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侏羅紀世界2》的上映,再次掀起了討論恐龍的熱潮,身為史前旅人的某人和一個小夥伴也討論了起來。小夥伴說最喜歡滄龍,名字好聽又可愛,戰鬥力也強。而某人則認為雷龍最可愛,溫順可親,食素不發脾氣,屁股還大。恐龍其實在二疊紀就已經出現,在侏羅紀繁盛,在白堊紀走向巔峰,在白堊紀晚期滅絕。目前發現的恐龍種類大約700種,大大超過我們的預期種類數量。而雷龍作為其中噸位不凡的一種以及食草性,引起了世人比較多的關注。
雷龍能長到30多米長,站起來能看到雲彩,脖子很長,尾巴更長,幾十噸重,發現最大的有80噸左右。這麼龐大的身軀加上那麼細長的脖子和嘴巴,一天該花多少時間用來吃草,典型吃貨一枚,能吃是福啊。這種大胖龍竟然還喜歡拉幫結派,一家老小鄰裡鄉親一起活動,草原上,森林裡都有他們的隊伍。大型的身軀和團隊活動更有利於抵禦食肉恐龍的捕殺。
之前有人說,之所以叫雷龍,是因為它們成群走來時,地面上會發出雷鳴般的響聲,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頓時揚卷塵沙,振聾發聵。也有人說並不是這樣,雷龍的名字是由外國動物學家起的。而雷龍集體行走時,並不會發出那麼響的聲音,道理和大象一樣,走路沒啥聲音,相互交流是通過踩踏發出的是次聲波。雷龍和梁龍很像,不過雷龍的後腿更加粗壯,屁股更大,因此後腿可以支撐身體站立一兩分鐘。它們在侏羅紀晚期數量達到一定規模。
有傳言稱雷龍或許並不存在,存在的是它的兄弟迷惑龍,只是因為兩位古生物學家都不想在化石發現上落後於對方,才製造出這麼一種有足夠噱頭的恐龍,事實上發現的化石就是迷惑龍,不過第一時間發表到報紙上,就導致了這種動物風靡全球。即便七十年代,很多科學家並不承認雷龍的存在,所以類似的發現都是迷惑龍。但是到了21世紀,經過古生物學家的不懈努力,還是證明和發現雷龍,而迷惑龍以及一些其他恐龍都被劃分到雷龍下面。可見雷龍種群的豐富和數量的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