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山東省教育廳《關於加強中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意見》、濰坊市教育局《關於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濰教工委〔2020〕12號)等文件要求,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濰坊市教育局面向各縣市區教育部門、普通中小學校,徵集了部分勞動教育課程、鄉村田園課程、鄉土遊戲課程、校園生活垃圾分類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做法。為推廣先進經驗,促進學習交流,濰坊教育發布將陸續推出一批優秀案例。
各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市直學校要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激勵保障,堅持典型引領和示範帶動,形成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
壽光市侯鎮第二初級中學
一份勞育「責任田」,拓展教育新空間
——勞動教育這樣做
侯鎮二中簡介
壽光市侯鎮第二初級中學座落於美麗的歷史古鎮——侯鎮南側,是一所山東省規範化農村初級中學。學校依託鄉村特有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綠萃教育」品牌,通過四張「校園名片」建設,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中考質量連年穩居壽光市前列,被授予「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學校勞動教育特色校建設成績顯著,先後獲得壽光市「優秀非遺傳承基地」、山東省「鄉村溫馨校園」等榮譽稱號。2019年山東教育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先後以《專業教師+民間藝人 讓非遺在課堂活起來》為題對我校非遺傳承勞動教育進行了專題宣傳報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導向,突出「五育並舉」,努力實現辦學條件優良、教師素質優秀、校園環境優美、教育水平優質、勞動特色教育優異的「五優」目標,建設質量一流的溫馨校園,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新時代教育。
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習近平
加強勞動教育,培養新時代建設人才,通過勞以樹德、勞以增智、勞以強體、勞以育美,讓青少年在勞動中創新,在勞動中鍛鍊,在勞動中成長。
壽光市侯鎮第二初級中學在「綠萃教育」品牌建設基礎上大力開展「勞動教育」。學校堅持以育人為目標,以課程實施為核心,以勞動實踐為重點,建立了勞動教育校內外基地,初步構建了勞動教育特色課程體系,開發了勞動教育課程平臺,實現了學生自主選課、主動接受勞動教育的目標,初步取得了一些中學勞動教育創新成果。
一、開發勞育課程,編寫勞育教材
學校圍繞「五育並舉」的素質教育要求,深挖本地特色資源,開發「綠萃」特色勞育課程。
一是「非遺傳承」課程。結合當地特有的地方「非遺」文化,讓地方「非遺」傳承進校園,編寫了剪紙、土陶、麵塑、草編等地方非遺傳承校本教材,其中《剪刀下面的世界》被評為「濰坊市精品校本教材」。這些課程的開發,既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傳承地方特色傳統工藝。
二是「親農耕」田園課程。結合當地種養殖特色,分設四類子課程:「五穀豐登」課程,學習種大豆、小麥、玉米、花生等常規糧經作物知識與技能;「六畜興旺」課程,學習飼養羊、雞、兔等畜禽的知識與技能;「瓜果飄香」課程,學習種植瓜果梨桃的知識與技能;「菜蔬滿園」課程,學習種植各種時令蔬菜的知識與技能。田園課程的開設,讓學生學習掌握部分動植物養殖、種植知識,練就一定的勞動技能。勞動實踐也讓學生體會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艱辛,培養他們感恩父母、親近土地的情操。
三是「綠化美化」園藝課程。學習研究花草樹木的栽植修剪、園林景觀的布局設計等知識。師生一起動手綠化美化校園,培養學生愛校情懷及審美、創美能力。
四是「內務整理」課程。包括內務整理、衛生掃除、生活值日、家務勞動等技能的學習和訓練。旨在提高學生自理能力,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體的事情分工值日合作做」「家務勞動搶著做」的良好習慣。
二、建設勞育基地,配齊勞育功能室
為給勞育教學提供必要的勞動實踐活動場所,學校建設了5個勞育功能室,4個校內勞育基地和2處校外實踐基地。綜合樓開設了麵塑、土陶、草編、剪紙4個「非遺傳承」教室及1個勞具存放室;校園內規劃建設了「桃李園」「菜香園」「碧荷園」「雞祥兔養殖場」校內勞育實踐基地。同時,與當地「尚沃農業」和「航源科技有限公司」兩企業合作,成立了以「葡萄種植」「蔬菜育苗」為主題的兩大校外勞動實踐基地。
三、「請藝人、聘專家」,提高勞育師資技能
學校從校外聘請民間老藝人擔任「非遺傳承」校內輔導員。同時聘請當地葡萄種植大王、蔬菜種植技師、園林公司專家到校培訓指導,師生同堂學技藝,提高勞技能力。
四、加強組織,科學規劃
學校成立以校長任組長的勞動教育領導小組,下設「非遺傳承」「田園農耕」「園藝」「內務整理」勞育教學研究小組。領導小組負責勞動教育的組織領導,定製度、定計劃、定內容,統籌安排、指導、督查勞育教學計劃的落實。勞育教學研究小組組員為勞育特長老師,各教研組在學校統一安排下,研究落實勞育教學任務。
五、全員參與,個個出彩
