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2020】課堂內外黎渝幸:跨學科融合是勞動教育的生命所在

2020-12-03 芥末堆

【GET2020】課堂內外黎渝幸:跨學科融合是勞動教育的生命所在

作者:李 婷 發布時間:

【GET2020】課堂內外黎渝幸:跨學科融合是勞動教育的生命所在

作者:李 婷 發布時間:

課堂內外副總經理黎渝幸

「對於教育領域當中的所有從業者,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教育的大多數一定會是在廣袤鄉村,未來在我們的鄉村學校、鄉村領域一定會有教育從業者更多的可能性。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機制之下,我們始終認為教育的創新永遠源於學科的融合。」

11月24日,在芥末堆主辦的「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素質教育分論壇上,課堂內外副總經理黎渝幸以《最好的教育永遠是現在》為題進行分享。黎渝幸表示,2020年是勞動教育的元年。她以課堂內外勞動教育品牌「i 勞動」為例,從教材、評價體系、課程、場地等方面分享勞動教育的可能。

以下是黎渝幸演講速記整理:

我來自課堂內外。課堂內外創立於1979年,陪伴著我們兩代人的成長。那個時候正是改革開放的元年,課堂內外是像一個永遠年輕的教育前行人,我們見證了整個中國教育的快速發展。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勞動教育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容,在接下來的數個月當中,關於勞動教育的政策數次頻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個人認為2020年理所應當的應該稱之為勞動教育的元年。

一條新的賽道已經出現了,誰先出發,誰就有可能去領先。

我們再回到我們勞動教育的《意見》當中所看到,明確提出要求多種形式籌措資金加快建設校內教學場所和校外勞動教育實踐的基地,學校可以安排公用經費等資金去開展勞動教育,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採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吸引社會機構去參與到勞動教育的服務。

那麼在這一條嶄新的賽道上,對於我們體制內來講,勞動教育應該怎麼樣去落地?課程應該怎麼實施?課程應該怎麼安排?評價應該怎麼去做?作為社會機構來講,這個時候怎麼樣去參與到勞動教育當中去?

我們認為勞動教育,特別是在想要去佔據領先地位的時機,跨學科的融合,絕對是勞動教育的生命所在。

我們給大家分享的一個新的賽道,課堂內外的勞動教育新品牌「i勞動「。首先是教材的研發,是由中國勞動教育關係學院進行編著,7月份已經面向全國發行,來自全國10個省市的中小學採用了我們這一套教材。

第二個領域,是基於勞動教育的智慧評價體系。根據我們的新政當中關於評價體系所提到的關鍵點,圍繞勞動課程的開展,對於每一個學生開展的勞動成果,我們從社會勞動和社區勞動,以及學校勞動三個層面對孩子們的勞動評價進行整體的跟蹤。我們也是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以及勞動價值進行AI大數據的跟蹤。

第三個領域,根據我們的意見所講,高等學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的優勢和服務社會的功能要求。我們和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研究中心、家蠶基因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聯合研發了絲路蠶桑的勞動課程「小小蠶工「;以及針對我們月宮一號的地外生存勞動課程「小小月宮」,水稻種子的研發課程「稻米之國「,和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起研發的航天綠種的課程。這四個課程是我們在我們「i勞動」教育當中非常有特色的四個課程。

第四個領域,要多渠道的拓展實踐場所。我們也是在集團的整個產業結構當中,把我們的營地進行勞動課程的改造,圍繞工業勞動、未來的勞動,以及環保生態勞動、傳統勞動等等領域,將下屬六個營地進行的勞動課程的再改造。

第五個領域,我們率先地提出了「勞動實踐教室」這一話題。

教育的未來

在課堂內外的i勞動這個品牌打響之後,芥末堆也給了我一個命題,課堂內外作為一個教育國企,對於教育的未來有什麼樣的判斷?

