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角石墨烯王者」曹原接連突破,但中科大教授認為學術水平一般

2020-08-10 讀懂科學

2018 年 3 月,就讀於 MIT 攻讀博士學位的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曹原,發表了兩篇 Nature 論文,報導石墨烯超導的重大發現。

圖片來源:Nature 官網截圖

當年 12 月 18 日,曹原登上 Nature 年度科學人物榜首。

Nature 發布 2018 年度科學人物,曹原榜首。圖片來源:Nature 網站報導截圖

所謂物極必反。一個月後,曹原受到了來自母校教授的 diss。

2019 年 1 月 17 日,中科大教授吳明衛在微博上講了兩件事。曹原在中科大做報告時,對提問中的物理問題一問三不知;曹原上過他的課,但他對曹原毫無印象,曹原也沒有通過他的課程。基於以上兩點,吳明衛教授認為曹原的物理水平很一般。微博的後段,吳教授借用「功人和功狗」的典故來影射曹原和他的導師,並譴責媒體對曹原的捧殺。

圖片來源:吳明衛教授微博截圖

作為「前浪」的吳教授,顯然不似 B 站裡的何冰老師那樣對「後浪」們那麼溫柔。然而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後浪來了,前浪當然可以品評,重點是 —— 這些批評到底有沒有落到點子上

高下之分?

吳教授對曹原的批評,首先針對曹原的物理水平。在吳教授看來,曹原的物理水平「很是一般」。

水平高低是個相對的概念。同樣是打拳擊的人,輕量級的肯定揍不贏重量級的拳手;即使是同等重量級,在拳擊規則裡,打 MMA 的肯定打不過職業拳擊手。誠然,上述兩種情況都可以分出雙方的勝負,但這種勝負並不代表水平高低。所以,水平是不是一般,得看站在什麼位置來評判。

物理界材料界的大牛很多,吳教授的父親是吳杭生院士,大概他從小就認識了不少牛人。拿著牛人的標準,來看一位仍然博士在讀的學生,感覺「很是一般」似乎也無不可。

如果放在學生的角度看,事情可能就不同了。

圖片來源:Nature 官網

雖然沒人知道曹原未來如何,但看到今天,曹原一路開掛的履歷幾乎可以吊打任何吃學術飯的學子(和部分教授)

畢業於深圳最好的高中,14 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18 歲獲得郭沫若獎學金,22 歲發表兩篇 Nature 文章並被評為當年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今年 24 歲的他,又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Nature 發表兩篇論文。這份履歷,真的閃閃發光。

圖片來源:Nature 官網截圖

吳教授對曹原水平的高低判斷,也有一定原因來自研究領域的不同。

曹原是做實驗學科的,吳教授則是搞理論的。學術界中,研究理論的總會覺得做實驗出身的不懂原理,只知道傻幹。很多做理論的,經常不明白為什麼做實驗的人碰到問題只知道試;反過來,做實驗的人,也總覺得做理論的是事後諸葛亮,只知道 docking。

吳教授在微博中就說:我相信該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應該是不錯的,但物理水平很一般。這樣的批評,大有拳擊手批評 MMA 選手不懂拳擊的意味,同樣有失公允。

在學生們眼中神仙般存在的曹原,很有可能在「更高重量級」的人,比如作為教授的吳明衛或是院士們諾獎們眼中,仍然「不夠打」。

功狗功人?

吳教授對曹原的批評,也針對了論文裡曹原的學術貢獻。在吳教授看來,曹原充其量就是「功狗」罷了,貢獻不如外界宣傳的這麼大。

微博中所說的「功人與功狗」,出自典故《史記・蕭相國世家》,原文是: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

吳教授引用這個典故,一來想說明曹原發的兩篇 Nature 文章,功勞大頭在老闆 Pablo 那裡,他也確實說自己聽過 Pablo 報告,水平可以的;二來,他大概是想對曹原進行嘲諷 ——「狗」在現代漢語中多數時候不是褒義詞。

把人說成狗,不免有話中帶刺之嫌。行裡更恰當的說法是:導師是腦,學生是手。

任何實驗學科的研究,不僅需要腦裡有好想法,還需要手上有好手藝,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再好的想法都只是空中樓閣,再好的手藝也只能束之高閣。只有「腦手兼得」才能「得心應手」最後「心想事成」。

吳教授一直從事理論物理的研究,也許對這一點的理解還不夠透。若按照吳教授的邏輯,那絕大部分學生都是「功狗」了。

關於「腦」和「手」,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這是由學術生態決定的。導師寫本子申請基金,研究肯定要大致按照基金本子的思路來。導師不可能招收一個來了就自己做研究的博士生。站在導師的角度想:我辛辛苦苦弄來了科研經費,怎麼會讓一個博士生獨立做他感興趣的研究呢?沒人做這個冤大頭的。

當然,此刻正在搬磚的碩博生們,也完全不必因為自己是「手」或是「功狗」而不開心。實驗科學出身的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在中科院上海神經所 2004 年的年會上曾提到過「Ideas are cheap. It’s the experiment that counts.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圖片來源:廈門大學官網

