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為什麼要相互朝貢?

2021-01-08 搞笑的明均

在古代遠東地區,自西漢開始,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便逐漸制度化地固定下來,此後一直為歷朝歷代所沿襲。直到近代鴉片戰爭後,代表東亞國際秩序的朝貢體系才因西方列強的侵略而逐漸解體。

朝貢體系的基礎是制度與技術的巨大落差

放在今天,可能被模仿,但極難被重現▼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古代東南亞,當地部分國家儘管被納入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但其內部卻也存在類似東亞朝貢體系的國際秩序體系——「曼陀羅體系」。

何為「曼陀羅體系」?

自公元1世紀開始,隨著航海技術和東西方貿易的發展,大量的印度移民、文化不斷通過陸海兩路傳播到東南亞腹地。在印度文化的投射下,古代東南亞一些肥沃土地,也逐漸衍生出了「印度化」國家,比如湄公河三角洲、馬來半島、下緬甸濱海地帶等地區。

在對東南亞地區的文化和宗教影響方面

印度半島是最具影響力的

即使是之後遍布東南亞的伊斯蘭教

也是以印度為傳播跳板▼

早期的東南亞本土居民,長時間信仰著原始宗教,但很快接受了來自印度的文化,一批帶有典型印度特徵的宗教建築也一併出現,比如吳哥窟。與此同時。發源於古印度的政治哲學和外交思想,也伴隨著印度化國家的產生而傳入東南亞。

吳哥窟建築群與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城市差別很大

規模巨大的建築以宮殿和神廟為主

是一個宗教和政治中心,當時的居民條件還非常簡陋

以及其宗教與建築主要受印度宗教影響

曼陀羅這個概念,就是在這一時期進入東南亞的。

曼陀羅(Mandala),也譯成「曼荼羅」「曼達拉」等,原是一個梵語詞,有「圓圈」「祭壇」等含義。在佛教藝術上,就常常能看到使用「方」和「圓」作為基本要素構成的「曼陀羅」圖案。其中,圓形代表了佛教的時間觀,而方形則代表了空間觀。

你可以將其視為當時的宗教文化下

人們對這種世界觀的描繪

在當時的條件下,描述複雜而層次近乎無限的世界觀

這種形式確實頗為合適

古代藝術創作者常常通過結合方圓兩種幾何形態的「曼陀羅」圖案,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意義。整個圖案則以中心為主導向外輻射,同時以四周邊界為約束向內凝聚,總體上保持中心對稱。

概念不必囿於形式

概念正是依靠不斷變化形式來擴大自身

雖然會以逐步失真為代價

這和東南亞歷史上的國際秩序模式極為類似。所謂「曼陀羅體系」,也就是指古代東南亞地區一種多圈層的國際秩序體系,可簡分為居於核心的中心圈、中間的控制圈和最外層的朝貢圈。

比如吳哥就是高棉人政權的那個中心

國王的實際控制區域可能很小

但是通過各地勢力的承認和效忠,疆域可以顯得很大

和傳統的政治體系不同,在曼陀羅體系中,一個政權的範圍是由其中心(往往是政權首都這類大型城市)決定的而不是由其邊界決定的,而且其可以由多個附屬於它的政權組成。也因此,居於體系中心的國家,其核心統治範圍往往局限於首都周邊,距離首都越遠則統治力越弱。中心圈以外的政權,往往通過承認中心的領導權威,以換取保留自己大量內部自治權。

比如我們比較下現在的印度尼西亞

和歷史上的所謂「滿者伯夷帝國」

兩者的「疆域」規模相差不太大

但這兩種疆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因此對曼陀羅國家而言,邊疆並不重要,核心能控制的區域往往是變動的。

此外,曼陀羅體系也與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體系不同,其核心地帶在東南亞歷史上並不唯一,而且領土伸縮變化十分頻繁,並不存在一個超級穩定的曼陀羅體系核心圈的政權。在古代東南亞歷史上,在同一時間段內,可以並存以多個國家為核心的曼陀羅體系,因此向曼陀羅體系核心國家朝貢的小國,其宗主國也往往不止一個。甚至居於曼陀羅體系中心的國家在東亞朝貢體系中,可能就是對中國進行朝貢的朝貢國。

