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博士在線科普奇花異草 圍觀那些"科普帝"

2020-11-25 中國網

鳶尾是有的(紫色花),綠色那個大花蕙蘭是近代雜交的產物,漢代是沒有的。另外,漢代人也不是這樣坐的哦。

「秋菊堪餐,春蘭可佩,」很多人對於植物的最初認識都是來自書本。但真正親近植物時才發現,書上那些「界門綱目科屬種」的淺顯知識壓根不夠用。怎麼辦?找位專業人士科普一下才是正道。在微博上,植物學博士史軍便是這樣一位從事植物科普的專業人士,網友們只需要拍下植物的相關照片@植物人史軍,便能獲得生動的解答。枯燥的專業知識被史軍講得通俗易懂,史軍的微博也成為網友心目中的「植物學資料庫」。

微博在線科普「奇花異草」

「植物人」三個字並不能算是個「喜聞樂見」的詞,但史軍卻並不在意,並且直接用在了自己的微博帳號ID裡。作為植物學博士、果殼閱讀策劃人的他,每天的一項「副業」便是和網友們互動,科普網友們拍攝到的「奇花異草」。

史軍的微博也因此成為了網絡版的「植物園」。網友「小建子哥」拍下了兩張橢圓形果實的照片,微博抄送給了史軍,「這是什麼東東呢?很好吃,野外長的。」史軍在4分鐘之後迅速做出了回復,「牛奶子,胡頹子科的植物,可以鮮食,可以釀酒。酸酸甜甜口味不錯。」針對吃貨網友的提問,同樣愛吃的史軍還補充道,「在山上不要隨便吃野果,如控制不住嘴巴,建議隨身攜帶植物學家或高經驗值嚮導。」

網友「周Q年糕」帶著一個檸檬狀的果實向史軍提問,「我娘買的什麼巴西檸檬,我覺得檸檬不該長這樣,而且泡水味道有點怪!這到底什麼玩意兒?能吃嗎?」這個奇怪的「檸檬」被史軍鑑定為「香橙」,「香橙,不是橙子,寬皮橘和宜昌橙的雜交後代。酸澀苦都佔了,還好香味兒比較好,蜂蜜柚子茶的主力就是它們了!」

翻翻史軍的微博可以發現,從最常見的二月蘭、白楊,到外形顏色都有些砢磣的火星果等植物,史軍都能在較短時間迅速說出它們的「歸屬地」,自詡「愛吃的植物學工作者」的史軍還不忘順手抄送相關植物的「味覺報告」,能吃不能吃,好吃不好吃,史軍都替你做了「先行者」。

