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群星閃耀時——記中國科學社與《科學》雜誌

2021-01-08 雲南網

原標題:科學群星閃耀時——記中國科學社與《科學》雜誌

「世界強國,其民權國力之發展,必與其學術思想之進步為平行線,而學術荒蕪之國無幸焉。」1915年1月,《科學》雜誌在上海創刊。其發刊詞,就是一篇「科學救國」的宣言書。比後來《青年雜誌》舉起科學與民主大旗,還要早8個月。

《科學》由中國科學社創辦。這是近代中國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綜合性學術社團。蔡元培、趙忠堯、梅貽琦、李四光、竺可楨……這些我們至今仍然熟悉的學者,均曾是中國科學社的社員。

中國科學社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在中國科學體制化的歷史上,這個群星閃耀的組織,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留美學生的「救國」之志

中國科學社的歷史,要追溯到1914年。

一群留美的中國學生,在閒談時講到了「科學救國」的話題。

有人提出,中國人最缺的莫過於科學,為什麼不能刊行一個雜誌向中國介紹科學呢?

就這麼你一句我一句,他們還真商討出了行動的雛形。留美學生們決定成立科學社,並出版月刊雜誌《科學》。

一開始,科學社不是一個學會組織,而是具有股份公司的性質。

當年的留美學生,大多就讀於康奈爾、哥倫比亞、哈佛和威斯康辛等名校,絕大多數為理工科背景。可以說,他們接受了系統、正規的科學訓練。留美期間,科學社的幾位創始人任鴻雋、楊銓、胡明復和趙元任等人,常常共謀濟世救民之策。他們慨嘆美國的物質文明,憂心國內的政局動蕩。他們比較中美差異,認為科學,正是其中關鍵。

1915年1月,《科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刷發行。為了讓雜誌順利出版,幾位發起人忙了整整一個暑假。為了籌集印刷費,社員還曾發起過「節食競賽」,為的就是多擠出點錢。

《科學》和市面上其他的中文雜誌頗有不同,其首次採用了漢字橫排版、西文標點符號。《科學》的宗旨,是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

1915年10月,科學社改組為中國科學社,成為一個學會組織,以「聯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為宗旨。1917年3月,中國科學社正式在中華民國教育部立案,成為中華民國法定的科學團體。

它想做的,遠不只是發行《科學》。中國科學社的事業規劃有發行月刊,翻譯科學書籍,編訂專門名詞,設立研究所、博物館,組織科學演講團,以及解決關於實業和科學上之疑難問題等。

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既要做科學普及,也要做科技創新,還要用科學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科學不在於搬運一枝一葉

1918年,中國科學社的大批骨幹社員陸續歸國,科學社事務所和《科學》編輯部遷回國內。

其實,向一個剛剛建立共和政體國家的民眾宣傳科學,難度可想而知。坦白講,當時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科學是什麼?

當時,國人不能區分科學與技術,甚至不能區分科學和魔術,覺得科學這東西,是玩把戲、變戲法。還有人認為,把外國發明的東西搬到中國來,中國人自然就會使用,也能模仿製造。

1916年,社長任鴻雋在中國科學社第一屆常年會上用「栽花」作比。他說,要擁有外國的花,不是將其一枝一葉搬運回國,而是要拿到花的種子和種植方法。「今留學生所學彼此不同,如不組織團體,相互印證,則與一枝一葉運回國中無異;如此則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均無移植之望;而吾人所希望之知識界革命,必成虛願;此科學所以成社也。」

中國科學社的社員寫了大量文章,闡明「何為科學」。

他們說,科學的核心,是科學精神。去偽存真是科學精神的精義。科學化的意義,不在於坐享科學成果,而是採取科學精神,用科學方法,把事情做好。學習歐美,不是要搬運專門技術,而是要學習科學文化。

為推動科普,中國科學社在出版《科學》外,還出版了更為通俗的讀物《科學畫報》。他們認為,要把科學的精髓一點一滴滲入民眾的細胞裡。他們還強調,科普是科學家的當然之責。儘管那時,真正的科學家是鳳毛麟角,但這些專家也都積極參加了科學社舉辦的各種科學普及教育活動,比如寫文章,組織參加演講等。

起而行之,研究學術,科學建國

中國科學社宣傳科學,但也曾被詬病為「光說不幹」。任鴻雋認為,科學研究的成果是進行科學宣傳的基礎。

1922年8月,中國科學社改組,宗旨由「聯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 改為「聯絡同志,研究學術,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

多了四個字——「研究學術」。

最典型也最成功的例子,是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的創建。後來,它成為民國科研機關的典範。胡適曾指出,中國學術界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生物研究所「在文化上闢出一條新路,造出許多人才」。生物研究所輔助了其他生物學研究機構,開啟了中國近代有組織、有系統的生物學研究,也為生物學研究培養和輸送了大量人才。