你的附庸的附庸可能也是我的附庸

層次繁複,且變動不居▼

以泰國為中心的曼陀羅體系

東南亞不同強權之間的碰撞,也往往是不同曼陀羅體系核心國家之間互相爭奪勢力範圍的徵戰過程。

比如東南亞古典時期(大約5至15世紀)

有這些比較著名的選手

我們往往將這些王國對應於今天相對清晰的民族

比如大城王國之於泰人,吳哥之於高棉人

但當時是相當複雜的,王國的統治層可能也是多個族群的組合體▼

歷史上泰緬兩國的爭霸,便可視作兩個不同的曼陀羅體系的碰撞。13世紀中期開始,中南半島腹地相繼湧現了若干個大大小小的泰人國家,其中素可泰王國和阿瑜陀耶王國先後崛起,成為一股主導中南半島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現在泰國的地理範圍

在歷史上並非自古以來都是泰人的土地

泰人反而是從北方南下的擴張民族

從北部的高原向下遊逐步控制湄南河平原

(15世紀初,中南半島大致狀況)▼

另一方面,居於西部在今天緬甸土地上的諸多王國,也構建了一個曼陀羅體系。儘管兩邊都曾向中國進行朝貢,但在中南半島,就是一對勢均力敵的對手。此外,古代中南半島,盛行著「白象」崇拜,而且「白象」也被視作是王權的象徵。泰緬之間的戰爭,往往便是一方強行向另一方索要「白象」而引起的。

泰國-素攀府,描述古代戰爭的浮雕

不過早期的緬甸國力強盛,泰國屢次處於下風,並多次被緬軍侵入國都。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被緬甸攻滅後,附屬於泰國的周邊小國也隨即轉向緬甸朝貢。

不過緬甸在泰國的統治並不長久,僅兩年後,泰國華人將領鄭信便揭竿而起,建立了吞武裡王朝,率領泰國軍民反抗起緬甸的統治。鄭信死後,則由綿延至今的曼谷王朝(卻克裡王朝)繼承了其未竟的事業。

緬甸的王朝確實短期內徵服了泰國王朝

不過時間很短,而最終緬甸王朝亡於英國殖民者

泰國則憑藉外交平衡免於淪為殖民地

(1772年,中南半島大致狀況)▼

重建以泰國為中心的曼陀羅體系,是泰國復興路上的重要一步。在反擊緬甸期間,曼谷王朝還特地強化了對其泰北各邦的控制,從而逐步將蘭納納入以曼谷為中心的泰國曼陀羅體系核心圈。與此同時,泰國的曼陀羅體系也向南部馬來半島擴張,一度要求當地小國奉行比以前更為嚴苛的朝貢制度。

此外,泰國也趁中南半島腹地的寮國分裂衰敗之機,大舉入侵。一部分寮國領土直接劃入泰國統治,另一部分則被列為朝貢國。

但在柬埔寨方向,泰國則遇到了其另一勁敵——越南。19世紀上半葉,泰越兩國為了爭奪柬埔寨的控制權而多次爆發戰爭,但一時間難分上下。1846年,兩國籤訂協議,正式確認雙方均為柬埔寨的宗主國,兩國勢力範圍各佔其一半。

畢竟在同一時期,越南也在擴張

而且越南的擴張持續了近九百年,走了另一條路徑

最終在中南半島的東南端與泰國人相遇▼

泰國在19世紀所復興的曼陀羅體系僅僅是曇花一現。隨著西方殖民者在東南亞的滲透日益加深,東南亞曼陀羅體系也逐漸被西方列強所主導殖民體系所取代。但泰國也抓住時代機遇,完成了曼陀羅體系在近現代的轉換。

泰國通過出讓一部分東南亞小國的宗主權,換取了西方列強對另一部分小國宗主權的確認。比如其原本在寮國、柬埔寨擁有的宗主權,轉讓給了法國;在馬來半島的利益,則與英國劃而治之(當然,這也是劣勢下的無奈之舉)。