在我看來,未來面向我們的教育本身,「家、校、社」的壁壘終將打開,學校的邊界將會越來越模糊。

對於教育領域當中的所有從業者,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教育的大多數一定會是在廣袤鄉村,未來在我們的鄉村學校、鄉村領域一定會有教育從業者更多的可能性。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機制之下,我們始終認為教育的創新永遠源於學科的融合。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GET|課堂內外黎渝幸:跨學科融合是勞動教育的生命所在
    課堂內外副總經理黎渝幸「對於教育領域當中的所有從業者,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教育的大多數一定會是在廣袤鄉村,未來在我們的鄉村學校、鄉村領域一定會有教育從業者更多的可能性。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機制之下,我們始終認為教育的創新永遠源於學科的融合。」11月24日,在芥末堆主辦的「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素質教育分論壇上,課堂內外副總經理黎渝幸以《最好的教育永遠是現在》為題進行分享。黎渝幸表示,2020年是勞動教育的元年。
  • 濰坊市中小學校勞動教育系列典型案例展示(二)
    2019年山東教育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先後以《專業教師+民間藝人 讓非遺在課堂活起來》為題對我校非遺傳承勞動教育進行了專題宣傳報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導向,突出「五育並舉」,努力實現辦學條件優良、教師素質優秀、校園環境優美、教育水平優質、勞動特色教育優異的「五優」目標,建設質量一流的溫馨校園,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新時代教育。
  • 科學把握勞動教育新特徵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重視勞動教育,但長期以來,勞動的功能被異化、價值被扭曲,勞動教育並未真正指向生活本身。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教育方針是使受教育者「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改革開放以後的一段時間內,片面強調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在這些對勞動教育的定位中,勞動的社會價值僭越了人的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個體價值,偏離了勞動教育的本質。
  • 徐州這所小學把課堂搬到農場 讓孩子在「自然教室」成長
    這裡不光種出了多樣的蔬果,還成為該校學子跨學科融合學習的試驗田。在這裡,學生們種下的是種子,收穫的更多是素質教育的果實。為貫徹落實「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該校在STEM課程的基礎上,為四五六年級劃分出試驗田,開設了「農場勞動」相關課程。如果你認為北辰小學的農場僅僅是勞動教育的實踐基地或者是讓同學們體驗農耕生活的「開心農場」,那就錯了。
  • 「不出汗不叫真勞動」長清打造勞動教育新生態
    多年來,長清區堅持「勞動教育與教育改革結合,與深化課程建設集合,與家庭教育結合,與學科核心素養結合」,打造了融合共生的勞動教育新生態。探索並實施了「資源包夯實課堂主陣地,課程建設完善育人體系,制度先行開闢實踐基地,因校制宜開啟特色發展之路」的勞動教育模式,強化學生正確勞動觀念與勞動品質的正向形成。「我們要通過不同的勞動課程,讓勞動教育更加『接地氣』。」長清區教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 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難點與突破——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
    【摘要】近年來,國內高校的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一些突破,但仍然存在「單科生」思想、目標模糊、導師缺乏等問題。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和方法,但以專業基礎為根本,鼓勵不同學科交叉和融合的創新思維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 271教育丨強勢出擊,塑造品牌——濰坊實驗中學2020年十件大事
    2020年,濰坊實驗中學秉承「發展人、成就人」的工作思路,緊緊抓住品牌建設的長線,貼近師生生命成長的主線,徹底轉變思維方式,結構化統籌設計,強化管道運行,全面啟動師生的自我系統,學校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我們選取十件大事與您分享。
  • 跨學科融合成高中課堂「新時尚」
    原標題:跨學科融合成高中課堂「新時尚」   本報記者 牛偉坤   世界上最乾旱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最潮濕的地方是位於卡西山地的乞拉朋齊……一篇英語閱讀短文,同時成了學習世界地理的好素材。
  • 課堂內外:巧用相似求弦長
    在課堂上,我們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如圖,在Rt△ABC中,∠C=90∘,以點C為圓心,AC長為半徑的⊙C與AB交於點D,已知AC=6,CB=8,求AD的長。——相關文章——課堂內外|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課堂內外|一道矩形判定的巧妙解法VOA數學是數學愛好者的聚集地,其中V代表代數學之父韋達、O代表幾何學之父歐幾裡得、A代表近代統計學之父
