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發展

2020-12-09 中公教師網

在四川歷年考試中,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經常涉及。除了大家熟知的皮亞傑和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之外,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也是越來越頻繁出現。

一、背景介紹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森伯格在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上,創立了親社會道德理論。柯爾伯格研究所用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幾乎都涉及法律、權威或正規的責任等問題。這些法律、責任等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兒童對故事衝突所作的推理。因此,柯爾伯格運用其兩難故事只是研究了兒童道德判斷推理的一個方面——禁令取向的推理。艾森伯格則區分並設計了不同於柯爾伯格兩難情境的另一種道德兩難情境——親社會道德兩難情境來研究兒童的親社會道德判斷。親社會兩難情境的特點是,一個人必須在滿足自己的願望、需要和(或)價值與滿足他人的願望、需要和(或)價值之問做出選擇,助人者的個人利益和接受幫助者的利益之間存在著不可測和的矛盾。

艾森伯格則採用另一種道德兩難情境——親社會道德兩難故事法,如一個城鎮的居民必須在是否與另一個城鎮遭受洪水災害的災民分享食物之間做出選擇,一個人必須在幫助一個遭搶劫的婦女和保護自己之間做出選擇等,對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的發展進行研究,提出了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發展的5個階段。

二、親社會道德發展五階段

1.親社會道德兩難故事

有一天,女孩瑪莉去參加朋友的生日舞會。在途中瑪莉看到一個女孩不小心跌倒,而且跌斷了腿。受傷的女孩請求瑪莉到她家去通知她的父母,這樣她的父母才能來帶她去醫院治療。如果瑪莉真的跑去通知她的父母,就會來不及參加生日舞會,而且會錯過吃冰淇淋、蛋糕及所有遊戲的時間了,瑪莉該怎麼做呢?為什麼?

2.親社會道德發展五階段

階段1:享樂主義的、自我關注的推理。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包括個人的直接得益、將來的互惠,或者是由自己需要或喜歡某人才對之表示關心。

階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與自己的需要發生衝突時,兒童對他人身體的、物質的和心理的需要表示關注。兒童僅僅對他人的需要表示簡單的關注,並沒有表現出白我投射性的角色採擇、同情的言語表述等。

階段3:讚許和人際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兒童在證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為時所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壞人、善行或惡行的定型形象,他人的讚揚和許可等。

階段4:移情推理。分為兩個亞階段。第一個是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兒童的判斷中出現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應或角色採擇,他們關注他人的人權,注意到與一個人的行為後果相連的內疚或情感。第二個是過渡階段。兒童選擇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內化了的價值觀、規範、責任和義務,對社會狀況的關心,或者提到保護他人權利和尊嚴的必要性等。但是,兒童並沒有清晰而強烈地表述出這些思想來。

階段5:深度內化推理。兒童決定是否助人的主要依據是他們內化了的價值觀、規範或責任,盡個人和社會契約性的義務、改善社會狀況的願望等。此外,兒童還提到與實踐自己價值觀相聯繫的否定或肯定情感。