相關焦點

  • 史軍:一個科普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對科學狂熱,對知識的分享狂熱
    原創:有思想的一刻君一刻talks今天這是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在一刻的演講。作為一個植物學工作者,史軍表示被問過很多啼笑皆非的問題。他向大家介紹了「三無科普工作者」的工作內容,講述了在他成為植物學科普工作者路上經歷的事情。
  • 牛俊英:科普戰線的最美女博士
    牛俊英在愛鳥周介紹鳥類科普知識作為一名生態學博士,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最終,她找到了科普這條道路。她發現,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自然科學知識傳授給大家,把生態保護意識植入人心,能夠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盡一份心,是一個成就感極強、值得為之奮鬥終生的方向。為此,她視科普工作為使命,發自內心地熱愛科普工作。立足標本館 傳授動植物知識焦作師專動植物標本館是省級科普教育基地,也是焦作市科技館動植物分館。
  • 雲上科普日:體驗科普魅力,沉浸「科普嗨」
    全國科普日期間,各類短視頻網站上,「雲上科普日」相關話題的短視頻人氣滿滿。今年的科普日也不同尋常,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是今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的特點之一。根據疫情實際情況,在以往的科普活動基礎上,中國科協新加入了更為豐富的雲上科普內容,推出各類直播、短視頻、打卡等網絡在線科普活動,形成網絡科普傳播熱點,匯聚展示全國各省市縣和各全國學會各類線上線下科普日活動。
  • 地學博士做地質公園科普 年入超2000萬元
    找對人 說對話 幹對事  地學博士做地質公園科普年入超2000萬元  打開App「腳爬客」,搜索地學博士李鑫的「腳印」,幾乎每次都是在各大世界級或者國家級的地質公園裡,與眾多科普志願者一起探索地學的奧秘,足跡覆蓋大江南北。
  • 復旦博士怒懟李永樂老師科普「不懂裝懂」!
    最近復旦郭博士怒懟李永樂,說其是不懂裝懂,自己都沒有搞懂的知識就來給大家科普。這樣的純粹是誤人子弟。先給各位科普下雙方。郭博士何許人也?如果不是這場紛爭,熟悉他的人真不會太多。網上能查到的信息也僅限於復旦大學博士這一信息。李永樂何許人也?人大附中物理老師,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他是一名擁有者千萬級粉絲的網絡大V,他的科普視頻深受廣大網友們的喜愛。從專業角度來看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復旦大學物理一級學科被評為A學科,與清華大學等高校並列全國第三!
  • 地學博士做地質公園科普年入超2000萬元
    打開App「腳爬客」,搜索地學博士李鑫的「腳印」,幾乎每次都是在各大世界級或者國家級的地質公園裡,與眾多科普志願者一起探索地學的奧秘,足跡覆蓋大江南北。    這款由李鑫創立的國內首家專注於地學科普自然體驗網絡社區裡,匯集了數萬名地學科普、自然教育的愛好者,還有數以千計的專業科普志願者。
  • 百度內容創作者楊曉洋:在無差別科普的浪漫理想中前行
    這不是大學裡的植物學課堂,也不是原始森林中導遊的戶外講解,而是來自百度百家號"超級作者日"直播間裡,一場主題名為"好奇生活實驗室"的精彩直播。在這場直播中,致力於無差別科普,向大眾傳遞知識的植物學家、百度的人氣內容創作者——水果獵人楊曉洋,不僅分享了他從蠻荒曠野到蘇門答臘島的尋果秘聞,更是用帶到現場的眾多奇特水果為大家展現出了一個完全未知的奇妙水果世界。
  • 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因為科普,這群平均年齡25歲、生活大多三點一線的博士生成了「網紅」。  人氣旺了再做實驗  面對鏡頭,王夢凡顯得有些緊張,這是她第一次參與每周三晚上的直播。  「我們該做什麼?」她問夏一鳴。  「一般來說,先『尬聊』一通,等直播間人氣夠旺,再開始做實驗。」夏一鳴的回答,已很有網絡主播的「範兒」。
  • 講「太空地圖」 在線科普課持續「升溫」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 董瑞豐)從探索月球講到探秘黑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一位科研人員的直播網課,近日吸引了全國多地上萬名小學生的關注,連學校的科學課老師也來在線「取經」。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通過在線直播課程平臺「猿輔導」,用4節科普課為小學生們講授月球、火星、太陽系以及宇宙、黑洞相關的天文知識,同時展現了我國在探月、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探索。為了讓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深奧的天文名詞,鄭永春特別製作了一套「太空地圖」,配合大量動畫、視頻演示進行淺顯易懂的講述。
  • ...趕海去——跟環境科學博士尋寶潮間帶》入圍「中華優秀科普圖書...
    趕海去跟著環境科學博士尋寶潮間帶2020年第一季度榜單「中華優秀科普圖書榜」是圍繞科學普及讀物展開的一次大型推薦活動,旨在推動出版文化建設,深化科技與文化融合,以當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契機,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宣傳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激發全民科普熱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貢獻。
