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奇聞吧(www.qiwen8.com)網站編輯整理髮布
恐龍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恐龍」一詞是日本生物學家對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譯,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恐龍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
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主張它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
恐龍(不包含鳥類)是群生存於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四肢直立於身體之下,而非往兩旁撐開。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翼手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恐龍圖片大全
有科學家最新研究認為,0.66億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時,正值恐龍生態系統較脆弱時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環境巨變,「糟糕運氣」的恐龍走向滅絕。
恐龍真正分類包含了霸王龍(暴龍)、上龍、棘龍、梁龍、雷龍、翼龍、鯊齒龍、三角龍、劍龍。
1.霸王龍(暴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屬暴龍科中的一種,名字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是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龍,它是恐龍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種類之一,體長12~14米,最長15米。平均臀部高度3.6米,最高4.1米。平均高度5.1米,最高6米(從地面至頭部)。平均體重9噸,最重14.85噸,頭部1·55米。咬合力居陸地生物和食肉恐龍第一(咬合力可達20噸),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霸王龍(暴龍)
霸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以及墨西哥,分布範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加廣泛,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也是陸地史上已知的最強的食肉動物。
霸王龍(暴龍)
起源發現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巖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霸王龍(暴龍)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霸王龍(暴龍)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霸王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龍生前的風採,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他們只好將他組合成直立而遲鈍的模樣。
霸王龍(暴龍)
2013年12月25日,英國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說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霸王龍恥骨化石,這是有證據顯示霸王龍也曾經生活在南半球大陸上。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這塊化石非常特別,確信於霸王龍。它長約30釐米,出土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恐龍灣,形狀類似一根兩端膨脹的杆,其中一端扁平,另一端呈靴狀。
霸王龍(暴龍)
這塊化石所屬的物種已被暫時命名為NMV P186069。研究人員推測,其主人體形介於2·7米至3·05米之間,重約59公斤,而普通霸王龍體長可超過11米,重量可達6噸。儘管個頭差別很大,但兩者均頭部巨大,前肢退化,後肢發達。
霸王龍(暴龍)
生活環境
