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龍(恐龍):生活在遠古時期的龐然大物

2021-01-15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

網絡小說《狂神》中,雷龍是其中的一個人物,是主角雷翔的哥哥。雷龍魚是屬於脊索動物門,綱輻鰭亞綱,鱸形目,鱧亞目,鱧科的一種魚類。此外,有一個街機遊戲的名字也叫雷龍。當然,我們今天所說的雷龍,還是指的蜥腳類的恐龍。

雷龍,作為恐龍的一種,名字霸道,其身形也是龐大無匹。《現代漢語大詞典》介紹這種生物:「古爬行動物。屬蜥腳類恐龍。體長23 米,重約30噸。頭小,頸和尾都很長。四足行走,以植物為食。化石發現於北美洲侏羅紀晚期地層中。」(1)

雷龍的外形想像圖

雷龍的諸多意項

其實在漢語之中,雷龍一詞是有著諸多意項的,比如有人稱閃電為雷龍,因為雷聲隆隆襲來之時,火光宛若一條龍,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被人們稱為「雷龍之國」。

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人認為是來自一個傳說,即為國教的朱巴噶舉,是喇嘛教的一支,在創立自己的祖廟時,突然雷聲隆隆,地動山搖。信徒們紛紛誦經祈福,從東方有龍送來了白玉柱子,使廟宇穩固,於是這一支的信徒們奉雷龍為神靈。

也有人的解釋更為實際一些,由於不丹多高山,雲氣環繞,多雨,雷聲自然也多了起來,因此而得名。(2)

在網絡小說《狂神》中,雷龍是其中的一個人物,是主角雷翔的哥哥。雷龍魚是屬於脊索動物門,綱輻鰭亞綱,鱸形目,鱧亞目,鱧科的一種魚類。此外,有一個街機遊戲的名字也叫雷龍。當然,我們今天所說的雷龍,還是指的蜥腳類的恐龍。

雷龍骨架

雷龍羅生門——發現、換頭與回歸

大約一百五十年以來,有關雷龍的爭議一直在學術界未曾停歇。雷龍的發現,是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

科學研究有時就像是一場無聲的競賽,每個科研工作者不僅要與時間賽跑,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發現或者新理論,而且要擊敗自己的同行們,比別的科學家們更早將科研結果發表出來。這種競爭大抵是不留情面的,哪怕是至交好友,也可能反目成仇。

南北戰爭結束以後,美國西部開始了大拓荒時代,一大批化石也被人們發現,這自然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美國的古生物學家就像是發現了金礦的淘金客,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前往西部進行考察與研究。

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查爾斯·馬爾什是雷龍的發現者,這位先生年輕時憑藉自己闊綽的舅舅的資助,開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他也是非常出色的學者,在留學德國之後,任教於耶魯大學。

1877年,馬爾什發現了一些化石,並以其為依據建立了迷惑龍屬,迷惑龍的名字是因為其化石中的人字形骨與滄龍類似,讓人迷惑。

兩年之後,在懷俄明州的科莫崖,馬爾什又發現了一具巨大的恐龍化石,這一次,馬爾什將其命名為雷龍。行走江湖少不了一個響亮的名號,不出意外,雷龍之名聞於眾人之耳,馬爾什也因之名聲大噪。

但當馬爾什冷靜下來,開始深入研究自己發現的這種恐龍化石之後,他發現了一個令他十分尷尬的事實,即所謂雷龍,可能就是自己之前發現的迷惑龍。

馬爾什並沒有主動糾正自己的「謬誤」,他選擇了掩人耳目,由於自己發現的雷龍化石並沒有腦袋,於是他將圓頂龍的頭骨挪到了雷龍的脖子之上。1896年,馬爾什完成了雷龍骨骼圖,圖中的恐龍頭部,有著類似於圓頂龍的頭骨。(3)

1899年,馬爾什去世了,幾年之後,雷龍被裝架,展出於耶魯大學的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具裝架展示的蜥腳類恐龍化石,可以說是很有意義的。

1903年,古生物學家埃爾默·裡格斯提出,雷龍與迷惑龍很可能就是同一種恐龍。按照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則,在這種情況下,雷龍就變成了無效名,而迷惑龍才是其真正的名姓。

