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命名「中國縉雲甲龍」 它生活在約1億年前,長約5米高約1.3米

2020-11-25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3月1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劉慧 俞吉吉) 2月27日,英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雜誌《科學報告》報導了發現於浙江省縉雲縣壺鎮的新種類甲龍類化石研究成果,這種恐龍被正式命名為「中國縉雲甲龍」。該研究成果由浙江自然博物館鄭文杰和金幸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縉雲縣博物館王瓊瑛以及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東洋一等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本次研究的化石材料包括兩個個體,其中一個保存了完整的頭骨化石、尾錘碎片、脊椎和肢骨等,另一個個體保存了部分後下肢和完整的尾錘。縉雲甲龍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億年前,比之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具有尾錘的甲龍類化石早了1000多萬年。

  2008年6月,在縉雲縣壺鎮的一個開發區工地上,當地的化石愛好者李美雲發現了部分恐龍化石。縉雲縣博物館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立即對該化石進行了搶救性挖掘。當時發現了甲龍類部分頭後骨骼化石,標本採回後存放於縉雲縣博物館。

  2010年開始,浙江自然博物館聯合縉雲縣博物館和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對縉雲壺鎮的甲龍化石點持續進行野外考察。2013年3、4月期間,在工地現場發現了不少恐龍骨骼化石,搶救性挖掘了大量甲龍類化石,其中包括頭骨和一基本完整的尾錘化石,這是浙江省第一次發現甲龍的尾錘化石,這也基本確定該甲龍屬於較為進步的甲龍亞科。

  從2013年開始,浙江自然博物館組織對採集的化石進行細緻的修理和復原工作,經過多年的修理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化石的修理工作,並完成了復原裝架。

  縉雲甲龍目前發現了至少5個個體,是目前在中國南方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龍類化石,已發現的化石基本覆蓋全身所有部位。浙江自然博物館專業人員對縉雲甲龍進行復原裝架後總長約5米,高約1.3米。縉雲甲龍的發現說明白堊紀的浙江生活著多種甲龍類恐龍,包括結節龍科和甲龍科兩大類。

  甲龍類恐龍最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尾部的尾錘了。但實際上只有少部分甲龍有尾錘,而且尾錘只出現在甲龍類演化的後期。甲龍類可能起源於中侏羅世,但早期的甲龍類化石比較破碎,目前確認的最早的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此前有尾錘的甲龍化石只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垂克期(距今約8360萬年至6600萬年前),最古老的保存尾錘的甲龍化石為發現於中國北方和蒙古的谷氏繪龍,距今約8000萬年至7500萬年前。

  甲龍亞目分為甲龍科和結節龍科兩大類。結節龍類頭骨較長,尾部沒有尾錘。在甲龍科中,較原始的甲龍科頭骨較結節龍的稍寬,但仍舊長大於寬,也沒有尾錘。直到較進步的甲龍亞科,頭骨變寬,尾部有尾錘發育。本次研究的支序分析顯示縉雲甲龍為目前最為原始的甲龍亞科成員。

  此前研究人員通過對甲龍尾錘和尾椎的研究認為甲龍類的尾錘出現後從小逐漸變大,縉雲甲龍尾錘最寬處約為45釐米,如此大的尾錘出現在甲龍類演化的早期,說明尾錘的演化並不是嚴格按從小到大的演化,比此前想像的要複雜。

  浙江之前研究命名了兩種甲龍類化石:麗水浙江龍和楊巖東陽盾龍。麗水浙江龍的分類還有爭議,之前被歸入結節龍科,但在最新的分析中被歸入到了甲龍科中,由於缺少一些獨特特徵,被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是無效種。麗水浙江龍保存了完整的尾椎,可以確認尾巴末端沒有尾錘發育,與縉雲甲龍不同。東陽盾龍沒有保存尾椎,但保存了癒合的薦盾板,屬於結節龍類。