在霸王龍發現地的附近,仍然有霸王龍時代的針葉植物和它的親緣植物,當時的景物和佛羅裡達州或喬治亞州南部相類似,這個區域有些小樹,高約15~25米,樹幹直徑不到0·3米。在霸王龍生活的時代,現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經出現了。且恐龍種類相比侏羅紀減少,所以霸王龍生活的環境並沒有想像的奇特。
霸王龍(暴龍)
在白堊紀初期出現的開花植物,在霸王龍生活的時期主宰著世界的生態系統,90%的葉片化石都是在北達科塔州發現的,在收集的3萬多個葉片化石中,有90%的化石是屬於闊葉植物。
霸王龍(暴龍)
霸王龍(暴龍)
霸王龍(暴龍)
霸王龍(暴龍)
霸王龍(暴龍)
2.上龍
上龍是一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屬於上龍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上龍是一種大型掠食性動物,以魚類、魷魚、以及其他海生爬行動物為食。 上龍在正式命名前被稱為「妖怪」,在大約2億—1.45億年前的侏羅紀,它們是海洋中的高級掠食者。上龍是上龍科中最先發現的,這主要是理查·歐文的貢獻,他在1841年對這種動物進行了研究並予以命名為上龍。
上龍
較有名的上龍亞目爬行動物有滑齒龍、克柔龍,現時已知最大的上龍亞目生物為北極圈附近斯瓦爾巴德島發現的斯瓦爾巴德上龍,根據其化石殘骸推測有十多米。上龍的化石曾發現於英格蘭、墨西哥、南美、澳大利亞、接近挪威的北極地區。
外形特徵
上龍
如果拿上龍的顱骨與鱷魚的對比,就會很清楚了解:上龍的頭顱巨大,頸部短小,長有彎刀般鋒利的尖齒,且咬齧起來更厲害,其肌肉的橫斷面積的比鱷魚大幾倍,因此,上龍的肌肉更粗更強,顎部龐大又有力。一對鰭狀肢和形如長鞭的尾巴幫助它在大海中乘風破浪。上龍捕食獵物時更是迅猛絕倫。
發現化石
北京時間2009年10月28日,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英國多塞特郡海灘發現了一塊巨型「海怪」化石。化石表明該海怪長度竟達19英尺(約6米)。
上龍化石
科學家將該海怪命名為「上龍」,它重約2噸,1.5億年前在全球的海洋中橫行無忌。上龍與蛇頸龍相似。蛇頸龍是巨大的水生爬行動物,生活於恐龍在地球上稱王稱霸的年代。上龍頸部較短,頭部很大,與鱷魚相仿,顎骨有力,有一組剃刀一樣鋒利的牙齒。該巨型「海怪」的顱骨化石90%保存完好,長約7.5英尺(2.3米)。
通過測量顱骨的長度,科學家估計海怪從頭至尾的總長度在10米至。
上龍
16米之間。這意味著它可以與挪威科學家2007年發現於鄰近北極的斯瓦爾巴群島的身長9英尺的「巨怪」上龍化石和2002年發現於墨西哥的相同長度的「阿蘭波利怪獸」化石相提並論。 這個上龍的其他部分可能還埋藏在巖石裡,但也可能需要數十年的發掘。多塞特郡議會正與專家討論如何更好地研究和分解該化石。
上龍
據悉,該化石是由英國當地收集愛好者凱文·希恩在多塞特郡韋默思灣發現的,他多年來一直在海灘上尋找化石和碎片。(2009年10月),化石已被多塞特郡議會用「樂透遺產基金」(文化遺產彩票基金)收購。
英國科學家發現1.55億年前「大嘴」上龍化石
上龍
英國科學家在研究一塊該國出土的上龍化石,它的頭骨尺寸或許可以給你一點啟發。 在英國多塞特郡博物館展出的一個巨型上龍頭骨化石,長度達到0.4米。上龍是一類擁有粗短的脖子和鱷魚般尺寸驚人大嘴的海洋巨獸,它是一種兇猛的海中霸主,長著滿口鋒利的牙齒,它生活在1.55億年前。
侏羅紀海岸是一片長約152公裡的富含化石地帶,是世界自然遺產地。
上龍
2003年至2008年間,業餘化石收集者凱文·席罕在這裡陸續收集了一些上龍頭骨的碎片並進行了拼接。這一化石碎片在一次滑坡中暴露出來,隨後被席罕發現,其中最大的一塊化石碎塊重達8公斤。這一完整骨骼化石的另外3塊碎片後來由另外兩名化石收集者找到,最終使這條上龍骨骼化石的完整度達到95%以上。多塞特郡博物館出資買下了這個頭骨,並邀請南安普敦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進行研究。他們很快發現,這塊上龍頭骨很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大一塊完整頭骨化石。 不過,來自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蘇斯·漢葉在電子郵件中謹慎地提醒,認定這一頭骨是否最大可能需要更加審慎。他說:「一些上龍是龐然大物,而把每一次發現的頭骨都認為是最大的,這是一種很可悲的趨勢。 」不過他話鋒一轉,「看起來現在還沒有什麼其他的報導能反駁這一點,因此有關這個大頭骨的話題還是很不錯的媒體報導素材,只不過從科學角度看,可能是並不保險的。 」
上龍
為了增加捕獲獵物的實力,上龍不斷進化,強化自己。它們發展出超大的眼睛,恐怖的利齒,甚至長頸鹿般的長脖子。
多塞特郡博物館展示的上龍化石頭部計算機復原效果圖,讓參觀者看到這種巨獸生前的面目。來自多所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對這一化石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如尋找該頭骨化石周邊附著的淤泥中可能存在的浮遊生物微化石。
3.棘龍
