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教授:馮友蘭曾發表英文文章,討論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科學

2020-12-05 抱膝先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石雲裡:到了民國初期一些留學歐美的留學生認為中國古代是沒有科學的,這種觀念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任鴻雋。他在1913年到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專業學習,為了向中國全方位的傳播西方的科學,他參與成立了中國科學社,而且創辦了《科學》雜誌。

在該雜誌第一期上他就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他把中國近代以來的積貧積弱歸咎於中國古代沒有科學。而把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的原因歸咎於沒有科學方法,尤其是當時認為作為歐洲近代科學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方法——歸納法。

任鴻雋是學習自然科學的一個代表,除他之外,一些在國外學習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留學生也有類似的觀點。比如到了1925年,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的馮友蘭,他也發表了一篇英文文章,討論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科學。他把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古代歷史和哲學兩方面的原因。

與此同時國內外一批留學生,或者至少是受過近代歐洲科學教育的一批學者卻在尋找中國古代的科學。比如說李儼、錢寶琛,這兩個人都是受過現代數學教育的,他們從1918年開始就對中國古代數學史進行了非常系統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可謂是著作等身。

天文學方面,比如說高魯、高平子、朱文鑫,這是中國第一代現代天文學家,他們也用了很大的精力來研究整理中國古代的天文學。

還有化學家李喬蘋,他更是用中、日、英三種文字寫了中國化學史。

受過科學訓練的譚戒甫,還有留學受過很好物理學教育,同時有很好國學訓練的錢臨照,他們卻在挖掘中國古代的物理學,尤其是《墨經》中的力學和光學知識。

後來成為著名藥物學家的顧學裘,他不但認為中國古代存在那些分門別類的科學,而且認為中國古代科學的整體也是很發達的。他對於只顧著去學習西方近代科學而完全忽略中國傳統科學的那些人提出了批評。他說中國之所以科學落後,搞不上去,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連自己的事情都沒有搞清楚,那怎麼可能把科學學好。

未完待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本號,歡迎留言轉發!

