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首次發現新角龍類恐龍化石
日前,吉林大學博物館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基幹新角龍類恐龍化石——短頜太陽角龍化石。
-
恐龍新屬種短頜太陽角龍在吉林發現
據新華社長春7月8日電 (記者馬揚)一種新屬種恐龍——短頜太陽角龍,近日在吉林省中部被發現。 這一新屬、新種恐龍化石由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館長金利勇研究員為首的課題組發掘、研究和命名。目前,該成果已發表在最近一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上。
-
我國發現恐龍新屬種——短頜太陽角龍
新華網長春7月8日電(記者馬揚)一種新屬種恐龍——短頜太陽角龍,近日在吉林省中部被發現。這一由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館長金利勇研究員為首的課題組發掘、研究和命名的新屬、新種恐龍化石,是課題組在繼「嘉蔭卡龍」「嬌小長春龍」「吉林張氏重褶齒獸」後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目前,該成果已發表在最近一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上。
-
中國有哪些地方發掘出了恐龍化石?哪些地方被稱為恐龍之鄉?
下面我們就一一介紹中國著名的恐龍化石發現地,有機會你也可以去探索發掘恐龍化石哦。而是在於發現的早,雲南省祿豐縣是中國最早發掘出恐龍的地方。出土的有巨大祿豐龍、許氏祿豐龍、雲南龍、蘆溝龍、孫氏彝州龍等。這裡的恐龍化石也不是多,但足以奠定中國最早恐龍發掘地的稱號。
-
中國發現的首個角龍科恐龍化石被命名為「諸城中國角龍」
這是發掘出土的角龍科恐龍化石8月27日,山東諸城舉行諸城恐龍化石發掘成果媒體行動新聞通報會,對2008年1月以來第三次大規模發掘成果進行總結。科研人員介紹,他們2008年在諸城市發掘出土的角龍科恐龍化石,已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命名為「諸城中國角龍」。這是自2008年1月開始的諸城市第三次大規模恐龍化石發掘以來首個被命名的恐龍新屬種,也是這次科考發掘中的重大發現之一。
-
角龍的祖先原角龍
70多年前,為了尋找最早的古人類留下的化石和文化遺蹟,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了一個龐大的"中亞考察團",深入到中國的內蒙古、甘肅和新疆地區以及蒙古國的戈壁沙漠地區,進行了一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古生物考察
-
新墨西哥州發現五角龍寶寶化石
2011年,新墨西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徒步穿越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的Bisti荒漠,在這次徒步探險中人們發現了這隻小五角龍的化石。
-
從「中國角龍」到「世界角龍」,諸城中國角龍如何走進大家視野
提到角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三角龍、五角龍、戟龍,它們頭上長著長長的角和巨大的盾,讓人印象深刻,然而在發現中國角龍之前,這些角龍科的家族成員都是發現於北美洲,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角龍,它是北美地區以外發現的唯一角龍屬種,它就是諸城中國角龍,很多人喜歡叫它「中國角龍」。
-
科技日報:「諸城中國角龍」打破亞洲無大型角龍的猜測
昨天(8月27日)本報等國內各大媒體刊發了科研人員在山東省諸城市發現大型角龍類恐龍化石的消息,這是首次在北美以外地區發現大型角龍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恐龍專家徐星今天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解釋了其科學意義。諸城是我國重要的以大型鴨嘴龍類為代表的晚白堊世恐龍化石產地。上世紀60年代起,曾有過兩次大規模恐龍化石科學發掘。
-
中國角龍:長角的中國臉
>(Sinoceratops),這個名字真的是簡單明了,學名中的「Sino」意為「中國」,「ceratops」意為「長(zhǎng)角的臉」。所以中國角龍學名的意思就是「來自中國的長(zhǎng)角的臉」。 中國角龍在分類上屬於角龍科、尖角龍亞科、中國角龍屬。該屬只有一個種,名為諸城中國角龍(S. zhuchengensis),因發現地在山東省諸城市而得名。中國角龍體長6米,高2米,重2噸。
