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
有研究者形容,雷龍是典型的巨型恐龍,成年個體體長22米、高4.5米,重達15噸。它頭部較小,外形扁平,眼睛長在後部隆起的頭頂。它嘴中長有上下兩排細長呈棒狀的小牙齒,由於牙齒比較脆弱,它的主要食物是細嫩的植物葉子。
雷龍大概是最為著名的恐龍之一了,其在很多電影廣告等媒介上經常出現。作為一種大型的素食的恐龍,雷龍的外形看起來也非常巨大,只看其化石,都非常有視覺衝擊力。
雷龍想像圖
與雷龍有關的趣聞
雷龍的名字譯自兩個詞根「雷電」和「蜥蜴」,在人們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恐怕還是其長長的脖子,以至於腕龍、梁龍、馬門溪龍等也紛紛被認作是雷龍。
雷龍曾經與許多非常出名的恐龍生活在一起,包括蠻龍、異特龍、角鼻龍、嗜鳥龍、腕龍、梁龍、圓頂龍、劍龍、橡樹龍等。
雷龍這個名字是它的發現者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查爾斯·馬爾什取的,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有研究者形容,雷龍是典型的巨型恐龍,成年個體體長22米、高4.5米,重達15噸。它頭部較小,外形扁平,眼睛長在後部隆起的頭頂。它嘴中長有上下兩排細長呈棒狀的小牙齒,由於牙齒比較脆弱,它的主要食物是細嫩的植物葉子。(1)
據說19世紀70年代發現這些化石時,馬爾什是因其體型的巨大而感到驚訝,故而以雷命名了這種生物。
還有一些古生物學家提出雷龍能夠用尾巴作為鞭子,擊打地面,發出的聲音十分巨大,如雷聲轟鳴。
有意思的是,雷龍的名字雖然已經被很多人熟知,但學術界卻曾在20世紀初就已經被廢除,其存在時間其實並不算長。
只是2015年,葡萄牙裡斯本新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伊曼紐爾肖普以及一些其他科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認定雷龍的命名的確是有效的,雷龍在被學術界除名一百多年後重新歸來。
研究人員在2015年4月7日的《Peer J》上發表了這篇名為《梁龍科的物種級系統發育分析與分類學修正》(A specimen-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Diplodocidae(Dinosauria, Sauropoda))的論文。
位於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秀麗雷龍正模標本
其實個中緣由也並不難理解,1903年雷龍被認定為和更早命名的迷惑龍是一個物種,因為其命名時間比迷惑龍要晚,按照規則,雷龍的名字無效。
其實奧斯尼爾·查爾斯·馬爾什可能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他並沒有選擇將這件事告知公眾,而是將雷龍的身體化石與另一種恐龍的頭顱化石拼接在了一起。。
負責採集的道格拉斯先生對於瑪什先生的雷龍評論說:「這證實了我的信念,即馬爾什先生的雷龍是一種虛構。因為由瑪什先生用來描述的兩塊頭骨,其中一塊頭骨距體骨發現地有七公裡多,而另一塊頭骨距這塊頭骨還有七百多公裡之遙。」
我們也應當知道,曾有研究人員介紹的恐龍的定義是:「恐龍包括這些生物:三角龍,麻雀,它倆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該祖先的所有後代」。
人們一般將恐龍分為三個支系,即鳥臀目、蜥腳形亞目和獸腳亞目。但最近的一篇論文提出,鳥臀目應當和獸腳亞目劃分在一起,而將蜥腳形亞目排除在外。
論文的第一作者馬修·巴倫(Matthew Baron)說:「食肉的獸腳亞目和食草的的鳥臀目有著更近的關聯,並且,一些動物——例如梁龍——會掉出傳統的我們稱之為恐龍的分類。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改變恐龍的定義,來確保在未來梁龍和它的近親仍可以被劃分為恐龍的一種。」(2)
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美國郵政總局在國家郵票收藏月中,特地發行了一套稱為「恐龍」的郵票。這套龍票共四枚,每枚面值均為二十五美分,四方連總值為一美元。據報導,這套郵票共發行了五千萬套,大概有兩億多枚,可見其影響力之大。(3)
但其實,郵票中的雷龍是畫錯了的,科學家們抗議,不該使用雷龍之名,而應該用迷惑龍的名字。
郵政當局卻對科學家們的報告不以為意,以人們已經熟悉了恐龍和雷龍的名稱為由拒絕了科學家們的正確建議。
美國郵政管理局1989年發行的雷龍郵票
這些年新發現的雷龍化石
2005年,澳大利亞恐龍時代博物館創始人David Elliott在昆士蘭西部放羊時發現了一堆化石。
經過研究,古生物學家們發現這堆化石來自兩種不同的恐龍。第一種是迪亞曼蒂納龍,是澳大利亞第一種蜥腳類動物。另一種是新發現的種類,叫做Savannasaurus elliottorum。Elliott和他的妻子給這隻恐龍起了暱稱叫Wade。
研究者在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裡稱,Wade能幫助科學家了解恐龍是如何抵達澳大利亞的。文章主要作者Stephen Poropat在《洛杉磯時報》上稱,「像Wade這樣的新種類能夠讓我們了解到恐龍是如何進化的,以及他們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和大陸板塊遷移。」(4)
雷龍長得很像梁龍,但是其脖子比較起來還是有點短的,且其脖子、身體與四肢都比梁龍粗壯很短,這些特徵可能能幫助我們將二者區分開來。
2016年8月,一支蒙古-日本聯合考古小組曾在蒙古戈壁上挖掘發現一個巨大的恐龍足印化石,這個保存完好的恐龍足印超過一米長,並且留下了爪子的痕跡。
研究人員指出,這個恐龍足印應當是一隻龐大的雷龍留下的,它長著較長的脖頸,體長達到30米,身高達到20米。
雷龍與《侏羅紀公園》
2015年,參與《侏羅紀世界》特效製作的傳奇特效發布了「雷龍製作」,呈現了該團隊數十名成員用三個月時間打造雷龍頭頸部位的過程。電影中的雷龍,是由純手工打造的,其製作者就是好萊塢著名的特效公司:Legacy Effects。
在製造電影中的雷龍過程中,工作人員得到了擔任製作人的史蒂文·史匹柏的建議,在接到史匹柏的電話後,人們在原定的基礎上將雷龍的模型做得更大了一些。
電影中,雷龍做出的嘆氣、眨眼、抬頭等動作,全部由機械遙控模型完成。就是在這些技術的支持下,才造就了電影中主人公歐文(克裡斯.帕拉特飾)與克萊爾(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飾)陪伴遭到霸王龍襲擊而倒地的雷龍那催人淚下的場景。(5)
行走在曠野中的雷龍,想來是非常震撼的
結語
雷龍的故事還能被我們講下去,那些有趣的事情想來也會被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