相關焦點

  • 中國縉雲甲龍! 「浙江恐龍」大家族又多一員
    圖片由浙江自然博物館提供  昨天,浙江自然博物館報來消息——浙江研究的具尾錘新種甲龍,有了正式命名,叫中國縉雲甲龍!  對它正式命名的是昨天的《科學報告》,這是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的開放獲取雜誌,在上面成功發表論文,就相當於是「蓋章通過」,有了「正式身份」。
  • 浙江發現最古老具尾錘新種甲龍
    縉雲甲龍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億年前,比之前發現的具有尾錘的甲龍類化石早了1000多萬年。縉雲甲龍目前發現了至少5個個體,是目前在中國南方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龍類化石,已發現的化石基本覆蓋全身所有部位,浙江自然博物館專業人員根據已發現的化石對縉雲甲龍進行了復原裝架,復原後總長約5米,高約1.3米。
  • 浙江發現最古老的長有尾錘的甲龍
    浙江發現最古老的長有尾錘的甲龍圖註:縉雲甲龍復原圖,作者:張宗達2018年2月27日,英國《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報導了來自中國浙江省的甲龍類恐龍化石,這種恐龍被命名為縉雲甲龍,它是已知最早長有尾錘的甲龍類恐龍。
  • 縉雲恐龍館真面目被揭開!原來館裡有...
    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而有尾錘的甲龍化石,此前只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垂克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  浙江,可以說是「恐龍之鄉」。麗水縉雲縣,是浙江恐龍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之一。據《浙江省區域地質志》記載,縉雲縣壺鎮在20世紀70年代,就發現了甲龍化石,但大部分丟失,也沒進行科學研究。
  • 縉雲恐龍博物館開館,一起走進侏羅紀的世界
    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而有尾錘的甲龍化石,此前只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垂克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浙江,可以說是「恐龍之鄉」。麗水市縉雲縣,是浙江恐龍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該縣已經多次挖掘出恐龍化石,並引起了國內外古生物專家和學者的高度關注,多次親臨指導和挖掘。
  • 縉雲恐龍博物館開館啦!一起走進侏羅紀的世界吧!
    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而有尾錘的甲龍化石,此前只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垂克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浙江,可以說是「恐龍之鄉」。麗水縉雲縣,是浙江恐龍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我縣已經多次挖掘出恐龍化石,並引起了國內外古生物專家和學者的高度關注,多次親臨指導和挖掘。
  • 縉雲甲龍:要論「耍大錘」,我可是鼻祖
    (來源:網絡) 縉雲軍的成員體型在世界範圍來說屬於中等水平,平均身高1.3米,看似也就和咱們小朋友一般高,但是體長卻達到了驚人的5米。
  • 恐龍的足印,為啥能保留一億年?我們研究了一下,還挺有意思
    它是浙江發現、鑑定且命名最早的恐龍化石,可以說是暴王龍的表親。牙齒鋒利,是肉食類恐龍,體長8米左右,尾巴長,後肢強健,善於奔跑。★天台越龍發現地:天台時代:白堊紀種類:鳥腳類恐龍中的基幹鳥腳類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天台越龍化石標本包括頸椎、背椎、尾椎、前肢和後肢等部位,是浙江省發現的保存最好的恐龍化石之一。
  • 南京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銀杏木化石 距今約1.6億年
    距今約1.6億年的銀杏木化石標本。王永棟供圖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領銜的研究小組,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1.6億年前的銀杏木化石,命名為「遼寧銀杏木」。  王永棟介紹,之前,古生物學家在距今2.5億年左右的地層中發現了不少類似的銀杏葉片化石;而與現代銀杏有關的銀杏屬葉子和果實化石,可以追溯到1.7億年前。但是,銀杏木化石,也就是莖幹化石之前的記錄是1.2億年的白堊紀早期。「相比於保存較多的葉片化石,銀杏的樹幹化石發現得最少,所以非常稀有。」  不過,這次王永棟他們的發現,刷新了紀錄。