-
近50年來浙江發現的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
一億年前,行走在浙江大地上的主角,不是人類,而是恐龍。如今,它們深埋在很深很深的白堊紀地層裡,有時很偶然,白堊紀地層會露出地面,這些龐然大物也會「穿越」過來,和現代人打個招呼。 從1962年浙江發現第一塊恐龍化石以來,新嵊、天台、小雄、仙居、壺鎮、永康、麗水、金衢和湖山等白堊紀盆地,都發現了恐龍和恐龍蛋化石。
-
「意外諸城角龍」或是「諸城中國角龍」本家
國際權威恐龍專家徐星表示,新命名的「意外諸城角龍」與之前發現的「諸城中國角龍」雖然體型上相差甚大,但是根據研究發現,兩種恐龍可能都是由原始角龍進化而來,是同宗的「本家」。 在學術研討會上,「意外諸城角龍」和「諸城中國角龍」的發現和命名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介紹說,「意外諸城角龍」的發現更說明了角龍類恐龍不同種群間的差異性之大,完全超出我們的想像。
-
長著尖角頭盾的霸氣角龍我們中國也有
圖註:上世紀60年代,人們在諸城發掘恐龍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2008年的夏天,古生物學家在諸城發現了一塊不完整的頭骨化石,化石編號為ZCDM V0010(ZCDM是諸城恐龍博物館的縮寫)。除了這塊化石,在同一地層中還發現了另外兩塊化石,這三塊化石都屬於大型角龍類的頭骨。要知道,諸城大型角龍類化石的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在此之前北美洲之外還沒有發現過大型進步角龍類的化石,就更別說中國啦。諸城的發現跳出了這一怪圈,在北美洲之外也有大型角龍類生存。
-
角龍科的三角龍,開角龍,牛角龍等恐龍簡筆畫
三角龍化石五角龍 Pentaceratops,化石大部分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盆地的Kirtland地層,地質年代為晚白堊紀,約7500萬年前到7300萬年前。五角龍的身長約8米,體重估計約為5500公斤。
-
萊陽恐龍博物館今年建成 曾發掘完整恐龍化石骨架
此外,白堊紀地質公園今年還將新建博物館、樹化石林、主碑等項目,旨在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地質公園,讓「恐龍之鄉」成為煙臺旅遊一大特色。 目前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設有兩個展館,一館為1951年棘鼻青島龍發掘地遺址,二館為大量恐龍化石的新發掘地。除了道路建設外,今年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還將建設博物館、樹化石林、主碑等項目。其中,建築面積3750平方米的博物館主體建設計劃於今年7月底竣工,展陳施工將於4月份開始。
-
馬鬃山公婆泉考古發掘始末:尋找失落的世界
在為期數十天的科考發掘中,在公婆泉盆地發掘出了體長6米至8米左右的原巴克龍、中等大小的鸚鵡嘴龍以及其他一些恐龍化石,特別是發掘出了一具保存基本完整的原始古角龍化石,骨骼、頭骨保存基本完整(古角龍是一種食草性恐龍,頭部奇特,以後腿奔跑),後被命名為大島氏古角龍。此外,還有一些恐龍蛋化石和共生的古生物化石,有魚類、龜鱉類、鱷類和哺乳類等。 這些發現,讓考察隊員欣喜不已。
-
中國修復世界首次在吉林發現的新種恐龍化石(圖)
中新社長春三月十二日電(記者 吳兆飛)記者今日獲悉,經過近半年時間的修復,現存吉林大學博物館的一具在長春境內發現的新種恐龍化石已基本恢復本來面目。經國內權威專家鑑定,這極有可能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一個新種恐龍,並初步將它歸類為古角類恐龍。
-
世界最小竊蛋龍化石發掘於洛陽 身長僅60釐米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3月份就去挖掘化石,這並不多見,當時天兒還挺冷的。」
-
專家考察隊在甘肅省酒泉市發掘出大量恐龍化石
新華網蘭州11月17日電(記者馬維坤、朱國亮)記者從甘肅省酒泉市古生物化石辦公室獲知,該市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聯合組成的恐龍考察隊,日前在該市肅北縣馬鬃山地區考察性發掘出大量恐龍及其他古生物化石。
-
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與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 締結「中日友好姊妹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