(一)自主選科,開足課時
師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自主選擇勞動科目,成立勞動小隊,教師是隊長,學生是隊員,每3人建1個小組。如下圖,七年級非遺傳承課程學生選課列表:
各年級每周統一設2節勞動課,初一周一下午3、4節,初二周三下午3、4節,初三周五下午3、4節,勞動課前大課間時間,各勞動小組向「隊長」報到,按「隊長」要求做好課前準備。勞動課採取兩節連堂的方式,第一節傳授勞動知識和技能,並做好勞動安全教育,第二節動手實踐操作,鍛鍊勞動技能。師生放下課本,走出教室,拿起勞具,在室外田園課堂教學相長,體驗勞動快樂,收穫勞動幸福。
(二)非遺傳承,精彩無限
非遺傳承「剪紙、土陶、麵塑、草編」四個傳統手工傳承工作室,聘請校外手工藝人擔任輔導員。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報名,非遺傳承教研組擇優選取參加「非遺傳承」小隊,老藝人利用勞動課,手把手教授手工藝品的製作,師生爭做非遺傳承人。這樣,既傳承了「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傳統非遺的魅力,增強對家鄉文化的熱愛之情。
(三)聯產承包「責任田」,勞動教育常相伴
學校把各勞動實踐基地劃分成若干不同類型的包幹區,讓各勞動小隊、小組認領「承包」,為加強責任,各「責任田」掛牌亮明隊長、隊員承包人。這些「責任田」,既作為勞動課的實踐基地,又作為學生平日大課間勞動鍛鍊的「自留地」。承包「責任田」的方式,加強了對學生平日的勞動教育,讓勞動教育常態化、日常化。
1.田園農耕「責任田」
「桃李園」按樹種分為桃樹區、石榴區、櫻桃區、杏園區、山楂區、核桃區、草莓區、花生區等;蔬菜園按面積分成4塊責任田。責任田內每一棵樹,每一菜畦,都有組員包幹,勞動課上,勞動隊長按教學計劃指導隊員在生態園裡種植花卉、蔬菜、水果等綠色植物,師徒一起播種、澆水、移栽、施肥、鬆土、拔草,探究遇到的疑難問題,分享勞動果實,體會勞動之樂。「責任田」給學生提供勞動技術實踐與體驗的機會,使學生在勞動參與中研究問題、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陶冶美好情操,得到傳統教科書所無法達到的真知灼見。
藕園由校外專業種藕老農承包管理,按照藕生長的關鍵節點,向全體師生傳授管理知識。「雞祥兔」養殖場由專隊承包,負責日常的飼養。同時,鼓勵學生寫觀察日記,觀察小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的思想感情。
2.「綠化美化」園藝「責任區」
學校把校園內的綠化帶劃分成若干區域,然後由級部、班級、小組、個人逐級細分承包,承包人分工合作清理雜草,保持校園乾淨整潔。綠化美化責任區以衛生整理時間為主,打草修剪由園藝承包小隊利用勞動課進行。
3.內務整理「責任區」
各班把教室、宿舍、餐廳等區域細化為若干衛生包幹區,讓學生認領承包「責任區」。小到一扇窗、一個燈都有專人負責,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和生活自理能力。學生個人負責自己的內務整理,學校定期開展檢查、評比活動,促進了學生內務整理水平的提高。
六、搭建活動平臺,助推勞育品質
學校每學期根據各勞動科目需要,定期開展勞動技能大賽,評選「蔬菜種植、果樹管理、園林修剪、剪紙、制陶、草編、麵塑」各項能手。並且利用「五一勞動節」和「十月金秋節」開展大型校園勞動節活動,豐富校園勞動文化生活。
七、完善評價機制,調動師生積極性
完善《教師績效考核方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把教師承擔勞動教育工作量、成績納入績效考核,讓教師勞有所獲。學期結束後,由勞育教師按計劃對學生進行綜合測試,根據平時課堂表現與科目技能操作成績給學生認定勞育成績等級。把學生在勞動教育中取得的成績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提高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積極性。
學校經過近幾年的勞動教育實踐,取得了一些成果,先後獲得壽光市「優秀非遺傳承基地」、山東省「鄉村溫馨校園」等榮譽稱號。2019年山東教育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先後以《專業教師+民間藝人讓非遺在課堂活起來》為題對我校非遺傳承小隊活動進行了專題宣傳報導。
通過勞動教育的開展,學生在樹立勞動意識、鍛鍊意志品質、激發創新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學生感悟到了「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道理。勞動教育為學生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了堅實基礎。
濰城區湖景小學
湖景鄉村田園課程,唱響勞動育人主旋律
——濰城區湖景小學鄉村田園課程的實踐研究
濰城區湖景小學基本概況
濰城區湖景小學坐落於美麗的鳶都湖畔,學校設施完備,校園環境優美,是一所高標準建設的現代化學校。學校現有教職工60餘人,學生793人,20個教學班。
學校一直秉承「培養幸福的人」這一辦學宗旨,全面落實國家教育教學方針,通過專題培訓、青藍工程、教學比武等活動,打造師德高尚、作風優良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著力特色課程建設,打造百花課程,開發經典誦讀、數學閱讀、數學實踐、怡心畫藝等,打造絢麗多彩社團,為學生搭建全面+個性發展的平臺。在2019年區雙語經典誦讀比賽中語文獲一等獎、英語獲二等獎的好成績;四大節比賽中我校的足球、武術、舞蹈、合唱等社團都名列前茅。學校先後獲得濰坊市普通話校園語言示範校、濰坊市綠化美化先進單位、濰坊市實驗教學示範校、濰城區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
