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

2020-12-08 中公教師網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提出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艾森伯格教授對其理論提出了很大的異議。艾森伯格注意到,科爾伯格研究所用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主要涉及法律、權威或正規的責任等問題。例如,在海因茨偷藥故事中,海因茨必須在違法和履行丈夫的責任之間作出選擇。她認為,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兒童的道德推理,使他們的推理局限於一個方面,即禁令取向的推理。

為了彌補這一不足,艾森伯格設計出不同於科爾伯格兩難情境的另一種道德兩難情境,即親社會道德兩難情境,以此來研究兒童的道德判斷發展。親社會道德兩難情境的特點是一個人必須在滿足自己的願望、需要與滿足他人的願望、需要之間作出選擇。例如,一名同學面臨這樣的情境:他必須在自己幫助學習困難的同學與犧牲自己的學習時間之間作出選擇。

經過大量研究,艾森伯格總結出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發展的五個階段:

階段1:享樂主義、自我關注的推理。助人與否的理由包括個人的利益得失、未來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歡某人。

階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與自己的需要發生衝突時,兒童開始對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簡單的關注。

階段3:讚許和人際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兒童在分析助人與否的理由時,涉及的是好人或壞人、善行或惡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讚揚和許可等。

階段4:移情推理。兒童分析助人與否的理由時,開始注意與行為後果相關聯的內疚或其他情緒體驗,初步涉及對社會規範的關注。

階段5:深度內化推理。兒童決定助人與否,主要依據內化的價值觀、責任、規範以及改善社會狀況的願望。

艾森伯格關於兒童親社會道德的研究提示我們,兒童面臨的情境不同,產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都有可能存在差異。我們對兒童的道德教育,必須注意因勢利導,針對不同情境,採用不同策略。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發展
    在四川歷年考試中,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經常涉及。除了大家熟知的皮亞傑和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之外,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也是越來越頻繁出現。一、背景介紹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森伯格在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上,創立了親社會道德理論。柯爾伯格研究所用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幾乎都涉及法律、權威或正規的責任等問題。
  • 信仰對親社會行為影響的論述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助人源於利己,即我們所做的大多是源於最大化報酬和最小化成本的期望,助人行為可以以多種方式回報,助人可以增加某人將來會助我們的可能性,但其無法解釋有時人們僅僅是為了助人而助人。移情與利他主義認為幫助他人首先取決於你是否對他人產生移情,當我們對另一個人產生移情,會試圖出於純粹的利他主義理由來幫助這個人,無論我們會得到什麼,但也不否認有社會交換的參與。
  •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之前我們學習了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本次小編帶領大家來詳細學習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論。科爾伯格的理論是對皮亞傑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他們兩者都承認道德發展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順序,都是從特殊到一般,從自我為中心到逐漸關注他人的利益。但兩者也有區別,學完之後你就會發現科爾伯格所描述的階段比皮亞傑更具體、細緻,而且他反應了一些道德認知的社會內容,更具有現實意義。
  • 依靠人民群眾構建道德社會
    忽視社會道德建設 必然會帶來巨大的社會管理成本  其次,從對社會管理的作用上看:社會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社會控制理論(社會管理理論),認為社會管理包括「硬管理」、「軟管理」兩個方面。社會硬管理主要靠法律、警察。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樊和平  2011年05月09日14:04
  • 確立現代社會道德基準
    倫理和道德就是人類為了和諧共處、各得其所而建立的最一般的規則體系。從人與人交往關係的視角看,它被稱為倫理規則;從主體的視角看,它被稱為道德規則。在道德規則體系中,有一種最基本、最起碼的標準,它凝聚和體現著社會共同體成員的道德共識,這就是道德基準。  道德基準是檢驗其他道德規則是否值得設立、設立得是否合理的基本參照。
  • 王東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原標題: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21世紀以來,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既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也有其重要的理論背景。
  • 如何培養孩子道德觀?巧用2種心理學道德理論,提升孩子認知水平
    而如今社會上,不知不覺家長們對道德教育已經變得淡漠無比,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已然高於做人。一個個"高分低能"的孩子,讓我們不禁為將來道德發展擔憂起來。01孩子為什麼會缺乏道德觀念呢?02學會這幾點,提升孩子的道德觀念1、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抓準培養孩子的關鍵時期如同前文提到的皮亞傑理論,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也將孩子道德發展進行了更細化的區分,並且忽略年齡上的界限。