棘龍(拉丁文學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龍與獸腳亞目恐龍,體長18~22米,帆高2米,臀高約5米,目前最大個體IPHC1912-x和MSNM V 4047體重保守估計18噸,最大估計22噸,主要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非洲,約為14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分布區域包括北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可能還有西撒哈拉、尼日和肯亞。目前棘龍屬有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於埃及的埃及棘龍(S. aegyptiacus),而第二個種摩洛哥棘龍(S. marocannus)發現於摩洛哥。摩洛哥棘龍非常小巧,而埃及棘龍卻非常龐大。棘龍是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最初的標本在二戰期間在德國被摧毀,所以它的化石非常珍貴。
棘龍
2014年9月12日,據BBC,一副的棘龍化石在位於摩洛哥境內的撒哈拉沙漠上被挖掘出土。新化石證明了棘龍的喜水性相當之高,是半水生的食肉恐龍。
棘龍vs霸王龍誰更厲害
外貌特徵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高度可達2米,長棘之間推斷生前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巨大帆狀物(然而有極少數科學家卻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類似美洲野牛的脊背)。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功能很可能包含調節體溫、儲存脂肪能量、散發熱量、吸引異性、威脅對手、吸引獵物等。
棘龍
棘龍的頭顱骨長兩米,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半水生掠食者。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根據最近的研究,棘龍是已知的最大的獸腳亞目恐龍。
棘龍
棘龍因為其獨特的帆狀物、最大的食肉恐龍的地位而著名。對於棘龍的了解,大部分來自於二戰期間被摧毀的較完整化石以及如今發現的一些牙齒、頭骨、背帆、胳膊、爪子、腳指頭。到如今為止,有一些頭骨、頸椎、背帆、爪子、腳指頭的化石保存在博物館和科研機構裡,尾巴和軀幹的化石在二戰期間已被摧毀,在2008至2013年在摩洛哥第一次發現了棘龍的後肢和骨盆殘片。在2005年所發現的上頜骨,顯示棘龍擁有約1.75米長的頭骨。棘龍的口鼻部狹窄,布滿筆直的圓椎狀牙齒,牙齒缺乏鋸齒邊緣,類似其他的棘龍科恐龍。齒冠長度最長可達12.5釐米(1915年零碎無編號個體,疑似IPHG-1912-X),一般牙齒長度8-20釐米之間。
棘龍
棘龍的帆狀物是由非常高大的神經棘所構成,這些神經棘從背部脊椎骨延伸出來。這些神經棘的長度約是脊椎骨的7到11倍長。這些神經棘的前後長度較為一致,而盤龍目的基龍與異齒龍的神經棘長度有大規模差異,形成一個半月形帆狀物。跟棘龍生存於相同時代、地區的禽龍類豪勇龍,背部也有高大帆狀物,而神經棘的末端較厚。
棘龍
分類
棘龍屬目前有兩個已命名種,分別為埃及棘龍(Spinosaurus aegyptiacus)、摩洛哥棘龍(S. marocannus)。
棘龍
棘龍的第一個化石是在1912年發現於埃及西部的拜哈裡耶綠洲,並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Stromer)在1915年命名為模式種埃及棘龍。之後在拜哈裡耶綠洲也發現了其他的化石碎片,包含脊椎與後肢,恩斯特·斯特莫在1934年將這些化石標名為"SpinosaurusB"。
棘龍
2014年一副新的幼年棘龍化石在位於摩洛哥境內的撒哈拉沙漠被挖掘出土。
棘龍
棘龍
棘龍
4.梁龍
梁龍(學名:Diplodocus),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它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發現。梁龍生活於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個體最長可超過30米,體重約10噸左右。鼻孔位於眼睛之上。它們的脖子無法抬高,推測是用來擴大原地進食麵積的。
梁龍
特徵
梁龍
梁龍是最容易確認的恐龍之一,有著巨大的體型,長頸及尾巴,及強壯的四肢。很多年前它都被認為是最長的恐龍。它的體型足以阻嚇於同一地層發現的(有可能是同時代的)異特龍及角鼻龍等獵食動物。
梁龍比迷惑龍、腕龍要長,但是由於頭尾很長,軀幹很短,而且很瘦,因此體重並不重,梁龍脖子雖長,但由於頸骨數量少且韌,因此梁龍的脖子並不能像蛇頸龍一般自由彎曲。腕龍、雷龍、梁龍的鼻孔都是長在頭頂上的。
梁龍