「生活即教育」, 勞動一直伴隨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勞動其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生活教育。為了讓教育真正回歸,學校始終把勞動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學校明確「讓每一個學生在綠色鄉村田園中健康成長」的辦學理念,堅持以「鄉村田園」勞動課程的建設為著力點,構建勞動教育的新樣態,形成了勞動育人特色。
一、知行合一 樂在其中——構建鄉村田園課程體系
鄉村學校有著自己獨特的資源,如廣闊的田野、遍地的莊稼、淳樸的農耕文化等。我校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延伸勞動教育,逐步構建起湖景鄉村田園課程體系。
(一)趣味實踐田園課程——勞動技能體驗
學校利用校園建設的契機,整合勞動資源,積極、科學、合理地開發趣味實踐田園課程,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初步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
1.「小園丁」綠化勞動:增強環保意識
創建綠色校園,我校主張環境教育從課堂滲透擴展到全校整體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勵師生民主公平地共同參與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學校開展「小園丁」勞動實踐對綠色校園的創建具有深刻的意義。植樹節,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共建團結林」植樹,在校園的花壇裡種花;勞動節,師生圍繞校園,開展為植物除草、澆水、施肥等活動,學校採取以班級為單位認領樹木花草,進行輪流養護。綠色校園離不開師生的共同維護,只有在勞動中增強全體學生的環保意識,才能讓校園常綠常青。
2.「小菜農」種植勞動:培養探究精神
校園的每一處都能成為勞動教育的場所。學校在校園的角落空地上開闢「百花種植園」,為開展「小菜農」種植勞動提供了場地保障。學校組織向日葵種植比賽活動:先請有經驗的學生介紹如何挑選適合種植的種子,再指導種向日葵的步驟,最後師生一起親手採摘,收穫樂趣 。在整個勞動過程中,學生學會種植小知識,掌握種植方法,在勞動中逐步培養起探究精神。
(二)家庭拓展田園課程——勞動習慣養成
勞動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學校開發以「一二三」親子打卡為創新模式的家庭拓展田園課程,與校內勞動教育實現有效銜接,促使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1.一日:周五田園考查日,考核勞動技能
學生在家長的監督和指導下,學生每周學習一項勞動本領。設定「田園勞動崗位」,採用「輪崗制」進行考核:家長利用閒暇的時間開展「田園考查日」活動,評價孩子的勞動學習效果,決定是否繼續輪崗,從小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堅持勞動的好習慣。
2.二天:親子共度周末田園讀書節,思考勞動價值
學校結合教材,以勞動教育為載體,組織親子共度周末田園讀書節,要求家長利用周末時間,選擇一些與田園勞動教育主題相關的繪本,讓學生寫童話,編繪本……在書香中與勞動者深度「對話」。家長與孩子分享對於「勞動價值」的認識,讓孩子懂得世界因為一點一滴的勞動而變得不平凡,要懂得尊重勞動者,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意識。
3.三月:寒暑假「田園勞動挑戰月」,強化勞動習慣
學校設計各種主題式「田園挑戰作業」,組織學生參加農業生產,種植農作物、養殖水產品、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參與生活勞動,相時採摘、烹飪製作、聯誼聚會;鼓勵學生在三個月的假期中挑戰家裡的不同區域、不同種類的田園勞動,將勞動教育進行到底。勞動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學校利用三個月的假期開展「田園勞動挑戰月」,為強化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提供了條件保障。
(三)社會實踐田園課程——勞動價值重塑
學校利用本土社會資源,為學生量身定製「走進你我他」社會實踐田園基地----湖景開心農場,為孩子們開闢了另一種課堂陣地。我們精心規劃實踐區域,設置了生態百花園、芬芳桃李園、向陽果蔬園三個區域,並將農場內田地種植規劃為責任田、自留地、志願者田三類。責任田由學校布置統一種植;自留地由一至六年級各班自主種植;志願者田由學校的老師、家長志願者負責。「開心農場」為學生提供了富有趣味性和多樣化勞動實踐項目,學生在勞動中正確認識勞動的內涵,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二、開放堅守 春華秋實——採擷鄉村田園教育果實
湖景鄉村田園課程引導孩子們在田園探究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勞動精神。勞動精神滋養湖景師生的健康成長,豐富學校精神的實質性內涵。2020年,我們湖景鄉村田園教育果實纍纍。
1.區課題《疫情下的小學「百花」勞動育人新樣態研究》立項研究;
2.《讀書如稼穡,勤耕致豐饒》獲濰城區勞動育人優秀成果一等獎;
3.案例《 「宅」家育人進行時》被濰坊市「家庭育人課程超市」推介;
4.《躬身力行,在實踐中成長》獲濰城區教學自主創新成果三等獎;
5.《家校攜手共育 合力雙贏未來》獲濰城區重大問題成果三等獎;
