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高齡期刊的「第二春」 |
《植物學報》英文版影響因子升至3.75 |
從不被知曉到位列全球排名第12位,影響因子從0.432上升至3.75,短短數年間,一本有著61年歷史的期刊實現了「華麗轉身」,蛻變為重量級刊物。它的秘訣是什麼?
■本報記者 丁佳
近日,由中科院主管、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國植物學會共同主辦的植物學英文國際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植物學報》英文版,簡稱JIPB)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其2012年影響因子升至3.75,在全球植物科學非綜述類期刊中排名第12位,在所有SCI收錄的151種中國科技期刊中位列第7。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黨委書記種康表示,這些數字意味著這本「經典的中國植物科學期刊終於跨入了本領域國際優秀期刊的行列」。
JIPB成功的秘密是什麼?
「老城改造」更不易
JIPB的前身《植物學報》創辦於1952年。在61年的發展歷程中,它發表過一大批對國內外植物科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優秀論文。1952年~2012年在《植物學報》和JIPB上發表文章最多的前15位作者中,已有7位成為中科院院士,另8位亦成長為中國植物學各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
1998年,刊物確立了作為中國植物學科的一個重要窗口率先走向國際的發展目標,並於當年被SCI收錄。2005年,JIPB與Wiley-Blackwell出版社合作,正式實現了發行的國際化。
但這條國際化的道路並不平坦。當時,JIPB的影響因子只有0.432,國際知名度低,許多國外同行未曾聽說,半數以上的文章對SCI影響因子貢獻為零……
「我2007年接手這本期刊,經歷過很痛苦的時期。」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JIPB主編劉春明坦承,「新雜誌的國際化比較容易,但老雜誌就很難。這就好比老城改造比建新城難得多一樣,有很多遺留問題要去解決。」
劉春明是這本雜誌的第10位主編,擺在他面前的,顯然是一個「歷史重任」。
「我們沒有『裝飾性』編委」
編委是劉春明手中的一張「王牌」。JIPB實行編委辦刊,稿件的學術把關完全由國內外一線科學家組成的編委隊伍負責。目前,JIPB編委會共有80人,其中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等15個國家的外籍編委52人,佔65%。
「編委是雜誌的招牌,編委團隊的質量決定了雜誌能否辦成一流的刊物。」劉春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與JIPB想要聘任的編委都曾當面聊過,「我要讓他們知道中國在辦這本雜誌,需要他們的幫助」。
但是,求賢若渴並不等於可以「放水」。劉春明接手雜誌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狠心把一些名氣很大,但由於工作太忙沒有太多時間為雜誌工作的著名專家給「剔」了出去。「我們要求每個編委必須要能有直接的投入,從內心深處感到自己是雜誌的一分子。我們一個『裝飾性』編委都不要。」
如此務實的態度換來了編委的尊重。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Bill Lucas本人雖是國際頂尖植物學雜誌《植物細胞》的副主編,但做了JIPB編委後,他花了大把精力在這本刊物上,還每年到中國來講學,為JIPB的讀者和作者進行寫作培訓。「我在JIPB上投入的心血比在《植物細胞》上還要大得多。」他說。
中國雜誌的「氣質」
解決了編委問題,還有作者的問題需要解決。JIPB追蹤多個頂級國際刊物的作者,以主編名義發送約稿信,並通過開設稿件審理快速通道、稿件接收後不收取版面費等方式,快速將海外投稿比例提高到51%。
但這並不意味著JIPB就放棄了國內作者。「中國科學家都喜歡追逐國際刊物,所以最開始的時候,國內專家的確不願意投我們,我們反倒還有點死纏爛打的意思。」劉春明說,「但現在,國內一流植物學家沒在我們這裡發表過論文的極少。」
這一轉變背後的原因,除了7年間影響因子提高了近7.7倍外,還有JIPB一直在堅持的一條信念:在中國辦雜誌,決不能傷害中國科學家。
「我們了解到,一些新創辦的雜誌通過刻意壓低國內文章比例,很容易就能在短時間內把影響因子推上去,但我們不能這麼做。我們的目標是要讓中國人把自己最好的研究成果都放在JIPB上發表。」劉春明說。
這就是一本61歲高齡的老雜誌對自己、對讀者、對未來的交代。就像中科院院士、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洪德元所言:「一本好的雜誌不僅是一個學校、一個平臺,它更是展示研究機構乃至國家辦刊水平的窗口。」
《中國科學報》 (2013-07-02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