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墨西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徒步穿越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的Bisti荒漠,在這次徒步探險中人們發現了這隻小五角龍的化石。
在之後的幾年中,古生物學家們對化石進行了持續的發掘,為了搬運包裹在石膏巖石中的頭骨化石,博物館找來了國民警備隊的黑鷹直升機。黑鷹直升機將化石吊運到公路附近,然後再裝上卡車運往博物館。其實這已經不是黑鷹直升機第一次吊運五角龍化石,幾年前他們曾經在距離小五角龍發現地10英裡遠的地方吊運過一具成年五角龍的化石。
第一階段運輸成功之後,泥濘和惡劣的天氣阻礙了繼續運輸剩下的化石,於是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們只能就地進行清理。博物館館長斯賓塞·盧卡斯(Spencer Lucas)介紹到,為了保證化石不被破壞,一切的電動機械工具都禁止使用。
經過清理和搬運,小五角龍剩下的部分被運至新墨西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實驗室中,古生物學家介紹說至少要花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將化石都清理出來。
盧卡斯指出:「在之前的一個世紀中,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10具成年五角龍的化石,小五角龍的化石還是第一次發現。通過對小五角龍頭骨形態的研究,我們將了解五角龍頭盾外形在進入青春期之後會發現怎樣劇烈的變化,這真的是太讓人興奮啦!」
關於這隻小五角龍化石的清理和研究還在繼續中,我們等待著進一步令人期待的消息。
延伸知識:
五角龍
五角龍(屬名 Pentaceratops),它的學名是來自拉丁文的「Penta」(意為「五」)及「Ceratops」(意為「長角的臉」),意思為「長有五根角的臉」。其模式種名為斯氏五角龍(Pentaceratops. sternbergii),種名是為了紀念著名的古生物學家、五角龍的發現者斯騰伯格。五角龍生存於距今7500萬年前至70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北美洲,是一種頂飾壯觀的大型角龍。
20世紀初,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聖胡安盆地發現了五角龍的化石。1923年,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描述並命名了五角龍。正模標本保存在奧克拉荷馬州的山姆諾貝爾自然歷史博物館中。1930年,卡爾•維曼(CarlWiman)有描述了五角龍屬的第二個種,他將其命名為孔五角龍(P. fenestratus),不過後來的研究證明孔五角龍和斯氏五角龍是同一種動物。前不久的2006年,古生物學家在科羅拉多州也發現了五角龍的化石,這次發現將五角龍的生存範圍向北拓展了上百公裡。
五角龍體長8米,高2米,體重約4噸至5噸,它的塊頭超過一頭成年的雄性非洲象。五角龍具有一個超大的項盾,這塊項盾與其頭骨呈60度角,高高的聳立在頭骨後面。五角龍高大的項盾上有兩個很大的開孔,其頂部中間下陷,兩側較高。五角龍項盾中間有一對向下的小鉤角,而邊緣具有波浪形的小骨突,其中項盾頂部兩側的各五個小尖角尤為明顯。一般我們都將這種複雜的項盾結構稱之為褶葉結構。五角龍頭骨上具有較大的鼻孔和眼眶孔,它鼻骨的鼻角較小,但是眼睛上方的額角很長,就像兩根長矛一般,時刻回擊敵人的挑戰。另外在額角前部還有一對不明顯的小骨突,這對小骨突加上三個尖角正好構成了五角龍臉上的五根角。五角龍屬於角龍下目角龍科角龍亞科,似乎親緣關係最接近準角龍與較早期的開角龍。從系統上看五角龍可能與牛角龍的祖先有很近的起源關係,而牛角龍的生存年代要晚於五角龍,差不多達到白堊紀的最後期。
五角龍的化石發現與新墨西哥州的Fruitland組和Kirtland組地層,出產於同地層的還包括鴨嘴龍類的副櫛龍、腫頭龍類的傾頭龍、甲龍類的結節頭龍、可能還包括暴龍超科的懼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