6.《種植園裡歡樂多——向日葵種植科技實踐活動報告》獲濰城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
7.《探究向日葵的秘密》獲山東省「創新教育實驗研究」二十年教學成果展示二等獎。
「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湖景鄉村田園課程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力求融合創新。我校實踐時間雖然不長,基于田園的實踐探索卻給勞動教育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示,展現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多樣態走向。
我們堅信,在美麗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湖景鄉村田園課程會讓湖景勞動教育更富有「鄉村田園」泥土氣息,讓傳統文化中的「鄉村田園」之美為實幹興邦的教育賦予更多的中國正能量。
寒亭區第二實驗小學
創新「5+1」勞動育人模式 提升小學生勞動素養
——寒亭區第二實驗小學勞動教育典型案例
學校基本概況
寒亭區第二實驗小學創建於1993年,位於寒亭區運河街西首,是濰坊市規範化學校,學校佔地面積20521.6平方米,現有在校學生1601人,教學班30個,學校擁有專任教師105人,其中高級教師10人,中級教師38人,省市特級教師2人,區級以上教學能手80餘人,師資力量雄厚,教師政治素質高,業務素質強,老中青結構合理,學歷達標率100%。校內建有市級規範化幼兒園1所。
學校秉承「養成好習慣,成就好人生」的校訓,致力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堅持「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辦學理念,以「孩子嚮往、教師幸福、社會滿意」為辦學目標,以「雙改」為核心,逐步形成了以增強學生文化底蘊、弘揚優秀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辦學特色,讓傳統文化走進了學生的日常生活。
案例內容:
一、主要做法
新時代,要求學校勞動教育去直面未來的生活,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創新」綜合育人價值。近年來,學校在推進勞動教育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從建立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統籌「勞育」與其它「四育」的有機融合、構建「五育並舉」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立了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切實提高了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一)精選師資,組建勞動教育隊伍。
組建了由專職勞動教育教師、其他學科教師全員參與、分工協作的師資隊伍。對學科教師進行了勞動教育全員培訓,對承擔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師進行了專項培訓。
(二)頂層設計,形成科學規劃。
根據當地和學校實際,結合當地在自然、文化等方麵條件,充分挖掘了可利用資源,精選了一批符合學校實際、具有本土特色的勞動教育基地資源。根據資源優勢、路線布點等進行合理分類,頂層設計,形成了近期、中期和遠期勞動教育規劃。
(三)創新融合,形成「5+1」勞動教育模式。
學校進行頂層設計,統籌學科融合,堅持勞動教育與各學科教育教學融合推進,積極推進跨學科實踐教育,結合學校發展特色和課程建設計劃,對勞動教育活動主題進行了組合、優化和再開發,建構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寓勞潤德」「寓勞益智」「寓勞健體」「寓勞育美」「寓勞創新」勞動教育項目,形成了「德智體美勞」與「創新」有機結合的「5+1」勞動教育模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四)五育並舉,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1.課程體系規劃與構建
學校本著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原則,以「小學低年級注重圍繞勞動意識的啟蒙,讓學生學習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勞動樂趣,知道人人都要勞動;中高年級要注重圍繞衛生、勞動習慣養成,讓學生做好個人清潔衛生,主動分擔家務,適當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會到勞動光榮」為目標,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按低、中、高學段構建了「五育並舉,德能同行」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主要體現在五大育人主題按學段分別研發不同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每一個校本課程又按學段設置了不同的育人目標。
以「寓勞健體」主題中「持家有方」為例: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研發了不同的校本課程,低年級學生學會整理個人物品、中年級學生進行衣物洗滌包括特殊衣物的洗滌、高年級學生要學會居家的設計以及收納,分層次、循序漸進地落實不同學段的育人目標。