中國科學社曾有非常宏大的規劃,除生物所外,還計劃籌建理化、數學、衛生、礦冶及特別研究所;要做科學教育和科學出版,建博物館和圖書館。它想在全國建成一個龐大的學術機構網絡。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種種設想,最終大多落空。

抗日戰爭爆發後,生物所被焚毀。它的主要力量西遷重慶,仍然堅持開展工作。

是的,即使戰火紛飛,以中國科學社為代表的科學界,也在堅持發出自己的聲音。

1939年2月,中國科學社與《申報》合作,在《申報》創辦「科學與人生」專欄,宣揚以科學抗戰報國、抗戰救國、抗戰建國。在抗戰結束之前,中國科學社聯合多個專門學會召開了多次聯合年會,做學術交流之外,還為抗戰建國獻計獻策。

新中國成立後,任鴻雋也曾發表文章,呼籲科學家們摒棄成見,團結起來,通力合作發展科學事業。不僅要邁向世界科技前沿,還要著力找到國家建設中的實際問題並解決之。

1960年9月,任鴻雋將中國科學社的所有資產、設備都捐給了政府。他寫道:「中國科學社……認識到人民政府對於科學事業的重視,此後的工作,已經成為國家的事業,前途無限光明,無須私人組織來越俎代庖。」

眾多科學社學人的身影已經遠去。但他們的殫精竭慮,他們的奔走呼號,他們的思考倡議,穿過漫長歲月,仍能在這個時代,激蕩起回聲。

對了,那份《科學》雜誌,已經於1985年復刊。(張蓋倫)