梁龍全長27米。由於背部骨骼較輕,使得它的身軀瘦小,只有十幾噸重,體重遠不如迷惑龍和腕龍。它的牙齒只長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細小,這樣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長尾巴可以幫助它抵禦敵害,也可以趕走所到之處的其他小動物。可以想像得出,梁龍在吃食的時候,尾巴在不斷抽打的情形。梁龍是個巨大的恐龍,它脖子長7.5米,尾巴13最長14米。
梁龍
儘管梁龍體型很大,梁龍的腦袋卻是纖細小巧。它的鼻孔長在頭頂上。嘴的前部長著扁平的牙齒,嘴的側面和後部則沒有牙齒。它的前腿比後腿短,每隻腳上有五個腳趾,其中的一個腳趾長著爪子。梁龍的腦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聰明。梁龍是草食動物。
梁龍
吃東西時,它不咀嚼,而是將樹葉等食物直接吞下去。一些大型食肉恐龍會捕食梁龍.如果讓20位9歲左右的小朋友頭腳相接的躺在地上,他們組成的長度基本上同梁龍的體長差不多。梁龍的脖子又細又長,尾巴像鞭子,四條腿像柱子一般。梁龍的後腿比前肢稍長,所以它的臀部高於前肩。從其纖細、小巧的腦袋到其巨大無比的尾巴頂稍,梁龍的身體被一串相互連接的中軸骨骼支撐著,我們稱其為脊椎骨。
梁龍
它的脖子是由15塊脊椎骨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塊,而細長的尾巴內竟有大約70塊!儘管梁龍身體龐大,但它完全可以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將自己從地面上支撐起來。梁龍能用它強有力的尾巴來鞭打敵人,迫使進攻者後退;或者用後腿站立,用尾巴支持部分體重,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來自衛。
梁龍
梁龍前肢內側腳趾上有一個巨大而彎曲的爪,那可是它鋒利的自衛武器。就像人類的鞋後跟一樣,梁龍的腳下大概也生有能將其腳趾墊起來的腳掌墊。有了它,梁龍在行走時就不會因為支持沉重的身體而使肌肉感到太吃力。
5.雷龍
雷龍(恐龍)一般指迷惑龍。
雷龍
迷惑龍,梁龍科迷惑龍屬,包括埃阿斯迷惑龍(A. ajax)和路氏迷惑龍(A. louisae)。重量達30噸,據阿根廷新發現的恐龍大腿骨頭,身高為20米到30米高,身長為35米左右。這隻恐龍比此前發現的最大生物還要重1.55萬磅(約7噸)。不過雷龍是較溫和的食草動物。而它身體後半部比肩部高,但當它以後腳跟支撐而站立起來,它真像是高聳入雲。它可能生活在平原與森林中,並可能成群結隊而行。
雷龍
恐龍體長:二十三米
恐龍體重:二十七噸
恐龍食物:食草
生存年代:侏羅紀晚期
生存地點:美洲
辨認要決:身體後半部比肩部高,脖子和尾巴差不多長
恐龍種類:蜥腳類
雷龍
迷惑龍有著長頸及尾巴,它們的頸椎比梁龍較短、較重,而腿部骨頭較梁龍的結實、較長,被認為是比梁龍更粗壯的恐龍。在正常的移動時,尾巴會離開地面。迷惑龍的前肢有一個大爪,而後肢的前三個腳趾擁有趾爪。
雷龍
迷惑龍的化石發現於美國的科羅拉多州、俄克拉何馬州、與猶他州,以及懷俄明州的Bone Cabin採石場與Nine Mile採石場。但迷惑龍的頭顱骨是在1975年首次被發現,足足比命名遲了一個世紀。莫裡遜組發現的迷惑龍化石,來自於第2到第6地層帶。
雷龍
迷惑龍可能是所有恐龍中最受寵的一群,曾經廣為人知的名字是雷龍(Brontosaurus),今天它失掉這個熟悉的名字,主要因為古生物學家在命名上如此的嚴謹與吹毛求疵。迷惑龍(Apatosaurus)的得名是因發現一個非常大的恐龍脛骨[如左圖],令研究者十分迷惑,而於1877年命名為Apatosaurus,原意就是「迷惑」的意思。之後,1883年另一群研究者發現幾個零碎的恐龍骨骼化石,推測這個恐龍體型巨大,行進時可能如雷聲隆隆,故取名雷龍(Brontosaurus)。然而根據後續發現的其它化石說明迷惑龍與雷龍是同一種生物。依據古生物學的命名優先權,迷惑龍命名在先,故取消雷龍的命名以「迷惑龍」稱之。
雷龍
迷惑龍喜歡群體活動,當一大群阿普吐龍從遠處走來時,一定是塵土蔽日響聲如雷——這就是它以前的名稱(雷龍)的由來。迷惑龍一定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吃東西,而且還很狼吞虎咽。食物從長長的食營一直滑落到胃裡,在那兒,這些食物會被它不時吞下的鵝卵石磨碎。
雷龍
與梁龍、重龍同是梁龍科的成員,但迷惑龍與它們的關係較遠,所以與春雷龍、原雷龍共同分類在迷惑龍亞科之下。到21世紀迷惑龍屬有了四個有效種,埃阿斯迷惑龍(A. ajax)、秀麗迷惑龍(A. excelsus)、路氏迷惑龍(A. louisae)及小迷惑龍(A. parvus)。但是在雷龍被併入迷惑龍屬後,質疑的聲音就一直存在。2015年,由於雷龍重新成為梁龍科梁龍亞科下的獨立屬,雷龍屬下包括有三個種:秀麗雷龍、小雷龍(B. parvus)及胸飾雷龍(B.yahnahpin),迷惑龍屬下包括二個種:埃阿斯迷惑龍(A. ajax)和路氏迷惑龍(A. louisae)。
6.翼龍