所以在東南亞紛紛淪為歐美列強殖民地之時

泰國得以倖免,不過除了能力,運氣也非常重要▼

而突如其來的外部危機,也被泰王牢牢抓住,變成了加強集權的手段。

比如在藩屬性質的泰北各邦,在19世紀與毗鄰的英屬緬甸發生了不少衝突。曼谷方面一邊代表番邦向英屬緬甸爭取利益,一邊藉口加強了對當地的控制,在財政、司法、外交、內政等領域獲得了實際上的控制權,完成了泰版的改土歸流。

到1932年,泰國正式在當地設府,完全置泰北於中央政府管轄之下,完成了從朝貢關係到央地關係的轉換。

與泰國全國都轉變為「府」相比

緬甸行政區主要分為省和邦

而這種分野與緬甸國內的民族分布高度相關

在全國一體化以及凝聚力方面,泰國略勝一籌▼

曼陀羅影響下的當代東南亞國際秩序

然而雖然泰國在19世紀重新整合了曼陀羅體系,但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整個東南亞主要還是由殖民體系所主導。如果仍然用曼陀羅體系的視角來審視當時的東南亞國際秩序,那麼東南亞無疑可分為以英國、法國、美國、荷蘭等列強主導的多個並存曼陀羅體系。西方列強取代了東南亞本土強權,成為東南亞各殖民地或各小國所新一輪的朝貢對象。

但二戰以後,隨著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以及英法等傳統列強的日漸衰微,東南亞各國實現了民族解放。只是這種解放並不徹底,因為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影響下,東南亞諸國還是要不可避免地繼續屈服於其他強權。

自二戰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通過一系列政府間組織、條約、外交援助,一直試著在全世界範圍內構建一套以美國核心的國際秩序體系。這種國際秩序體系,無疑和朝貢體系非常類似,一旦有人觸犯美國的權威,美國便常常會過段採取措施對其進行處罰,從而維護這套體系的穩定。

在古代曼陀羅體系中,外圈小國通過向中心國家進貢「金銀花」(用金銀雕刻裝飾而成的小樹)以換取中心強權的庇護。而在美國主導的朝貢體系下,東南亞諸國則向美國出讓大量的政治經濟利益,最終由美國發布該國「人權報告」的形式給予某個政權的「冊封」。

這種利益交換和政治合法性確認在東南亞能夠暢行無阻,其實也和「曼陀羅」體系的文化遺存有關。

千百年來,不穩定的、流動的「曼陀羅」結構,讓東南亞人對世界秩序的流動性有著更深的認識,向強者朝貢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面子問題,相反可以藉助朝貢獲得相應的商業利益或政治幫助。

現實永遠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系列歷史抉擇之後的結果。今日東南亞的發展道路和國際外交立場,也並不單純是這些民族現代性的產物,而是歷史文化所留下遺產的再發揮。要理解東南亞,或許正應該從理解曼陀羅結構開始。

