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李晨陽、崔雪芹)《侏羅紀世界》系列電影中,成群結隊、智力超群的伶盜龍(又譯迅猛龍)總是戲份滿滿。但現實中,古生物學者們卻一直為真實的伶盜龍是否群居爭議不斷,因為此前發現的恐爪龍類恐龍足跡大多數是獨行俠。
值得電影粉絲慶幸的是,最近發表於《白堊紀研究》期刊的成果顯示《侏羅紀世界》是對的!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在山東省郯城縣李莊發現了一處大型恐龍足跡點,其中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首次證實這類恐龍有著群居特性。
通常,一個足跡點的恐龍足跡種類只有寥寥一兩種,但李莊足跡點的恐龍足跡卻共計7種類型,整體超過300個足跡。這些足跡包括:肉食性恐龍留下的三趾型中型獸腳類足跡、小型獸腳類足跡、微小型獸腳類足跡,以及兩趾型小型恐爪龍類足跡;植食性的窄間距蜥腳類足跡,寬間距蜥腳類足跡,以及鳥類足跡。
「此地恐龍足跡的多樣性令人震驚,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白堊紀恐龍公園!」臨沂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王孝理說。
足跡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四道並列的兩趾型足跡,每個足跡只有7至8釐米長,組成了四道行跡,卻始終保持平行狀態,這是典型的群居性表現。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兩趾型足跡大多屬於恐爪龍類恐龍。恐爪龍類恐龍包括馳龍類與傷齒龍類,因《侏羅紀世界》揚名的伶盜龍就屬於前者。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說:「此次我們發現了首例小型馳龍類確鑿的群居性證據,為長期爭議畫上了句號。」
這批足跡發現於較為潮溼柔軟的古沉積物上,所以足跡的部分特徵不很明顯。研究團隊使用三維攝影法為足跡化石製作了數字模型,使得足跡的輪廓、深淺一覽無餘。經過研究,學者們最終將足跡歸入迅猛龍足跡。據計算,這些小恐龍的體長約1米,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達到每秒2.4米。
「此地生活的恐龍太豐富了,最小的肉食恐龍只有50釐米,而最大的能達4米,它們穿梭在體長約9到10米的大型植食性恐龍身旁,旁邊還有一群古鳥在水畔覓食,此時一群小型馳龍類蜂擁而至,對一個觀察已久的目標群起而攻之,這是一部絕妙的恐龍世界大片!」恐龍足跡專家、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教授馬丁·洛克利說。
《中國科學報》 (2018-06-20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