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發現最古老具尾錘新種甲龍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227日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報導了發現於浙江省縉雲縣壺鎮的新種類甲龍類化石研究成果,該種類被正式命名為中國縉雲甲龍(Jinyunpelta sinensis)。該研究成果由浙江自然博物館鄭文杰和金幸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縉雲縣博物館王瓊瑛以及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東洋一等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縉雲甲龍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億年前,比之前發現的具有尾錘的甲龍類化石早了1000多萬年。

  中國縉雲甲龍化石2013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館、縉雲縣博物館和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聯合搶救性挖掘所獲。本次研究的化石材料包括兩個個體,其中一個保存了完整的頭骨化石,尾錘碎片、脊椎和肢骨等,另一個個體保存了部分後下肢和完整的尾錘。

    甲龍類恐龍最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尾部的尾錘。但實際是只有少部分甲龍有尾錘,而且尾錘只出現在甲龍類演化的後期。甲龍類可能起源於中侏羅世,但早期的甲龍類化石比較破碎,目前確認的最早的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此前有尾錘的甲龍化石只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垂克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最古老的保存尾錘的甲龍化石為發現於中國北方和蒙古的谷氏繪龍(Pinacosaurus grangeri),距今約8000~7500萬年前。

  甲龍亞目(Ankylosauria)分為甲龍科(Ankylosauridae)和結節龍科(Nodosauridae)兩大類。結節龍類頭骨較長,尾部沒有尾錘。在甲龍科中,較原始的甲龍科頭骨較結節龍的稍寬,但仍就長大於寬,也沒有尾錘。直到較進步的甲龍亞科(Ankylosaurinae),頭骨變寬,尾部有尾錘發育。支序分析結果表明,縉雲甲龍為目前最為原始的甲龍亞科成員。

  此前,研究人員通過對甲龍尾錘和尾椎的研究認為甲龍類的尾錘出現後從小逐漸變大,而縉雲甲龍尾錘最寬處約為45cm,如此大的尾錘出現在甲龍類演化的早期,說明尾錘的演化並不是嚴格按從小到大的演化,遠比此前想像要複雜。

  浙江之前研究命名了兩種甲龍類化石:麗水浙江龍和楊巖東陽盾龍。麗水浙江龍的分類還有爭議,之前被歸入結節龍科,但在最新的分析中被歸入到了甲龍科中,由於缺少一些獨特特徵,被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是無效種。麗水浙江龍保存了完整的尾椎,可以確認尾巴末端沒有尾錘發育,與縉雲甲龍不同。東陽盾龍沒有保存尾椎,但保存了癒合的薦盾板,屬於結節龍類。縉雲甲龍目前發現了至少5個個體,是目前在中國南方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龍類化石,已發現的化石基本覆蓋全身所有部位,浙江自然博物館專業人員根據已發現的化石對縉雲甲龍進行了復原裝架,復原後總長約5米,高約1.3米。縉雲甲龍的發現說明白堊紀的浙江生活著多種甲龍類恐龍,包括結節龍科和甲龍科兩大類。

  本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和侏羅紀基金會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中國縉雲甲龍頭骨 (鄭文杰供圖)

  圖2 中國縉雲甲龍尾錘化石 (鄭文杰供圖)   

  圖3 中國縉雲甲龍系統發育位置,紅色字體顯示為有尾錘的甲龍類(鄭文杰供圖) 

  圖4 中國縉雲甲龍骨架復原 (鄭文杰供圖)

  圖5 中國縉雲甲龍復原圖(張宗達繪) 

