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一億年前傳粉蠍蛉特化的口器形態

2020-11-25 騰訊網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近日,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Aneuretopsychidae)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是與跳蚤同源。因此,阿紐蠍蛉科的口器對於人們了解長口器的起源和蚤目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但已知標本都是基於二維的巖石印痕化石,其口器細節結構仍不清楚,並存有很大爭議。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的碩士研究生趙向東在研究員王博和張海春的指導下,通過對白堊紀緬甸琥珀(約1億年前)中的阿紐蠍蛉科昆蟲的研究,為了解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研究團隊發現阿紐蠍蛉科口器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個細長的舌,其兩側發育有一對散開的外顎葉。其舌的腹側有橫向的凹槽,上面有一個向上開口的食道,作為食物進入咽部的通道;外顎葉的外表面同樣有橫向的凹槽和硬環,硬環可以控制口器的彎曲程度。在進食時,外顎葉會暫時閉合併包裹住舌,形成功能性的虹吸口器。該形態學特徵表明阿紐蠍蛉科口器為下顎起源,從而否定了下唇起源的假說。

研究團隊對38個化石類群的54個特徵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中生蠍蛉總科為一單系群,其長口器可能起源於二疊紀晚期。

此外,細緻的解剖學分析表明,阿紐蠍蛉科和中生蠍蛉總科的口器與跳蚤不同,因此這些蠍蛉都不是蚤目的姊妹群。目前,在緬甸琥珀中已經發現了包括長翅目、脈翅目和雙翅目在內的至少5個科的長口器昆蟲,進一步表明了白堊紀中期傳粉昆蟲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本研究為解釋蠍蛉長口器起源、蚤目起源以及白堊紀傳粉昆蟲演化提供了新見解。

相關研究工作由中科院、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南京古生物所高級工程師方豔提供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技術支持,畫師楊定華繪製了二維和三維復原圖。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阿紐蠍蛉科標本照片和結構復原圖

阿紐蠍蛉科標本翅脈線條圖

阿紐蠍蛉科的演化歷史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琥珀標本揭示傳粉蠍蛉特化的口器形態和習性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一億年前琥珀中的「三叉戟」 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近日,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科學網—一億年前的「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盛捷)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
  • 【中國科學報】一億年前的「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與跳蚤同源。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現代的蠍齡 南古所供圖攝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1日消息,由中英聯合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  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1日發表於《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  蚤目(俗稱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跳蚤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
  •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南古所供圖 攝中新網南京12月21日電 (徐珊珊)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1日消息,由中英聯合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1日發表於《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現代的蠍齡。
  • 中國科研人員揭示跳蚤系特化的蠍蛉 並將蚤目降級
    據中科院網站12月30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晨陽等通過挖掘開源組學數據和發育基因組學分析,確立了吸吻類(長翅目、蚤目和雙翅目)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從而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並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infra-order)。
  • 研究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晨陽等通過挖掘開源組學數據和發育基因組學分析,確立了吸吻類(長翅目、蚤目和雙翅目)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從而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並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圖2)。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晨陽等通過挖掘開源組學數據和發育基因組學分析,確立了吸吻類(長翅目、蚤目和雙翅目)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從而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並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圖2)。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年前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蔡晨陽、研究員黃迪穎和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殷子為、教授李利珍,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形態極其特化、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並且揭示了早期苔甲特化的形態特徵與專性捕食跳蟲的行為適應,深化了對早期陸地生態系統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演化關係的認識。
  • 蠍養殖的概述與蠍子的外部形態特徵
    蠍養殖概述蠍又稱全蟲,是已知最古老的陸生節肢動物之一,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蠍目。蠍之所以能夠被老百姓接受,是因為它是一種滋補的佳品,目前,蠍製品作為良好的滋補和保健食品正興大江南北。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生物醫藥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發展,蠍毒已被廣泛應用於醫藥、農藥等領域,也提高了蠍的經濟價值。經過10餘年的觀察,初步摸清了蠍的生活習性發育規律、繁殖規律和產態要求,並開始探索無休眠期飼養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 今天主要放一些蛉類的視頻,蛉類主要涉及青竹蛉,紫竹蛉,黑竹蛉,黃蛉,墨蛉等。下面羅列一些蛉類不同亞種的圖片及鳴叫視頻,以便蟲友們認知及區分。
  • 跳蚤「認祖歸宗」 江蘇科研人員最新研究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記者今天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在12月21日出版的《古昆蟲學》期刊上,研究所科研人員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破解了跳蚤地起源之謎,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 寒武紀化石揭示節肢動物早期取食模式
    因擁有能廣泛適應不同生境的外骨骼,敏銳的視覺神經系統,靈活分節的軀幹與附肢以及特化構建的口器,這個類群得以遍布全球。但長期以來,人們對節肢動物早期取食模式、口器形成等的認知仍很匱乏。上世紀80年代首次在雲南發現寒武系第三階含軟體附肢的撫仙湖蟲類,在早期節肢動物輻射分異和系統演化中佔據了重要位置。
  • 新發現的億年前恐怖昆蟲,究竟有多「恐怖」?
    參與研究人員由於其極其特化的觸角、口器和鞘翅等特徵,這種苔甲成為了一種新的屬種——「恐怖古鞭苔甲」(Cascomastigus monstrabilis Yin & Cai, 2017)。理論上,昆蟲一般都發育有與其行為密切相關的形態特徵,通過對特化的形態特徵的闡釋,有助於揭示昆蟲的某些行為特徵。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昆蟲咀嚼式口器向刺吸式口器過渡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聯合法國、德國、黎巴嫩等國的科學家對距今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的一類形態獨特的小昆蟲進行了全面剖析。古囓蟲類的口器高度特化,從中侏羅世道虎溝組的化石類型中就可初現端倪,科研人員在道虎溝組古囓蟲的腹腔中發現了可能屬於石松類的巨孢子。有意思的是,在緬甸琥珀的古囓蟲腹部內也發現了大量的花粉顆粒,經鑑定為紫樹的花粉,它們獨特的過渡型口器恰恰適合於吸食紫樹微小的花粉顆粒(直徑約10微米)。紫樹目前仍然生活在東南亞和北美,但古囓蟲卻已經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