究員鄭文杰,都是這個團隊的核心成員。從2006年開始,他們一直在做「浙江省恐龍化石地質遺蹟調查與評價」項目。
據介紹,通過大量野外實地觀察、化石修理和鑑定,以及資料收集、綜合研究,查明浙江有恐龍化石產地18個縣市、82處、316個化石點。
那麼,在浙江大地上,究竟生活過哪些恐龍?金幸生和鄭文杰給我們盤點了一下,光浙江發現的新恐龍類別,就有7種,包括楊巖東陽盾龍、浙江吉蘭泰龍、天台越龍、中國東陽龍、禮賢江山龍、麗水浙江龍和縉雲甲龍。
6】讓我們來還原一下浙江的恐龍地圖:
★楊巖東陽盾龍
發現地:東陽市馬宅鎮楊巖村
時代:白堊紀
種類:鳥臀類、甲龍類、結節龍類
保存地點:東陽博物館
化石保存了甲龍椎體、骨化腱、肋骨、甲板、腸骨、股骨和趾骨等部位化石共70多塊,其中保存最多的是甲板化石,是浙江發現的甲板化石保存最多也是最好的甲龍化石。
★浙江吉蘭泰龍
發現地:金華中戴公社
時代:白堊紀早期
種類:蜥臀類、獸腳類
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
採集到一個破碎的右脛骨、一個保存較為完好的後足。它是浙江發現、鑑定且命名最早的恐龍化石,可以說是暴王龍的表親。牙齒鋒利,是肉食類恐龍,體長8米左右,尾巴長,後肢強健,善於奔跑。
★天台越龍
發現地:天台
時代:白堊紀
種類:鳥腳類恐龍中的基幹鳥腳類
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
天台越龍化石標本包括頸椎、背椎、尾椎、前肢和後肢等部位,是浙江省發現的保存最好的恐龍化石之一。
從發現的材料估計,越龍長約1.5米,高不足1米,是迄今為止浙江省發現的最小恐龍。後肢較長,以二足行走為主,在覓食或休息時可能前腳也能著地,學界一般認為它們擅長奔跑,以逃避肉食類恐龍的追殺。
★中國東陽龍
發現地:東陽市白雲街道白殿胡公山
時代:晚白堊世早期
種類:蜥腳類、巨龍形類
保存地點:東陽博物館
2008年首次發掘的骨骼化石包括十個背椎、六個薦椎、二個前部尾椎和腰帶部分,化石呈自然狀態連接。除了神經棘缺失、左腸骨前突錯位外,其他部分均保存完整。如此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在浙江甚至華東地區都是首次發現。
復原的「中國東陽龍」骨架化石復原的「中國東陽龍」骨架化石,高5米,長15.6米。
★禮賢江山龍
發現地:江山市禮賢鄉
時代:晚白堊紀
種類:蜥腳類,巨龍類
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
該化石保存有:背椎、尾椎、肩胛骨、鳥喙骨、股骨、恥骨、坐骨和肋骨等,完整度有90%。它代表巨龍科一新屬新種,是我國巨龍科化石的首次發現。禮賢江山龍長約20米,是迄今為止浙江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蜥腳類恐龍。
★麗水浙江龍
發現地:麗水市聯城鎮白前村
時代:晚白堊世早期
種類:鳥臀類、裝甲類、扁腳類、甲龍類、結節龍類
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
標本有一個腰帶,包括八個脊椎,完整的右腸骨,坐骨的近端和完整的恥骨;部分左腸骨,兩個完整的後肢,十四個尾椎和一些未被辨認的骨骼。
2000年在黃弄崗頭發現的麗水浙江龍,屬食草恐龍,生活在八千多萬年前,體長約6米,背上有甲片,又叫甲龍,在世界上尚屬首次發現。
★中國縉雲甲龍
發現地:縉雲縣壺鎮
時代:白堊紀
種類:甲龍類
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縉雲縣博物館
目前發現了至少5個個體,是目前在中國南方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龍類化石,已發現的化石基本覆蓋全身所有部位,復原後總長約5米,高約1.3米。
縉雲甲龍尾錘最寬處約為45 cm,如此大的尾錘出現在甲龍類演化的早期,說明尾錘的演化並不是嚴格按從小到大的演化,比此前想像要複雜。
為什麼浙江會發現這麼多恐龍痕跡?
據了解,浙江的白堊紀盆地較為發育,出露面積約9245平方公裡,佔全省面積9.04%。盆地沉積以湖泊相為主,夾火巖石,所以省內的金衢、新(昌)嵊(州)、天台、仙居、麗水、壺鎮(位於縉雲)、小雄(位於台州三門)、永康和遂昌湖山等9個白堊紀盆地,都發現過恐龍的足跡。
「倒不能說恐龍喜歡在河邊生活,只是發現恐龍的地層,是在河流或湖泊中沉積的,形成沉積巖,能夠比較好的把這些恐龍痕跡保留下來。」鄭文杰說。
從發現的恐龍地圖來看,浙西盆地是發現恐龍痕跡比較密集的地區。金幸生分析,天台盆地因為恐龍化石豐富,地質調查比較深,所以發現的恐龍化石點多。
發現上萬枚恐龍蛋,浙江可能適宜恐龍繁殖
那麼,浙江算是發現恐龍的大省份嗎?答案是否定的。
「和遼寧這種大省比起來,浙江發現的恐龍不算多。」不過金幸生介紹,浙江倒是全國發現恐龍蛋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已經發現20多種上萬枚恐龍蛋,小的大約4釐米,大的有40多釐米,「至少說明恐龍生活時,浙江這邊是水流充沛植被茂密,比較適宜恐龍繁殖的。」
而經過億年前的地殼變化,這些恐龍蛋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發現的恐龍蛋也是在砂巖上,有很多是一窩一窩的,形態也是比較明顯,較容易區分。」
為什麼有這麼多恐龍蛋,恐龍卻不多呢?「只能說是發現得不多。只發現了恐龍蛋化石,但沒有找到相應的骨骼化石,僅憑一些碎片就比較難鑑定恐龍種類了。」
當然,隨著挖掘、研究的深入,浙江的恐龍家族一定會越來越龐大。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