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知名少年科學雜誌《科學大眾》正式在臺灣發行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大陸知名少年科學雜誌《科學大眾》正式在臺灣發行

2017-08-01 18:49: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

  中新社新北8月1日電 (記者 路梅 李欣)大陸知名少年科學雜誌《科學大眾》,8月1日在臺灣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舉辦繁體中文版創刊記者會,成為第一本在臺發行的大陸科普期刊,也是臺灣第一本為小學量身打造的科學期刊。

8月1日,大陸知名少年科學雜誌《科學大眾》在臺灣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舉辦繁體中文版創刊記者會,成為第一本在臺發行的大陸科普期刊,也是臺灣第一本為小學量身打造的科學期刊。圖為記者會現場。

中新社

記者 路梅 攝

  據介紹,《科學大眾》是大陸歷史最悠久的民族科普期刊,創立於1937年,孫科、于右任、郭沫若都曾為其題寫刊名,吳大猷、竺可楨、錢學森為其撰寫過文章,張大千、傅抱石、吳冠中曾為其繪畫插圖。如今,該刊已成為江蘇省雙十佳期刊、十強科技期刊,年總發行量達362萬冊。

  《科學大眾》繁體中文版以「親子科學·大眾創客」為創辦核心宗旨,每期包含「科學為什麼」「科學實驗室」「探索發現」「科學漫畫」等主題,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素材,輔助學生的相關學習,打造多元親子共讀平臺。

  該刊由臺灣玉龍創意營銷股份有限公司在臺代理發行。公司總經理許誠瑋在記者會上表示,該刊繁體中文版經過五期試刊號,收集專業人士、教師、學生及家長的意見回饋,反覆調整與修改,終於正式創刊。希望兩岸文化持續交流,共同為下一代有更好的視野和科學教育環境而努力。

  《科學大眾》雜誌社社長羅亞軍介紹,該刊是大陸第一本有聲科普期刊,也是最早採用VR(虛擬實境)、AR(增強現實)技術的科普期刊。由他們主辦的金鑰匙科技競賽每年吸引上百萬人參賽,是大陸地區參賽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省級賽事。

  羅亞軍說,《科學大眾》在臺灣的出版發行,開創了雜誌社創新發展的新篇章,也揭開了江蘇與臺灣文化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馮少東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江蘇與臺灣的青少年科技交流密切,《科學大眾》雜誌走進臺灣後,邀請臺灣的專家作為雜誌顧問,並將增加臺灣科技教師論文和學生科技成果的發表,推動兩岸青少年科技交流深入發展。

  馮少東認為,在新媒體時代,紙本雜誌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該雜誌能夠通過更高的質量和更多互動,提高有效閱讀率。他表示,希望與臺灣出版界和科技教育界合作,把臺灣優秀的科技教育出版資源引進大陸,促進兩岸科技教育發展。(完)