2.課程實施
勞動教育課程是我校綠色生態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勞動實踐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勞動意識,掌握勞動技能,形成勞動習慣。
目前,學校將學校資源和優質社會資源進行有機結合,使勞動教育成為我校的品牌,通過課堂活動、校外實踐、延時服務特長實踐、傳統節日、研學旅行、勞動競賽等方式開展了勞動教育實踐活動。
(1)課堂活動
課堂實踐體驗活動:扎染——學生扎染作品
(2)延時服務特長實踐
延時服務勞動實踐課程:製作紙盤畫——學生紙盤畫作品
(3)研學旅行
研學梅園新村——體驗摘草莓
研學輝渠民俗博物館——體驗老式勞動工具人力耕犁
(4)校外實踐
校外實踐:濰坊科技館
校外實踐:濰坊航天科普展——親手製作航天模型
校外實踐——親手繪製風箏
(5)「五一」勞動節開展勞動競賽
整理個人衛生
美食美客
整理個人物品
(五)多元評價,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合理的勞動評價體系是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舉措,開展小學勞動教育的評價研究,建立基於對學生、教師、勞動教育課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1.學生評價:結合勞動教育的客觀實際,著眼於學生的成長性、發展性實施多元化評價。
(1)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內容可以從學習態度、團隊精神、創新能力、勞動態度、操作技能等多方面進行一系列評價。
(2)評價方法多元化。評價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的勞動課程用「等級+特長」式評價、作品評價、勞動競賽評價等方法體現學生的成果。
(3)評價主體多元化。以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家庭評價、社會評價等方式鼓勵學生健康發展。
2.教師評價:主要是對教師規劃設計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專業發展意識與責任心、團隊合作等方面進行評價。
3.課程評價:包括對勞動教育課程目標、內容、實施過程和對教師與學生評價設定的合理性進行評估,通過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家長的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等形式進行修改完善。
(六)多方保障,提升勞動教育支撐能力。
1.組織保障
學校黨組織牽頭成立專門工作機構,成立學校勞動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黨組織主導、校長負責、黨員教師示範、群團組織參與、家庭社會聯動的工作機制,統籌組織實施。
2.經費保障
學校安排公用經費等資金開展勞動教育,為教師培訓、購買勞動器材、耗材等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
3.安全保障
學校加強師生的勞動安全教育,強化勞動風險意識,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與管理並重的勞動安全保障體系。制定勞動實踐活動風險防控預案,完善應急與事故處理機制。
二、主要成效
1.學生層面
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具體的勞動實踐過程中,獲得更真切的情感體驗,感受勞動的艱辛,能夠讓其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帶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實現「五育」的「合育」,讓孩子們獲得持續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2.教師層面
通過構建師資培訓體系,有利於教師建立正確的成長理念,提升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教育教學技能;通過勞動教育課程的研發與實施,有利於一批骨幹教師提升課程研發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3.學校層面
通過創新勞動教育模式,將學校資源和優質社會資源進行有機結合,使勞動教育成為我校的品牌。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將自我服務、班級勞動、家務勞動、公益活動融入進去,開發相關校本課程,開展常態化勞動教育活動,營造積極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真正做到讓家庭滿意、社會滿意。另外,我校通過課題研究以及系列校本課程的研發與實施,形成一套勞動教育的工作規程,其經驗做法為兄弟學校提供模板和典範,甚至帶動區域勞動教育的發展。
4.家庭層面
學生運用掌握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在家主動進行家務勞動,實現了親子互動,學會感恩。同時,有利於家長轉變教育觀念,親子雙方共同成長,實現家庭和諧。
5.社會層面
通過勞動教育,形成積極勞動的社會氛圍,讓人回歸本心,再造社會根基,助力社會和諧;再造國民創造精神,提升國民創造力,夯實社會基礎。
原標題:《濰坊市中小學校勞動教育系列典型案例展示(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