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學習了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本次小編帶領大家來詳細學習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論。科爾伯格的理論是對皮亞傑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他們兩者都承認道德發展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順序,都是從特殊到一般,從自我為中心到逐漸關注他人的利益。但兩者也有區別,學完之後你就會發現科爾伯格所描述的階段比皮亞傑更具體、細緻,而且他反應了一些道德認知的社會內容,更具有現實意義。
科爾伯格是通過道德兩難故事得出道德發展的階段理論的。什麼是道德兩難故事法?簡單的說就是一個故事,在故事中面臨著兩難的道德抉擇。比如漢斯偷藥的故事。漢斯是一個窮人,有一天他老婆生病了,醫生給漢斯說,本市只有一家藥店有種藥可以醫治他的愛人。藥店的老闆製造這種藥花了200元,卻要價2000元,漢斯到處找人借錢但只借到了1000元,他就給老闆說能不能賒給他,後續再還錢。藥店的老闆不願意,漢斯趁著晚上就撬開藥店大門偷藥。科爾伯格把這個故事告訴兒童,並問兒童漢斯應不應該偷藥以及為什麼?在實驗中,科爾伯格關注的不是兒童答案是或者否,而是回答中的原因和理由。他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發現,兒童不論種族、文化,家境,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隨年齡發展趨勢一致。於是通過整理,他將兒童道德發展劃分為三水平六階段。
一、前習俗水平(一般情況10歲以下)
這一水平的兒童遵守規範,但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主見,進行道德判斷主要著眼於事情的結果與自己的利害關係。前習俗水平分為兩階段:
(1)懲罰與服從的定向階段。這一階段兒童進行道德判斷時的主要依據是否受到懲罰,受到懲罰即是壞的行為,沒受到懲罰即是好的行為。比如:有人認為可以偷,因為金額不大不會受到懲罰;有人認為不能偷,偷了會挨打。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答案的核心:是否受到懲罰。
(2)樸素的利己主義定向階段(相對功利定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有著很強的自我中心,她們認為符合自己需要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就是好,反之不好。他們關注的焦點:是否對自己有利。
二、習俗的水平(10-20歲)
10-20歲的兒童,主要特徵是認識到群體的行為規範進而接受。分為兩階段:
(1)社會習俗定向階段。順從傳統要求,符合大眾意見,期望得到別人讚許,並按照人們所說的「好孩子」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又叫做好孩子定向階段。比如: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有些認為可以偷,好丈夫就應該照顧好自己的妻子;有些孩子認為不能偷,偷會喪失名譽,其他人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
(2)秩序和法規定向階段。這一時期開始深刻認識到社會秩序的重要性,開始知法懂法,開始有法律意識,尊重法律法規的權威,比如:有些孩子認為可以偷,不這樣的話妻子病死,丈夫需要對妻子的死負法律責任;有些孩子認為不能偷,偷東西屬於違法行為。
三、後習俗水平(20歲以上的部分成年人)
這一階段已經超越現實道德規範的制約,達到完成的自律水平。所以說成年人中只有少數才能達到。分為兩個階段:
(1)社會契約定向階段。進入這一階段的人開始認識到法律和道德準則是一種社會契約,是大家商定而來的,既然是商定而來的就是可以改變的。所以處於這一段的人認為法律法規應根據具體的現實情況改變或修訂。比如:有些人認為可以偷,因為國家的醫藥制度和保險制度不健全才導致平民買不起這些昂貴的藥。
社會契約定向階段與秩序和法規定向階段兩個階段都涉及到了法律法規,不同之處:秩序和法規定向階段認為法律是不能變動的,只能僵化的遵守;社會契約定向階段認為法律可以根據現實情況改變修訂。
(2)普遍的道德原則定向階段。(這是道德推理的最高階段)
處於這一階段的人開始基於自己良心所選擇的普遍的道德原則來進行道德判斷,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判斷標準,知道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在進行判斷是不僅考慮到法律的規定,同時還考慮到帶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公平、公正、道義)。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論在考試時常以單選項、判斷題、多選題的形式考察。所以大家在學習這部分知識點時以要以理解為主。
習題演練
1.【單選題】( )的道德判斷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狀態。
A.前習俗水平 B.習俗水平 C.中習俗水平 D.後習俗水平
1.【答案】B。解析:大部分青春期和成人主要處於習俗水平的道德判斷狀態。
2.【單選題】可以分為社會契約定向階段和普遍道德原則階段的定向階段是( )。
A.習俗水平 B.前習俗水平 C.後習俗水平 D.超習俗水平
2.【答案】C。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