  • 那些以「中國」為名的恐龍,都長什麼樣?
    它是異特龍超科的成員,和異特龍、鯊齒龍這類大型的肉食恐龍是一家子。中華盜龍生存在侏羅紀的晚期,身長約8米,高度近3米,是類兇猛的肉食獸腳類恐龍。模式種發表於1994年,命名為董氏中華盜龍,其中的董就是紀念有「中國龍王」美稱的董枝明。
  • 已經滅絕的遠古動物,一個生活在1.4億年前,脖子就12.1米長
    這個傢伙生活在距今約4.5億年前,它體長1到2米,有6條腿,是第一種能從水中移居到陸地上,並且還知道如何蛻殼的動物,>第2名:馬門溪龍這個傢伙生活在距今約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是一種食草性動物,它的外貌長得與雷龍還有幾分相似。
  • 日本科學家發現珊瑚起源於約5億年前
    日發現珊瑚起源於約5億年前  新華社東京7月25日電 日本科學家25日說,通過解讀珊瑚基因組,他們發現珊瑚是在約5億年前出現的,這一發現比原先認定的珊瑚誕生時間早2億多年。  日本衝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採集了珊瑚的精子,分析其中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鹼基序列,確定了珊瑚的2.4萬個基因。
  •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據《澎湃新聞》的報導,科學家在我國雲南省東部,發現了一個距離約有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研究人員將這個新的屬種命名為「丹尼多毛蟲」,新化石的發現,將有力填補該屬種的空白,為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研究提供有力證據。物種起源,我們是從哪裡來的?
  • 1.1億年前的悲傷故事,一隻甲龍遭遇意外,留下整個胃給人類研究
    看過《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朋友應該對其中的甲龍有印象,這種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被認為是「最堅硬的恐龍」,因為它們的背部長出了類似鎧甲的結構。經過科學研究發現,甲龍背部的凸起實際上是硬化皮膚,它們的堅硬程度高到連霸王龍也不敢輕易招惹它們,因此它們曾經在地球上有廣泛的分布。
  • 前三季度,中國發電量約為5.297萬億度,用電量約為5.344萬億度
    前三季度,中國火力發電量按照國家統計局公開的信息,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累計的發電量達到了52967.3億千瓦時(約為5.297萬億度),同比增長3%。其中,9月份的發電量約為5908.4億度,同比增長4.7%。
  • 中國發現會滑翔的蜥蜴化石 距今約為1.3億年
    中國發現會滑翔的蜥蜴化石 距今約為1.3億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3日 12:03 來源:     來源:科學時報           日前,記者從瀋陽師範大學獲悉,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新發現了一種蜥蜴化石
  • 恐龍之甲龍亞目,甲龍簡筆畫
    繪龍Pinacosaurus,是種輕型、中等大小的甲龍下目恐龍,擁有長尾巴,身長達到5米。天鎮龍Tianzhenosaurus,化石發現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的趙家溝村,頭顱骨長度約為 28 公分,身長接近 4 米。
  •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說起人類最熟悉的無脊椎動物,蚯蚓一定榜上有名,作為現生環節動物之一,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蚯蚓已經算得上是相對高級的無脊椎動物了,根據科學家們此前通過化石的分析研究,認為蚯蚓的祖先和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有關
  • 吉林延邊發現恐龍化石群 距今約1億3千萬年
    央廣網延吉6月3日消息(記者 劉源源,延邊臺記者 趙陽) 吉林省東南部延吉市,近日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群。專家初步鑑定,這是距今約1億3千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化石,而且是一個非常密集的恐龍化石群體。目前現場至少能復原兩隻完整的成年恐龍化石。專家稱,它們是被原地埋藏的,位置沒有發生過變動,保存比較完好。不排除是群體性的恐龍墓地的可能。將對中國恐龍化石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