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學群星閃耀時——記中國科學社與《科學》雜誌
「世界強國,其民權國力之發展,必與其學術思想之進步為平行線,而學術荒蕪之國無幸焉。」1915年1月,《科學》雜誌在上海創刊。其發刊詞,就是一篇「科學救國」的宣言書。比後來《青年雜誌》舉起科學與民主大旗,還要早8個月。
《科學》由中國科學社創辦。這是近代中國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綜合性學術社團。蔡元培、趙忠堯、梅貽琦、李四光、竺可楨……這些我們至今仍然熟悉的學者,均曾是中國科學社的社員。
中國科學社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在中國科學體制化的歷史上,這個群星閃耀的組織,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留美學生的「救國」之志
中國科學社的歷史,要追溯到1914年。
一群留美的中國學生,在閒談時講到了「科學救國」的話題。
有人提出,中國人最缺的莫過於科學,為什麼不能刊行一個雜誌向中國介紹科學呢?
就這麼你一句我一句,他們還真商討出了行動的雛形。留美學生們決定成立科學社,並出版月刊雜誌《科學》。
一開始,科學社不是一個學會組織,而是具有股份公司的性質。
當年的留美學生,大多就讀於康奈爾、哥倫比亞、哈佛和威斯康辛等名校,絕大多數為理工科背景。可以說,他們接受了系統、正規的科學訓練。留美期間,科學社的幾位創始人任鴻雋、楊銓、胡明復和趙元任等人,常常共謀濟世救民之策。他們慨嘆美國的物質文明,憂心國內的政局動蕩。他們比較中美差異,認為科學,正是其中關鍵。
1915年1月,《科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刷發行。為了讓雜誌順利出版,幾位發起人忙了整整一個暑假。為了籌集印刷費,社員還曾發起過「節食競賽」,為的就是多擠出點錢。
《科學》和市面上其他的中文雜誌頗有不同,其首次採用了漢字橫排版、西文標點符號。《科學》的宗旨,是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
1915年10月,科學社改組為中國科學社,成為一個學會組織,以「聯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為宗旨。1917年3月,中國科學社正式在中華民國教育部立案,成為中華民國法定的科學團體。
它想做的,遠不只是發行《科學》。中國科學社的事業規劃有發行月刊,翻譯科學書籍,編訂專門名詞,設立研究所、博物館,組織科學演講團,以及解決關於實業和科學上之疑難問題等。
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既要做科學普及,也要做科技創新,還要用科學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科學不在於搬運一枝一葉
1918年,中國科學社的大批骨幹社員陸續歸國,科學社事務所和《科學》編輯部遷回國內。
其實,向一個剛剛建立共和政體國家的民眾宣傳科學,難度可想而知。坦白講,當時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科學是什麼?
當時,國人不能區分科學與技術,甚至不能區分科學和魔術,覺得科學這東西,是玩把戲、變戲法。還有人認為,把外國發明的東西搬到中國來,中國人自然就會使用,也能模仿製造。
1916年,社長任鴻雋在中國科學社第一屆常年會上用「栽花」作比。他說,要擁有外國的花,不是將其一枝一葉搬運回國,而是要拿到花的種子和種植方法。「今留學生所學彼此不同,如不組織團體,相互印證,則與一枝一葉運回國中無異;如此則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均無移植之望;而吾人所希望之知識界革命,必成虛願;此科學所以成社也。」
中國科學社的社員寫了大量文章,闡明「何為科學」。
他們說,科學的核心,是科學精神。去偽存真是科學精神的精義。科學化的意義,不在於坐享科學成果,而是採取科學精神,用科學方法,把事情做好。學習歐美,不是要搬運專門技術,而是要學習科學文化。
為推動科普,中國科學社在出版《科學》外,還出版了更為通俗的讀物《科學畫報》。他們認為,要把科學的精髓一點一滴滲入民眾的細胞裡。他們還強調,科普是科學家的當然之責。儘管那時,真正的科學家是鳳毛麟角,但這些專家也都積極參加了科學社舉辦的各種科學普及教育活動,比如寫文章,組織參加演講等。
起而行之,研究學術,科學建國
中國科學社宣傳科學,但也曾被詬病為「光說不幹」。任鴻雋認為,科學研究的成果是進行科學宣傳的基礎。
1922年8月,中國科學社改組,宗旨由「聯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 改為「聯絡同志,研究學術,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
多了四個字——「研究學術」。
最典型也最成功的例子,是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的創建。後來,它成為民國科研機關的典範。胡適曾指出,中國學術界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生物研究所「在文化上闢出一條新路,造出許多人才」。生物研究所輔助了其他生物學研究機構,開啟了中國近代有組織、有系統的生物學研究,也為生物學研究培養和輸送了大量人才。
中國科學社曾有非常宏大的規劃,除生物所外,還計劃籌建理化、數學、衛生、礦冶及特別研究所;要做科學教育和科學出版,建博物館和圖書館。它想在全國建成一個龐大的學術機構網絡。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種種設想,最終大多落空。
抗日戰爭爆發後,生物所被焚毀。它的主要力量西遷重慶,仍然堅持開展工作。
是的,即使戰火紛飛,以中國科學社為代表的科學界,也在堅持發出自己的聲音。
1939年2月,中國科學社與《申報》合作,在《申報》創辦「科學與人生」專欄,宣揚以科學抗戰報國、抗戰救國、抗戰建國。在抗戰結束之前,中國科學社聯合多個專門學會召開了多次聯合年會,做學術交流之外,還為抗戰建國獻計獻策。
新中國成立後,任鴻雋也曾發表文章,呼籲科學家們摒棄成見,團結起來,通力合作發展科學事業。不僅要邁向世界科技前沿,還要著力找到國家建設中的實際問題並解決之。
1960年9月,任鴻雋將中國科學社的所有資產、設備都捐給了政府。他寫道:「中國科學社……認識到人民政府對於科學事業的重視,此後的工作,已經成為國家的事業,前途無限光明,無須私人組織來越俎代庖。」
眾多科學社學人的身影已經遠去。但他們的殫精竭慮,他們的奔走呼號,他們的思考倡議,穿過漫長歲月,仍能在這個時代,激蕩起回聲。
對了,那份《科學》雜誌,已經於1985年復刊。(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