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需要老師辛勤的澆灌,因此兒童的發展的理論也是考試經常考試的知識點,今天小編給大家總結一下兒童發展的主要流派。
一、成熟勢力說(成熟學說)
成熟勢力說是強調基因順序規定著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理論,簡稱成熟論,代表人物為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格塞爾認為,支配兒童發展的原因有二:成熟和學習。成熟是一個內部因素,決定著心理發展的方向和模式,而學習是一個外部因素,對個體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沒有足夠的成熟就沒有真正的發展與變化;脫離了成熟的條件,學習本身並不推動發展。
啟示:發展是兒童行為或心理形式在環境影響下按一定順序出現的過程,強調生物遺傳因素在學前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外部環境能夠促進兒童發展,但是不能改變機體本身的固有程序。因此,成人應當根據兒童自身成熟和發展的規律施加教育,切忌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態度和方式。
雙生子爬樓梯實驗
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為實驗對象(代號為T)在他出生後的第48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代號為C)在他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的時候,T練了7周而C只練了2周。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只練了兩周的C其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8周的T好。
格塞爾分析說,其實48周就開始練習爬樓梯,為時尚早。孩子的機體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開始爬樓梯,此時時間就非常恰當,孩子也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內在「時間表」人為地通過訓練加速孩子的發展。
二、行為主義學說
行為主義發展觀認為兒童的發展是由環境和教育塑造起來的,代表人物有華生、斯金納和班杜拉(新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將兒童心理發展歸結為環境教育機械作用的結果,否定了兒童的素質、年齡特徵以及內部狀態的作用。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認為一切行為都是刺激(S)~反應(R)的過程,成人可以通過控制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來改變和塑造兒童的行為。斯金納繼承和發展了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和基本信條,將人類的行為分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前者是由刺激引發的自發行為,而後者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強化刺激改變其發展的頻率。班杜拉提倡「觀察學習」,兒童總是在觀察和模仿周圍人的有意或者無意的反應,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行為結果的觀察,來獲取新的反應。
班杜拉是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在其理論中最強調的就是觀察學習和替代強化。所謂觀察學習就是通過觀察他人(稱為榜樣)的行為,進行的學習。在他看來,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周圍人們的那些有意的和無意的反應,觀察、模仿帶有選擇性。通過對他人行為及其結果的觀察,兒童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模式,或調整、矯正了現有的反應特點。當一個2歲的兒童觀察到他的姐姐接近並寵愛小狗後,可能也會與小狗建立積極的關係;而當一個8歲的兒童看到父母談論外地人時態度輕蔑,那麼他也可能學會了用消極的態度對待外地人。班杜拉認為,兒童還會通過對他人自我表揚和自我批評的觀察,以及對自己行為價值的評價,逐漸發展出自我效能感(即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個性能使自己獲得成功的信念)。
啟示:重視強化,行為矯正過程中可以採取不同的強化手段來增加或者降低行為的發生頻率;成人應當以身作則,為兒童行為樹立正面的、良好的學習榜樣。
三、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為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由於其對兒童思維和智力發展的研究聞名世界。皮亞傑認為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和平衡。
(一)心理結構的發展
皮亞傑認為心理結構的發展涉及以下四個基本概念:
1.圖式
圖式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在皮亞傑看來,圖式可以說是認知結構的起點和核心,或者說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礎。
2.同化
在認知發展理論中,同化是指個體對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在感受到刺激時,把它們納入頭腦中原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統將營養物吸收一樣。
3.順應
順應是指有機體調節自己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當個體遇到不能用原有圖式來同化新的刺激時,便要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適應環境,這就是順應的過程。同化和順應是兩種互補的過程。
4.平衡
平衡是指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種較高平衡狀態過濾的過程。平衡過程是皮亞傑認知發展結構理論的核心之一。 需要重申的是,平衡狀態不是絕對靜止的,一種較低水平的平衡狀態,通過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就會過渡到一種較高水平的平衡狀態。平衡的這種連續不斷的發展,就是整個認知發展的過程。
四、精神分析學說
埃裡克森認為人生發展可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面臨一對危機或衝突。要想順利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人就必須要先解決好當前所面臨的危機。
學前兒童的發展主要處於埃裡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的前四個階段:
1.基本信任對不信任(0~1.5歲)
嬰兒必須學習相信別人。如果照顧者常以拒絕的態度或不一致的方式來照顧嬰兒,嬰兒可能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個危險的地方,到處充滿不值得信賴或依靠的人。母親或照顧者是最主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2.自主對羞愧(1.5~3歲)
兒童必須學習自主,自己吃飯、穿衣及照顧自己的個人衛生等。兒童若無法自己獨立,可能會使兒童懷疑自己的能力,並覺得羞恥。父母是主要的社會化代理人。3.主動對內疚(3~6歲)
兒童企圖向別人表明自己已經長大,並開始嘗試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無法應付的事。他們的目標或所進行的活動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相牴觸,這些衝突使他們覺得有罪惡感。兒童必須保持自動自發的精神,但也必須學習不去侵犯他人的權利、隱私或目標,這樣才能克服這種衝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4.勤奮對自卑(6~12歲)
兒童必須要能勝任社會及學習的技巧。在這階段,兒童常會和同伴比較。只要勤奮,兒童就能學得社會及學習技巧,就會獲得自信;但若不能學習這些重要的特質,則會自貶自卑。教師和同伴是重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五、社會文化歷史理論
(一)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把兒童不能獨立完成但可以在大人引導下完成的任務範圍叫做「最近發展區」。並指出兒童只有盡力去完成最近發展區內的任務才能促進認知發展。主張有目的、系統的教育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通過教學,將兒童的最近發展區轉化為兒童能獨立解決的任務,再建立新的最近發展區,由此循環往復,達到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目的,即「搭建支架」的方法。
(二)重視文化和語言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兒童的學習發生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在環境中的父母及他人,可以利用環境本身和其中的各種資源來促進兒童的學習;語言使人類的交流成為可能,是人類文化的基礎,因此語言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