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圖特藏 | 《科學世界》—— 中國歷史上第一種刊名中帶「科學」的期刊

2020-09-14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知匯曾於6月4日介紹了《格致彙編》是中國科技期刊的元祖。但是,你知道「科學」一詞正式對應「Science」一詞在中國傳播開來,第一份刊名中帶「科學」的期刊是什麼嗎?答案就是今天推文的主角---《科學世界》。



該刊是由上海科學儀器館於1903年3月29日(光緒二十九年)出版刊行,到1904年12月7日(光緒三十年)出版第10期後停刊,又於1921年7月復刊,期數另起,到1922年7月第4/5期合刊出版後最終停刊。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許多有識之士痛感清廷腐敗,認識到急需尋找一條救亡圖存的道路,以公車上書為發端,戊戌思潮在全國蓬勃興起。虞輝祖、鍾觀光、虞和欽等人深受變法圖強的思潮影響,走上了棄科舉、學科學、興辦實業的道路,於1901年在上海五馬路(今廣東路)寶善街上開設上海科學儀器館,這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科學儀器館。


虞和欽(1879-1944)

著名化學史家袁翰青院士在所著《中國化學史論文集》中稱其是「我國近代化學史上值得紀念的學者之一」


鍾觀光(1868-1940)

中國近代植物學的開拓者,去世後其手稿、藏書及標本資料捐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起初主要銷售從日本進口的科學儀器和藥品,後逐步自製理化儀器、繪圖儀器和體育用品,還設立了標本製作所和模型製作所,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新興的科學事業和高等教育事業有推動作用。儀器館同時創辦理科講習所,儀器館書籍部出版各種科學譯著、著作、教科書等,也因此於1903年開始出版《科學世界》。

創刊詞明確指出《科學世界》辦刊宗旨是「發明科學基礎實業,使吾民之知識技能日益增進」,切實體現了近代中國學人「科學救國」「實業救國」「教育救國」之思想。期刊設有「圖畫」、「論說」、「原理」、「實習」等欄目,傳播科學新知、紹介實業技能、宣揚科學思想、提供科學教育方法與教科內容。非常重視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的介紹,數學方面介紹過牛頓級數、挪威數學家阿貝爾在級數、橢圓積分和橢圓函數理論的貢獻;物理上介紹過電信發明的歷史,工程力學等;化學方面由於主編之一的虞和欽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化學家的的緣故,使得該刊有大量優秀化學文章的推介,向國人介紹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地質學、植物學等也多有涉獵,甚至還有時髦的科幻小說的翻譯傳播。



《科學世界》在向國人傳播海外先進科學知識的同時,也發表國內學者撰寫的科學論文、科普文章,介紹國內科研、工藝、教育活動的文章。例如由於當時翻譯的學術書籍較多,以化學為例,很多書籍沒有固定統一的譯名,有的用舊式有的用新式,有的音譯時字音雜湊,給閱讀者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也不便於學科的發展,虞和欽就在該刊以連載的形式,發表了《化學定名表》一文,將每一個化學名稱依中文定名、英文名稱、化學分子式分項列出,共收了六百多個化學定名,統一化學專用名詞的中文譯名,促進了我國化學科學與國際接軌。其中諸如「分子量」「原子量」「電解質」「化學方程式」「臨界溫度」等多個化學名詞術語成為規範用語,一直沿用至今。


《科學世界》是一本由國人創辦的純粹科學期刊,系統深入地傳播近代科學知識,記錄了很多中國科技史上的第一次,例如:發表第一篇中國學者自己的中國地質文章等,對「科學」術語和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普及作出巨大的貢獻,是研究中國科技傳播史的重要史料資源。


文獻中心館藏1903年-1904年出版的1-10期,缺藏其於1921年復刊後的另外7期。雖非全秩,但作為國人所創辦早期自然科學期刊,前10期亦十分珍貴。讀者可通過預約方式到館提閱。


參考文獻:

1、 王細榮.近代科學中國化的實踐者:虞和欽.自然辯證法通訊,2013,35(4).

2、 王細榮、潘新.中國近代期刊《科學世界》的查考與分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4).

3、 陳益升.科學學期刊在中國的歷史發展.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

4、 孟世勇等.中國植物採集先行者鍾觀光的採集考證.生物多樣性,2018(1).