翼龍又名翼手龍(Pterosauria),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爬行類動物,共有近100多個品種。[1] 儘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並不是恐龍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 生存於晚三迭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2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於身體側面到四節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衍生出來的。較早的物種有長而布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翼展超過12米,牙齒有10釐米長,有巨大的尖嘴。
翼龍
翼手龍比其它的翼龍身形要大,它們幾乎沒有牙齒,其它的翼龍有牙齒。典型的翼手龍的尾巴要比其它翼龍短,其頭上長有頭冠。一些翼龍的大小與一般鳥禽無異,還有些卻可以長得像小型飛機場一樣大,最大的翼龍,其翼長為三十九英尺(12 m)。
翼龍
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於其後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翼龍類由皮膜形成翼面,皮膚、肌肉、與其它軟組織構成的膜,膜從胸部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以其他指骨支撐著膜。翼龍的膜只附著在細長的一個指狀物(第4指)上,向後沿體側延伸到膝蓋;在頸部「臂」之間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個指骨為爪狀的細長鉤。其膜看來已完全適應飛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鳥類的翼靈活,而且較為脆弱。身體結實,後腿長而細,其構造表明不適應垂直移動或停歇,休息時靠後肢懸掛。頸部似乎在飛行時持豎式,與頭部連成直角並向前。頭骨輕而強壯,大多數骨頭融合在一起;有細長的嘴;眼睛大,像許多鳥類那樣,眼球被一系列位於其四壁的骨板(鞏膜環)所加固。
翼龍
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佔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佔其腦質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龍是風神翼龍(羽蛇神翼龍)。展開雙翼有11~15米長,相當於一架飛機大小。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隱居森林翼龍,翼展開僅25釐米,近似於一隻燕子身型大小。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
翼龍的前肢高度退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並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後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翼龍
儘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並不是恐龍;它們形成於進化樹上的一個獨特分支。翼龍是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於約2.15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絕於6 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稱霸著陸地時,翼龍卻控制著天空。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命名了超過120種的翼龍化石。
翼龍
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如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發現的翼手龍化石,它的兩翼展開約16米,寬度比F-16戰鬥機還長約1.5米,小者形如麻雀。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有一條很長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龍類主要生活在白堊紀,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中國晚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蛙嘴龍科化石「寧城熱河翼龍」,化石骨骼保存較完整,清楚地保存翼膜和遍布全身的毛狀皮膚衍生物以及腳蹼。這件化石的發現,使古生物學家對翼龍的「毛」的結構、分布以及翼膜的形態特徵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並提出翼龍的「毛」與帶毛恐龍的原始羽毛,可能為同源關係。