只要是正經做科研的,每天讀文獻做實驗,誰腦子裡沒有幾個 idea?學界的熱點和重要問題,大家都知道,都琢磨過,都有點若有若無的小想法,這都是 idea。

但科學是講證據的。即便純理論研究,最後還是要落實到實驗。只有 idea 發不了好文章,必須要有實驗支持。誰把實驗做完整,誰就有主要貢獻。這個貢獻往往體現在論文的作者排名裡。

再說了,實驗誰做的,清清楚楚,看實驗記錄就好了。中科院還剛發文件,要求做好科研活動中的原始記錄。

可 idea 呢?師生合作裡,彼此的想法很難分清楚,在相互交流中,idea 是共有的,大家都有份。一個課題組內部大家都有份,現在學術交流加強了,課題組之間或許也都有份。除了那些真正「驚世駭俗」的 idea 之外,想法肯定不完全是一個人的。

所以,「功狗」也好,「手」也罷,實驗科學中實驗的重要性不可以被貶低。吳教授的說法,不但有失風度,而且寒了實驗科學碩博生們的心。

捧殺造神?

吳教授的批評,最終落腳到媒體的過分鼓吹。如他所言,曹原「哪怕是天才,這樣下去也會被中文網際網路上這些毫無道德底線的雞湯媒體捧殺」。

老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但張愛玲卻說「出名要趁早」。早早出名,為名所累,對於一個初生牛犢的優秀後浪而言,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還未為可知。

特別是在網絡時代,無論好壞,都會被指數級放大。在這個意義上,吳教授的批評儘管言辭略顯激烈,卻也並非毫無道理。「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讀過。魯迅先生在 80 多年前就專門撰文討論《罵殺與捧殺》。

魯迅,圖片來源:《北大演講錄 —— 話說周氏兄弟》

可是,反過來說,任何一個邁向成功的人,難道不是都要面對潛在的「捧殺」嗎?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天才是不被允許默默成長的。一個人既然優秀,獲得了些許成績,那大概率要被媒體「捧」。

從弘揚正能量的角度,也確實應該被「捧」。至於是否以「捧」致「殺」,其實並不取決於外界,而是取決於當事人的內心。

媒體的誇讚並不必然地導致「捧殺」,但卻是曹原成功之路上必經的考驗。冷靜而平穩的心態,以及清醒認識自己的能力,需要在誇讚和吹捧中得到訓練與檢驗。除非曹原擁有這樣的素質,否則便無法更好更遠地在漫漫學術長路上走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說,媒體的吹捧有其積極性,甚至必要性,是試金石。

吳教授的提醒,非常及時,但 pH 略微低了點。

學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學術圈的生態也在變化。後浪不僅不斷趕超前浪,而且還一浪高過一浪。

進步永無止境,並且代代接棒,這是歷史的必然。前浪們不但應該用平常心看待這個事實,同時還應該有一種「成人之美」或者「提攜後進」的覺悟,即魯迅先生所說的「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

前浪不要畏懼或妒忌後浪之洶湧澎湃,反而要發自內心地盼著這後浪更洶湧些,更澎湃些。因為這是對學術圈對全人類都有好處的事情。

前浪即使批評,出發點也應是為了後浪的進步。比如,不要直接說人家理論水平不行,而是提醒一下,可以提高一點理論水平,這樣對學術發展更有利。

畢竟「氣有浩然,學無止境」,即便如中科大這樣一流高校的教授,也一定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嘛。這話沒毛病吧?