預約方式如下:

預約渠道1:「中科知匯」微信公眾號--服務--預約到館

預約渠道2:撥打電話82623353

相關焦點

  • 科圖特藏 | 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科普期刊——《科學畫報》
    《科學畫報》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科普期刊,是著名的中國科學社在1933年創辦的,一直持續發行至今,是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科學普及期刊。》創刊號封面圖(圖片來自網絡)期刊發刊詞是由中國近代分析化學學科的開創人王季梁先生所撰寫,提及《科學畫報》的主旨是「把普通科學知識和新聞輸送到民間去……用簡單文字和明白有意義的圖畫或照片,把世界最新科學發明、事實、現象、應用、理論以及於諧談遊戲都介紹給他們
  • 科圖特藏 |《林奈學會會刊》——現代生物學期刊的鼻祖
    為了紀念林奈,也為了促進生物學的發展,英國植物學家詹姆斯·愛德華·史密斯(James Edward Smith)等人共同創立了林奈學會,並於1791年開始刊發《林奈學會會刊》(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該刊是現有生物期刊的祖先。本期特藏推薦,我們將帶你領略文獻中心館藏二百三十多年前的西文期刊風採!
  • 科圖特藏 | Nature創刊背後的故事
    文獻中心收藏了Nature第一卷到最近一期的全部紙本館藏,讓我們一起探尋頂級期刊創刊背後的故事。,並促使科學理念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得到更為普遍的認可。Abridged Long DivisionNature 與中國學者歷史上,中國曾經創造出輝煌的科學技術。鴉片戰爭後,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科技在國家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作用,我們來看Nature上的兩位中國學者。
  • 科圖特藏 | 歷史悠久的《義大利植物學學報》
    《義大利植物學學報》( Nuovo Giornale Botanico Italiano)創刊於1844年,目前以「Plant Bio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dealing with all aspects of plant biology」為題名仍在出版,歷時一百七十六年,是植物學類期刊中歷史悠久
  • 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科學期刊,被踢出SCI了!
    最值得關注的是,後面這本《皇家學會哲學會刊》B刊乃是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創刊於1665年、世界上運營歷史最長的科學老刊!該刊由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牛頓、達爾文、法拉第都曾在上面發過文章!在其形成的歲月裡,艾薩克牛頓在雜誌上發表了17篇論文,其中包括他的第一篇論文——關於光和顏色的新理論——這有效地幫助他在1672年開始了他的科學生涯。同年,他的新反射望遠鏡被描述出來,原圖也發表在雜誌上。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科學「偶像天團」!who?
    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寫道:「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另外一本,則是《科學》雜誌。《科學》雜誌開宗明義地提出:「……世界強國,其民權國力之發展,必與其學術思想之進步為平行線,而學術荒蕪之國無悻焉。」
  • 《科學通報》英文版:老牌中國期刊的國際化之路—新聞—科學網
    作為《科學通報》英文版新一屆主編,中科院院士陳曉亞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以更名為契機,編委會和編輯部將著力推進《科學通報》英文版的國際化,打造一個源於中國學術界,由中國學者主辦的、優秀的綜合性國際學術期刊品牌。」
  • 創造歷史!北林大主辦英文學術期刊《森林生態系統(英文)》居中科院...
    北京林業大學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森林生態系統(英文)》(Forest Ecosystems)在全球農林科學類609種期刊中排名第41位,居農林科學大類一區(41/609),為TOP期刊;在林學類68種期刊中排名第5位,居林學小類一區(5/68)。
  • 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
    理察·霍頓在訪談時表示,中國現在是科學大國,是向《柳葉刀》系列期刊提交科研論文方面的領導者之一,中國的科學發展已處在世界領先水平,這得益於中國政府在過去20年對科研方面的投入,這是促使中國在這次疫情中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遺憾的是,中國並沒有被認為是醫學和醫療科學領域的大國,而這次對疫情的有效防控的確反映出了中國的優勢。
  • 科圖特藏 | 《物理學年刊》
    創刊於1799年的《物理學年刊》 (Annalen der Physik) 是國際上歷史最為悠久的物理專業學術期刊之一。, 刊登在年刊上的文章包括在其他雜誌發表過的外文和德語論文;1795—1797年該刊更名為《物理學新期刊》,1799年在《物理學新期刊》的基礎上, Ludwig Wilhelm Gilbert正式創辦了《物理學年刊》(Annalen der Physik)。
  • NEWS│北林大英文學術期刊《森林生態系統(英文)》居中科院JCR一區,為農林科學類TOP期刊!
    《2020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於12月17日正式發布!該分區表在秉承方法科學和數據客觀的基礎上,延續使用2019年基礎版分區表的方法體系;繼續突出支持本土品牌期刊國際化的導向,形成了「中國SCI期刊評價方案」。
