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分類
皮亞傑從兒童認知發展角度將兒童遊戲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練習性遊戲階段(0~2歲)、象徵性遊戲階段(2~7歲)和有規則遊戲階段(7~11、12歲)。
兒童同伴關係的作用
兒童的同伴關係是兒童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兒童之間特別是同齡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它對兒童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起著成人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
(1)同伴可以滿足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兒童在同伴集體中被同伴接納並建立友誼,受到讚許和尊重而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滿足,這有利於兒童的發展。
(2)同伴交往為兒童提供了學習他人反應的機會。同伴榜樣在改變兒童行為和態度中具有很大的潛力。兒童常模仿同伴的行為並將其同化到自己的行為結構中去。
(3)同伴還是兒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參照框架。兒童常從同伴那裡獲得不能從成人那獲得的知識和信息,並在將自己與同伴比較的過程中形成對自我的評價。
(4)同伴還是兒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個來源。當兒童面臨陌生或恐怖情境時,好友在場可起到與父母同樣的作用來消除緊張和壓抑。
兒童的自我中心
皮亞傑的心理發展階段說把兒童心理發展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其中前運算階段的具體表現為:泛靈論,自我中心,思維的不可逆性和未掌握守恆。自我中心是指認為所有的人與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小學自我意識的發展表現趨勢
小學自我意識的發展表現趨勢為:小一到小三處於上升時期;小三到小五處於平穩階段;小五到小六處於第二個上升階段。
兒童知覺的發展特點
兒童知覺發展主要表現在空間知覺和物體知覺的發生和發展方面。空間知覺包括方位知覺,距離知覺,物體知覺包括大小知覺,形狀知覺。
(1)嬰幼兒時期知覺發展的特點
嬰兒對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覺是以自身為中心進行定位的,新生兒已能對逼近物體有某種初步反應,並具備原始的深度知覺。嬰兒在3個月時具有了分辨簡單形狀的能力,在8、9個月以前就獲得了形狀恆常性。4個月以前的嬰兒就已具有了大小知覺的恆常性,6個月以前的嬰兒已能辨別大小。到幼兒時期逐漸開始發展和完善。
(2)小學兒童知覺的發展特點
在大小知覺方面,小學兒童不僅能熟練地用目測和比測進行直覺判斷,而且還逐漸能用推理進行判斷。在形狀知覺方面,在小學教育的影響下,兒童形狀知覺水平逐年提高,他們不僅能正確辨認幾何圖形,而且能正確繪製各種圖形,最後還能用語言正確說明圖形的特徵,但對事物的本質特徵還缺乏把握。在方位知覺方面,在小學教學的影響下,兒童在方位知覺上有了較大的發展。7~9歲兒童已能初步,具體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對性,9~11歲兒童已能比較概括,靈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詹姆斯的經典公式
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自尊的經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負,意思就是說,自尊取決於成功,還取決於獲得的成功對個體的意義。(也就是根據這個公式,增大成功和減小抱負都可以獲得高的自尊。)
自我意識內容的分類
實用自我、原則自我是由施奈德與坎貝爾提出的;公我意識、私我意識原則是由Fenigstein,Scheier與Buss提出的;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是由詹姆斯(W.James)提出的。
對應推論說
(1)「對應推論」是人們對行為進行歸因的一種方式。當人們認為一個人的行為與其特有的內在屬性(動機、品質、態度、能力等)相一致時,就是在進行對應推論。推論恰當與否決定於事實上行為者的內在屬性與其行為相互一致的程度。
(2)瓊斯和戴維斯揭示了對應推論的程序,即先判定行為者的動機,然後由此推定行為者的品性。他們認為,當他人有某種行為時,行為的觀察者就要判定這種行為是不是他人有意做出來的,以及這種行為所產生的效果中哪些是行為者所需求的。如果某種行為後果只是行為者無意造成的,就不能根據它來判斷行為者的品性。
(3)瓊斯和戴維斯還提出幾種可能影響對應推論的因素。第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社會讚許性;第二個因素是行為的選擇自由性;第三個因素是行為結果的嚴重性;最後一個因素是非共同效應。
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方法
內隱社會認知的活動脫離了意識的監控,直接測量法已無法證明內隱認知過程的存在,因此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所採用的是間接測量的技術和方法,包括投射測驗法、補筆法、閾下條件法、反應時法和內隱聯想測試。人種志是指通過在自然情境中以局外人的立場去觀察、描述、判斷和解釋,而獲得對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中個體和群體的心理現象、心理過程、行為及其意義的整體理解,不是研究內隱社會認知的方法。
態度轉模型
霍夫蘭德等人提出態度轉模型,認為態度轉變包括四個因素:傳遞者、溝通者、接受者以及情境。
DSM-IV對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DSM-IV對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如下:
(1)明顯偏離了患者所在文化所應有的持久的內心體驗和行為類型,表現為下列2項以上:
①認知(即對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釋方式);
②情感(即情緒反應的範圍、強度、脆弱性和適應性);
③人際關係;
④衝動控制。
(2)這種持久的行為類型是不可變的,並且涉及個人和社交場合的很多方面。
(3)這種持久的行為類型導致臨床上明顯的痛苦煩惱,或在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損。
(4)這種行為類型在長時間內是相當穩定不變的,至少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或早期成年時。
(5)這種行為類型不可能歸於其他精神障礙的表現或後果。
(6)這種行為類型並非由於某種物質(例如某種濫用藥物,治療藥品),或一般軀體情況(例如腦外傷)所致的直接生理性效應。
衝動型人格障礙
衝動型人格障礙又稱攻擊性人格障礙,以情感爆發和伴明顯行為衝動為特徵,男性明顯多於女性。癔症型(表演型)人格障礙以過分的感情用事或誇張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為特點。
分裂型人格障礙
社會隔絕、行為古怪、猜疑或偏執觀念,這屬於分裂型人格障礙的特徵性表現。
酒精依賴的特點
酒精依賴的特點有:
(1)精神依賴性。精神依賴性是酒精依賴的基礎。
(2)耐受性。耐受性的形成有快有慢,影響因素主要有個體素質、飲酒方式。
(3)對飲酒行為失去控制。
(4)身體依賴性。身體依賴性是指當停滯飲酒或驟減酒量時,機體出現一系列特徵性的戒斷症狀。
(5)出現各種併發症。當酒精依賴進展到一定階段,全身所有器官系統都會受到損害。
說明:診斷標準和特點稍有不同,特點將診斷標準進行了概括。
精神活性物質
物質依賴中的物質指的是會導致個體產生精神及身體依賴的精神活性物質,包括酒精、尼古丁、安非他明(又名苯丙胺)、阿片以及大麻等。美沙酮與海洛因、阿片同屬於嗎啡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