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山東發現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足跡

2021-01-09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李晨陽、崔雪芹)《侏羅紀世界》系列電影中,成群結隊、智力超群的伶盜龍(又譯迅猛龍)總是戲份滿滿。但現實中,古生物學者們卻一直為真實的伶盜龍是否群居爭議不斷,因為此前發現的恐爪龍類恐龍足跡大多數是獨行俠。

值得電影粉絲慶幸的是,最近發表於《白堊紀研究》期刊的成果顯示《侏羅紀世界》是對的!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在山東省郯城縣李莊發現了一處大型恐龍足跡點,其中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首次證實這類恐龍有著群居特性。

通常,一個足跡點的恐龍足跡種類只有寥寥一兩種,但李莊足跡點的恐龍足跡卻共計7種類型,整體超過300個足跡。這些足跡包括:肉食性恐龍留下的三趾型中型獸腳類足跡、小型獸腳類足跡、微小型獸腳類足跡,以及兩趾型小型恐爪龍類足跡;植食性的窄間距蜥腳類足跡,寬間距蜥腳類足跡,以及鳥類足跡。

「此地恐龍足跡的多樣性令人震驚,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白堊紀恐龍公園!」臨沂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王孝理說。

足跡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四道並列的兩趾型足跡,每個足跡只有7至8釐米長,組成了四道行跡,卻始終保持平行狀態,這是典型的群居性表現。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兩趾型足跡大多屬於恐爪龍類恐龍。恐爪龍類恐龍包括馳龍類與傷齒龍類,因《侏羅紀世界》揚名的伶盜龍就屬於前者。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說:「此次我們發現了首例小型馳龍類確鑿的群居性證據,為長期爭議畫上了句號。」

這批足跡發現於較為潮溼柔軟的古沉積物上,所以足跡的部分特徵不很明顯。研究團隊使用三維攝影法為足跡化石製作了數字模型,使得足跡的輪廓、深淺一覽無餘。經過研究,學者們最終將足跡歸入迅猛龍足跡。據計算,這些小恐龍的體長約1米,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達到每秒2.4米。

「此地生活的恐龍太豐富了,最小的肉食恐龍只有50釐米,而最大的能達4米,它們穿梭在體長約9到10米的大型植食性恐龍身旁,旁邊還有一群古鳥在水畔覓食,此時一群小型馳龍類蜂擁而至,對一個觀察已久的目標群起而攻之,這是一部絕妙的恐龍世界大片!」恐龍足跡專家、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教授馬丁·洛克利說。

