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總是教導我們吃水不忘挖井人,意思是在今天所得到的東西,你一定要在心裡對創造它的人心生感激,尤其是電腦的發明,如今無論你是剛畢業僅僅拿著最低工資的大學生,還是身價百億的企業主,日常辦公都離不開電腦。試想一下如果電腦沒有被發明出來,信紙一定會脫銷了!
電腦每天伴我們左右,你最關注的無疑就是屏幕那一畝三分地了,因為你需要與其進行直接的交流,而鍵盤以及相關的接口部位就成為了最容易被忽視的區域,當你偶然間將目光停留在這些區域的時候,相信你會對那一個個小小的符號感到好奇,它們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形狀和姿態呢?它們到底有沒有一些故事呢?因此為了滿足廣大網友朋友們的好奇心,筆者接下來就來講講那些經典標誌的起源。
對於公司人來說,每天同樣的一個動作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心境,一個是心情稍顯沉重,一個則是心情愉悅,說到這裡可能不少朋友已經意識到了,這不就是一天兩次的開關機動作嗎!
你每天都會接觸到的電源鍵
然而當你每天和電源親密接觸時,有沒有想過電源上的標誌為什麼會被設計成這樣呢?話說這個標誌在設計界的經典程度連筆者本人都沒想到,依靠推出各種搞怪電影周邊產品出名的ThinkGeek甚至推出了印上電源標誌的T恤,而在紐約舉辦的安全套包裝設計大賽中,打上電源標誌的包裝竟然得了頭等獎。
電源標誌還曾經出現在了ThinkGeek的T恤上(圖片來源:nipic)
在筆者來看,電源標誌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人氣在於其悠久的歷史,因為關於這個標誌的起源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了,由於電子化時代的到來,設備上獨立的電源按鈕、開關和旋轉切換開關都需要被標準,但當時還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科學家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二進位中的「1」代表「開啟」,用「0」代表「關閉」。
在紐約舉辦的安全套包裝設計大賽中,打上電源標誌的包裝得了頭獎(圖片來源:nydailynews)
直到二戰結束後多年,在1973年。國際電氣工程委員會模糊地設定了一個在兩者之間的內循環,並命名為「備用電源狀態」不過,美國電器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的工程師們覺得這個定義太含糊不清,就將其修改並重新定義為電源,並設計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標誌。如今電源標誌已經和很多標誌一樣已然成為了一種時尚標籤。
蘋果的Mac系列是在近兩年慘澹的PC市場,唯一能讓你覺得有那麼點希望和選購欲望的產品,在過去這十年,蘋果依靠著病毒營銷的方式將Mac系列電腦推向了神壇,比如2.26米的姚明和1.2米的知名侏儒演員維恩-特洛耶所拍攝的蘋果廣告、賈伯斯從牛皮紙裡抽出Macbook Air的瞬間以及Mac Pro那驚世駭俗的垃圾桶造型。
顯然,這些病毒營銷的幕後推手幾乎都來自一個人,那就是偉大的賈伯斯,在某種程度上賈伯斯就是蘋果,但你可以想像到蘋果標誌性的人物會曾經表示厭惡蘋果的Logo嗎?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Mac早期開發團隊曾經希望在鍵盤上添加一個特別的「功能鍵」——當這個「功能鍵」配合其他按鍵使用時,就會調用相應的菜單命令,這也是鍵盤快捷鍵的由來。而這個「功能鍵」被命名為「Apple key」。
蘋果上的Command鍵(圖片來源:anandtech)