發現過程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誌上。由於這樣一塊無比珍貴化石的發現,獲得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翼龍這類與恐龍同時出現又同時絕滅,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藍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卵生。
翼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汪筱林一項重大發現是一個尚未出殼的翼龍的化石,發育中的翼龍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化石產自遼西錦州義縣一個湖泊沉積的地層中,距今約1.21億年。這一地點曾經發現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鰭魚、滿洲鱷以及一些翼龍和鳥類化石。
翼龍
胚胎化石傳達了最明確的信號:翼龍,與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汪筱林介紹,翼龍是恐龍的近親,二者生活在同一時代,是第一個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人們經常將翼龍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於約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絕滅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佔據著陸地時,翼龍卻一直控制著天空。
1784年義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
翼龍
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鑑定它為翼龍,歸於爬行動物。翼龍化石的發現比恐龍早了半個多世紀,自從翼龍化石被發現,人們對這類非常奇特的最早飛向天空的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探求。
7.鯊齒龍
鯊齒龍(學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齒龍,名字含義是「像噬人鯊的蜥蜴」,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10000萬到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生存時代為白堊紀的阿爾布階到土侖階。鯊齒龍是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也是目前發現最大的獸腳亞目和食肉恐龍之一,成年的估計可達12.5米,最大甚至達到14.6米長,體重6噸到12噸。體型超過了奧沙拉龍、魁紂龍和及西雅茨龍。主要特徵包括:極其鋒利並類似鯊魚的牙齒、長牙齒、大而酷似骷髏眼睛的眶前孔、較為短小的前肢、巨大而長的頭顱骨、比例上較窄的吻部、瘦的軀幹、比例上略微短的後肢。
鯊齒龍
撒哈拉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是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生存於白堊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阿爾布階(Albian)到土侖階(1億—9300萬年前)。鯊齒龍是一種生存於埃及,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巨型食肉恐龍。鯊齒龍身長11.5至14米,重6噸至12噸,高約5米。特點是牙齒非常類似鯊魚牙齒,而且是所有食肉龍裡最鋒利的,有很明顯的紋路,像噬人鯊的牙齒,極其適合放血。它的頭比霸王龍稍長稍小,但腦容量比霸王龍略小。
鯊齒龍
身長最長14.6米,體重範圍6000-12000kg,臀高最高4.12米,頭長;1.5-1.8米。
辨認要決:牙齒非常類似大白鯊,牙齒極其鋒利但單薄,眶前孔很像骷髏的眼睛,前肢比較短,吻部按比例較窄,頭骨寬度比例上較細,眶前孔很大,身體瘦,頭很大很長,嘴巴相當長,牙齒很長。
鯊齒龍
鯊齒龍的頭骨很長很大,是最大型的食肉龍頭顱骨之一,但體積不如霸王龍.頭骨的高度和長度都非常大,但頭骨的寬度從比例上來看相對窄一些,特別是吻部按比例較窄細。儘管長度略超過霸王龍,但頭骨高度和寬度都不如霸王龍。此外,鯊齒龍的眶前孔的樣子和形狀,也被科學家們戲謔地形容」簡直如同骷髏的眼睛一樣「。儘管鯊齒龍的眶前孔很大,但總體呈三角形狀,也加強了頭顱骨總體的堅固度。鯊齒龍的吻部雖然較窄,但口腔體積相當大,而且嘴巴張合度極其大,嘴巴的長度也很長,這種狹長而大的嘴巴,特別是配上一口異常鋒利和長的牙齒,非常適合於快速地撕咬和切肉。前頜骨最寬22釐米,頜骨最寬處38釐米,吻部寬度按照比例和絕對值都要比最大的南方巨獸龍(頭骨182釐米,前頜骨20釐米,頜骨最寬36釐米)寬。鯊齒龍這個名字發表於1931年,但直到1995年較完整化石的發現才使科學家詳細地了解到這種恐龍的真面目。它的拉丁文意思是「像噬人鯊般的大蜥蜴」。