   2月27日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報導了發現於浙江省縉雲縣壺鎮的新種類甲龍類化石研究成果,該種類被正式命名為中國縉雲甲龍(Jinyunpelta sinensis)。該研究成果由浙江自然博物館鄭文杰和金幸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縉雲縣博物館王瓊瑛以及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東洋一等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縉雲甲龍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億年前,比之前發現的具有尾錘的甲龍類化石早了1000多萬年。
  中國縉雲甲龍化石2013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館、縉雲縣博物館和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聯合搶救性挖掘所獲。本次研究的化石材料包括兩個個體,其中一個保存了完整的頭骨化石,尾錘碎片、脊椎和肢骨等,另一個個體保存了部分後下肢和完整的尾錘。
    甲龍類恐龍最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尾部的尾錘。但實際是只有少部分甲龍有尾錘,而且尾錘只出現在甲龍類演化的後期。甲龍類可能起源於中侏羅世,但早期的甲龍類化石比較破碎,目前確認的最早的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此前有尾錘的甲龍化石只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垂克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最古老的保存尾錘的甲龍化石為發現於中國北方和蒙古的谷氏繪龍(Pinacosaurus grangeri),距今約8000~7500萬年前。
  甲龍亞目(Ankylosauria)分為甲龍科(Ankylosauridae)和結節龍科(Nodosauridae)兩大類。結節龍類頭骨較長,尾部沒有尾錘。在甲龍科中,較原始的甲龍科頭骨較結節龍的稍寬,但仍就長大於寬,也沒有尾錘。直到較進步的甲龍亞科(Ankylosaurinae),頭骨變寬,尾部有尾錘發育。支序分析結果表明,縉雲甲龍為目前最為原始的甲龍亞科成員。
  此前,研究人員通過對甲龍尾錘和尾椎的研究認為甲龍類的尾錘出現後從小逐漸變大,而縉雲甲龍尾錘最寬處約為45cm,如此大的尾錘出現在甲龍類演化的早期,說明尾錘的演化並不是嚴格按從小到大的演化,遠比此前想像要複雜。
  浙江之前研究命名了兩種甲龍類化石:麗水浙江龍和楊巖東陽盾龍。麗水浙江龍的分類還有爭議,之前被歸入結節龍科,但在最新的分析中被歸入到了甲龍科中,由於缺少一些獨特特徵,被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是無效種。麗水浙江龍保存了完整的尾椎,可以確認尾巴末端沒有尾錘發育,與縉雲甲龍不同。東陽盾龍沒有保存尾椎,但保存了癒合的薦盾板,屬於結節龍類。縉雲甲龍目前發現了至少5個個體,是目前在中國南方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龍類化石,已發現的化石基本覆蓋全身所有部位,浙江自然博物館專業人員根據已發現的化石對縉雲甲龍進行了復原裝架,復原後總長約5米,高約1.3米。縉雲甲龍的發現說明白堊紀的浙江生活著多種甲龍類恐龍,包括結節龍科和甲龍科兩大類。
  本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和侏羅紀基金會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中國縉雲甲龍頭骨 (鄭文杰供圖)

  圖2 中國縉雲甲龍尾錘化石 (鄭文杰供圖)   

  圖3 中國縉雲甲龍系統發育位置,紅色字體顯示為有尾錘的甲龍類(鄭文杰供圖) 

  圖4 中國縉雲甲龍骨架復原 (鄭文杰供圖)

  圖5 中國縉雲甲龍復原圖(張宗達繪) 