源於生物學霸,作者 SOOF。

相關焦點

  • 魔角石墨烯先驅曹原非常規超導體發現後
    緊接著, 一個重磅消息瞬間引爆全球,讓全世界學者都望塵莫及的《Nature》,竟然一天之內連續刊登了兩篇,關於石墨烯超導的論文!此時距離發現超導體,已過去足足107年了,世界終於迎來了這個領域的重大突破!而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就是中國人,曹原!  2019 年 1 月 17 日,中科大教授吳明衛在微博上講了兩件事。
  • 《自然》同期兩論文解密魔角石墨烯,95後曹原再做貢獻
    6月11日,世界頂尖學術雜誌《自然》第三次同期發表兩篇有關魔角石墨烯的論文。「天才少年」曹原的名字再次出現。雖然這次他沒有出現在第一作者的醒目位置,但這反映出曹原參與開闢的這個新興方向確實吸引不少材料學同行加入,不斷有拓展成果湧現。
  • 天才少年曹原遭質疑,中科大博導:這人物理水平很是一般
    且2018年在《自然》雜誌背靠背連續發表2篇關於石墨烯超導的論文,直接登上了《自然》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榜首。並在2020年,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自然》論文,報告了他們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24歲的年紀,就解決了一個困擾人類近百年的超導難題,並手握世界頂級期刊《自然》4篇論文, 曹原這溢出的天賦讓全世界都為之矚目。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駕馭者」王者歸來
    兩年前,2018年3月6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第一作者也是曹原。通訊作者通常由教授等課題組長擔任。曹原成為通訊作者,表明他是論文的主要創意貢獻者之一。據 Nature特稿透露,曹原在中國科技大學讀本科時的指導老師、中科大物理學家曾長淦表示,全球各大高校已經在用博士後職位,甚至是教職崗位來吸引他,「在中國的凝聚態物理學家中,每個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 不是後浪是海嘯:麻省理工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
    曹原於 1996 年出生,籍貫四川成都,2010 年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併入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是 2014 年中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獎——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現為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師從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 Pablo Jarillo-Herrero。
  • 不是後浪是海嘯: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兩連發
    曹原於 1996 年出生,籍貫四川成都,2010 年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併入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是 2014 年中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獎——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現為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師從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 Pablo Jarillo-Herrero。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很多人知道中科大,就是因為中科大出了很多的天才,比如著名的天才寧鉑,寧鉑(1965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78級少年班成員,當時曾被譽為「第一神童」,不過2003年,中科大第一神通出家為僧。讓中科大曾經灰頭土臉。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據納米人微信號消息,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另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
  • 中科大比肩清北的殺手鐧!先後培養了莊小威和曹原
    在群星璀璨的中科大少年班,莊小威和曹原是其中的代表。莊小威,87級少年班校友,現任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全球著名的生物學家,更是兼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歸國之子」曹原的石墨烯是種什麼科技?
    如果一個人14歲就能以669分的成績考入中科大,那麼他會被冠以「神通」稱呼;如果一個人能夠在「自然」雜誌發表一篇論文,那他的學術水平就非常強;如果一個人在24歲的時候就已經在「自然」雜誌發表了四篇論文,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學術大牛」;如果一個學術大牛在國外頂尖大學已經功成名就,被描述成選擇毅然回國,那他會吸引所有中國人的目光,會被稱為「國家驕傲」,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甚至是被稱為「當代
  • 誰是曹原??
    其實,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就在網站連發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論文,並專門配發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Eugene J. Mele對這一重大突破的評述。曹原也因此成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
  • 誰是曹原?
    其實,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就在網站連發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論文,並專門配發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Eugene J. Mele對這一重大突破的評述。曹原也因此成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
  • 曹原——攻克石墨烯超導世紀難題的中國年輕人
    雖然之前也有很多科研工作者對「石墨烯」材料產生過類似想法,但是實驗效果並不好。曾有人妄言:若按照當前的技術水平實現卡莫林超導電性的材料,再過五十年都研究不出來!那種發自內心的絕望讓很多物理學家飽受煎熬。直到2018年3月,這位22歲的中國少年曹原,成功實現了石墨烯「超導實驗」,攻克了困擾人類107年的世紀難題,震驚全世界!
  • 深圳走出的「石墨烯天才」曹原一天兩登《自然》雜誌
    他與其博士生導師巴勃羅·賈裡洛·埃雷羅連發兩篇《自然》文章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這是繼2018年後曹原第二次實現《自然》「背靠背」發文世界頂級期刊簡言之,曹原在自己「一戰成名」的石墨烯「魔角」領域中,取得了新的突破。曹原《自然》最新發文其一曹原《自然》最新發文其二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曹原第一次「徵服」《自然》了。令他名聲大噪的是2018年3月6日,《自然》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第一作者就是曹原。
  • 「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95後「天才少年」曹原
    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論文。曹原曾因發現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而被譽為「石墨烯的駕馭者」。
  • 發表17篇NS,曹原的導師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有多牛!
    正如Robert所言,從那之後,魔角石墨烯便一發不可收拾,接連登上《Nature》&《Science》,成為了國際前沿研究領域最熱門的話題。與此同時,更多的研究人員也參與進來研究魔角石墨烯的非常規超導機制,是否與高溫超導的機制相同,或是對高溫超導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而這一新興領域的開創者Pablo教授,也因此獲得了今年的沃爾夫物理學獎和巴克利獎。前者經常被認為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外,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其中約有1/3的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榮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者則是凝聚態物理界最高獎。
  • 天才少年曹原一天連登兩次《自然》雜誌,教授吳明衛:一般
    這位登上了2018年全球頂級科學雜誌封面人物,成為當年影響世界十大科學人物第一名的"天才少年",所獲得的成就在國內已經無人能及,更是成為石墨烯研究學術界鮮有的突破者。 提起曹原,他的老師和很多學術前輩都是讚不絕口,毫不掩飾為他而驕傲之情。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同日發表2篇Nature 石墨烯超導又有新突破
    · 石墨烯超導「天才少年」曹原再次同日發表2篇 Nature,石墨烯超導又有新突破曹原  圖片來源:Nature當地時間 5 月 6 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生曹原在 Nature 同時發表兩篇論文,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22歲在讀博士生發現石墨烯「魔角」,榮登Nature全球十大科學人物榜首
    北京時間12月19日零時,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Nature)發布了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22歲的天才少年、麻省理工學院在讀博士生曹原名列榜單首位。2018年3月5日,《自然》連續刊發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這是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
  • 天才少年|曹原
    2020年5月6日,科學界傳來一個大消息,年僅24歲的曹原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Nature,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Nature,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難道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