鯊齒龍
撒哈拉鯊齒龍,也是至今發現的最大型的食肉恐龍之一,體型僅次於棘龍、南方巨獸龍。他的長度大約是最初發現的時候賽諾給了13米,但是這個長度大部分學者明顯覺得太低,2007年的論文根據頭骨中線估算出長度13.58米,這個被認為更加得接近這個動物的真實長度。
它的體長和身高以及體重小於馬普龍、棘龍、蠻龍和霸王龍,鯊齒龍巨大的頭骨帶著一打又薄又利的牙齒,有些像大白鯊的牙齒。難怪它被稱為「像噬人鯊的蜥蜴」。
鯊齒龍
鯊齒龍的顱骨比雷克斯暴龍的要輕要小,但它的撕咬速度更快,嘴巴張合度更大,牙齒更加鋒利,更適宜切割獵物。
化石發現
1931年,古生物學家發現了鯊齒龍的牙齒和一些殘骸。1944年4月24日,英國皇家空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蠻的炸掉了這具令它們莫名其妙的鯊齒龍頭骨化石,戰後,為了修復在被損壞的鯊齒龍頭骨, 美國古生物學家Paul Sereno和他的考察隊深入非洲。非洲的沙漠環境嚴酷,在1995年,終於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個鯊齒龍大部分頭骨化石和新品種三角洲奔龍的化石。
鯊齒龍
大眾文化
鯊齒龍並不被一般大眾所熟知。但鯊齒龍已在探索頻道的電視節目《恐龍星球》(Dinosaur Planet)中出現過,但該節目錯誤地敘述鯊齒龍生存於南美洲,以薩爾塔龍為食;鯊齒龍其實生存於阿爾比階到土侖階的非洲北部,而薩爾塔龍生存於坎潘階到馬斯垂克階的南美洲。 鯊齒龍還出現在探索頻道的電視節目《Monsters Resurrected(遠古巨獸大復活)》,在節目中鯊齒龍與同時代的棘龍發生衝突,但很快的就被棘龍殺死,實際上並不可能。
鯊齒龍
鯊齒龍
鯊齒龍
鯊齒龍
鯊齒龍
8、三角龍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垂克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和暴龍生活在一個時期,同一個地方,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2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三角龍
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大約有7.9到10米,臀部高度為2.9到3米,一般體重4噸到6噸之間。它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雖然沒有發現過三角龍的完整骨骸,它們仍因大量從1887年起發現的大量部分骨骸標本而著名。長久以來,關於它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如今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
三角龍
古生物學家們還不確定三角龍在角龍科的正確位置。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種被命名。
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雖然三角龍與霸王龍居住在同一陸地上,且根據新近發現的化石表明,霸王龍與三角龍確實會發生打鬥。
三角龍
犀牛的角是由皮膚構成的,而三角龍的角則是實心的骨頭長出來了,因此可能有強大的破壞力。三角龍已經演化出坦克一般的形態,是白堊紀最強的鳥臀目草食恐龍之一,矮暴龍也不敢輕易捕食它們,一隻成年三角龍完全有能力戰勝一隻成年矮暴龍。
三角龍
三角龍個體的身長被估計有7.9到10米長,高度為2.9到4米,重達5噸。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大型頭顱,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之一。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2.5公尺,可以達到整個動物身長的1/3。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可長達1公尺。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大多數其它有角盾恐龍的頭盾上有大型洞孔,但三角龍的頭盾則是明顯地堅硬。
三角龍