2011年,科研工作者在南極洲發現了好幾塊雷龍的椎骨化石,這次發現至少能夠證明,在白堊紀時代的末期,雷龍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

2012年,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的拉曼查農場發現了巴塔哥尼亞雷龍化石,共有200塊之多。通過現場採集的樣本發現,這些化石可能屬於6頭不同的雷龍,由此科學家得以藉此重構迄今最完整的雷龍數據。

科學家傾向於認為巴塔哥尼亞雷龍是已知的最大的動物,這得益於此次這批化石的發掘。(4)當然,目前學界並不是只存在這一種聲音,人們認為這個問題還是存在爭議的。

有報導稱,葡萄牙裡斯本新大學的埃馬努埃爾·喬普(Emanuel Tschopp) 等人花了5年時間, 詳細觀察了歐洲和北美二十多個博物館的梁龍科恐龍化石標本, 開展了至今為止最為詳細的比較研究和支序系統學分析。

喬普等人的分析數據包括81個蜥腳類分類單元、477個解剖學特徵, 是這個類群中分析數據最大最詳細的。這也說明了,其做出的結論還是相當可信的。

2015年4月7日,包括喬普在內的科學家們在《同行界》發表了一篇名為《梁龍科的物種級系統發育分析與分類學修正》的論文,證明了雷龍是個有效屬。

喬普的研究認為雷龍與迷惑龍有所不同, 儘管很多特徵差別比較細小, 看上去很不明顯。其中最容易分辨的特徵是脖子, 迷惑龍的脖子更粗壯, 相比之下, 雷龍的脖子更窄。只是,這個結論並非是最終的定論,也有可能在未來被科學家們推翻。(5)

人們想像中正在覓食的雷龍

與雷龍有關的那些作品

上世紀10年代,著名的漫畫家、動畫家、演員,也是被稱作「美國動畫之父」的溫瑟.麥凱創作出了《恐龍葛蒂》,這部作品在動畫史上影響深遠。

葛蒂的形象,據說影響到後來的早期默片導演巴斯特基頓在電影中創作的一個被女孩騎著的雷龍的角色。(6)

影片《恐龍當家》虛構出了一個恐龍沒有滅絕的世界, 講述了雷龍阿洛在困境中不斷成長, 與小野人結識並一起環遊世界的故事。(7)

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科普的作用,激發了人們對於雷龍的好奇心,的確是非常有意義的。