  • 奇妙實驗室、《神秘博士》……全國科普日來了,成都邀你赴一場科技盛宴
    聽科技大咖演講、逛科普主題大展、看博士做實驗、上趣味課堂、參觀科普館……9月19日是全國科普日,「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武侯科普為民·打造科普之翼」為主題的科普日活動在成都天府芙蓉園正式拉開序幕。
  • 思考的力量: 從《時間簡史》看中國科普創作
    這本在英國霸佔《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237周的書,同樣一直霸佔著中國科普讀物暢銷榜,是名副其實的長銷暢銷書。這種現象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中國原創科普讀物中沒有一本能與之媲美?  「你有時間簡史嗎?」「我哪有時間去撿屎。」這是個經典的段子。  《時間簡史》是一部有顛覆性觀點和認知的著作,完全顛覆了我們之前對時間、空間和宇宙的認識,這些觀點是科普書最吸引人的地方。
  • 思考的力量:從《時間簡史》看中國科普創作
    這本在英國霸佔《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237周的書,同樣一直霸佔著中國科普讀物暢銷榜,是名副其實的長銷暢銷書。這種現象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中國原創科普讀物中沒有一本能與之媲美?  「你有時間簡史嗎?」「我哪有時間去撿屎。」這是個經典的段子。  《時間簡史》是一部有顛覆性觀點和認知的著作,完全顛覆了我們之前對時間、空間和宇宙的認識,這些觀點是科普書最吸引人的地方。
  • 理性看待覆旦博士郭威怒懟科普一哥李永樂老師
    自古文人相輕,復旦博士郭威怒懟科普一哥李永樂老師這件事,目前並不只是文人相輕的學術爭論了。人身攻擊,自媒體狂歡討論,專業精神與科普行為的討論,各種利益的驅動讓這原本簡單的事件越來越變得像是名利場的角逐了。
  • 社交媒體時代「科普」圖鑑:千萬張面孔,千萬種可能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博士?所有的看似無關都有解題思路。 路邊的草是顆什麼草?天上的雲是朵什麼雲?滿足好奇心只需Po照片…… 可正經也可皮,有乾貨也有調侃。當下,科普正在擁有更多想像。
  • 科普教育周,武漢各路科普達人都來了!
    科普作家,中國科技館科普講師團團員。杜巍,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植物學分類。劉從康,武漢出版社編輯。中國地質大學地層古生物學專業畢業,自然愛好者。國家義務教育教材《科學》(7~9年級)設計人、主要作者,本土原創科普叢書《江城科普讀庫》策劃編輯,《武漢植物筆記》《身邊的鳥》《身邊的二十四節氣》作者,閱讀武漢「聊節氣知物候」「身邊的鳥語林」專欄作者。
  • 創辦公益網站,開發科普APP,出資10萬辦攝影大賽,地學博士李鑫科普...
    2011年,他重返學校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多次參與廣西、山西、福建、湖北等多個地質公園研究項目,在申報、規劃及建設等方面積累了經驗。一次,在全國地質公園工作討論會上,他的一次發言引來眾多地質公園行業人員的提問。一時間,他回答不過來,於是留下了電子郵箱。一天內,居然就收到20多封地質公園建設的諮詢郵件。
  • 今日頭條創作者三一博士:做科普應該回歸知識本身,但也別介意談錢
    在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大家更習慣稱呼他另一個名號——三一博士。這個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超級學霸」,最擅長將基建、工程製造等小眾領域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深入淺出的進行科普,短短一年時間吸粉139萬。……對於日常生活離基建工程、機械製造等領域較為遙遠的很多人來說,打開三一博士在今日頭條上的主頁,無異於打開一本小「百科全書」。火神山醫院為什麼10天就能建成?虎門大橋為啥會「無故」振動?在這裡你都能找到答案。這樣的「硬核」科普,累計獲得近5億次點擊量,也讓三一博士先後收穫了「知名科學領域創作者」、「2020百大人氣創作者」的官方認證。
  • 「撿垃圾」辦科普課堂,武漢植物園花博士做大自然的翻譯官
    7月底,一堂科普課在武漢植物園開講,10餘戶家庭跟著「花博士」在樹林尋找果實。2008年起,中科院武漢植物園高級園藝師李俊皞帶頭在武漢植物園開自然科普課堂,她還走進武漢市200餘個社區、100餘所學校開展科普教育。近日,李俊皞被評為武漢市科普典型「十佳科技志願者」。
  • 今日頭條創作者三一博士:做科普應該回歸知識本身,但也別介意談錢...
    在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大家更習慣稱呼他另一個名號——三一博士。這個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超級學霸」,最擅長將基建、工程製造等小眾領域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深入淺出的進行科普,短短一年時間吸粉139萬。……對於日常生活離基建工程、機械製造等領域較為遙遠的很多人來說,打開三一博士在今日頭條上的主頁,無異於打開一本小「百科全書」。火神山醫院為什麼10天就能建成?虎門大橋為啥會「無故」振動?在這裡你都能找到答案。這樣的「硬核」科普,累計獲得近5億次點擊量,也讓三一博士先後收穫了「知名科學領域創作者」、「2020百大人氣創作者」的官方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