相關焦點

  • 浙江發現最古老的長有尾錘的甲龍
    浙江發現最古老的長有尾錘的甲龍圖註:縉雲甲龍復原圖,作者:張宗達2018年2月27日,英國《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報導了來自中國浙江省的甲龍類恐龍化石,這種恐龍被命名為縉雲甲龍,它是已知最早長有尾錘的甲龍類恐龍。
  • 中國縉雲甲龍! 「浙江恐龍」大家族又多一員
    圖片由浙江自然博物館提供  昨天,浙江自然博物館報來消息——浙江研究的具尾錘新種甲龍,有了正式命名,叫中國縉雲甲龍!  對它正式命名的是昨天的《科學報告》,這是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的開放獲取雜誌,在上面成功發表論文,就相當於是「蓋章通過」,有了「正式身份」。
  • 恐龍家族發現新屬種——晉地甲龍
    山西地質博物館日前召開的古生物研究成果發布會上,「左雲晉地甲龍」化石、「擇義王氏鱷」化石和鋸齒龍類化石三項古生物研究成果首次公開亮相。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鋸齒龍類頭骨。圖片由山西地質博物館提供特別是2011年發現於大同市左雲縣白堊紀地層中的一具近乎完整的「左雲晉地甲龍」化石,是恐龍家族的一個新屬種。
  • 科學家命名「中國縉雲甲龍」 它生活在約1億年前,長約5米高約1.3米
    浙江在線3月1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劉慧 俞吉吉) 2月27日,英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雜誌《科學報告》報導了發現於浙江省縉雲縣壺鎮的新種類甲龍類化石研究成果,這種恐龍被正式命名為「中國縉雲甲龍」。
  • 恐龍家族添新屬種:晉地甲龍
    多年來,通過與國內外專家開展合作,山西地質博物館先後研究命名了3個新屬種的恐龍。今天新公布的「晉地甲龍」化石,於2011年發現於大同市左雲縣白堊紀的地層中,化石保存了一具近乎完整的甲龍骨架,經過精心修復和全面研究,得以展現在公眾面前。一同發布的還有山西三疊紀主龍形類「擇義王氏鱷」化石和二疊紀鋸齒龍類化石。
  • 遼寧朝陽發現新屬種甲龍
    原來小恐龍身上有一層厚厚的盔甲,科學家把這種有盔甲的恐龍叫做甲龍。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科學家們在遼寧朝陽又發現一種新種新屬的甲龍成員,現已正式被命名為步氏克氏龍。  這次發現的步氏克氏龍發現於朝陽市轄內的北票市下府鄉雙廟村,地質年代為晚白堊紀早期,距今9000萬年到1億年。它的體長約3米。
  • 諸城恐龍化石家族添新屬種 現已正式命名「諸城中國甲龍」
    近日,中國古生物專家基於在諸城臧家莊化石點上採集的甲龍類右側腸骨化石,判斷其代表了一個甲龍類新種,將其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諸城是我國最重要的晚白堊世恐龍化石產地,此前發現了鴨嘴龍類、角龍科、纖角龍科、蜥腳類、暴龍科、竊蛋龍類的化石材料,化石埋藏面積達1600平方公裡。
  • 浙江有多少恐龍? 宜興法藏寺地宮有哪些文物?兩位考古大咖推出講座
    尤其浙江,絕對稱得上是「恐龍之鄉」。這些年,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恐龍研究團隊,通過大量野外實地觀察、化石修理和鑑定,以及資料收集、綜合研究,已查明浙江有恐龍化石產地18個縣市、82處、316個化石點。目前,已正式命名的浙江恐龍,甲龍類有3種:麗水浙江龍、楊巖東陽盾龍和中國縉雲甲龍。麗水浙江龍、楊巖東陽盾龍,屬於甲龍類的結節龍科。
  • 諸城恐龍再添新成員——諸城中國甲龍
    近日,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地質通報》刊登了由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王克柏、張豔霞、陳樹清、王培業及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陳軍等撰寫的《山東諸城地區晚白堊世一新的甲龍類恐龍》一文,一種新的甲龍類恐龍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
  • 恐龍界的裝甲車甲龍來告訴你
    甲龍的攻擊武器是它尾部如足球大小的骨質尾錘,大部分的甲龍都具有這樣的武器。甲龍的尾錘是由幾塊甲板和尾巴最後7節尾椎骨癒合而成的,也就是說原本並不是一個整體;接連這個尾錘的地方肌腱也是部分鈣化了,可能是用來加強結構,增加打擊力度。而在這個大骨錘的表面,還有一層厚皮。
  • 恐龍之甲龍亞目,甲龍簡筆畫
    甲龍下目可分為兩至三科:結節龍科與甲龍科,還有一個多刺甲龍科歸類現在有爭議,簡單點來區分結節龍科和甲龍科:有尾錘的基本上是甲龍科的,但最原始的甲龍科恐龍沙漠龍亞科、多刺甲龍亞科缺少這些骨槌。其它的沒有尾錘的差不多可以斷為結節龍科恐龍。
  • 我省古生物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左雲晉地甲龍亮相
    ▲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鋸齒龍類頭骨▲目前發現的集群式保存最多的「擇義王氏鱷」化石▲發現新屬種——「左雲晉地甲龍」山西地質博物館舉行古生物研究成果發布會(記者 張曉敏 通訊員 郭鋒)5月13日,山西地質博物館舉行古生物研究成果發布會。
  • 縉雲甲龍:要論「耍大錘」,我可是鼻祖
    其化石的發現地也遍布世界各處。還記得《說唐》中「天下第一好漢」李元霸麼,力能扛鼎的他就是靠著一對重達八百斤的巨錘橫掃隋唐猛將!據考證,唐代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660克(如今一斤是500克)。這得有多大的力氣才能耍起來這樣重的大錘呀! 李元霸可沒想到,最早將「耍大錘」用於實戰的,還得說咱1億年前的縉雲軍!縉雲甲龍每龍裝備一把特製的骨質尾錘,它由尾部末端的脊椎骨和骨板癒合而成。
  • 甲龍和劍龍——疊甲流and劍背流
    劍龍家族的鼎盛王朝是侏羅紀,而劍龍差不多也是那個時候最常見的中大型草食恐龍。而甲龍家族吧,不玩這花裡胡哨的,壓根就不要顏值,選擇了很醜的甲。在這澄清一下,雖然科教片中的甲龍尾巴後面都有一個標誌性大尾錘,可實際上多數甲龍尾後都沒有這個尾錘,相反盔甲上的尖刺其實更加突兀。
  • 中國發現逆天小甲龍
    這類恐龍最大的特點是身體上有不同覆蓋程度的裝甲,一些種類還在尾部末端長出了可以攻擊敵人的尾錘,防禦性在恐龍家族中是一流的。不過有得必有失,沉重的裝甲,短小的四肢和寬闊的身軀讓這些動物的行動變得較為遲緩。
  • 山東諸城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
    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市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中日博物館在浙江發掘出角龍化石 或為新種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11月25日宣布,該館在與友好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館在浙江省麗水市共同進行的發掘調查中,發現了甲龍科甲龍的化石。據日本共同社11月25日報導,恐龍博物館介紹,該化石很可能是至今未發現的恐龍新種。化石為恐龍的頭部與肋骨及大腿部分,今後將對化石進行清潔並進一步詳細調查。
  • 樂高甲龍MOC圖紙分享,恐龍小分隊6隻集齊
    甲龍是甲龍科的模式屬。甲龍科是甲龍下目的成員,當中包括了結節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