按照概念指導形態的設計原則來看,這個功能鍵上肯定要出現蘋果Logo,然而賈伯斯非常厭惡功能鍵上出現蘋果Logo,因為在最初的Mac OS界面中多處用到蘋果logo做為按鈕元素,賈伯斯認為這會導致蘋果Logo太過泛濫,從而降低辨識度大大影響用戶體驗。以賈伯斯偏執的設計態度來說顯然要進行比較大的改動。
早期的Command鍵都會有一個蘋果Logo(圖片來源:wikimedia)
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這個提案會被賈伯斯駁回,在僅剩的時間裡不得不找到位圖藝術家蘇珊·卡爾幫助重新設計。這位設計師拿出了一本《國際符號標誌辭典》,翻了翻,然後說她說選中了瑞典一個花形符號。辭典裡寫到,這個符號用在瑞典的露營地,表示需要提醒人們注意。此外,它還有無限循環、統一碼標準等含義。
蘋果Command鍵符號的設計來源(圖片來源:U148.NET)
而這個被稱之為「Apple Key」的功能鍵也就是果粉們熟知的Command鍵,功能相當於Windows系統下的Ctrl鍵。可能有些朋友並不知曉,早期的Command鍵保留了蘋果Logo,直到近些年的產品中才去掉了蘋果Logo,僅保留著花形符號。
如果你對桌面上繁雜的線纜感到鬧心,那麼你會怎麼做呢?在這種情況下相信藍牙滑鼠和藍牙鍵盤會是你的首選,而近年來你會在很多設備上看到這個形如一個藍色大牙的標誌,不過作為一個短距離無線技術,為什麼會如此命名並且與一個如此怪異的標誌呢?
丹麥國王哈洛德·布美塔特(圖片來源:historiefaget)
這整件事的源頭來自於一個名叫哈洛德·布美塔特的丹麥國王,作為一位名留青史的國王,他的功績無外乎就是社會安定團結百姓安居樂業,而驍勇善戰的本色使其大大擴展了國家的疆土,統一了今天的挪威、瑞典和丹麥廣大北歐地區。不過這些特質似乎與藍牙的起源並沒有什麼關係。
如今藍牙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術(圖片來源:thaitelecomkm)
實際情況是,這位哈洛德國王特別喜歡吃藍莓,有一顆牙齒被染成了永久性的藍色,因此人們都叫他「哈洛德·藍牙(Harald Bluetooth)」國王。1995年,在瑞典愛立信的主導下,芬蘭的諾基亞、日本東芝和美國的IBM、英特爾計劃成立一個行業協會,共同開發一種短距離無線連接技術。在給這項技術命名時,由於兩個主導企業——愛立信和諾基亞都是來自北歐國家,而在他們歷史中,哈洛德·藍牙(Harald Bluetooth)國王有「實現統一、加強聯繫」的含義,所以他們最終決定以「藍牙(Bluetooth)」為這項技術命名。
看看藍牙的標誌是如何誕生的(圖片來源:medievalarchives)
既然以這位國王的綽號定義了這項技術,顯然Bluetooth這項技術的符號也要與這位國王有所聯繫,因此設計團隊了選擇了Harald Bluetooth名字的首寫字母「H」和「B」,並通過古北歐字母書寫的方式進行結合,最終形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藍牙標誌。
如今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以及廠商追求筆記本極度輕薄的特性,讓廠商在近幾年逐漸放棄了光碟機這個筆記本電腦上元老級的設備,當然對於筆記本電腦上的USB接口來說,絕對可以被打上老當益壯的標籤,雖然從1994年底提出到今天已經整整20年的時間,但USB接口完全沒有像光碟機一樣顯示出頹勢,就算是在HDMI、Displayport這些新興接口標準下,USB依然掌握著自己的話語權。
看看USB接口旁邊的標誌
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的縮寫,而其中文簡稱為「通用串行總線」,是一個外部總線標準,用於規範電腦與外部設備的連接和通訊,是應用在PC領域的接口技術。USB接口的特點是支持設備的即插即用和熱插拔功能。其推出的目的是為了取代當時各種電腦上互不兼容的各種數據接口。
海神尼普頓手中的三叉戟(圖片來源:zwbk)