相關焦點

  • 勘合:明代官方發放的規定朝貢國進貢的憑證
    勘合是明代國家事務管理中廣泛使用的一種紙質憑證或者是文書,是古代符券的發展和完善形態。勘合制度的實行,是明代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的體現。而將勘合用於朝貢制度,是明代國家制度在對外關係上延伸的又一表現。將勘合與朝貢貿易相結合,開始於洪武16年,比頒布給政府各衙門的「行移勘合」晚一年。明朝頒給勘合的各朝貢國與地區有59處,其中包括周邊的少數民族。得到勘合的國家共有15個。除了海外國家之外,明朝給予朝貢勘合的還有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土司,以及今天的緬甸、寮國等地。
  • 古中華帝國的朝貢體系,中國不是一個「國」?
    導語:古中華帝國的朝貢體系,中國不是一個「國」?朝貢體系從西漢時期便已建立,至清代時已經到了這一制度的後期。中華帝國對於周邊各國的約束力隨著國力的遲退逐漸喪失,處於一個看似強大,卻瀕於崩潰的階段。琉球繼續延續著明代以來的朝貢制度,接受著來自於中華文明的文化傳輸。古中華帝國的朝貢體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它的約束力往往在於其開列的豐厚的貿易條件,而其所要達到的目的卻是對於周邊國家的文化一統。在費正清先生編寫的《中國的世界秩序》一書中曾經寫道:「用瓦迪姆·葉利謝耶夫的話來說,中國就是一個沒有鄰居的帝國。
  • 「一帶一路」不是古代中國的朝貢制度: 回應《經濟學人》雜誌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西方對中國的理解和報導總是失真?像《經濟學人》這樣的主流財經媒體,曾經組織「一帶一路」專題報導,應該說對這個話題有著深刻的認識和把握。但是,他們的報導,包括DZ先生的回信,讓我無可奈何,但又忍俊不禁。且不說網友「大雨」能否代表中國政府,也不說「大雨」那句話與DZ所要證明觀點之間邏輯錯位,最讓我驚詫的是《經濟學人》對中國的真實認識水平。
  • 迷戀朝貢體系是古代中國未正確認識世界局勢根源之一
    [摘要]朝貢體系可以說相當長時間迷惑了中國人的視線。特別是歷代統治者由於朝貢體系而迷信自己,是中國不能正確認識世界局勢的根源之一。 文 / 馬克垚,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古代專制制度考察》作者。天下之中,有許多國家,但是周天子的國是中心,曰中國(「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尚書·梓材》],「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大雅·民勞》]),曰王畿,外面為甸、侯、男、要、荒五服,各五百裡,其中就有蠻夷之地(參見《禹貢》,《史記·夏本紀》),各服要按所在地的不同位置向周王納貢。最初華夏與夷狄、蠻夷並無後來的夷夏之辨的意思,只是族群不同,文化有差別。
  • 中國古代彰顯威望的制度,竟使得這些國家屈服上貢
    在我國古代,作為中原地區霸主的各代王朝,都會建立起一個彰顯國家威望的制度——朝貢體系。朝貢又稱進貢,是一方將財富以某種形式給予另一方,以表示順從或結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向宗主國獻上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於中央統治者,或者屬國臣服於宗主國的表示。
  • RCEP籤訂:東南亞國家對全球最大自貿區有何期許?
    根據RCEP的規定,協定生效需15個成員中至少9個成員批准,其中要至少包括6個東協成員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中至少3個國家。現在協定已經籤署,接下來RCEP各成員將各自履行國內法律審批程序,努力推動協定早日生效實施。從東協成員國的視角看,籤署RCEP有利於合作重建因疫情受創的經濟,並使得東南亞國家在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分配中獲利。
  • 「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氣候溼熱人口眾多,是東南亞最大的國家
    上一期的「國家系列文章」,我們介紹了:「寧靜之國」阿曼:君主獨裁制國家,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今天我們把目光從亞洲西亞地區的阿拉伯半島,向東橫跨阿拉伯海、印度半島和孟加拉灣,來到亞洲的東南亞,來介紹第28個國家,「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火山遇上大海的國度,東南亞最大的國家。
  • 東南亞山地的少數民族,如何逃避國家統治?
    《逃避統治的藝術》內容簡介這部著作所關注的是國家與地方社會關係的問題。作者通過東南亞山地的歷史指出,國家總是試圖將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從事水稻種植,而山民則通過各種方式來逃避國家的控制。傳統的觀點將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後和野蠻的,國家政權延伸到這些地區被看做是推動了這些地方的進步。
  • 為什麼基督教國家都很發達,而佛教「國家」卻很落後?
    寫在前面:為什麼基督教國家都很發達,而佛教「國家」卻很落後?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信徒數量是最少的,只有5.5億人,並且大多分布在東南亞、東亞和南亞地區。  可是有一個現象很奇怪,信仰理性宗教的東南亞國家,比如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南亞國家,比如不丹,斯裡蘭卡;東亞國家,比如日本。除了日本,沒有一個國家是「發達國家」。
  • 東南亞有哪些國家,這些國家發展得好嗎
    印度尼西亞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也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達2.6億,除此之外,印尼也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2019年其GDP達到11191億美元,和墨西哥的體量不分上下。這裡還擁有眾多旅遊資源,被叫做「天堂之島」的峇里島便位於印度尼西亞。