《中國科學報》 (2018-06-2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山東郯城發現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近日,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對外宣布,他們在山東郯城縣李莊鎮馬陵山附近發現一處品種和數量極其豐富的白堊紀恐龍足跡點。 郝學娟 攝中新網山東郯城7月6日電 (郝學娟)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在山東郯城縣李莊鎮馬陵山附近發現一處品種和數量極其豐富的白堊紀恐龍足跡點。其中,四道平行的足跡是世界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郯城縣李莊鎮新聞辦公室主任陸勇6日告訴記者,隨著探查工作的進行,目前已在該處發現近800個恐龍足跡。圖為密密麻麻的恐龍足跡。
  • 山東現《侏羅紀世界》主角足跡化石 揭秘「白堊紀最危險獵手」
    通過這些足跡,科研人員在世界上首次證實了一種小型食肉類恐龍——恐爪龍的群居特性。近期熱映的《侏羅紀世界》系列影視作品中的主角就是此類恐龍。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足跡漫長的進化演變和瞬間的動蕩,讓恐龍這種生物在地球上消失了,但是它們存在的證據以化石的形式保留了下來,可以幫助科學家們了解恐龍的習性。
  • 四川發現「迅猛龍」足跡 為亞洲最大恐爪龍足跡
    四川發現「迅猛龍」足跡 為亞洲最大恐爪龍足跡 2016-01-22 10:41:28來源:成都商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魏巍
  • 山東郯城恐龍足跡化石:四道平行"腳印"是最重大發現
    山東郯城恐龍足跡化石群中,4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足跡,說明當時這裡至少有4隻小型恐爪龍在集體活動。 受訪者供圖郯城恐龍足跡化石群中,一枚巨大的圓形蜥腳類恐龍足跡。邱明 攝  三年前偶然發現  去年正式開始考察  馬陵山,橫跨山東臨沭、郯城和江蘇新沂等兩省的3個縣,是一條低山丘陵,北南走向綿延60餘公裡,以形似奔騰的駿馬而得名,是一處國家地質公園。
  • 侏羅紀猜想證實 山東郯城縣發現「群居恐爪龍」
    陸勇 攝  原標題:侏羅紀猜想證實 山東發現「群居恐爪龍」  郯城縣發現300個恐龍足跡,其中70個為小型恐爪龍類足跡,系世界首例  《侏羅紀世界2》正在熱映,暴走的恐龍、狂奔的人類給人視聽震撼,影片中的帝王迅猛龍讓人眼前一驚。
  • 恐龍介紹之恐爪龍
    該地發現六個腱龍的部分骨骸,體型不一,附近另有一個恐龍的部分骨骸與眾多牙齒。一個腱龍的肱骨上有齒痕,可能是恐爪龍所留下。在1998年,丹尼爾·布林曼(Daniel L. Brinkman)等人提出成年的恐爪龍為70到100公斤(但是實際上恐爪龍只有25公斤左右),而成年腱龍為1到4公噸。單一的恐爪龍無法獵殺成年的腱龍,顯示它們應是採群體方式獵食腱龍。但是在2007年,布林曼與B.
  • 臨沂郯城發現首例群體性小型馳龍類恐龍足跡
    2017年4月29日,專家會聚李莊清理出300多個恐龍足跡10畝地大小的區域裡遍布了300多個恐龍足跡化石,種類繁多,異常壯觀……6月17日,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宣布:臨沂郯城發現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4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 亞洲首例!江西贛州發現暴龍足跡 專家:可能是虔州龍
    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足跡足跡尺寸超過58釐米;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肉食性恐龍足跡之一邢立達稱,暴龍類的足跡目前主要分布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懷俄明州、蒙大拿州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這次在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圓了邢立達多年的夢。「中國的大多數恐龍足跡都發現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白堊紀晚期的足跡記錄非常稀少。暴龍類作為食物鏈最頂端的恐龍,數量本來就少,變成化石的就更少了。」這個標本是施工隊清理石頭時發現的。
  • 陝西省北部發現多組恐龍足跡化石
    新華社西安9月20日電(記者楊一苗)記者20日從陝西省地質調查院了解到,科研人員日前在陝西省北部的靖邊縣發現多組恐龍足跡化石。這也是繼在陝西省神木市發現實雷龍、恐爪龍類足跡後,科研人員再次在陝西北部白堊紀時代地層中發現恐龍足跡。
  • 又發現一處侏羅紀公園!1億多年前,山東為啥這麼多恐龍…
    最近,電影《侏羅紀世界2》正在熱映,暴走的恐龍、狂奔的人類給人視聽震撼
  • 瀘州發現亞洲最大恐爪龍類足跡 還是頂級殺手"迅猛龍」
    ■足跡呈橢圓形,有兩個尖尖的腳趾  ■最大的長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厚度在2釐米左右  足跡呈圓形,兩個腳趾和牛、羊等偶蹄類動物足跡有些相似,這些奇怪的足跡於2015年秋天在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鄉桂花河畔的石頭上被發現。中國地質大學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恐龍足跡聯合研究團隊認真研究後發現,這是遠古時代恐爪龍的足跡。
  • 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 陝西延長油田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 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 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 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他表示,此次在上杭發現有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八種造跡者(恐龍)。「可能在恐龍八大類裡有新的屬種發現。」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 河北5A級景區發現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完好!
    經過詳細的考察該區至少保存了以下幾種類型的恐龍足跡一、恐爪龍類足跡馳龍類足跡造跡者為小型馳龍類產於麻地溝足跡點,平均長度為8.7釐米,足跡具有兩趾印痕(第III 趾和第IV 趾)和圓形腳跟,這種形態表明了其與恐爪龍類的親緣關係,被歸入伶盜龍足跡
  •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在中國發現 化石尺寸巨大
    央廣網泉州7月29日消息(記者杜蘇閩)「7月15日,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在江西省贛州發現,這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今天(29日)上午,該重大消息於福建南安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宣布。同時宣布稱,此霸王龍足跡標本將收藏於南安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中國江西省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國內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發表了相關論文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鈕科程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個標本最初是當地人在修路的時候發現的,施工隊清理石頭時發現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當地施工隊便派人聯繫並告訴了鈕科程,這個印記看起來像是由一隻恐龍或者是某種巨大的三趾動物留下的。「足跡照片沒有比例尺,而且後來聯繫不上這支施工隊,足跡也消失不知所蹤了,令我們十分遺憾。」鈕科程回憶道。
  • 我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足跡化石現藏於福建南安
    7月29日,在南安舉行的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新聞發布會上,這一極具傳奇色彩的超大型霸王龍足跡化石公開亮相。這一珍稀化石目前收藏於英良石材公司的一個歷史博物館。7月15日,幾位中外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甘肅發現亞洲最多的恐爪龍類足跡
    甘肅永靖恐龍足跡化石群復原圖,恐爪龍類行走在蜥腳類恐龍旁邊,重點是地上的足跡,因為恐爪龍類要保護腳上第二趾的「殺手爪」,所以在行進時會抬起第二趾,從而在地上留下兩趾形的足跡,看上去很「V」。(繪圖/Emily Willoughby)2012年6月,中、加、美、日、韓等國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甘肅省永靖縣的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發現了亞洲最多、最完整的恐爪龍類足跡,該足跡被命名為永靖馳龍足跡( 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 ),為一種新種的恐龍足跡。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馬門溪龍類復原圖 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 足跡保存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
  • 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系延安首例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一事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據了解,這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