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把握勞動教育新特徵

2020-12-06 中國教育新聞網

勞動教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五育並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一環。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我國勞動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客觀描述,勞動教育的缺失不僅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也會影響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因此,加強勞動教育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時代要求。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人類社會在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社會分工體系等諸多領域發生了深刻變革,工業化時代標準化、規模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為繼。新時代的發展迫切呼喚教育面對新產業、新行業的人才培養需求,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教育轉化為能力培養型教育,對於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也賦予了勞動教育新的時代內涵。新時代勞動教育重在培育勞動的基本態度和基本能力,而不僅是教授具體的生產技術,並根據變化了的勞動形態及時更新教育內容和手段,將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文化技術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更加重視現代化、知識化、信息化的勞動教育,構建起完整、開放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隨著內容的日漸豐富和理念的日益更新,呈現出從簡單到複雜、從淺顯到深入、從單一到綜合的發展特徵。

    在教育價值上,注重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

勞動是為了生活,勞動教育則是服務於實現更加美好的生活。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重視勞動教育,但長期以來,勞動的功能被異化、價值被扭曲,勞動教育並未真正指向生活本身。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教育方針是使受教育者「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改革開放以後的一段時間內,片面強調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在這些對勞動教育的定位中,勞動的社會價值僭越了人的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個體價值,偏離了勞動教育的本質。

《意見》要求,新時代勞動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表明,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在價值取向上實現了超越,追求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不僅追求勞動教育的社會價值,更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幸福和全面發展。在此價值觀的引領下,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勞動教育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幸福人生的基本需要。

    在教育理念上,堅持學校教育與勞動教育的統一

馬克思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並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基本思想,也是我國的教育方針。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當前的教育實際中,由於應試教育的慣性作用,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脫節,社會上鄙視勞動和勞動教育的現象與行為較為突出,導致一些學生身心發展失衡。

《意見》強化勞動教育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繫,凸顯出勞動教育特殊的地位和價值。勞動教育作為一種全屬性教育,具有強大的開放性、融通性,是連接德智體美「四育」和現實社會的橋梁,對學生健全人格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德智體美「四育」都建立在勞動教育基礎之上,需要依託勞動教育來實現教育目標,同時其教育成效和質量又需要在勞動教育中接受檢驗。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有效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充分挖掘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將教育和勞動深度融合,形成勞動教育既為德智體美「四育」奠基,又協調發展的教育新格局。

    在教育內容上,堅持生活勞動、生產勞動與服務性勞動的統一

因為對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勞動素養的構成要素理解不同,人們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也存在一定差異。勞動教育是一個動態性、發展性的概念,其內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不斷發展、不斷完善。

《意見》明確指出,新時代「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由此可以看出,新時代勞動教育不再是過去以體力勞動、重複勞動為主的勞動教育的簡單「回歸」,更不是讓學生放棄學習文化知識去學工、學農。《意見》要求「根據教育目標,針對不同學段、類型學生特點,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更是針對不同學段提出了具體的育人要求,從小學階段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初中階段的勞動技能、勞動品質,到高中階段的職業體驗、勞動態度,最後是大學階段就業創業能力、勞動價值觀,形成了有序的育人鏈條。

新時代勞動教育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趨勢,結合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對高素質高水平勞動者的戰略需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確定勞動教育內容要求的方向,更加重視現代化、知識化、信息化的勞動教育,構建起完整、開放的勞動教育內容體系。《意見》引導學生「結合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注重選擇新型服務性勞動的內容」,樹立「大勞動觀」,拓展勞動的廣度與深度,重構個體與他人、社會和自然的關係。生產勞動、生活勞動、服務性勞動分別對應人與自然、人與自我和人與社會的關係,三種關係的協調發展決定人的三種屬性均衡發展,決定人的整體屬性的發展,而三種屬性提高的過程就是人相應屬性的工具性和價值性統一的發展過程。

    在教育形式上,力求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統一

人類的勞動是體力與智力的結合。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漸漸分離。但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作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二者只是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雖然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大部分可以自動化的機械性勞動都可以被替代,但是在新時代體力勞動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體力勞動仍然是人們維持日常生活所必備的一種基本能力,體力勞動在培養學生好奇心、想像力和批判性思維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新時代勞動教育堅持體腦結合。《意見》強調「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並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引導學生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整合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重在勞動的基本態度和基本能力的培育,不僅是具體生產技術的教授,根據快速變化的勞動形態,將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文化技術學習與理論知識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16日第7版 