相關焦點

  • 他曾是中科大最年輕教授,現全職回國與姚期智合作量子信息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 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在辭去美國密西根大學費米講席教授職位後,量子信息科學家段路明近日獲聘成為首位「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同比他年長三歲的著名量子信息科學家潘建偉一樣,段路明出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人在本世紀初嶄露頭角,並被破格晉升為教授。
  • 中科大教授發表超120頁長篇論文成功證明幾何學猜想
    近日,中科大數學教授在幾何學頂刊《微分幾何學雜誌》發文,這篇超過120頁的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論文被菲爾茲獎得主高度讚揚該研究成果是「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這篇從投稿到刊發耗時六年的重磅文章
  • 如何看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要求發表一篇中文文章?
    事件起因:2019年6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韓正甫教授要求:自2019年入學的博士開始,必須發表1篇中文文章或論文才能畢業,哪怕是媒體、雜誌的科普文章。小西一下子就想到百家號發文,之前在百家有關注幾個中科大的在讀博士生,非常優秀!
  • 現代科學發展與中國古代哲學思維
    黃教授寫了《希格斯玻色子、格物致知與四大皆空》一文,向湯教授請教。湯教授寫了回信。兩者均發表在《中華讀書報》(2013年1月16日)。接著,黃教授又寫了《科學與儒學——答湯一介先生復函》,又發表於《中華讀書報》(2013年1月23日)。這場中年科學家與老年哲學家之間關於「科學與哲學」的對話,一時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認為它是一個頗有深意的「文化事件」。
  • 馮友蘭老人臨終前囑咐「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1990年,中國一顆巨星,不幸隕落。這位隕落的巨星就是就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我不知道大家了解馮友蘭先生嗎?「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和學術史上,還沒有哪部著作能像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這樣久傳不衰,在世界範圍內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這是世人對馮友蘭以及他的作品的評價。這樣一位對中國有巨大貢獻的先生,臨終前其學生問他,還有什麼要囑咐的嗎?
  • 耗時11年、120頁論文,中科大教授解決微分幾何20多年難題
    曉查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由於論文篇幅大、審稿周期長,這篇論文從投稿到正式發表花了6年時間。發表周期如此之長在數學界並不鮮見,比如今年日本數學家望月新一發表的論文就審核了8年。
  • 手握4篇CNS的中科大網紅教授再獲重量級大獎
    中科大物理學院有一位風靡全校的高顏值網紅教授,他因為帥氣的外型和青春的形象而備受學生追捧,在過去一段時間,他上課的照片曾在校內平臺廣泛傳播。林毅恆教授,年僅33歲的他已經是中科大的博士生導師,近日,還摘得了中國科學界一重量級大獎「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該獎旨在支持國內高校與海外機構競爭吸引最頂尖的人才,為中國未來20年的科技事業發展培養領袖之才。
  • 中國古代五千年文明史中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系統的科學?
    然而,問題來了:為何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技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近代科學卻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產生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1942—1946年,李約瑟曾擔任英國駐華大使館科學參贊、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等職。其第二任妻子魯桂珍祖籍湖北,也是資深的科學技術史專家、營養學博士。李約瑟夫婦及其助手經過長期(約50年)的研究,編纂出了長達15卷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被認為是世界上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最完備、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裡程碑式的著作。
  • 中科大高顏值後浪:師從諾獎得主,33歲已發表3篇Nature
    520是一個甜蜜的日子,就在許多人忙著領證秀恩愛的時候,中科大的後浪卻在當天發表了自己第3篇Nature正刊文章!他就是年僅33歲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毅恆,就在5月20日當天,他作為第一作者的重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科大教授耗時11年解決兩大數學猜想,他是第三位獲西蒙斯獎華人數學家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二人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該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已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上發表,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
  • 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清華教授:中國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接受「人文清華講壇」獨家專訪時指出:世界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其實是個假問題,關鍵在於科學與技術的區別,中國古代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中國古代技術發達,「在運用自然知識造福於人類生活這方面,遠遠走在世界前面」,但不是科學發達。
  • 中科大教授熊宇傑:回國才有「歸宿感」
    25日,這位36歲的年輕教授向媒體透露,回國短短幾年時間,先後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首屆中國化學會納米化學新銳獎、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首屆「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的秘訣,談自己的「歸宿感」。
  • 中科大教授獲何梁何利獎
    近日,中科大兩位教授榮膺何梁何利獎,分別是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數學學院葉向東教授和中科大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執行院長吳楓教授。長期深耕基礎數學理論研究,憑藉「動力系統的結構及其複雜性研究」項目作為第一完成人曾獲得2018年度自然科學二等獎(在當年全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獲獎名單中排名第一),2019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此前還獲得過陳省身數學獎和國家傑青、長江特聘教授稱號。
  • 「魔角石墨烯王者」曹原接連突破,但中科大教授認為學術水平一般
    2018 年 3 月,就讀於 MIT 攻讀博士學位的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曹原,發表了兩篇 Nature 論文,報導石墨烯超導的重大發現。一個月後,曹原受到了來自母校教授的 diss。2019 年 1 月 17 日,中科大教授吳明衛在微博上講了兩件事。曹原在中科大做報告時,對提問中的物理問題一問三不知;曹原上過他的課,但他對曹原毫無印象,曹原也沒有通過他的課程。
  • 中科大教授質疑曹原:物理水平很一般,網友:誰給你的勇氣?
    中科大教授質疑曹原:物理水平很一般,網友:誰給你的勇氣?前段時間,中科大教授吳明衛在談及「天才少年」曹原時表示:曹原的物理水平很一般,在科大作報告時很多物理問題一問三不知。他說上過我的《固體物理》,但我對他毫無印象,說明他不是那些突出的學生,更沒有通過我的課程。
  • 用英語撰寫中國哲學
    布德認為馮友蘭足以擔當此任,他說:「有關中國哲學的英文書籍和文章為數並不少,但通常不是太專門,就是通俗到了乏味、沒有價值的地步。讀者現在手持的這卷書堪稱是第一本對中國哲學,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介紹的英文書籍。這樣一本書出自中國知識界公認的最優秀學者之一的筆下,就它的問世,有了更大的意義。」
  • 貢獻幾乎為零,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
    科學的本質是「刨根問底」,中國古代以詭辯、自圓其說代替研究技術背後的規律,科學問題並沒有被嚴肅對待。即便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也只是技術而非科學。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呢?然後,小淳教授很快就在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當然是支持把陰陽五行放到《基準》裡面。這不是糟得很,而是好的很。
  • 中科大教授再獲國際大獎!一看年齡,還是80後
    話說最近,美國物理學會(APS)宣布將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頒發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青年教授因為陸朝陽出生於1982年12月,今年的生日還沒有過,按照周歲計算的話,38周歲還不到,是一位標準的80後。如此一位年輕人,不僅是中科大的教授,同時,還在國際上屢獲大獎,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 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呢?
    這個提問實際上是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了類似的提問:它提出:為什麼中國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卻沒有發生像歐洲工業革命那樣的科學革命和產業革命呢?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外很多人進行了討論,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但大都圍繞在哲學與科學的層面上的 討論,我也就不再這兩方面展開討論了。
  • 清華教授臨終留下勸告:要注意《周易》不是迷信!會讓中國更強大
    北京友誼醫院裡面,奄奄一息的清華老教授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清華老教授就是馮友蘭先生,先生被尊稱為「現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何許人也?馮友蘭,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