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學前教育要考慮兒童身心發展水平
教育只是為兒童發展提供了外部條件,要想實現真正的發展,必須使教育符合兒童發展的需要,轉化為兒童自己的行動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多大程度上啟發和促進這一自主活動。
在學前期,3歲前發展最快。
出生第一年,身高增20~25釐米,體重增5~6公斤3~6歲,身高每年增4~6釐米,體重增加1.5~2公斤總的來說,學前兒童各器官各系統比較柔弱,大腦皮層細胞還不完善,所以學前教育工作者看好安全很重要。同時,成人還要為兒童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重視體育,科學餵養,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02 學前教育要合乎兒童的年齡特徵
嬰兒期與成人的安全依戀是嬰兒良好發展的關鍵。半歲後,兒童在與成人的接觸下玩玩具,成人給兒童演示動作,幫助他們完成動作。這是兒童與成人的交往有了協同活動的性質。兒童擺弄物體的動作只限於外部特徵。1歲後,兒童能按物品功能和一定方式來擺弄物品,進行實物活動。3歲前,兒童以極大的興趣擺弄物品,由此發展自己的感知覺和動作。3歲時,兒童開展自我意識,發展通過象徵符號來認識外界的認識活動。要求獨立活動,不收成人控制。他們渴望像成人那樣活動,發展了意志對行為的控制力。3~6歲,兒童自由獨立的行動,智力也有了進一步發展。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活動。兒童發展通過對物的活動和對人的交往進行。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他們的活動形式和與人交往方式都具有一定特點。學前教育就是要組織和指導兒童的活動,促進兒童發展。教育目的在於:
形成兒童的個性傾向,發展交往能力,奠定社會化的最初基礎。智力方面,發展兒童的感知覺、動手能力、表象思維和想像力,促進抽象思維的萌芽

有研究表明:兒童積累大量知識後具備遠遠高於我們平常觀察到的抽象能力,所以成年人應該根據兒童的能力提供支持性環境。通過教學引導符合最近發展區的、富有挑戰性的又能為兒童所掌握的經驗才能促進兒童的發展,並為入學做準備。
學前兒童具有極大可塑性,在發展兒童智力時,還應注意兒童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的培養。
這是大多數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真正原因。因此市場上那些把學前教育萬能化、貴族化的教育機構不適合大多數普通剛需家庭。
03 學前教師應考慮具體班級和具體幼兒的特點
有專家研究認為:人類發展的潛力在個體現有資源以及社會的目標和社會偏愛的互動方式下,產生了很大差異,並在整合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基礎之上,走出了多元發展的軌跡。
所以,教師在考慮兒童身心發展水平、年齡特徵下,還必須具體研究所在班級具體幼兒的特點,考慮不同兒童的需求,正確處理共性與個性、典型性與多樣性、因材施教、有的放失的進行教育。特別是近年來,早教成為社會共識,獨生子女的出現,兒童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需要進行系統的觀察和測驗,有針對性地對兒童進行教育。
筆者作為幼兒老師,在一個幼兒園的同一個班裡,雖然幼兒年齡差別不大,但智力、性格、語言、動作的發展差異其實是很大的。因此,在實際教育工作中,可以採取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輔導等不同活動,使不同水平的兒童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進步。
目前學前教育受市場驅動,大力學習西方,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兒童的發展有利,但同時家長也需要注意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科學的把握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合自己情況的學前教育。
幼兒教育工作情緒消耗大,職業倦怠感頗高,幼師也應該互幫互助,緩解情緒壓力,交流教育心得,與家長換位思考,求同存異,爭取家園合作共同教育好孩子。
#河南夏邑一幼師讓孩子應援王俊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