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科學家首次發現保存完好的副櫛龍頭骨化石

2021-02-27 羅平生物群

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首次發現並分析了屬於稀有副櫛龍物種Parasaurolophus cyrtocristatus的一個保存完好的部分頭骨化石,這是近百年來首次發現這種恐龍物種的完好頭骨化石。在《PeerJ》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詳細介紹了這個頭骨,展示了這種生物標誌性的棒狀頭冠的完整結構,為這種奇異的頭冠的進化提供了新線索,這是古生物學家幾十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

"當我第一次看到化石時,我感到十分驚訝,"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和論文的主要作者特裡.蓋茨在周一的一份聲明中說。「我已經等了近20年才看到這樣的標本」。棒狀頭冠有一個用於呼吸的內部氣道網絡,但它也可能被用於交流。

副櫛龍頭骨化石(據Terry, 2021)

「在過去的100年裡,關於誇張的棒狀頭冠的用途的想法從潛水器到超級嗅探器不一而足,」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自然歷史副總裁大衛.埃文斯說。「但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我們現在認為這些頭冠的功能主要是作為聲音共鳴器和視覺顯示器,用來在自己的物種內進行交流。」

這個部分恐龍頭骨是史密森生態學研究員Erin Spear在2017年發現的,當時Spear作為美國丹佛自然與科學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團隊的一員,在新墨西哥州西北部進行探索。目前認識到的三種Parasaurolophus已經在從加拿大阿爾伯塔省一直到新墨西哥州的挖掘點中被發現,這些化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700萬年到7350萬年之間。

副櫛龍頭骨化石點位置圖(據Terry, 2021)

新的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方法,將北美南部發現的副櫛龍恐龍物種與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發現的北方物種聯繫起來。頭骨標本顯示,這種恐龍的頭冠的形成很像其他相關鴨嘴龍科恐龍的頭冠。

「這個標本是一個奇妙的例子,說明驚人的生物從單一的祖先進化而來,」丹佛自然與科學博物館恐龍館長、發現頭骨的團隊負責人喬.塞蒂奇說。

論文信息:Terry A. Gates, David C. Evans, Joseph J.W. Sertich. 2021. Description and rediagnosis of the crested hadrosaurid (Ornithopoda) dinosaur Parasaurolophus cyrtocristatus on the basis of new cranial remains. PeerJ, DOI: 10.7717/peerj.10669
來源:cnBeta、scitechdaily.com