  • 大陸知名少年科學雜誌《科學大眾》正式在臺灣發行
    18:49: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   中新社新北8月1日電 (記者 路梅 李欣)大陸知名少年科學雜誌《科學大眾》,8月1日在臺灣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舉辦繁體中文版創刊記者會,成為第一本在臺發行的大陸科普期刊,也是臺灣第一本為小學量身打造的科學期刊。
  • 北京科愛森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期刊建設之路
    科學出版社 供圖    從零起步,5年時間裡,北京科愛森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愛)期刊業務發展勢頭強勁,目前已經編輯出版國際化英文版科技期刊63種,其中合作期刊中已有3種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影響因子均位於Q2區),7種被ESCI(新興資源引文索引)收錄,16種被Scopus(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資料庫)收錄,5種被醫學文獻檢索系統PubMed
  • 中國各學科頂級期刊名單發布!(影響力指數排名)
    該報告對世界範圍內傳播較廣、影響面較大、學術影響力較強的學術期刊共13063種發布了學術影響力指數WAJCI,其中海外學術期刊11655種國際期刊(包括SCI 期刊8954種,SSCI期刊4691種)、中國大陸學術期刊(中國大陸出版具有CN號)的1616種中英文學術期刊。
  • 撰寫畢業論文需要的期刊資料庫
    幫幫為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的資料搜索庫,大家快快用起來吧。   ▶圖書查找   1、超星數字圖書館   超星數字圖書館目前擁有數字圖書200多萬冊,按照"中圖法"分為文學、歷史、法律、軍事、經濟、科學、醫藥、工程、建築、交通、計算機、環保等22個學科門類,是國內資源最豐富的數字圖書館。
  • 科學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面目——評《現代科學史》
    作者:李大光,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研究員除了科學哲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傳播專業以外,科學史和科學文化課程現在已經是中國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的必選。這是中國教育界對科學本身的不斷認識和理解產生的重要變化。這種變化歷經上個世紀初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在領悟了科學的本質後,用成立科學組織與創辦期刊開啟中國人對科學的完整真實的認識開始的。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在近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忠範院士的一句話引起與會者的共鳴。「我們形成了一個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論文外流,論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以化學領域為例,中國作者高被引論文佔全球高被引論文比例為30.42%,但中國期刊高被引論文佔比數只有0.37%。
  • 邵陽市中心醫院疫情防控科研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期刊
    :15.540)上發表。這是邵陽地區在醫學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市衛生系統第一次在世界級頂尖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發表研究成果。完成救治任務後,該院感染科科研團隊對新冠肺炎康復患者進行了持續隨訪、跟蹤,及時了解康復患者的預後,解答康復患者的諮詢,並在隨訪過程中對康復患者保護性抗體進行了檢測。
  • Science關注:176種科學期刊都去哪兒了?
    近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過去20年裡,隨著出版商停止維護,已有84種僅在線開放獲取(OA)的自然科學期刊以及近100種社會人文期刊從網際網路上消失了這些消失的期刊中大約一半是由研究機構或學術團體出版的。大型商業出版商旗下的期刊未在其中。義大利圖書館、檔案和信息科學雜誌(JLIS.it)的執行編輯Andrea Marchitelli說:「這項分析表明,研究完整性和學術記錄的保存在所有學科和地域中都面臨危險。」 Andrea Marchitelli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表示,出版商應該投入資金來改善學術記錄的保存。
  • 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8.151 核心期刊排名第14
    根據近日發布的200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Cell Research(中文刊名《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8.151,在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的147種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4位,並連續5年在中國科技期刊中排名第一。影響因子是期刊定量評價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