《恐龍葛蒂》中的葛蒂形象

結語

雷龍這種龐然大物,引人注目是必然的。當然,圍繞著雷龍的若干爭議,或許還會持續下去。

相關焦點

  • 南極848米下,科學家發現「龐然大物」,或是遠古時期的天外來客
    南極的平均海拔為2350米,雖然這裡常年的溫度低至了零下25℃,但是對於生活在南極的動物來說南極生活著很多可愛的動物,比如企鵝一類的生物,但是隨著全球變暖的問題愈來愈嚴重,南極的冰川開始加速融化,這些生物的生存也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 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中出現恐龍?
    早已滅絕的龐然大物恐龍首次出現在三疊紀時期在17世紀,這些骨骼被公開,並被認為是遠古巨人的遺骸。直到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才將這些骨骼與史前動物聯繫起來,並將這群巨獸命名為「恐龍」,意思是「可怕的蜥蜴」。自從第一塊恐龍化石在19世紀初被發現以來,懸掛的恐龍化石骨架一直是世界各地博物館的主要景點,而恐龍也成為了世界文化中經久不衰的一部分。人們都知道,恐龍生活在數百萬年前,而且早已消失。
  • 《侏羅紀世界》曝恐龍真容 霸王龍兇殘雷龍高大
    《侏羅紀世界》曝恐龍真容 霸王龍兇殘雷龍高大 時間:2015.03.0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薴節
  • 雷龍(恐龍):名聲頗大的恐龍之一
    雷龍大概是最為著名的恐龍之一了,其在很多電影廣告等媒介上經常出現。作為一種大型的素食的恐龍,雷龍的外形看起來也非常巨大,只看其化石,都非常有視覺衝擊力。雷龍曾經與許多非常出名的恐龍生活在一起,包括蠻龍、異特龍、角鼻龍、嗜鳥龍、腕龍、梁龍、圓頂龍、劍龍、橡樹龍等。雷龍這個名字是它的發現者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查爾斯·馬爾什取的,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 生活在恐龍時代的龐然大物
    古生物學家認為,這種驚奇的生物為審視恐龍時代的開端提供了新的視角。愛丁堡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Stephen Brusatte驚嘆道:「誰能想到在一些最早的恐龍身旁,還生活著這樣一種像大象般的巨型哺乳動物的表親?新發現表明,那種曾有利於巨型恐龍的進化力量也在其他生靈上發揮了同樣的作用。」
  • 6種力量超群的遠古生物,第4種最大一類生活在中國
    紐西蘭大魚龍,這種在紐西蘭一帶發現的遠古生物可能是出現過最大的動物,據推測它長達38米,重量更是達到300多噸,是晚三疊世力量超群的物種,它們跟現代的藍鯨一樣,屬於濾食動物。泰坦龍,也被稱為泰坦巨龍,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時期的龐然大物,也恐龍家族的力量擔當,它們跟梁龍有相似之處,同為大型的蜥腳類植食恐龍,泰坦龍分布極為廣泛,在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都有發現。風神翼龍,風神翼龍是力量超群的一種遠古生物,它們是翼手龍的一種,也是最大的一種,甚至是目前發現最大的一種飛行動物,其翼展開完全媲美一架小飛機。
  • 龐然大物!遠古海洋巨獸
    龐然大物!遠古海洋巨獸在遠古時代存在著很多的海洋巨獸。它們現已滅絕,但這卻不妨礙我們尋著化石考古的足跡去看一看它們的故事。滄龍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滄龍是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的海洋霸主生物,它由陸地上的蜥蜴進化而來。
  • 恐龍名聲在外,但你可知地球遠古時期兇獸橫行?遠比恐龍更加可怕
    說到遠古時期比較可怕的動物,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恐龍,確實恐龍相對於我們現在的動物來說體型龐大,而且有一些恐龍的種類屬於食肉動物,可以說是當時地球上當之無愧的統治者。在地球上幾乎沒有任何的天敵,恐龍在遠古時期的名聲也是響噹噹的。
  • 雷龍、霸王龍都不是它的對手
    雷龍、霸王龍都不是它的對手 在遠古時期,由於氧氣密度比現在的密度高很多,有很多生物都是巨無霸形態的大哥,比如說可怕的恐龍,還有兇悍的超大鱷魚,其中有一種鱷魚更是被稱為恐龍殺手,它就叫做恐鱷,其體型甚至比帝鱷還要大,這點我們可以從在Steam
  • 最可愛的恐龍雷龍,溫順食草屁股大
    隨著電影《侏羅紀世界2》的上映,再次掀起了討論恐龍的熱潮,身為史前旅人的某人和一個小夥伴也討論了起來。小夥伴說最喜歡滄龍,名字好聽又可愛,戰鬥力也強。而某人則認為雷龍最可愛,溫順可親,食素不發脾氣,屁股還大。恐龍其實在二疊紀就已經出現,在侏羅紀繁盛,在白堊紀走向巔峰,在白堊紀晚期滅絕。