USB接口是由於英特爾工程師Ajay Bhatt在1995年開發出來的,而1996年作為行業標準的《USB 1.0細則》正式發布。既然有了產品自然要推出一個與之相對應的標誌,或許是即插即用無所不能的特點給了設計師靈感,他們決定將USB的標誌設計成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的武器「三叉戟」的樣式——一支強有力的三齒魚叉。而在希臘神話說這位尼普頓就是我們熟知的海皇波塞冬。
USB標誌的設計圖表(圖片來源:bing)
不過三叉戟的形象似乎太過兇殘,而為了加入一些柔性的特質以及避免魚叉形狀的設計暗示人們拿著自己的USB存儲設備到處亂插,設計師對三叉戟的三根尖齒進行了修改,將左右兩根的三角形分別改成了圓形和正方形。而這三個不同的形狀意味著各種不同的外部設備都可以使用USB這一標準進行連接。
三角形是這個世界上最穩定的形狀,而這個形狀創造了很多完美的事物,比如巴黎的艾菲爾鐵塔、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常常伴我們左右但經常被我們忽視的播放標誌。
每天伴你左右的播放標誌(圖片來源:psdgraphics)
在筆者看來,播放標誌這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正三角形堪稱是設計史上的經典,雖然您可能會說這個標誌在電腦上看不到啊,但在鍵盤、媒體播放器,以及其它很多音頻和視頻的IT設備上這個標誌可謂是非常之普遍,但為什麼播放標誌被設計成正三角形的樣式呢?
樂譜中休止符標誌(圖片來源:boredcouple)
關於播放標誌起源當前並沒有一個太過明確的答案,根據筆者的分析來看,最初人們用兩個疊加的箭頭來代表「快進」,而不需要快進就是正常的播放,所以只要拿掉一個箭頭就好了,但一個箭頭的設計太過單薄,以至於演變成了三角形的形狀。而其首次被使用大約是在上世紀60年中期「reel-to-reel磁帶機」誕生的時候。
reel-to-reel磁帶機(圖片來源:stereorepairdenver)
而說到播放就不能不提停止,為什麼暫停的標誌會被設計成豎版的「二道槓」樣式呢?筆者認為最可信的說法就是它是樂譜中的休止符(caesura),代表音樂停頓、中止的意思。
如今,@xx已經成為了一種娛樂化的固定體裁,你能夠在網際網路上的各種事件中看到它的出現,比如你想要某人知道一些事情,你用這個符號圈一下他就可以了,其更多代表的是一種信息分享的橋梁和媒介。
電子郵件之父雷蒙德·湯姆林森(圖片來源:novilist)
當然,對於像筆者這樣的80後來說,第一次見到@這個標誌還是在電子郵件上,實際上@這個標誌的起源要追溯到1971年,在當時,一位美國技術研究公司名叫雷蒙德·湯姆林森的程式設計師正在負責開發一個程序,目的是讓計算及用戶能夠連接到阿帕網絡(網際網路的鼻祖),這位程式設計師定在電腦網路的地址中間插入一個@,來區分「用戶」和「終端」。這個做法後來被廣泛採用,成了今天電子郵件地址的標準寫法。因此,雷蒙德·湯姆林森也被人們稱為「電子郵件之父」。
安德伍德打字機上就已經出現了「@」的標誌(圖片來源:jn2sw)
實際上,如果以嚴格的標尺來審視的話,「@」這個標誌並非雷蒙德·湯姆林森首創,其只是給了這個標誌數位化時代的意義,而早在1885年美國安德伍德打字機出現時,@這個符號已經存在於鍵盤上了。當時它是作為一種會計速記符號,表示「以……的比率」。
而作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符號,「@」是唯一一個入選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築與設計收藏的標誌。
寫在最後:
當然,電腦上還有許許多多經典的標誌,而筆者給您介紹的這些僅僅是你最經常能看到的而已,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還會有很多新的接口、新的技術,以至於在未來也會有許許多多經典的標誌誕生。
然而當你每天和電源親密接觸時,有沒有想過電源上的標誌為什麼會被設計成這樣呢?本文就和大家聊聊,電腦上的那些經典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