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28日訊(記者徐嘯寒 通訊員陳華文 林小豔 夢霞)28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2011級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李鑫出資15萬元舉辦的第二屆「最美地球印記」國家地質公園攝影大賽進入大眾投票環節。就在前不久,自然資源部公布了2018年優秀科普圖書名單,共38部圖書入選,李鑫帶領團隊策劃的科普書《地學真好玩兒》位列其中。
攻博期間,李鑫結合所學專業,圍繞地學環境科普開展創新創業,創立地質公園行業全國第一個公益網站「地質公園之家」;自主研發國內第一款地學環境科普APP「腳爬客」;自掏腰包5萬元贊助全國第一屆「最美地球印記」國家地質公園攝影大賽;反哺學校捐助獎學金10萬元,成為地學行業院校在讀研究生向學校捐款第一人。他還曾獲得國家獎學金、第三屆「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和湖北金獎等多項榮譽。
涉足地學環境科普,開弓沒有回頭箭
李鑫是河北保定人,從小到大就迷戀山、迷戀石頭。2004年,他還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研究生,有幸參加了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初次感受到了地質公園發展的潛力和魅力。冥冥之中,他覺得圍繞地質公園的科學普及,應該做點什麼。2011年,他重返學校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多次參與廣西、山西、福建、湖北等多個地質公園研究項目,在申報、規劃及建設等方面積累了經驗。一次,在全國地質公園工作討論會上,他的一次發言引來眾多地質公園行業人員的提問。一時間,他回答不過來,於是留下了電子郵箱。一天內,居然就收到20多封地質公園建設的諮詢郵件。
李鑫頓時覺得,如其一一回覆郵件,不如建立一個專門性的門戶網站,實現地學環境專家和地質公園管理之間的無縫對接。於是,他很快付出行動,創立了「地質公園之家」網站。豈料,這成為我國地質公園領域的第一個交流互動的公益性網絡平臺,引發業內的廣泛關注。當業內得知其網站創辦人是一名在讀研究生時,無不紛紛點讚。
創辦這個專門性的網絡平臺之後,李鑫針對中國地質公園建設,想到了很多問題,如地質公園建設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國外有哪些可以借鑑?中國地質公園發展方向在哪裡……他深深感到:自己僅僅做好地質公園研究性課題還遠遠不夠,必須重視地學環境科普工作。他還敏銳地認識到,社會公眾對於地球、對於環境的認知,還遠遠不夠。再則,從發展趨勢看,地學研究與地學科普,將來必然是比翼雙飛。
2013年,湖北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李鑫躍躍欲試,經過慎重考慮,他咬牙決定一邊求學、一邊圍繞地學環境科普開展創新創業。他的博士生導師周愛國教授語重心長地說:「你有志於從事地學環境科普,想在創新創業方面幹出名堂,就一定要奮力前行,為學校爭光。」李鑫記當即記在心裡,並當程創新創業的精神動力。在克服了人力、財力、技術等諸多困難之後,他註冊成立了腳爬客(武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弓沒有回頭箭,他決心以專業團隊和網際網路手段,面向全國地質公園領域提供地學環境科普與服務。
講好地學環境故事,人人都是「腳爬客」
李鑫創立「腳爬客」後,多次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針對地質公園建設與運營等問題,進行深度、系統的學習考察。他說:「歐美等國家,在盤活地質遺蹟和地質公園大資源方面,有很多好經驗好做法,值得參考。但是在國內,前提是要在地學環境普及方面做好文章」。
依託地質公園開展地學環境科普創新創業,李鑫探索「網際網路+地學科普」的新方法、新模式,這是將地學科普內容與推廣方式的雙創新,實現志願者、地質公園、當地群眾和廣大遊客的多方共贏。近5年來,他帶領團隊的夥伴們,針對47家地質公園的地學科普活動,招募了25880名地學科普志願者,舉辦了118場地質公園科普校園行講座,與全國102所高校建立了合作,與331家科普機構進行籤約。開展志願者分享會619場次,累計吸引到場聽眾3萬人。
在服務地質公園的科普創新中,李鑫把地質現象、地質術語、地質問題進行形象和生動的「轉化」,使科普更接地氣。如,他總結出「巖溶地貌是大自然的野獸派雕塑」「丹霞地貌是大自然的印象派畫作」「花崗巖地貌是大自然的巴洛克藝術」,在講好地學環境故事方面,他動用了寫出來、畫出來、拍出來、演出來等多種方式,以此讓更多的社會公眾認識地球、呵護自然生態環境。此外,他還召集團隊,策劃並出版《地學真好玩兒》等系列地學環境科普圖書。今年4月,該書入選自然資源部榮獲優秀科普圖書稱號。獲得這份沉甸甸的榮譽,他非常激動地說:「這項殊榮對於我們今後繼續做好地學環境科普工作,是莫大的鼓舞!」
面向地質公園的地學環境科普創新創業中,李鑫注重發揮網絡的社群傳播優勢。他搭建腳爬客網絡社區,人人成為地學科普內容的生產者,人人也是地學科普的傳播者。很多地學科普志願者,將地學環境科普文章、圖片貼出來共享。目前,腳爬客社區已入駐全國100餘家地質公園,成為地學環境科普領域最有影響的平臺之一。2016年,李鑫和團隊成員推出國內第一款地學環境科普APP「腳爬客」,率先搶佔地學科普創新創業的網絡高地。2017年,李鑫和團隊成員策劃並實施「腳爬客·環中國」科普志願者訓練營活動,202名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參與本次活動。活動期間,新浪微博話題量達到70多萬,各網絡平臺累計閱讀量達到173萬人次。
反哺社會與學校,拳拳愛心是情懷
在李鑫看來,面向地質公園的地學環境科普,一方面是能盈利的創業行為,另一方面也是公益活動。在公益和盈利兩者之間,他清晰地劃分界線。他領銜的「腳爬客」地學環境科普創新創業團隊,把地學環境科普的公益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2017年,李鑫自掏腰包5萬元,發起全國首屆「最美地球印記」國家地質公園攝影大賽。目前,他計劃捐贈10萬元,成立自然保護地人才培訓基金,努力壯大地學科普隊伍。他的創業夥伴們都說:「很多人創新創業都是奔著錢去,他不是這種人,他是地學情懷很重的人。」
為了吸引更多大學生加入到地學環境科普行列,李鑫與母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發起成立行業人才教育基金的倡議,2017年為大學生捐贈獎學金10萬元。2018年,計劃再捐贈10萬元。像李鑫這樣的在讀研究生,無償地反哺學校,在地學行業院校中,還是第一個。對於李鑫反哺學校的拳拳愛心,導師周愛國教授感慨地說:「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年輕人,世界就會被愛與溫暖包圍。」
當前,李鑫和他的「腳爬客」地學環境科普創新創業團隊,依然處於事業打拼狀態。人員工資、辦公場所、外出考察、購買文獻資料等等,都需要用錢,但是為了擴大地學環境科普的影響,他在公益投入方面是大方的、無私的。對於個人的生活,李鑫相當節省,一件軍綠色的衝鋒衣,硬是穿了7年都捨不得換新的。地學環境科普公益活動中,他時常行走在野外,總是住最便宜的旅館,吃小攤上4元錢一碗的涼麵。
地學環境科普之路上,李鑫的付出超乎人們的想像。今年6月,他將獲得博士學位順利完成學業。他說:「我深深地熱愛地學環境科普,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願意付出全部的激情、知識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