  • 已經滅絕的遠古動物,一個生活在1.4億年前,脖子就12.1米長
    啾咪啾咪,這裡是發兔看世界遠古滅絕的三個動物,你知道幾個?第3名:巨型羽翅鱟這個傢伙生活在距今約是第一種能從水中移居到陸地上,並且還知道如何蛻殼的動物,時至今日,地球上還存在這種鱟,當然,身體和外貌肯定沒有遠古時期那麼巨型了
  • 遠古時期,水中的「移動坦克」,獵食恐龍如探囊取物,或許沒滅絕
    在洋務時期他始終有這樣的一個捕食者,堪稱水中的移動坦克,他們的身體非常的堅硬結實,並且體型也非常的大,對付一些小的恐龍如同探囊取物,如今可能還沒有滅絕。在遠古時期其實也是有著鱷魚的存在,大型的可能沒有辦法獵取,但是小型的恐龍還是很容易能夠吃得到的。
  • 遠古時期的3大鱷魚種類,每一種都很兇猛,連恐龍都是它們的食物
    但其實現在的鱷魚已經不算是最強大的鱷魚了,曾經的鱷魚家族才是最為輝煌的時候,那個時候指的是遠古時期,很多人說到遠古時期,想到的就是恐龍,但其實在遠古時期中,和恐龍同時代的生物真的是太多了。鱷魚就是其中一種,相信我們都知道,鱷魚也是爬行動物之一,而在三疊紀時期,這種鱷魚就出現了,並且發展迅速,在當時還出現多個體型龐大的品種,有的甚至能和食肉恐龍對抗,例如帝王鱷,這是一種生活在非洲的鱷魚,其中出現的時間大約是白堊紀早期。
  • 靈武恐龍化石造化的震撼,這些寧夏遠古時期的見證者
    這些寧夏遠古時期的見證者,為我們漸漸揭開了重重迷霧。在地質年代,它們曾盡情享受著巨無霸式的生活。直到6500萬年前,一場神秘的災難,使它們一個不剩地在地球上滅亡了。對於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靈武恐龍化石的面世再一次對世人提出了警醒。
  • 遠古時期, 隴原大地溫暖溼潤,森林密布
    蘭州市紅古區出土的「中華第一龍」馬門溪龍復原圖 遠古時期的甘肅大地至侏羅紀(距今1.8億年)今甘肅全部地區的海洋環境已不復存在,植被茂盛,氣候溫暖,恐龍類普遍出現。 1.5億年前的晚侏羅紀,地球上最龐大的動物恐龍活躍在甘肅黃河兩岸。這些恐龍,有馬門溪龍、黃河巨龍、翼龍等等,有的體長可達12米以上,是專吃動物的巨型殺手;有的是體重100多噸的食草大王,嘴裡能陸續長出大量牙齒的饕餮之祖;有雙翼展開可達12米,寬如今天戰鬥機的空中鬥士。
  • 你最愛的恐龍和古生物,這本書帶你全面了解
    文章來源:蝌蚪五線譜 作者: 蝌蚪君 有多少人對人類誕生以前的世界以及生活在那時候的古生物充滿好奇?:恐龍和它的朋友們》《遠古世界:恐龍和它的朋友們》是人民郵電出版社為廣大古生物 書中對從地球誕生到人類登場這段時間地球演變的脈絡進行了梳理,將整個地球的地質時期、恐龍出現前以及滅絕後的地球生物,進行了系統、全面的介紹。
  • 雷龍:到底是個什麼龍?
    如果走在大街上,你隨機問路人知道什麼恐龍,肯定有很多人都會說:「雷龍啊,就是那種脖子長長,尾巴長長的大恐龍。」以前這個時候,我總是會一本正經地告訴他,雷龍是一個無效命名,它現在叫做迷惑龍。
  • 古藺黃荊發現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丨專家還原一億年前的恐龍生活場景
    7月中旬,古藺縣黃荊鎮原林村金魚溪發現實雷龍足跡;兩天後,黃荊景區長灘再次發現多組蜥腳類恐龍足跡。短時間內,古藺黃荊連續發現兩處恐龍腳印,引起了古生物專家的重視。近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及其研究團隊,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彭光照,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主任兼侏羅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葉勇等專家專程來到古藺,對恐龍足跡進行實地調查研究,還原了白堊紀時期恐龍在古藺黃荊一帶的生活場景
  • 皮克斯《恐龍當家》概念圖 雷龍人類結伴大冒險
    皮克斯《恐龍當家》概念圖 雷龍人類結伴大冒險 時間:2014.12.3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ai 分享到:
  • 古藺黃荊發現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丨專家還原一億年前的恐龍生活場景
    7月中旬,古藺縣黃荊鎮原林村金魚溪發現實雷龍足跡;兩天後,黃荊景區長灘再次發現多組蜥腳類恐龍足跡。短時間內,古藺黃荊連續發現兩處恐龍腳印,引起了古生物專家的重視。、研究員葉勇等專家專程來到古藺,對恐龍足跡進行實地調查研究,還原了白堊紀時期恐龍在古藺黃荊一帶的生活場景,並提出相關保護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