  • 發揮黨員幹部在道德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新知新覺)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強調:「抓好重點群體的教育引導。公民道德建設既要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開展,也要聚焦重點、抓住關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廣大黨員幹部衝鋒在前、勇挑重擔,為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發揮了關鍵作用。
  • 2020國家教師資格證筆試 _高頻考點之「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0國家教師資格證筆試 _高頻考點之「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階段5:社會契約定向 道德的基礎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一致意見。
  • 網友熱捧「80後90後」道德榜樣:你們是社會的福氣
    在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進行的同時,廣大網友自發尋找道德榜樣,發現並推介日常生活中的「草根」善舉,熱議平凡人身上的溫情大愛,道德「明星」不斷出現。  在這些候選人中,一個又一個「80後」「90後」青年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讓人們看到中國的年輕一代良好的精神面貌、崇高的價值追求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 社會心理學中的攻擊與助人行為
    (7)道德發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道德發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越低,越容易產生攻擊行為。4 控制攻擊行為的6個途徑:避免去個體化、訓練移情能力、合適的宣洩、培養成熟的個性、社會制約、完善社會公平體系等。(1)避免去個體化:去個體化指個體自身同一性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現象,個體在規模越大的群體中,氣氛越強烈,越易引發去個體化狀態。
  • 孩子沒道德觀念,巧用兩種心理學主流道德理論,提升娃認知水平
    很顯然此時孩子的道德觀念已經出現了問題,當他們缺乏道德觀的時候,自然就會做出一些無法被人們容忍的事情。當然我們要承認,孩子的道德發展有一定的規律性,家長必須遵循他們的發展規律,巧用兩種心理學主流道德理論,提升孩子的認知水平。
  • 社會價值論的理論定位及意義
    因此,深入開展價值論研究,進一步發揮價值論應有的社會指導作用,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社會價值論是價值論研究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深入,今日刊發的關於社會價值論的文章,希望有助於推進對這方面問題的研究。社會價值論的研究內容和理論定位 價值是標誌主客體之間意義、效應和狀態的範疇。
  • 社會工作重要理論大全
    基本關係:1、人們要適應環境2、社會環境影響個人行為3、社會環境和生物遺傳共同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4、人類能夠改變社會環境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關係的非平衡性(好孩子) 和 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特點:能了解認識社會規範,並要遵守規範3、後習俗水平:15歲以上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和 普遍性倫理準則階段(原則水平)行為主義理論 華生是創始人,他認為:心理的本質是行為,否認遺傳的作用
  • 試析網絡社會道德存在的三種現象
    不同於以往研究的人類社會,網絡社會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實在,也沒有相對固定的社會人群,人員的流動性很大,最大的區別在於每個個體的人在網絡社會中都被轉化為一個符號,一串代碼,以機器的方式進行交流,除了ID地址之外沒有什麼可以驗明正身,在網絡這塊面紗的掩飾之下,網絡社會的活動準則與現實社會的道德規範之間出現了偏差。 綜觀現實社會,個人要想融人其中,接受、承認並且遵守社會道德是一個必備條件。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
  • 勞動論|勞動領域從社會理論視野中的消失與回歸
    相反,勞動領域從社會理論的焦點中消失,向人們傳達了這樣一種認識:目前,現有的生產關係使任何徹底改善勞動組織的建議都顯得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做法罷了。社會現實與烏託邦期望之間的鴻溝已經變得如此之深,現實的勞動境況與解放勞動的努力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社會理論不得不承認目前它的一切理論努力都是徒勞的【3】。
  • 心理學之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心理學十一大理論皮亞傑通過「對偶故事法」的觀察實驗,觀察兒童的活動,用編造的對偶故事同兒童交談,考察兒童的道德發展問題。他認為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提出了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兒童的道德判斷》),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兒童道德判斷的兩級水平。皮亞傑認為,10歲以前兒童的道德發展處於他律水平,即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10歲以後,兒童的道德發展進入自律水平,即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大多依靠自己的內在標準。
  • 少年犯罪的社會控制理論解釋
    (一)社會控制理論簡述  1.什麼是社會控制理論    社會控制理論,是近代一種側重於研究青少年罪行的犯罪學理論。該理論主要整合自特拉維斯•赫西的「社會聯繫理論」及華倫•C•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論」,是解釋人為什麼不犯罪的一種理論,同時也是實用主義犯罪學三大理論之一。