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
網絡小說《狂神》中,雷龍是其中的一個人物,是主角雷翔的哥哥。雷龍魚是屬於脊索動物門,綱輻鰭亞綱,鱸形目,鱧亞目,鱧科的一種魚類。此外,有一個街機遊戲的名字也叫雷龍。當然,我們今天所說的雷龍,還是指的蜥腳類的恐龍。
雷龍,作為恐龍的一種,名字霸道,其身形也是龐大無匹。《現代漢語大詞典》介紹這種生物:「古爬行動物。屬蜥腳類恐龍。體長23 米,重約30噸。頭小,頸和尾都很長。四足行走,以植物為食。化石發現於北美洲侏羅紀晚期地層中。」(1)
雷龍的外形想像圖
雷龍的諸多意項
其實在漢語之中,雷龍一詞是有著諸多意項的,比如有人稱閃電為雷龍,因為雷聲隆隆襲來之時,火光宛若一條龍,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被人們稱為「雷龍之國」。
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人認為是來自一個傳說,即為國教的朱巴噶舉,是喇嘛教的一支,在創立自己的祖廟時,突然雷聲隆隆,地動山搖。信徒們紛紛誦經祈福,從東方有龍送來了白玉柱子,使廟宇穩固,於是這一支的信徒們奉雷龍為神靈。
也有人的解釋更為實際一些,由於不丹多高山,雲氣環繞,多雨,雷聲自然也多了起來,因此而得名。(2)
在網絡小說《狂神》中,雷龍是其中的一個人物,是主角雷翔的哥哥。雷龍魚是屬於脊索動物門,綱輻鰭亞綱,鱸形目,鱧亞目,鱧科的一種魚類。此外,有一個街機遊戲的名字也叫雷龍。當然,我們今天所說的雷龍,還是指的蜥腳類的恐龍。
雷龍骨架
雷龍羅生門——發現、換頭與回歸
大約一百五十年以來,有關雷龍的爭議一直在學術界未曾停歇。雷龍的發現,是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
科學研究有時就像是一場無聲的競賽,每個科研工作者不僅要與時間賽跑,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發現或者新理論,而且要擊敗自己的同行們,比別的科學家們更早將科研結果發表出來。這種競爭大抵是不留情面的,哪怕是至交好友,也可能反目成仇。
南北戰爭結束以後,美國西部開始了大拓荒時代,一大批化石也被人們發現,這自然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美國的古生物學家就像是發現了金礦的淘金客,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前往西部進行考察與研究。
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查爾斯·馬爾什是雷龍的發現者,這位先生年輕時憑藉自己闊綽的舅舅的資助,開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他也是非常出色的學者,在留學德國之後,任教於耶魯大學。
1877年,馬爾什發現了一些化石,並以其為依據建立了迷惑龍屬,迷惑龍的名字是因為其化石中的人字形骨與滄龍類似,讓人迷惑。
兩年之後,在懷俄明州的科莫崖,馬爾什又發現了一具巨大的恐龍化石,這一次,馬爾什將其命名為雷龍。行走江湖少不了一個響亮的名號,不出意外,雷龍之名聞於眾人之耳,馬爾什也因之名聲大噪。
但當馬爾什冷靜下來,開始深入研究自己發現的這種恐龍化石之後,他發現了一個令他十分尷尬的事實,即所謂雷龍,可能就是自己之前發現的迷惑龍。
馬爾什並沒有主動糾正自己的「謬誤」,他選擇了掩人耳目,由於自己發現的雷龍化石並沒有腦袋,於是他將圓頂龍的頭骨挪到了雷龍的脖子之上。1896年,馬爾什完成了雷龍骨骼圖,圖中的恐龍頭部,有著類似於圓頂龍的頭骨。(3)
1899年,馬爾什去世了,幾年之後,雷龍被裝架,展出於耶魯大學的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具裝架展示的蜥腳類恐龍化石,可以說是很有意義的。
1903年,古生物學家埃爾默·裡格斯提出,雷龍與迷惑龍很可能就是同一種恐龍。按照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則,在這種情況下,雷龍就變成了無效名,而迷惑龍才是其真正的名姓。
2011年,科研工作者在南極洲發現了好幾塊雷龍的椎骨化石,這次發現至少能夠證明,在白堊紀時代的末期,雷龍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
2012年,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的拉曼查農場發現了巴塔哥尼亞雷龍化石,共有200塊之多。通過現場採集的樣本發現,這些化石可能屬於6頭不同的雷龍,由此科學家得以藉此重構迄今最完整的雷龍數據。
科學家傾向於認為巴塔哥尼亞雷龍是已知的最大的動物,這得益於此次這批化石的發掘。(4)當然,目前學界並不是只存在這一種聲音,人們認為這個問題還是存在爭議的。
有報導稱,葡萄牙裡斯本新大學的埃馬努埃爾·喬普(Emanuel Tschopp) 等人花了5年時間, 詳細觀察了歐洲和北美二十多個博物館的梁龍科恐龍化石標本, 開展了至今為止最為詳細的比較研究和支序系統學分析。
喬普等人的分析數據包括81個蜥腳類分類單元、477個解剖學特徵, 是這個類群中分析數據最大最詳細的。這也說明了,其做出的結論還是相當可信的。
2015年4月7日,包括喬普在內的科學家們在《同行界》發表了一篇名為《梁龍科的物種級系統發育分析與分類學修正》的論文,證明了雷龍是個有效屬。
喬普的研究認為雷龍與迷惑龍有所不同, 儘管很多特徵差別比較細小, 看上去很不明顯。其中最容易分辨的特徵是脖子, 迷惑龍的脖子更粗壯, 相比之下, 雷龍的脖子更窄。只是,這個結論並非是最終的定論,也有可能在未來被科學家們推翻。(5)
人們想像中正在覓食的雷龍
與雷龍有關的那些作品
上世紀10年代,著名的漫畫家、動畫家、演員,也是被稱作「美國動畫之父」的溫瑟.麥凱創作出了《恐龍葛蒂》,這部作品在動畫史上影響深遠。
葛蒂的形象,據說影響到後來的早期默片導演巴斯特基頓在電影中創作的一個被女孩騎著的雷龍的角色。(6)
影片《恐龍當家》虛構出了一個恐龍沒有滅絕的世界, 講述了雷龍阿洛在困境中不斷成長, 與小野人結識並一起環遊世界的故事。(7)
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科普的作用,激發了人們對於雷龍的好奇心,的確是非常有意義的。
《恐龍葛蒂》中的葛蒂形象
結語
雷龍這種龐然大物,引人注目是必然的。當然,圍繞著雷龍的若干爭議,或許還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