3. 對應年齡及表現

親社會道德兩難情境的推理在兒童期至青年期之間的發展將經過5個層次。由表中可知學前兒童的判斷常是享樂主義的:這些幼兒常覺得瑪莉應該去參加舞會,這樣才不會錯失吃東西的機會。但是當兒童成熟時,他們對別人的需求及期望的反應會增加,所以有些高中生覺得,如果自己為了追求個人的興趣而忽略了別人明顯的需求,他們將會看不起自己的。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提出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艾森伯格教授對其理論提出了很大的異議。艾森伯格注意到,科爾伯格研究所用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主要涉及法律、權威或正規的責任等問題。例如,在海因茨偷藥故事中,海因茨必須在違法和履行丈夫的責任之間作出選擇。她認為,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兒童的道德推理,使他們的推理局限於一個方面,即禁令取向的推理。
  •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之前我們學習了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本次小編帶領大家來詳細學習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論。科爾伯格的理論是對皮亞傑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他們兩者都承認道德發展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順序,都是從特殊到一般,從自我為中心到逐漸關注他人的利益。但兩者也有區別,學完之後你就會發現科爾伯格所描述的階段比皮亞傑更具體、細緻,而且他反應了一些道德認知的社會內容,更具有現實意義。
  • 發現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合作行為與正常兒童的異同
    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發育的譜系障礙,典型的臨床特徵主要包括社會功能缺陷、交流和語言缺陷、限制性和刻板的行為和興趣。雖然孤獨症個體具有這三個方面的缺陷,但是社會功能缺陷被認為是最基礎的表現。大量的研究發現孤獨症個體在心理理論和移情上存在障礙。而判斷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對錯的道德判斷能力與心理理論能力密切相關,且移情也在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皮亞傑、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重難點梳理
    見到美女會朝美女靠近,對喜歡的課程不斷的學習品德的實質與結構1品德的實質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規範自己行動時所變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傾向和特徵。區分道德和品德:道德是社會學研究的問題,指社會道德規範如法律、行為準則和學生守則。
  • 人對智能機器行為的道德判斷:現狀與展望
    內容提要: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智能機器逐步進入人類社會。智能機器與人類社會的交互,尤其是人-機交互中涉及的倫理道德問題,越來越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重視。這一取向與兒童的道德發展觀十分類似,即兒童通過社會情境中的體驗、學習來獲得道德教育,辨別什麼是合適或不合適的行為,而不需要顯性地向其提供道德理論(Allen et al.,2005)。然而,自下而上的智能機器道德設計取向在實際的實現上特別地困難,在進化與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錯誤和失敗。
  • 心理學之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心理學十一大理論皮亞傑通過「對偶故事法」的觀察實驗,觀察兒童的活動,用編造的對偶故事同兒童交談,考察兒童的道德發展問題。他認為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提出了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兒童的道德判斷》),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兒童道德判斷的兩級水平。皮亞傑認為,10歲以前兒童的道德發展處於他律水平,即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10歲以後,兒童的道德發展進入自律水平,即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大多依靠自己的內在標準。
  • 2020國家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皮亞傑道德發展...
    二、觀點理解   皮亞傑通過觀察兒童的活動,用編造的對偶故事同兒童交談,考察兒童的道德發展問題。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是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過程。他律道德是根據外在的道德法則而作判斷,只注意行為的外在結果,而不考慮行為的動機,是非標準取決於是否服從承認的命令或規定,這是一種受自身之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的道德判斷;自律道德已能從主觀動機出發,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標準來判斷是非,這是一種兒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觀價值支配的道德判斷。皮亞傑認為,兒童只有達到這個水平,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 兒童社會性發展 -那些可以讀的書兒
    搜索: 兒童社會性發展,找到下列這麼麼多著作!一窺社會心理學的全貌 1 理論 精神分析心理學 行為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 社會文化發展理論
  • 2017心理學考研背誦要點:青少年社會性發展
    2017心理學考研背誦要點:青少年社會性發展  1.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柯爾伯格做出了著名的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的劃分。他在將道德品質分成是非觀念、權利觀念、責任觀念、賞罰觀念、道德意圖、行為後果等不同類別的基礎上,劃分出了兒童道德判斷發展的三種水平、六個階段,並認為階段是按照不變的順序由低到高而逐步發展的。
  • 確立現代社會道德基準
    一個人認同社會共同體普遍信奉的道德基準,並習慣於遵守和踐行這個道德基準,他就具備了在這個社會共同體中生活的基本德行。道德基準至少應符合三個條件:一是與其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社會關係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適應,能反映所處時代社會道德生活的必然性。二是為社會共同體成員所認同,可以成為全社會的基本道德共識,並且簡單、易知、易行,可以為每一個社會共同體成員所踐行。
  • 2020國家教師資格證筆試 _高頻考點之「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0國家教師資格證筆試 _高頻考點之「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故事包含一個在道德價值上具有矛盾衝突的情境,讓被試聽完故事後對故事中的人物行為進行評論,從而了解被試進行道德判斷所依據的原則及其道德發展水平。
  • 依靠人民群眾構建道德社會
    許多企業出了問題 很大程度是道德方面出了問題   首先,從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來看:搞經濟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講就是發展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既要解決好生產關係的問題(改革),也要解決產生產力本身的問題。
  • 信仰對親社會行為影響的論述
    [摘 要]親社會行為和加強信仰教育有著重要聯繫,為了進一步研究信仰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通過整合以往的研究,在心理學的角度上對親社會行為、信仰的對人的作用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進行綜合分析,在優秀的信仰的研究中,得出信仰者受到其信仰的影響具有更高的親社會行為動機,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在信仰高的地區對親社會行為的產生有著適宜的環境
  • 從觀念灌輸到價值澄清的道德教育實踐觀轉向
    原標題:從觀念灌輸到價值澄清的道德教育實踐觀轉向   當前,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當代媒體技術的發展,那些離道失德、道德淪喪的社會現象更容易引起公眾關注,這種眼球經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要來得熱烈和活躍。
  • 如何培養孩子道德觀?巧用2種心理學道德理論,提升孩子認知水平
    而如今社會上,不知不覺家長們對道德教育已經變得淡漠無比,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已然高於做人。一個個"高分低能"的孩子,讓我們不禁為將來道德發展擔憂起來。01孩子為什麼會缺乏道德觀念呢?1、 家長忽略了孩子養成的"黃金時期"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他們所需要完成的"目標",道德觀念的養成也是有"關鍵時期"的。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就孩子道德觀念的養成提出過一個觀念。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有序的階段,在孩子的3-12歲就是他們道德養成的最佳時期。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倫理上守望傳統,道德上面向現代,是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的基本和重要走向。如何建構合理而有效的倫理-道德生態,解決社會倫理關係與個體道德生活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倫理道德發展的關鍵性難題之一。  4."新五倫"與"新五常"。調查發現,當前我國社會最重要的倫理關係即"新五倫"依次是:父子、夫婦、兄弟姐妹、同事同學、朋友。最重要的五種德性即"新五常"依次是:愛、誠信、責任、正義、寬容。"
  • 試析網絡社會道德存在的三種現象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的精英 電子 學家出於為軍事服務的考慮將幾所大學的 計算 機用電纜連在了一起,起名為ARPANET,這就是我們今天稱為INTERNET的鼻祖,網絡的迅速 發展 超出了當初它的發明者的預見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我們的社會,從70年代的試點,到80年代的發展,再到90
  • 兒童發展理論主要流派
    兒童發展理論主要流派 http://www.hteacher.net 2020-08-31 14:08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科學地把握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特徵
    01 學前教育要考慮兒童身心發展水平教育只是為兒童發展提供了外部條件,要想實現真正的發展,必須使教育符合兒童發展的需要,轉化為兒童自己的行動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多大程度上啟發和促進這一自主活動。在學前期,3歲前發展最快。
  • 題集|06 兒童同伴關係的作用;兒童知覺的發展特點;對應推論說;DSM...
    兒童同伴關係的作用兒童的同伴關係是兒童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兒童之間特別是同齡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它對兒童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起著成人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1)同伴可以滿足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兒童在同伴集體中被同伴接納並建立友誼,受到讚許和尊重而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滿足,這有利於兒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