  • 東南亞最牛的國家,人民會講四五種語言,旅遊業發達
    說到出國旅遊,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東南亞,尤其是新馬泰。這三個國家的旅遊線路發展較早,服務業發展較好。在東南亞國家中,新加坡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它的面積比重慶市,小得多,但它是亞洲最繁榮的大都市之一。最重要的是這個國家的公民有一種獨特的技能他們可以同時掌握多種語言,有時甚至一句話就能包含幾種語言,這讓許多外國遊客感到困惑,但對當地人來說這是正常的。為什麼新加坡人的語言能力這麼好?事實上,這和他們的歷史有關。
  • 深度揭秘東南亞11個國家,最值得買房投資的竟是......
    VOL.1關鍵詞:東南亞、熱門國家、投資買房但東南亞包含的國家也不少——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等11個國家。這11個國家中,哪裡有坑?哪裡的有賺頭、適合投資?今天就帶大家盤點一下——東南亞中關注度最高的7個國家。
  • 《南亞東南亞國家科技需求白皮書》發布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昆明...
    11月18日,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昆明)2020年度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工作會議在昆明召開。此次會議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昆明科技對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內容,以國內科技交流合作內循環促進金磚國家和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外循環,旨在不斷強化昆明國際科技開放合作,加速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逐步提升和擴大昆明「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影響力,推動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 為什麼地處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多地震、火山和海嘯災害?
    有人說東亞的群島國家「日本」是被上帝詛咒的國家,其實可能位於東南亞的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度尼西亞」才是真正被上帝詛咒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地震、火山噴發、海嘯、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最多發的國家之一,印度尼西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裡不會是一片寧靜的國土。
  • 給你介紹東南亞有哪個國家最好玩
    東南亞首選印度尼西亞理由1:海島資源好 世界上海島最多的國家,稱為萬島之國,想去玩海洋資源,不論是潛水,衝浪,海灘度假,可以選擇的太多,而且全都是世界級的,東南亞其他國家比如越南,馬來西亞,泰國都無法比擬。第一個,峇里島,世界聞名,度假衝浪的首選地,抵達容易,國內有直飛。
  • 東南亞GDP排名第一的國家,人口世界第四,對中國免籤
    東南亞擁有一個GDP總量驚人,人口僅次於中美印的人口大國,卻常常被人忽略。它就是與中國隔南海相望,與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與東帝汶接壤的萬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提到印度尼西亞,相信很多人都非常陌生,在沒有去之前,對於印尼的印象也是非常的模糊。
  • 新加坡為何是東南亞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東協十國地圖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中國國內「文化大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東南亞國家都懼怕本國內部有共產主義背景的黨派與中國關係緊密,同時又因為華人華僑問題,對華人華僑的打壓愈演愈烈。而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這無疑引起了周邊國家的警惕與戒備,特別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它們視新加坡為「第三個中國」。
  • 東南亞的十一個國家中,位於中南半島的「越南」實力怎麼樣?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地區,主要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南亞總共有11個國家,分別是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和東帝汶。
  • 世界上還有哪些流亡國家?
    首先來說一下:流亡政府是主張為某國家的合法政府,但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執行法律權力,而駐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臨時性政治組織。由於本國領土被敵國佔領或本國發生政變,一些政府官員逃到國外,為恢復其政權而組成的政府。
  • 雲南正加快與南亞東南亞毗鄰國家實現互聯互通
    擁有4000餘公裡邊境線的雲南被賦予建設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任務。雲南省交通運輸廳總規劃師張發春3日在昆明對記者說,雲南將進一步推動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輻射中心建設的優先方向。過去的5年,這個山區面積佔總面積94%的山地大省抓緊實施一大批鐵路、公路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