相關焦點

  • 江蘇《科學大眾·小諾貝爾》中文繁體版登陸臺灣
    江蘇省臺辦政府網站12月20日訊 12月16日,江蘇省科學大眾雜誌社旗下的《科學大眾·小諾貝爾》中文繁體版在臺灣地區正式出版、發行。至此,臺灣地區小學生能同步閱讀到來自大陸的最新科普資訊。  《科學大眾》雜誌創辦於1937年,是中國創刊最早、影響最大的科普刊物之一,現由江蘇省科技廳主管、江蘇省科協主辦。
  • 《科學》雜誌合作期刊在大工發行!
    《科學》雜誌合作期刊在大工發行!《代謝探索》雜誌主編由大連理工大學肖桂山教授擔任。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雜誌系列期刊出版人比爾·默然,中國醫師協會編輯部王德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臨床精專委癌症代謝與治療專委會田豔濤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教授,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郭新聞教授出席籤字發行儀式並致辭。
  • 世界十大最佳科學雜誌 了解科學的最佳雜誌
    科學雜誌是非科學門外漢的期刊,它包含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的最新新聞、發現和創新。它是由科學界的技術專家撰寫的,這裡我們列出了世界上十大最佳科學雜誌,其中有些可能是你平時喜歡看的。10.國家地理《國家地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雜誌之一,也是世界十大熱門科學雜誌之一。這本美國雜誌是科學和歷史愛好者的必讀讀物,它還以各種領域的有趣文章為特色,如地理、考古學、野生動物、旅遊、遺產和世界文化。
  • 中國人自己的《科學》雜誌一百歲了
    當晚,學生們各自回到宿舍,有的開始寫稿,有的聯絡在美各地同學約稿……第一期《科學》於1915年1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不知是誰談到了「科學救國」,刊行一種雜誌向國人介紹科學。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當晚,學生們各自回到宿舍,有的開始寫稿,有的聯絡在美各地同學約稿……第一期《科學》於1915年1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科學社草創之初頗為艱辛。在1914年9月的第一次月會上,發起人約定除了準備各自負責的文稿之外,每人每月還要節省出學費3-5元,作為雜誌的印刷費。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新聞》雜誌年度十大新聞
    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美國《科學新聞》(《Science 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新聞(Top 10
  • 卡拉威uPro獲《大眾科學》雜誌2009最佳新品獎
    卡拉威uPro榮獲《大眾科學》雜誌「2009年度最佳新品獎」  旨在獎勵全新卡拉威uPro Go™高爾夫GPS設備  2009年12月3日加利福尼亞州卡爾斯巴德訊 - (商業新聞) - 卡拉威高爾夫公司(NYSE: ELY)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新聞》雜誌年度十大新聞
    白石崖溶洞內景 蘭州大學供圖【本報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耿睿)12月18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
  • 騰訊企鵝輔導助陣青少年科學小會 聯手《科學》雜誌點亮孩子們的...
    12月28日,第三屆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下簡稱"科學小會")《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票選活動正式上線。本次活動由騰訊聯合全球頂尖科學雜誌Science(科學)發起,以旗下中小學輔導學習品牌騰訊企鵝輔導、QQ瀏覽器、騰訊看點為調研平臺,通過權威的科學內容和創新的傳播形式激發青少年對於科學話題的關注,並通過"中國小學生給世界科學家頒獎"、"百名優秀回答同學上Science封面"等方式,讓孩子們票選榜單、給科學家頒出自己心目中的科學大獎。
  • 《科學故事會》雜誌在京正式創刊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今天,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普研究所主辦的《科學故事會》雜誌創刊首發儀式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科學故事會》雜誌正式創刊,並面向全國公開發行。
  • 21年了,宣傳科學、破除迷信的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
    播了21年,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如果這是一檔正經的科普欄目,恐怕會死得悄無聲息。但強就強在,《走近科學》融合了悲哀與興奮、嚴肅與荒誕,比第六代的現實主義電影,更具寫實功力,給共和國人民提供了最具刺激性的電視娛樂。這是一個神奇產物,它的誕生,背後有一段宏大的歷史。
  • 科學群星閃耀時——記中國科學社與《科學》雜誌
    原標題:科學群星閃耀時——記中國科學社與《科學》雜誌「世界強國,其民權國力之發展,必與其學術思想之進步為平行線,而學術荒蕪之國無幸焉。」1915年1月,《科學》雜誌在上海創刊。其發刊詞,就是一篇「科學救國」的宣言書。比後來《青年雜誌》舉起科學與民主大旗,還要早8個月。《科學》由中國科學社創辦。
  • 《科學大眾》
    /t20201117_1037404_taonews.html 《科學大眾》
  • 李克強讚賞美國《科學》雜誌主編和中國科學界合作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記者馮悅)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天(13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美國《科學》雜誌主編瑪西婭·納特一行。  美國《科學》雜誌主編瑪西婭·納特女士是一位地球物理學家,她是去年剛剛成為《科學》雜誌新一任主編的。此前,她曾是美國地質調查局前局長。去年她卸任後,擔任了《科學》雜誌的主編。
  • 老雜誌:《少年科學畫報》1979年第1期
    老雜誌:《少年科學畫報》1979年第1期
  • 臺灣石尚企業大陸總部在江蘇省蘇州市成立
    (金蓮玉)據蘇州工業園區臺辦消息,日前,臺灣石尚企業的大陸總部在蘇州工業園區成立,旗下蘇州石尚博貿易有限公司、蘇州石尚展覽設計有限公司及罕莎貿易(蘇州)有限公司今年正式進駐大陸。目前石尚公司已經成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新星,自然科學布展及古生物化石修複方面聞名於海內外,大陸多個省級自然科學博物館紛紛邀請石尚擔當顧問,歐美許多國家級博物館都在委託石尚進行古生物化石修復,著名的《自然》雜誌和《科學》雜誌也都給予石尚公司古生物化石修復團隊很高評價。  此次石尚企業在蘇州成立企業總部,拓展計劃擴大至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勢必將帶來文化創意產業的震撼。
  • 《科學》將有開放獲取雜誌
    與《自然》和Plos One不同,同是世界出版領域的大腕,《科學》雜誌在當前開放獲取的歷史潮流面前似乎一直不為所動。不過,最近《科學》雜誌終於按捺不住,已經準備2015年啟動自己的開放獲取雜誌。
  • 美國《大眾科學》雜誌評出年度最佳交通技術
    美國《大眾科學》雜誌最近遴選出的交通領域最佳技術創新表明,無論是內燃機等傳統技術,還是無人駕駛等智能新貴,世界交通業在2016年正經歷著一場華麗的創新風暴。今年,美國知名消費品公司旗下4moms推出了可自行安裝和自動調整的智能座椅。這種座椅的基座包含20個傳感器,包括加速度計和陀螺儀,只要載體卡在基座上,就會不斷檢查接口的契合程度、調整並固定座椅的水平位置。家長則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上的App確認該座椅是否安全。
  • 臺北札記: 「這不科學」,但這就是臺灣智能硬體的邏輯
    在臺灣創業者看來,這才叫不科學。 Handy和iSperm的創始人很不解的說「我們這是知識經濟」。這也難怪,在深圳隨手就能買到廉價的元器件,在大陸總能找到物美價廉的器材,在臺灣就很難想像了。在臺北以擁有3D印表機、雷射雕刻機出名的Fab Cafe,有個創客童鞋告訴36氪,現在臺灣創客文化興起來,可以買到各種廉價元器件的淘寶功不可沒。
  • 嫦娥四號任務獲選《大眾科學》雜誌航空航天類年度「最佳創新獎」
    2019年底,美國《大眾科學》雜誌評選出「2019年度最偉大的100項創新」,嫦娥四號任務獲選航空航天類年度「最佳創新獎」。該雜誌報導原文如下:   中文譯文:  對中國國家航天局(ChinaNationalSpaceAdministration)而言
  • 《中國國家地理》:傳播地理科學之美
    1995年任首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1997年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2000年10月兼任總編至今。■雜誌檔案《中國國家地理》一本傳播地理科學前沿最新成就和觀念的優秀刊物,其前身為1950年創刊的《地理知識》,1998年改名為《中國國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