相關焦點

  • 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發展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斷,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清醒認識和科學把握處於深刻變化中的國內外環境,為新階段更好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實現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勞動教育要和其他「四育」攜手同行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
  • 濰坊市中小學校勞動教育系列典型案例展示(二)
    壽光市侯鎮第二初級中學一份勞育「責任田」,拓展教育新空間——勞動教育這樣做侯鎮二中簡介壽光市侯鎮第二初級中學座落於美麗的歷史古鎮——侯鎮南側,是一所山東省規範化農村初級中學。四、加強組織,科學規劃學校成立以校長任組長的勞動教育領導小組,下設「非遺傳承」「田園農耕」「園藝」「內務整理」勞育教學研究小組。領導小組負責勞動教育的組織領導,定製度、定計劃、定內容,統籌安排、指導、督查勞育教學計劃的落實。勞育教學研究小組組員為勞育特長老師,各教研組在學校統一安排下,研究落實勞育教學任務。
  • 科學地把握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特徵
    同時,成人還要為兒童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重視體育,科學餵養,促進兒童健康成長。02 學前教育要合乎兒童的年齡特徵嬰兒期與成人的安全依戀是嬰兒良好發展的關鍵。半歲後,兒童在與成人的接觸下玩玩具,成人給兒童演示動作,幫助他們完成動作。這是兒童與成人的交往有了協同活動的性質。兒童擺弄物體的動作只限於外部特徵。1歲後,兒童能按物品功能和一定方式來擺弄物品,進行實物活動。
  • 每日一詞∣勞動教育 education on the hard-working spirit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近日出臺。《意見》強調,通過勞動教育,學生應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對於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了整體設計。一是闡明基本內涵,強調當前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在勞動實踐中進行教育。
  • GET|課堂內外黎渝幸:跨學科融合是勞動教育的生命所在
    黎渝幸表示,2020年是勞動教育的元年。她以課堂內外勞動教育品牌「i 勞動」為例,從教材、評價體系、課程、場地等方面分享勞動教育的可能。以下是黎渝幸演講速記整理:我來自課堂內外。課堂內外創立於1979年,陪伴著我們兩代人的成長。
  • 【GET2020】課堂內外黎渝幸:跨學科融合是勞動教育的生命所在
    【GET2020】課堂內外黎渝幸:跨學科融合是勞動教育的生命所在 作者:李 婷 發布時間:
  • 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的內涵和特點,準確把握我國所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的內涵和特點,準確把握我國所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 牢牢把握「最本質的特徵」和「最大優勢」
    內容提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這一重大科學論斷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寶貴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輝煌歷史的理論結晶。牢牢把握「最本質的特徵」和「最大優勢」,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不動搖。
  • 「不出汗不叫真勞動」長清打造勞動教育新生態
    多年來,長清區堅持「勞動教育與教育改革結合,與深化課程建設集合,與家庭教育結合,與學科核心素養結合」,打造了融合共生的勞動教育新生態。標誌著全區中小學生勞動教育有了專屬的實踐基地,也標誌著全區中小學「一育帶五育」工作進入了新篇章。隨後,長清區名師工作室成員多次到實踐基地進行具體資源包課程開發考察,開發編寫《長清區基地勞動教育資源包》。《資源包》分農作物篇、果木篇、花藝篇三個不同領域,每一課時的設計包括技法與探究、思考與討論、實踐與體驗、評價與分享、拓展與創新五個環節。
  •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新特徵新要求(人民觀點)——認識和把握新...
    ,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深刻認識把握新發展階段,就要深刻認識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系統分析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提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不斷提高。
  • 科學發展觀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把握
    科學發展觀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把握 發表時間:2012-06-18   來源: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中國改革發展新階段形成的理論成果,其精神實質,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進步的價值意蘊,充分體現了對當代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深刻把握與回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執著與努力,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自覺與堅定。
  • 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內涵
    【內容提要】 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內涵,著力發揮意識形態的重要作用,對於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人類社會仍由「物的依賴性」所主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中國現代化進程飛躍的三種時空交織疊加,決定了在新的時代坐標下開展意識形態偉大鬥爭的複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
  • 勞動教育是「浪費」時間嗎?對勞動的理解應與時俱進
    面對勞動要求,不少青少年心存疑惑——  【勞動教育,難在哪兒③】憑知識拼能力需要靠勞動立足嗎  本報記者 於忠寧  當下,勞動教育正在中小學校如火如荼地開展,我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的現狀正在逐漸改變。
  •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新特徵新要求 ——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②
    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看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生產力進步必然,增強解決矛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需求條件、要素條件和潛在增長率發生重要變化,需要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 【傳習錄】全面把握「三個新」的科學內涵
    【傳習錄】全面把握「三個新」的科學內涵 2021-01-16 10:56:30 來源:中國網 作者:田博群 責任編輯:田博群
  • 周樹春:自覺把握新時代國際傳播的特徵規律
    以下文章來源於對外傳播 ,作者周樹春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傳播也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歷史時期。從根本上說,新時代國際傳播應該是與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時代特徵相適應的國際傳播。
  • 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
    我們只有既深刻認識和把握理論創新發展的普遍性,又深刻認識和把握理論創新發展的特殊性,才能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性部分。所謂基礎性,就是說這一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和理論體系的形成作出了創造性的獨特貢獻,搭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架構。
  • 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核心要點: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著眼新的發展實踐,深入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提出了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等重要論斷,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方向的科學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