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歐陽陽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林潔)什麼是幹細胞再生器官、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火星探測背後的技術應用?近日,2020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在廣東科學中心落下帷幕。來自國家部委、軍隊、地方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73個代表隊234名科普達人齊聚羊城,將科學知識通過實驗、表演、脫口秀、動畫等形式講得通俗易懂。
大賽以「科技抗疫創新驅動」為主題,參加決賽的選手經過自主命題講解、隨機命題講解、《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科技常識測試、評委問答4個環節,不僅要比拼個人擅長的科學內容,還要接受臨場隨機應變能力的考驗,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
5G、AI、區塊鏈、無人駕駛、北鬥衛星、潛艇通信、量子力學等,各種科學新詞和高新技術經過選手們4分鐘的生動詮釋,變得趣味十足。
「我們如何測量珠峰的身高,一個人的身高是從頭到腳的距離,青島觀景山是珠峰的腳,兩個階段的高度相加就是珠峰的實際高度。」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工程師徐偉航講述了珠峰測量背後的科學故事。
此外,半決賽設置了20個隨機命題講解主題,在考核選手的知識面和隨機講解能力的同時,也巧妙展示了我國前沿科研重大成果和進展,賽場成為了對公眾科普的新平臺。
經過激烈角逐,軍隊代表隊的韓康和郭千姣、陝西代表隊的徐偉航、上海代表隊的王亞雯等10名選手脫穎而出,贏得大賽一等獎,被授予「全國十佳科普使者」稱號。
科技部黨組成員陸明為「全國十佳科普使者」頒獎。他認為,全國科普講解大賽是科學傳播方式的有益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擔任總決賽評審組組長。大賽由全國科技活動周組委會主辦,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廣東科學中心、廣東廣播電視臺承辦。
據統計,近40%的參賽選手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不僅有科普場館專業講解員、廣播電臺電視臺主持人,還有教授、研究員、醫生和科普愛好者等。他們來自航空航天、交通運輸、衛生健康、公安消防、生態環境、氣象、銀行、海關、體育等不同行業和領域。
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創辦於2014年,至今已成功舉辦7屆。該大賽是目前國內範圍最廣、水平最高、代表性最強、最具權威性的科普講解競賽,是全國科技活動周重大示範活動,旨在全社會廣泛普及科學知識。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