  • 勞動教育要和其他「四育」攜手同行
    勞動教育是我國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樹德、提智、強體、育美的重要基礎,因此,在落實中,勞動教育不能孤立進行,而是要和其他「四育」攜手同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關係,才能行穩致遠。勞動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有用的人才。因此,勞動教育的出發點是為了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不是為勞動而勞動。
  • 雲網融合「空中課堂」走進武漢家庭
    連日來,隨著武漢市教育局「空中課堂」教學專區在湖北電信天翼高清平臺的正式上線,以電視屏為載體,以本地個性化教學資源為核心內容的雲網融合線上教學模式在武漢廣泛推開。武漢電信快速響應積極統籌布局,組建專項攻堅團隊完成了含天翼高清「空中課堂」洪山區(試點區)課程專區、家庭雲分類課程訂閱及中國電信天翼雲「空中課堂」教學平臺三大功能版塊在內的雲網融合智慧教學解決方案,得到武漢市教育局高度認可。  武漢市教育局「空中課堂」課程內容主要覆蓋全市14個區從小學到初中九個年級的全學科內容,每天約更新500~ 600個課時。
  • 合川區狠抓四個重點促進勞動教育貫穿育人全過程
    建立「合川區勞動教育聯盟」提升教育氛圍,目前已有13所學校、2個基地加入。評選區級示範學校8所、示範基地14個。二是抓課程建設,勞動教育夯基壘土。把勞動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每周不少於1課時,每天課外校外勞動時間不少於20分鐘。開發「農耕課堂」「峽硯文化」等地方課程、校本課程23門。通過「重慶合川教育」抖音直播平臺,以不同主題開設直播課程,觀看人數達40餘萬人次。
  • 學科發展趨勢與跨學科組織模式探究
    這也說明,哈佛大學的跨學科發展程度更高,而北京大學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學科交叉和融合使傳統單學科的邊界變得模糊,研究方法更加趨向交叉和融合,相應的出現了諸多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和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多元組織模式,大學的學術治理結構也在不斷進行著適應性調整。
  • 2020年蚌埠市經濟開發區智慧課堂展示活動
    為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深化智慧課堂應用,賦能教育發展,2020年11月20日由蚌埠市經濟開發區教育黨委主辦,蚌埠六中教育集團承辦,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鼎力支持的智慧課堂展示活動如期舉行。
  •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探索
    2016年3月國務院發布《全民科學素養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2016年6月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以及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文件中均提到將通過教學方式的變革、評價體系的更新來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 3個STEAM案例|詮釋為什麼跨學科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比如,圍繞水這個主題,可以研究水的物理、化學性質與生產生活;水與生命的關係(動物、植物、微生物);水與地球的各個系統(大氣、生態、地質、氣候、土壤、熱力);水資源研究(淡水、汙水處理、灌溉、淨化、汙染、再利用);水資源管理(水壩、節水、發電、引水、現代農業、雨水收集);水與社會、經濟的相互作用(價值觀、城市、運動、信仰、治水、航行、運輸、運河、起源、一帶一路、國家邊界、遷徙、戰爭);水與文化的共生(
  • 松江一中將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感受農村廣闊天地,學生們鏡頭裡的...
    松江一中將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感受農村廣闊天地,學生們鏡頭裡的畫風是這樣的…… 2020-10-18 14: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校長張希:關於研學融合實踐的發言
    得益於這種跨學科的研究策略,他們的學生馬於光教授在1998年首次實現了三線態有機電致發光,李峰教授在2015年首次實現雙線態發光。值得一提的是,雙線態發光的新概念是由年輕的李峰教授提出的,他從電子科學與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在國外博士後工作之後,回到母校加入化學學院工作,這樣跨學科的經歷,讓他可以做一些單純的化學工作者想不到,而單純的電子科學工作者做不了的原創工作。
  • 科學網—生命科學走上融合之路
    郭應祿認為微能量醫學是融合科學的範例,也是協同創新轉化醫學的具體成果。生命科學、物理學、工程學的融合,正在促使生命科學迎來第三次大發展階段。 生命科學第三次大發展來臨 「微能量包括:衝擊波、超聲波和旋磁。如今,衝擊波的治療領域已包括:泌尿繫結石、骨科、心血管疾病、抗炎、傷口癒合、整形外科,以及神經科等。」
  • 第一季「跨學科」系列探究課程學員招募!
    試題滿分15分,內容涉及生命科學和地理等學科,側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什麼是「跨學科」 近來,以STEM教育為代表的跨學科課程流量日增。從世界多國的經驗看,開展跨學科課程學習是培養和提升學生跨學科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