三角龍各種有結實的體型、強壯的四肢、前腳掌有五個短蹄狀腳趾、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蹄狀腳趾。雖然三角龍確定是四足動物,它們的姿勢長久以來處於爭論中。三角龍的前肢起初被認為是從胸部往兩側伸展,以助於承擔頭部的重量。這種站立方式可見於查爾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與魯道夫·札林格(Rudolph F. Zallinger)的繪畫中。然而,角龍類的足跡化石證據,以及如今的骨骸重建,顯示三角龍在正常行走時保持者直立姿勢,但肘部稍微彎曲,居於完全直立與完全伸展(現代犀牛)兩種說法的中間。但這種結論無法排除三角龍抵抗或進食時會採伸展姿態。
三角龍
三角龍獨特的外形,使得它們經常出現在電影、電腦遊戲、以及電視節目中。在1993年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中,出現了一隻因為不適應現代植被而生病的三角龍。而在1933年的電影《金剛之子》(Son of Kong)中,一隻類似三角龍的恐龍追趕者進入叢林的人類,該只三角龍模型是由早期的電影特效專家Willis O'Brien所操作。三角龍也出現在三個以恐龍為主題的電視節目:《與恐龍同行》(Walking with the Dinosaurs)、《恐龍兇面目》(The Truth About Killer Dinosaurs)、以及《史前公園》(Prehistoric Park)。
三角龍
三角龍
三角龍
9.劍龍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早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12公尺長和7公尺高,重達4 噸。
研究認為它們居住在平原上,並以群體遊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龍)食草動物一同生活。
劍龍
劍龍長著個像鳥一樣的尖喙,喙裡沒有牙齒,但嘴裡的兩側有些小牙。劍龍的背上有17塊板狀的骨頭,在它尾巴的尖端還有著長刺。這些刺有4英尺長。劍龍的前腿比後腿短,前腿有五個腳趾,而後腿有三個腳趾。劍龍走路時用4條腿。它們可能是群居生活。劍龍的腦袋非常小,所以不太聰明。劍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它最著名──也最受喜愛的──是大型、骨質的板片分布在背脊以及尾部四個釘狀脊。它的腦部與頭顱非常的小。它以四足行走,可能覓食較低的植物,因為它的臀部位非常高而肩部卻非常的低平。
劍龍
劍龍也是侏羅紀中數量眾多的著名恐龍,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就是背部有一整排的三角形骨板及尾巴上的四枝尖刺,巨大的劍龍頭部非常小,腦容量甚至比小狗還小,因此科學家認為它們是一種很笨的恐龍。劍龍是典型的食草恐龍。全長7米,如果算上骨板的高度,身高可達3.5米。整個身軀如同大象,但只有一個小得可憐的腦袋,大腦只有一個核桃般大小。它的背上長著兩排三角形的骨板,宛如一把把插著的尖刀。
劍龍
劍龍是完全用四足行走的恐龍,大小與象差不多,前肢短,後肢較長,整個身體就像拱起的一座小山。最初,科學家們估計這些骨板是像護蓋一樣平鋪在恐龍身上的,後來,經過仔細的研究,最終確定骨板是豎立的。當氣溫降低時,劍龍就會張開骨板,吸收陽光的熱量,氣溫升高時,又會將骨板轉一下,利用涼風散熱。
劍龍
由已發現的原始劍龍,以及劍龍祖先的遺骸仍然很少,因此劍龍的起源目前尚未明了。在莫裡遜組下層存在一些屬於劍龍科的化石,年代比劍龍屬的生存時間早了數百萬年。這些遺骸與類似的西龍屬(Hesperosaurus)化石都出現在啟莫裡階。最早的劍龍科化石是勒蘇維斯龍(Lexovisaurus),它們出現在英國與法國的牛津黏土組(Oxford Clay Formation),時代是卡 洛維階(Callovian)的早期至中期。
劍龍
較早且較為原始的華陽龍屬(Huayangosaurus),是華陽龍科中的唯一屬,出現在侏羅紀中期的中國,時間大約是1億6千5百萬年前,比劍龍屬早了大約2千萬年。更早則還有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約1億9千萬年前的稜背龍(Scelidosaurus),這種恐龍同時具有甲龍類與劍龍類的特徵。德國出土的莫阿大學龍(Emausaurus)是一種小型四足類恐龍;而美國亞歷桑那所發現的小盾龍(Scutellosaurus),年代更早,而且擁有非絕對的雙足行動能力。這些體型較小、裝甲較輕的恐龍,同時與劍龍類及甲龍類有密切的親源關係。此外在法國,有一個可能是早期裝甲恐龍所留下的足跡,年代大約是1億9千5百萬年前。
劍龍
劍龍屬是劍龍科之中的模式屬,也是其中首先獲得命名的屬。而劍龍科則是劍龍下目底下兩個科的其中一科,此下目中的另一科稱為華陽龍科(Huayangosauridae)。劍龍下目屬於裝甲亞目,在此亞目當中還包含了甲龍下目。劍龍下目中的動物在外表、姿態與形狀比較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身上的板狀物與尖刺。與劍龍屬較為親近的物種還有中國的烏爾禾龍(Wuerhosaurus)與東非的釘狀龍(Kentrosau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