相關焦點

  • 中國人自己的《科學》雜誌一百歲了
    中國科學社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綜合性自然科學學術團體,被稱為「科學的播火者」,為中國現代科學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雜誌封面和科學社會徽)  [愛迪生、李約瑟都是榮譽會員]  中國科學社的創建人之一,長期擔任社長的任鴻雋先生回憶起成立科學社的緣起時曾說:「距辛亥革命推翻幾千年的君主專制政體不過四年,脫離桎梏人心幾百年的八股文科舉制度不過十幾年。
  • CCF科學普及工委:2020年「群星計劃」師資招募
    當前是科技界群星閃耀的時代,祖國科技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何必刻意彌合普羅大眾和科學家認知層面的鴻溝,君不見致力於向民眾傳遞科學聖火的科普學者正與日俱增,科學普及的傳播力也呈方興未艾、星火燎原之勢。茹毛飲血的上古,正因有火種,才讓投石問路的先人們一次次化險為夷;群星閃耀的今天,也因薪盡火傳的迭代,才有今日科普如異彩綻放的火樹銀花般虹貫鬥牛的局面。
  • 世界歷史的14個永恆瞬間——人類群星閃耀時
    今天少東家給大家分享一部人物傳記——《人類群星閃耀時》,這部書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傳記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傳記名作之一。在這裡,少東家要重點介紹一下史蒂芬·茨威格(少東家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刺蝟哥」,這樣比較好記)。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科學「偶像天團」!who?
    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寫道:「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另外一本,則是《科學》雜誌。《科學》雜誌開宗明義地提出:「……世界強國,其民權國力之發展,必與其學術思想之進步為平行線,而學術荒蕪之國無悻焉。」
  • 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14個改寫人類歷史命運的瞬間!
    這本書,就是《人類群星閃耀時》!有人說,如果一個人讀完《人類群星閃耀時》,沒有被感動得至少起一次雞皮疙瘩,是打死也不信的。一方面因為書裡的故事太精彩,跌宕起伏,熱血沸騰。另一方面,這本書又特別好讀,很多人拿到書都是一口氣讀完,然後被感動得心潮澎湃!
  • 學術虛假與「群星閃耀」
    學術虛假與「群星閃耀」:在物理界有一張合影,被認為是物理史上「群星閃耀」的時代,這張合影就是1927年索爾維會議合影。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周光召:前輩科學家的精神風範
    ,決定創辦《科學》雜誌。經過一段時間的籌款和組稿,(科學》雜誌創刊號於1915年1月在上海出版。在此基礎上,同年10月25日成立了中國科學社,也就是中國科協前身的一部分。他們不僅沒有報酬,而且要節衣縮食,保證《科學》雜誌的出版發行。趙元任在自傳中寫道:「在中國科學社處於其幼年期間,我們這些創辦人試圖節省我們微薄的收入,以便使中國科學社得以維持。我的一位康奈爾同學鄧宗瀛發起了一個經濟上的節食競賽,一些時間是每天5角,另一些時間是每天3角5分,很快我們兩人都因感冒而躺倒。」
  • 群星閃耀的歷史(二)
    12歲時,被迫上街當報童。第二年又到一個書商兼訂書匠的家裡當學徒。訂書店裡書籍堆積如山,法拉第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如饑似渴地閱讀各類書籍,汲取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大英百科全書》中關於電學的文章。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一位書店的老主顧,在他的幫助下,法拉第有幸聆聽了著名化學家漢弗萊•戴維的演講。
  • 科學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研究「群星」閃耀—新聞—科學網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賀詞中,兩次提到科學衛星,表明了對我國基礎科學領域進展的高度關注。「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實施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讓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邁上新臺階。 量子科研領跑世界 6月16日,「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的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 「最小」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何以「群星閃耀」
    (第二軍醫大學供圖)平均年齡不到35歲,80%擁有博士學位,人人有國家級科研課題,個個有原創性科技成果———作為今年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的10個科研團隊之一,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可謂「群星閃耀」。鮮為人知的是,它是我國「最小」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只有30多人,但在每年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評審中,這隻「麻雀」總是位列第一梯隊。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 萬物雜誌攜手童心制物,用閱讀讓孩子離開屏幕
    萬物雜誌聯合童心制物 舉辦公益活動 給大家的孩子免費送科學福利啦! 快快喊上朋友一起申請吧! 每本雜誌都涵蓋了最前沿的7大科學領域: 宇宙太空、地球環境、工程機械、信息技術 建築設計、考古發現、生物科學
  • 你來的那天,群星閃耀
    更重要的是, 它們賦予了平凡一天 宇宙級的意義—— 你來的那天,群星閃耀! ——李商隱《嫦娥》 古人詩性和浪漫有餘, 但認知和研判不足, 隨著科技的發展, 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日趨科學, 表達卻愈顯困難。
  • 「好書推薦」開啟宏觀世界的大門——讀《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有感
    :24 來源: 長安街讀書會 舉報   開啟宏觀世界的大門——讀《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 世界十大最佳科學雜誌 了解科學的最佳雜誌
    科學雜誌是非科學門外漢的期刊,它包含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的最新新聞、發現和創新。它是由科學界的技術專家撰寫的,這裡我們列出了世界上十大最佳科學雜誌,其中有些可能是你平時喜歡看的。10.國家地理《國家地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雜誌之一,也是世界十大熱門科學雜誌之一。這本美國雜誌是科學和歷史愛好者的必讀讀物,它還以各種領域的有趣文章為特色,如地理、考古學、野生動物、旅遊、遺產和世界文化。
  • 哈勃精選 | 一個群星閃耀的疏散星團
    有趣的是,雖然這些閃耀的超級巨星誕生的時間相近,但是它們的大小、質量、溫度和顏色等都相去甚遠。而恆星的演化與其質量息息相關,因此這裡的很多恆星都處於不同的生命階段,這為研究恆星演化的生命周期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 約伯記中讓人驚嘆的科學!
    約伯記不但富於文學價值,並且對於大自然的各種奇妙現象有深刻的觀察。甚至有些地方與今日的科學暗相吻合。美國紐約科學研究臺臺長利梅博士(Dr.Harry Rimmer)曾對此加以特殊研究,發表於他所著的「科學與聖經的和諧」(Harmony of Science and Scripture)一書中(第四章)。該書暢銷歐美各處,一九四七年已出至第十二版。
  • 《科學》雜誌評出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單細胞基因活性分析技術突破拔得頭籌,成為年度頭號科學突破。 單細胞基因活性分析可讓研究人員逐個追蹤細胞發育,了解哪些基因會在胚胎早期發育時被開啟或關閉。
  • 《好萊塢往事》群星閃耀 影迷大讚昆汀:不愧是你
    電影還有埃米爾·赫斯基、瑪格麗特·庫裡、蒂莫西·奧利芬特、奧斯汀·巴特勒、達科塔·范寧、布魯斯·鄧恩及阿爾·帕西諾等影星的加盟,昆汀為了塑造群星閃耀的好萊塢黃金年代可謂絕不含糊!小丑女化身1969「當紅炸子雞」昆汀力造好萊塢輝煌時代 群星復古摩登逐夢演藝圈在電影最新發布的海報中,萊昂納多
  • 大陸知名少年科學雜誌《科學大眾》正式在臺灣發行
    大陸知名少年科學雜誌《科學大眾》正式在臺灣發行 2017-08-01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   中新社新北8月1日電 (記者 路梅 李欣)大陸知名少年科學雜誌
  • 中科大教授:馮友蘭曾發表英文文章,討論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科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石雲裡:到了民國初期一些留學歐美的留學生認為中國古代是沒有科學的,這種觀念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任鴻雋。他在1913年到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專業學習,為了向中國全方位的傳播西方的科學,他參與成立了中國科學社,而且創辦了《科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