相關焦點

  • 烏拉特後旗發掘的大型鴨嘴龍化石首次亮相,震驚了恐龍界!
    在此期間,在烏後旗境內發掘出的一具近二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大型恐龍骨架化石將向全國化石專家首次亮相,專家們在9日下午集體參觀了這具化石的修復現場。該具恐龍化石長8米左右,是目前內蒙古地區首次發現的早白堊世大型鴨嘴龍類恐龍,也是近二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 動物趣談:白堊紀的號手——副櫛龍!原來你是這樣的恐龍
    發出警報的副櫛龍向同一個方向望去,原來是一隻蛇發女怪龍正在向這邊走來,這種健壯的肉食性恐龍非常危險。副櫛龍和厚甲龍紛紛開始撤退,它們必須在蛇發女怪龍發起攻擊之前逃之夭夭。副櫛龍的發現與命名副櫛龍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 俄羅斯北極地區發現猛獁象化石,骨骼、皮膚、腳、軟組織保存完好
    據俄羅斯《西伯利亞時報》2020年7月22日報導,近日,俄羅斯北極亞馬爾半島的Pechenelava-To湖的狹縫中,考古學家再次發現了一頭長毛猛獁象的部分遺骸化石,包括保存完好的骨骼碎片、皮膚、腳、軟組織,還有它的頭骨。這些猛獁象化石在永久凍土層中凍結了數萬年。
  •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近日出版的德國《自然科學期刊》(Naturwissenschaften)以封面文章發形式報導了我國貴州省發現的一種罕見的三疊紀爬行動物化石這種被命名為「混形黔鱷」的動物是早期初龍類中首次被描述的海生類型,這一發現打破了古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槽齒類沒有進入海洋」的結論。據專家說,這是初龍類或者說爬行動物首次佔據這種「生態位」,混形黔鱷絕滅數千萬年後,部分鱷類才再次採取了類似的生活和運動方式。該研究是中科院古脊椎所和貴州、臺灣以及加拿大華人學者聯合完成的。
  • 新疆哈密現「翼龍伊甸園」 全球首次發現立體保存翼龍胚胎化石
    科考人員在新疆哈密戈壁下白堊統地層中發現並搶救性採集了一件超過200枚翼龍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位一體保存的重要標本,其中16枚翼龍蛋含有三維立體的胚胎,這是全世界首次發現的立體保存翼龍胚胎化石,這是繼2014年在哈密戈壁發現大量雌雄哈密翼龍和世界上首枚立體保存的翼龍蛋之後的又一次重要發現。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保存完好的史前螳螂
    網易探索4月29日訊,最近,日本科學家在一塊琥珀中發現保存完好的8700萬年前的史前螳螂屍體,這一發現推翻了美國科學家有關史前螳螂沒有刺的論斷,在這個螳螂身體科學家發現了有2個突刺,據日本科學家介紹這隻螳螂屬於白堊紀時期螳螂和現代螳螂的中間過渡種類,很可能是一個新種類。
  • 英國發現大量保存完好恐龍腳印化石 細節清晰可見
    英國發現大量保存完好恐龍腳印化石3) "← →"翻頁 近日,英國考古學家在東蘇塞克斯黑斯廷發現了至少由
  • 近50年來浙江發現的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
    不僅展出了近百件恐龍、恐龍蛋和恐龍腳印等化石標本,還能看到根據化石等復原的6件恐龍骨架。這個展覽將持續到4月28日,展覽免費開放(每周一閉館、除夕閉館),大家可以抽空去看看。  昨天我去看展覽的時候,工作人員推薦了幾個非常值得看的展品,我先給大家來簡單介紹一下。
  • 揭秘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古人類大腦:科學家驚訝不已
    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人類大腦——「赫斯靈頓大腦」,已有2600多年歷史,其屬於古代英國一位被斬首男性,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赫斯靈斯頓大腦可能是人類治療痴呆症的關鍵所在。這個被稱為「赫斯靈頓大腦」的古人類大腦保存非常完好,是2008年考古學家在英國約克郡附近的赫斯靈頓村一處泥坑中發現的。考古學家認為,這種前所未有的大腦保存狀況歸咎於叫做「聚合體(aggregates)」的緊密摺疊蛋白質簇。這種緊密摺疊蛋白質簇可能保護大腦,避免發生分解。
  • 凍土融化 俄北極地區發現保存完好猛獁象遺骸
    新華社北京8月3日新媒體專電 據俄羅斯《莫斯科時報》網站報導,西伯利亞北部的馴鹿牧民發現一副保存完好的長毛猛獁象骨架,因為氣候變化導致這片廣袤地區的永凍土層迅速融化。這一驚人的考古發現恰逢西伯利亞和俄北極地區遭遇歷史性炎熱夏季,這裡是全球變暖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上周在俄羅斯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佩切瓦拉瓦託湖岸邊發現這副骨架,包括猛獁象部分頭骨、下顎骨、幾根肋骨和一塊部分軟組織仍然完好的腳骨碎片。
  • 我國發現中耳保存完好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兩隻生活在晚侏羅紀早期,距今大約1.64億年到1.59億年的真賊獸滑翔哺乳動物將改變人們對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認識——由於保存得非常完好,發現它們具有五塊聽小骨的中耳結構,成為目前哺乳動物中的最早記錄,也成為中生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記錄。
  • 泰國發現鯊齒龍新物種
    這一恐龍種群存在的證據首次被人發現是在1914年。當時,德國古生物學家Ernst Stromer帶領的科考隊在埃及的撒哈拉沙漠中發現的恐龍牙齒呈現出牛排刀一樣的鋸齒狀。這種可怕的咀嚼利器讓Ernst Stromer聯想到了噬人鯊(Carcharodon)的尖牙,於是,1931年,它將這種恐龍命名為「撒哈拉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此後的幾十年裡,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撒哈拉鯊齒龍的更多近親,其中就包括某些最巨大的食肉性恐龍。不過直至最近,東南亞地區都沒有發現保存完好的鯊齒龍化石。
  • 琥珀中首次發現雛鳥化石 金黃鳥足醒目
    2016年,邢立達團隊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我們在2015年便發現了數個更完整的古鳥類琥珀,儘管骨骼的三維重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結果令人非常震撼。」邢立達介紹說,「研究表明,特異保存的化石往往能提供遠古生命前所未見的細節,比如「木乃伊」化的鴨嘴龍類埃德蒙頓龍所留下的皮膚印痕,虛骨龍類棒爪龍留下的腸道痕跡,以及中國熱河生物群的眾多脊椎動物化石。儘管這些標本對古生物學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但仍會受到成巖作用的影響,損失大量細節。
  • 日本首次發現暴龍科恐龍牙齒化石 保存完好(圖)
    中新網7月14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和長崎市本月14日宣布,從該國長崎市約8100萬年前的白堊紀後期地層中發現了兩顆暴龍科恐龍牙齒化石。  日媒稱,從牙齒的厚度和地層所屬的年代推斷,它可能來自於全長10米的大型恐龍。
  •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其年齡為距今約800萬年前,經研究該新種擁有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個始柱角鹿頭骨化石。鄧濤在此間介紹,團隊去年在和政縣野外調查中發現一件帶有完整鹿角的麂類頭骨,經研究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個始柱角鹿頭骨化石。  鄧濤說,1925年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Otto Zdansky)根據採自山西省武鄉縣晚中新世的材料建立了始柱角鹿及其兩個種,此後在亞洲和歐洲報導了這個屬的其他一些種。
  • 俄羅斯發現3.9萬年前的成年洞熊和幼崽,整體保存完好,牙齒鼻子無損
    據《西伯利亞時報》9月12日報導,俄羅斯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發現了39000年前一隻成年洞熊(Ursus spelaeus)和一隻洞熊幼崽的遺骸,其中成年洞熊保存完好,甚至鼻子都完好無損,有望從它們身上獲取DNA。
  • 科學家發現新竊蛋龍化石
    資料圖片本報北京7月2日電(記者張蕾)繼在江西省贛州地區發現兩種竊蛋龍——江西龍和南康龍後,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為首的中外研究小組,再次在贛州地區的晚白堊世地層發現一種新的竊蛋龍化石——贛州華南龍。該項研究成果2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 "海洋暴龍"可吞下轎車 北極發現1.5億年前龍化石
         一個挪威科研小組2月27日稱,他們在北極島嶼上發現的1.5億年前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上龍,這種生活在恐龍時代兇猛異常的「海怪」體長約15米,牙齒巨大,撕咬力驚人,可一口吞下一輛小轎車。
  • 河北5A級景區發現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完好!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地面上發現的侏羅紀恐龍足跡數量大且保存完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和地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價值避暑山莊地面的恐龍足跡12月6日,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共同召開「避暑山莊恐龍足跡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